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假面舞飾樂舞圖中有六人頭戴面具,即以動物模型製作面具遮蓋演員面部進行表演。假面舞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至原始社會,先民們將自己打扮成動物的模樣,樂舞、娛樂的活動蘊含著他們狩獵生活與圖騰崇拜觀念。而具裝飾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古樸、純真而又充滿原始意味,恰恰代表著人類的童稚時代。
古代西域曾流行」蘇幕遮」,一種以戴假面具為飾的歌舞戲。薛道衡描繪京都洛陽正月十五的戲場時稱曰:「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假面飾金銀,盛服搖珠玉。「唐代佛僧慧琳撰寫《一切經音義》中日:「蘇幕遮」,西戎胡語也,正雲「颯磨遮」,此戲本出西域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西域流行「撥頭"是一種歌舞戲的名稱,其中也有假面舞,而且帶有世俗趣味。現日本亦流行「撥頭"舞戲,舞者也戴面具。此舞戲由西域傳入中原,又流傳到日本。蘇幕遮也在印度流行。
印度語為聚會的意思。波斯語則稱為披巾。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致使蘇幕遮這一歌舞 藝術形式互相影響與滲透。假面舞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獸形演進為神位,又演進為人形,乃至出現在民間歌舞中,變成千姿百態的詼諧地戴動物面具的喜人形象。
假面舞服絢麗多彩。 舞者內著緊袖衫,外罩半臂錦衣。半臂錦衣頗具特色,袖口為褶邊喇叭口。呈波浪狀。領口為圓領多褶邊,或對襟敞口「V」字領。半臂衣錦面飾連珠紋、動物、花卉紋樣,色彩以青蓮、綠、黃、粉紅為主色調,間以赭、藍等色。褲裝有綠綾綢橫襠大口褲或緊腿褲。褲身貼體,以助舞姿。腰東連珠帶並三角形彩巾和褶邊方巾小裙飾以及兩片長及腳踝。尾部開衩的彩帶,足穿尖頭軟底錦靴,靚裝豔服,獨具特色。舞蹈者愉快灑脫,輕盈嫋娜的舞姿就如「飄然旋轉回雪輕」一般著裝又增色添彩,它助舞,助情趣,衣飾紋樣獨具地城特色與濃鬱的圖案裝飾色彩,為舞蹈服飾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樂工服飾穿著 的是龜茲世俗裝,它為研究古龜茲服飾提供了形象的衣飾資料。樂工為舞蹈伴奏。他們身著翻領或右領褶起的對襟窄袖龜茲錦袍,袍服錦面與邊緣錦邊織入動物或花卉紋樣,華麗生動,舒美引人。下穿燈籠褲或緊攏長褲,足蹬烏皮靴或軟底錦靴,腰束連珠帶,佩劍,頭飾短髮,眉清目秀,英俊瀟灑。
《舊唐書西域傳》日:「龜茲國……男女皆剪髮,垂於項齊。」《大唐西城記》載:「服飾錦褐,斷髮巾帽。」記載與繪畫服飾大致相符。
與樂工伴行的幾位童子少年也扛大鼓或鼓掌助興。他們穿緊身圓領長袖衫,下襟兩側開衩,下穿褲裝,齊耳短髮,赤足,又是龜茲少年裝的模式。他們神情愉快、率真。活潑可愛。總之,《樂舞圖》中的舞蹈者。樂工。少年邊吹奏、邊歌舞,神情各異,情緒激昂奔放,熱烈愉快,旋轉騰跳,巾帛飛揚。反映了龜茲樂舞歡愉、亢奮的氣氛,是一幅珍貴的文物資料。
斷代問題與當時的時代有關。日本熊谷宣夫在《中國名畫,西域》一書中曾研究,判定該佛舍利盒斷代為公元7世紀。佛盒上的樂舞圖反映了當時龜茲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促使歌舞藝術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正如宋代詩人沈遼詩中敘述:「龜茲舞,龜茲舞,始自漢時人樂府。」「衣冠盡得畫圖看,樂器多因西域取」。自漢代起中原樂舞演奏時採用的大都是龜茲樂器。「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唐詩的描述又說明胡旋舞激烈亢奮的歡樂情景,流傳中原受到熱烈歡迎,證實了龜茲樂舞已進人鼎盛的輝煌時期。
龜茲石窟壁畫人物髮式冠髻造型龜茲壁畫人物造型,是當時龜茲人的歷史投影,是世俗生活的實際寫照,僅從人物的髮式上,即能區分尊貴王室或普通百姓的身份。壁畫中的供養人形象,是指出錢修窟的人,他(她)們把自已的像畫在壁牆上,表示窟內佛尊、菩薩是他們供養的。實際上,供養人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居民,他們的衣冠服飾、髮式為龜茲地區社會的實際穿著。富裕的貴族戴冠梳髻,平民與普通供養人則剪髮垂項,與史載短髮齊項相符。如《龜茲國王託提卡及王后像》壁畫中國王的髮式,前額中分短髮,長發垂於頸部。國王長發垂項的形象與記載相同。王后留有披肩長發,秀美的青絲黑髮垂於肩後,符合王室不剪髮的習俗。
隋唐時期的龜茲石窟壁畫,無論是佛像造型或伎樂菩薩、飛天。供養人,他們的衣冠服飾,髮髻面飾,逐漸趨於豪華豔麗、複雜多樣,既有犍陀羅藝術造型的痕跡,又有西域人的特徵,真可謂廣採博納,創造出許多新顆別致的首冠式樣,多姿多彩,又獨具特色。本文試從冠警、髮式造型作探索性研究。珠寶冠是一種將烏黑的發醫高聳 在頭頂、額間,再用珠玉綴成環形狀組成一個珠冠戴在發警中心。珠冠不僅造型新穎而且多樣,即有單珠、雙珠與三珠冠。
單珠冠中心有一顆大的珠飾,四周鑲滿小珍珠,猶如天空明亮的小星星;還有綴飾月牙形珠寶冠、鳳頭形珠寶冠。麥穗形珠寶冠。珠冠兩側垂鳳銜纓穗,既顯得珠光寶氣,豔麗奪目,人物造型整體感又很突出,高聳的發醫綴飾珠寶串串,與人物形象秀婉嫵媚的儀容體態相映生輝,舒美高雅。章孝標的《貽美人》詩中描繪:「寶臀巧梳金翡翠",即高巒鬢髮間級以珠玉、釵簪、花鈿等飾物,它代表了當時中原地區也飾有珠寶醫冠,卻沒有裝飾成環狀珠冠,與西域壁畫璀璨奪目的珠寶冠有所區別。
珠寶冠的造型,受犍陀羅造型藝術如「凹凸法」或「天竺遺法」的影響。庫木吐拉新窟窟頂壁畫中的菩薩造型,頭戴一頂鳳鳥口銜珠穗的寶冠,露出烏黑捲曲的波斯式長發,飄灑雙肩,融入了外域文化因素。「綠雲高警"雖然修飾於頭部,卻增加了人體的高度,給人以端莊、高雅的氣質,增添了一種搖曳婀娜的風姿,改變了人的視覺高度,使烏黑髮亮的頭髮柔美秀麗。
參考資料《絲綢之路服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