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2020-12-22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就隋唐婦女服飾來看,貴婦常穿的有禕衣(採上下連屬的袍制,上施彩繪紋飾,質料以往多為黑色,隋唐以後多為深青)、鞠衣(形近禕衣,長度過膝,配大帶革帶)、鈿釵檀衣(後、妃等禮賓之服,質料雜色而不畫,大袖,十二鈿,花樹十二,腰配雙配小綬)、翟衣(貴婦禮、祭之服)、鈿釵禮衣、禮衣、公服(供奉時用)、半袖裙襦、花釵禮衣、大褒連裳(六品以下官妻服,九品以上官女嫁服,褒同袖)。一般婦女常穿的有衫、襖、裙、披帛(披在背肩上的長畫帛)、禰襠、半臂、背子(似為短披風)、縵衫(歌舞時罩在外面的小衣著)、鳳頭鞋、靴、屐(一種底為木、面為木、麻、布、皮的鞋)、膝褲(時謂褲襪)、回鶻裝(西域少數民族服,翻折領連衣窄袖長裙,衣身寬大,長可拖地,腰間束帶翻領及領口加紋飾)、帷帽(帽簷邊垂有防人窺視的薄紗)等等。

隋唐婦女服飾

隋唐婦女髮飾頗為豐富,髮髻花樣不勝枚舉,而且高髮髻越來越盛行;與 此同時,婦女對臉部的化妝(塗脂抹粉)也十分注重。這些恰好對各類服飾起到了很好的審美點綴作用。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唐代婦女的服飾在當時還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的。當時不僅還流行一種半露胸窄袖裝,而且女性著男裝的現象也是作為一種時髦存在的。史稱:「高宗嘗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皂羅折上巾,具紛礪七事,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好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這表明唐皇是以比較開明和寬鬆的態度來對待太平公主著男裝這一事情的。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

隋唐婦女髮飾

宋遼金元明清,是「古典時期」中國服飾藝術歷經多種變動的時代。在這一大的時代中,儘管由前朝發展而來的服飾藝術體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其間經歷的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卻為服飾藝術在微觀層面的學習互鑑,創造了一定的氛圍,最終為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風格嬗變提供了前提。宋代是中國封建統治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由外向進取走向內部整合的一個典型時期。當時國家是積貧積弱、飽受侵擾,國民是內斂自持、苟求生存;而同時勃興的宋代理學又公開倡言「存天理,滅人慾」。這些都在客觀上命定了宋代服飾藝術發展的基調只能是:平實清淡,微變即安。

古代服飾

宋代帝王多次詔令人們在服飾上要力求儉樸從事,反對奢侈鋪張,因此,宋代服飾明顯比隋唐要顯得樸實無華。理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極為注重個人心性及主體人格之倫理塑造的學說,它將「內聖外王」之「內聖」放大到了極致,對人的日常生活欲望給予了一定的清算。在理學造成的特有的生活倫理氣候中,人們的服飾藝術實踐,明顯地表現出了一種沿襲舊制、不為人先的拘謹保守面目。在宋代幾乎看不到唐代那種華美豔麗的服飾,看不到女著男裝的情形。

宋代帝王服飾

雖然宋代服飾以繼承先朝舊制為主,但並非是全盤吸收,在某些方面對舊製作了簡約化處理,吸取了包括契丹在內的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那種簡潔適體的部分服飾組件。宋代男子服飾的特點是:習用襦、褐衣、藍衫,從文武百官到黎民百姓都時興圓領袍衫;官員以尊卑不同的紫、緋、朱、綠、青等袍色來區別等級,腰間佩金銀魚標袋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徵,頭戴由襆頭(早期是黑色頭巾)演變來的帽子;文士以過去的幅巾裹頭,用不同形式、名號的頭巾裹頭成為一種時髦(如有程子巾、東坡巾、逍遙巾等);

其他許多方面都大致與前朝相像。宋代女子服飾的特點是:以襦、衫、襖、背心、被子、半臂、大袖、禕衣、鞠衣、裙子等為主;服色多用青、碧、綠、藍、白等偏冷色調;流行高髮髻及假髮裝飾;逐漸流行纏足,穿與之適應的繡鞋、錦鞋、緞鞋及鳳鞋等。宋代服飾從總體上看,體現出的是一種含蓄、清淡、矜持的審美效果。遼、金、元,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各自建立的政權。

宋代服飾

遼、金、元統治者作為一時的勝利者,他們既對自已在武力徵戰上: 所取得的成功沾沾自喜,卻又對漢民族文化那博大的氣勢和深厚的包容性充滿恐懼。為了能在漢民族地區維持長久的統治,接受漢法、容納漢俗實際上已成為不得不接受的嚴峻現實。也正因此,遼、金、元統治者對待中原地區舊有的衣規服制,一般只能採取或學習借鑑、或一收一放、或聽任容讓的態度。

遼統治者對待服飾的具體做法,就是北班國制(遼制),南班漢制,各從其便,也即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契丹人用契丹舊制,漢族人用漢族舊制,這無疑具有較大的寬容性。於是在平素裡,漢族官吏大多仍然穿漢服,契丹官吏則依其民俗仍舊穿契丹服。皇帝雖是契丹人,但因為漢族皇帝的服飾遠比契丹君主的服飾華美精細,所以皇帝也採用漢帝服飾。此時最常使用的服裝是長袍,上下男女幾無差別。 它是左衽、圓領、窄袖。遼時只有皇帝及高官可以戴冠帽裡頭巾,中下級官吏及平民百姓則只能裸頭露頂,即使寒冬也不例外。

遼統治者

金統治者對待服飾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日常服飾方面,他們大致是保留女真族舊有的服制,在公差服飾方面則既曾沿襲遼制,又程度不同地學習了一些宋代漢制。金人大多是身著盤領衣,腰系吐鶻帶(皮 革制並有裝飾物的腰帶),頭裹皂羅巾,腳穿烏皮靴,喜用皮毛作質料,並習慣用環境色作服色。金人還特別注重發制,男性蓄髮編辮垂肩,女性蓄髮梳理盤髻且佩以飾物。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現行藝術看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服飾藝術發展史上,對於究竟是非審美功利性先產生,還是審美功利性先產生,抑或是二者幾近同時出現,恐怕還很難做出肯定的考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自然環境的影響
    在這個社會化過程中,他必須從小到老承擔無以計數的各類社會角色,只有比較順利和基本勝任地完成自己在不同時期、不同場位的角色定位,他才算真正實現和完成了社會化。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來說,它們各自還可以做這樣的內部劃分,即同一時間裡的不同環境,同一環境裡的不同時間。因為存在著上述種種的區別和劃分,中國服飾藝術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服飾的性別角色標誌
    由於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包括在體力體質、生殖功能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使男性和女性在社會及家庭方面承擔的責任、義務、工作等也不相同。在古典時期,由於中國歷代統治者大多尊奉儒家思想,所以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思想比較嚴重,男主外、女主內,成為一種通行的社會法則。處於這種形勢,服飾藝術上的男女區別自然就會體現出來。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色彩的搭配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如果說苗族服飾藝術的中心命題是歷史與神話,那麼其色彩基調就顯然應該是紅黑兩色了。紅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為冷色,象徵黑暗;以紅色為主,黑色為輔,這是古代民族對色彩所共同追求的藝術特點,意味著光明戰勝黑暗。我們在苗族服飾藝術中看到的那種以紅黑的強烈對比為基調,在此基調上再敷陳五彩,深邃、幽遠、虛幻、斑斕、繽紛、悅目;深沉的哲理感受與愉悅的感官刺激、匯融混合在一起的精彩絕倫的色彩效果,來源於苗家對歷史傳統的承襲和大自然的表現。
  • 傳承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看我們傳統服飾穿在身上有多美
    華夏民族歷史悠久,服飾文化也是相當出彩。看看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朝代。1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便包括衣冠服制。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平民男子則穿交領,衣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以便勞作。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元朝統治者與遼金統治者相比,其勝利的優越感要更為強烈,但即便如此,他們在漢民族強勢文化面前,也不得不認同「必行漢法乃可長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發展,鑑賞藝術與實用藝術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對常規的藝術樣式有一種樸素的理解,這些人認為像文學、音樂、書法繪畫、戲劇、電影、電視等等,都是茶餘飯後、工間事餘用來消遺解悶的,它們是有閒階層經常享用的東西,而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做工務農者來說
  • 中國藝術文化,服飾藝術的起源,服裝的藝術審美
    四季服飾服飾一當它開始孕生和發展,就開始了其實用功利化和藝術審美化的前進步伐。如何使服裝結實、保暖、方便等等,就是實用功利目的要解決的問題。在人們滿足了基本的實用功利目的的同時或之後,會自然注意到服裝的乾淨整潔、美觀亮麗、體面高雅之類的問題,這就產生了服裝的藝術審美的需要,於是「修飾"成了服裝的製作及穿戴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就推動了服飾藝術的發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服飾歸屬人文及文化的範疇,因此人類製造服飾、穿戴服飾,就意味著人類在創造文化和展示文明。
  • 歷史文化傳承,服飾的藝術美,服飾的實用功能
    處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由於文化、理性、觀念、傳統等方面的落後,統治者沒有更多的辦法用以落實和完成這些區別,只好從最便當、最直接的服飾藝術人手。在統治者的意識形態說教中,皇權是上天賦予的,以法度來幹預人們的服飾消費也是遵從上天的旨意。這些於預一旦被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天長地久、日積月累,就會逐漸演變成人們服飾藝術風俗和傳統的重要內容。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歷史流變,大禮服及常禮服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其實,在中國服飾藝術由「古典時期」向「現代時期」過渡過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很值得一提中國服飾藝術在洋教師的引導教誨下,溥儀很快從觀念上及行動上走出了原來的世界,對自己來了個洗心革面般的改變,這種改變主要就從他的日常生活包括服飾行為方面展開。
  • 中國文學藝術論,人類服飾藝術的成熟,服飾的發展和演變
    當然像中國歷史上那些有衣規服制控制的時代,其服飾藝術在整體上也難免要顯現出有組織、有規定、非自發的發展態勢,但這並不完全具有普遍意義,在當代尤其如此。不能否認,服飾藝術所呈現的上述發展規律,同人類社會所呈現的政治經濟格局.倫理信仰規約及風俗時尚流變等,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服飾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最外在最直接的形象景觀。
  • 中國文學藝術,服飾藝術的發展水準,服飾藝術與個人經濟的發展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生活在東北大興安嶺的鄂溫克族,常常從事獵鹿和養鹿生產經營活動,他們的服飾除了多用鹿皮作質料外,還喜歡在服飾紋飾圖案上採用與鹿相關的形象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龜茲石窟壁畫騎馬士兵裝現藏於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內的原克孜爾205窟《爭分佛舍利》壁畫,描繪的內容是敘述佛涅繁火化後,各地派兵索取佛舍利的情景。騎兵戎裝樂舞服飾龜茲人善歌舞。且流傳極廣。到了隋唐時期,早已聞名遐邇。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民俗服飾常規
    在中國古典時期,人們普遍信奉「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禮教信條,因此男女的生理性區別及社會性區別,實際上最直接地體現在服飾藝術生活上。所謂男為「鬚眉」女為「巾幗」。 男子同女子的性別角色區分法定地同服飾消費及社會責任連在了一起。也正因此,過去花木蘭替父從軍時只能女扮男裝。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西方眼中的中國服飾史:清朝的服飾藝術和手工業
    作者丨[法]約瑟夫·布列東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其服飾制度體系龐大,規制浩繁,超越了中國古代以往各個歷史朝代。其中,清代宮廷和官員服飾更是兼具了傳統服飾文化中色彩與紋飾等精髓,又融入了滿族的騎射文化元素,形成特點鮮明的服飾制度。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致使蘇幕遮這一歌舞 藝術形式互相影響與滲透。假面舞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獸形演進為神位,又演進為人形,乃至出現在民間歌舞中,變成千姿百態的詼諧地戴動物面具的喜人形象。腰東連珠帶並三角形彩巾和褶邊方巾小裙飾以及兩片長及腳踝。尾部開衩的彩帶,足穿尖頭軟底錦靴,靚裝豔服,獨具特色。舞蹈者愉快灑脫,輕盈嫋娜的舞姿就如「飄然旋轉回雪輕」一般著裝又增色添彩,它助舞,助情趣,衣飾紋樣獨具地城特色與濃鬱的圖案裝飾色彩,為舞蹈服飾增添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