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2020-12-18 劉雲溪講文化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假面舞飾樂舞圖中有六人頭戴面具,即以動物模型製作面具遮蓋演員面部進行表演。假面舞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至原始社會,先民們將自己打扮成動物的模樣,樂舞、娛樂的活動蘊含著他們狩獵生活與圖騰崇拜觀念。而具裝飾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古樸、純真而又充滿原始意味,恰恰代表著人類的童稚時代。

古代西域曾流行」蘇幕遮」,一種以戴假面具為飾的歌舞戲。薛道衡描繪京都洛陽正月十五的戲場時稱曰:「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假面飾金銀,盛服搖珠玉。「唐代佛僧慧琳撰寫《一切經音義》中日:「蘇幕遮」,西戎胡語也,正雲「颯磨遮」,此戲本出西域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像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西域流行「撥頭"是一種歌舞戲的名稱,其中也有假面舞,而且帶有世俗趣味。現日本亦流行「撥頭"舞戲,舞者也戴面具。此舞戲由西域傳入中原,又流傳到日本。蘇幕遮也在印度流行。

印度語為聚會的意思。波斯語則稱為披巾。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致使蘇幕遮這一歌舞 藝術形式互相影響與滲透。假面舞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獸形演進為神位,又演進為人形,乃至出現在民間歌舞中,變成千姿百態的詼諧地戴動物面具的喜人形象。

古代西域

假面舞服絢麗多彩。 舞者內著緊袖衫,外罩半臂錦衣。半臂錦衣頗具特色,袖口為褶邊喇叭口。呈波浪狀。領口為圓領多褶邊,或對襟敞口「V」字領。半臂衣錦面飾連珠紋、動物、花卉紋樣,色彩以青蓮、綠、黃、粉紅為主色調,間以赭、藍等色。褲裝有綠綾綢橫襠大口褲或緊腿褲。褲身貼體,以助舞姿。腰東連珠帶並三角形彩巾和褶邊方巾小裙飾以及兩片長及腳踝。尾部開衩的彩帶,足穿尖頭軟底錦靴,靚裝豔服,獨具特色。舞蹈者愉快灑脫,輕盈嫋娜的舞姿就如「飄然旋轉回雪輕」一般著裝又增色添彩,它助舞,助情趣,衣飾紋樣獨具地城特色與濃鬱的圖案裝飾色彩,為舞蹈服飾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假面舞服

樂工服飾穿著 的是龜茲世俗裝,它為研究古龜茲服飾提供了形象的衣飾資料。樂工為舞蹈伴奏。他們身著翻領或右領褶起的對襟窄袖龜茲錦袍,袍服錦面與邊緣錦邊織入動物或花卉紋樣,華麗生動,舒美引人。下穿燈籠褲或緊攏長褲,足蹬烏皮靴或軟底錦靴,腰束連珠帶,佩劍,頭飾短髮,眉清目秀,英俊瀟灑。

《舊唐書西域傳》日:「龜茲國……男女皆剪髮,垂於項齊。」《大唐西城記》載:「服飾錦褐,斷髮巾帽。」記載與繪畫服飾大致相符。

樂工服飾

與樂工伴行的幾位童子少年也扛大鼓或鼓掌助興。他們穿緊身圓領長袖衫,下襟兩側開衩,下穿褲裝,齊耳短髮,赤足,又是龜茲少年裝的模式。他們神情愉快、率真。活潑可愛。總之,《樂舞圖》中的舞蹈者。樂工。少年邊吹奏、邊歌舞,神情各異,情緒激昂奔放,熱烈愉快,旋轉騰跳,巾帛飛揚。反映了龜茲樂舞歡愉、亢奮的氣氛,是一幅珍貴的文物資料。

斷代問題與當時的時代有關。日本熊谷宣夫在《中國名畫,西域》一書中曾研究,判定該佛舍利盒斷代為公元7世紀。佛盒上的樂舞圖反映了當時龜茲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促使歌舞藝術出現空前繁榮的局面。正如宋代詩人沈遼詩中敘述:「龜茲舞,龜茲舞,始自漢時人樂府。」「衣冠盡得畫圖看,樂器多因西域取」。自漢代起中原樂舞演奏時採用的大都是龜茲樂器。「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唐詩的描述又說明胡旋舞激烈亢奮的歡樂情景,流傳中原受到熱烈歡迎,證實了龜茲樂舞已進人鼎盛的輝煌時期。

漢代起中原樂舞演奏

龜茲石窟壁畫人物髮式冠髻造型龜茲壁畫人物造型,是當時龜茲人的歷史投影,是世俗生活的實際寫照,僅從人物的髮式上,即能區分尊貴王室或普通百姓的身份。壁畫中的供養人形象,是指出錢修窟的人,他()們把自已的像畫在壁牆上,表示窟內佛尊、菩薩是他們供養的。實際上,供養人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居民,他們的衣冠服飾、髮式為龜茲地區社會的實際穿著。富裕的貴族戴冠梳髻,平民與普通供養人則剪髮垂項,與史載短髮齊項相符。如《龜茲國王託提卡及王后像》壁畫中國王的髮式,前額中分短髮,長發垂於頸部。國王長發垂項的形象與記載相同。王后留有披肩長發,秀美的青絲黑髮垂於肩後,符合王室不剪髮的習俗。

隋唐時期的龜茲石窟壁畫,無論是佛像造型或伎樂菩薩、飛天。供養人,他們的衣冠服飾,髮髻面飾,逐漸趨於豪華豔麗、複雜多樣,既有犍陀羅藝術造型的痕跡,又有西域人的特徵,真可謂廣採博納,創造出許多新顆別致的首冠式樣,多姿多彩,又獨具特色。本文試從冠警、髮式造型作探索性研究。珠寶冠是一種將烏黑的發醫高聳 在頭頂、額間,再用珠玉綴成環形狀組成一個珠冠戴在發警中心。珠冠不僅造型新穎而且多樣,即有單珠、雙珠與三珠冠。

隋唐時期的龜茲石窟壁畫

單珠冠中心有一顆大的珠飾,四周鑲滿小珍珠,猶如天空明亮的小星星;還有綴飾月牙形珠寶冠、鳳頭形珠寶冠。麥穗形珠寶冠。珠冠兩側垂鳳銜纓穗,既顯得珠光寶氣,豔麗奪目,人物造型整體感又很突出,高聳的發醫綴飾珠寶串串,與人物形象秀婉嫵媚的儀容體態相映生輝,舒美高雅。章孝標的《貽美人》詩中描繪:「寶臀巧梳金翡翠",即高巒鬢髮間級以珠玉、釵簪、花鈿等飾物,它代表了當時中原地區也飾有珠寶醫冠,卻沒有裝飾成環狀珠冠,與西域壁畫璀璨奪目的珠寶冠有所區別。

珠寶冠的造型,受犍陀羅造型藝術如「凹凸法」或「天竺遺法」的影響。庫木吐拉新窟窟頂壁畫中的菩薩造型,頭戴一頂鳳鳥口銜珠穗的寶冠,露出烏黑捲曲的波斯式長發,飄灑雙肩,融入了外域文化因素。「綠雲高警"雖然修飾於頭部,卻增加了人體的高度,給人以端莊、高雅的氣質,增添了一種搖曳婀娜的風姿,改變了人的視覺高度,使烏黑髮亮的頭髮柔美秀麗。

參考資料《絲綢之路服飾研究》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紋樣裝飾效果
    陶瓷彩繪雕塑紋樣是表達社會文化觀念的又一載體,宗教、等級、審美、祈願等含義,使紋樣變得具體而豐富。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的裝飾紋樣: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 主體紋樣,另一類是 輔助紋樣。主要的裝飾紋樣有龍、鳳、蟠螭紋、八寶紋、八吉祥、暗八仙、蝙蝠、梅蘭竹菊、福壽紋、松鶴紋以及明清時期的官員服飾上的補子紋樣等。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百褶褲的研究
    營盤古文化遺址據推測約相當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年代是我國歷史上充滿了動蕩、遷徙的時期,這在社會經濟、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反映。在大遷徙的流動中,西域各民族有的入居中原,中原漢民族有的遷居西域,僅從服飾文化交流中,就可看出明顯的印證。百褶褲營 盤古墓出土的百褶褲,為手工紡織的純毛織品。它不僅質地細軟、柔和,且式樣新穎,做工細緻、複雜,呈現了變化多端的形態。這種褲裝形式僅此一例。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龜茲石窟壁畫中展示的武士衣裝頗具特色。龜茲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中樞,是古代西域城邦諸國與綠洲地區的大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伎樂圖、樂舞圖是龜茲石窟的主要題材,石窟壁畫中那一幅幅嫵媚多姿的樂舞者。手執排簫或懷抱琵琶,亦歌亦舞,十分熱烈。樂舞服飾是龜茲服飾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頗具特色。衫、裙、帔帛、紗巾為龜茲樂舞服飾的主要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神衣象徵穿在巫師身上的舞服稱為神衣,也稱法衣, 它們是巫師施法時的一種必要裝扮。東魏彩繪薩滿陶俑(河北出土),舞者著圓領廣袖紅色曳地長袍,戴紅氈帽,左手執鋸齒狀法器,這是北方薩滿跳神的舞服。蘇聯學者華。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以水利化農業佔主導地位的民族,總要尋找一個文化象徵或崇拜徽記,不管它是牛龍還是蛇龍,或是別的什麼。它們一旦被某一群體所認同,便具有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凝固、現身在祭壇、神殿、文字、圖像、服飾等一切可以保存、傳達這一信息的文化符號之中。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西域龜茲裝
    西域龜茲裝「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古代龜茲地區上升為北道要衝,它既是古代西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古老文化發源地之一 ,是當時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文明古國文化藝術交流的匯聚之地。諸如佛教文化的傳人,使西城文化呈現多元色彩。佛教由印度傳入新疆,最初流傳於當時的于闐國(現和田、于田),後又傳人疏勒國(現喀什及周圍地區),又東傳龜茲國。大約在3世紀末到13世紀前後1000餘年,佛教在龜茲興盛,建窟造寺,為後世留下了佛教文化寶庫。龜茲地區有多處石窟建造,其中克孜爾石窟規模最大。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這些外城樂舞所帶來的新奇的、具有鮮明異族文化的服飾形象,使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裙福、長袖、雲冠、錦屣式舞服有了很大的改變,表現出舞服「交融之美」的文化色彩。於是,異國的舞服隨著歌舞百戲一起湧入唐代首都長安,先是影響中國中原的舞服。繼而以迅疾的速度在日常服飾中流行開來。唐代舞服所反映的不同地城文化色彩的交融特徵,在唐代宮廷樂舞和敦煌壁畫、龍門唐窟石雕以及一系列墓室 文物中都有體現。唐代宮廷樂舞《九部樂》《十部樂》是中外舞服交融的典型代表。
  • 中國傳統紋樣——這很中國!
    2020-12-29 21:48:10 來源: 錦靈中文 舉報   中國紋樣
  • 中國傳統紋樣150張
    有粉絲留言說,想看中國風、傳統的……別急,咱們慢慢來。 今天便先給大家分享一組中國傳統紋樣,希望為你的繪畫帶來小小的靈感,需要的記得收藏自取哈! 從服飾到玉器,每種紋樣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這些中國服飾的傳統紋樣圖案巧妙地運用花卉、蟲魚、鳳凰、龍蟒等紋樣,實用美觀,藝術之光生生不息。
  • 中國傳統紋樣一百張,這些很中國!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祖先創造了很多紋樣藝術 不僅造型別致,而且紋樣獨特實用美觀,藝術之光生生不息 分享中國的傳統紋樣100張 從玉器到服飾,每種紋樣都有其獨特的魅力 對後世進行藝術創作和歷史研究 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 建築紋樣 ·
  • 傳統工藝紋樣大型工具書《中國紋樣圖典》出版
    由南京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高級工藝美術師陸曄和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藝術系講師陸原合編的《中國紋樣圖典》三卷,近日由學苑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傳統裝飾紋樣題材類的大型圖集工具書,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學者、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全集•辭典卷》主編吳山為此書作序。
  • 中國傳統紋樣:18種紋樣
    18種紋樣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起自遠古文明初、延至當代,不論是玉器、漆器、服飾還是裝飾,都銘刻著傳統紋樣的特色瑰美。傳統紋樣計十八種:雲雷紋、祥雲紋、環帶紋、忍冬紋、鳳鳥紋、如意紋、饕餮紋、方勝紋、唐草紋、曲水紋、垂鱗紋、萬字紋、纏枝紋、雲頭紋、八寶紋、壽字紋。雲雷紋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晚期,雲雷紋已比較少見。雲雷紋是青銅器上主要銘刻的紋飾。呈圓弧形捲曲或方折的迴旋線條狀。圓弧形也稱雲紋,方折形也稱雷紋,合稱雲雷紋。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中國傳統服裝交領右衽示意圖 中國先民通過服裝的色彩、紋樣、造型等要素與天時、地理、人事之間建立聯繫,從而在心理上形成「天人感應」的意識。
  • 中國經典傳統紋樣
    3.蟠螭紋 蟠螭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中國青銅器上的裝飾。 13.蠶紋 蠶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裝飾。《說文》:「蠶,任絲蟲也。」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都蘭太陽神織錦
    吐蕃墓葬群服飾圖樣全幅內有3個捲雲圈,兩邊的兩個圈紋樣相同且對稱,每圈內有四組圖案,自上而下依次為:對象、騎馬射鹿、對獅、對駱駝(上有騎士)。以A型的紋樣排列推測,B型錦全幅也應由三圈聯成,作為母題紋樣的太陽神圈居中,兩側是狩戰題材圈,這件織錦的紋樣基本清晰完整,圖案中的人物形象、裝飾紋樣也極有特點,對解決此類織錦的相關問題很重要,有必要借用許新國先生的文字作一番詳細引述。
  • 美學|從LV日式痴迷到故宮傳統紋樣,紋樣如何向世人展示中國美
    在日本古代,傳統的圖案紋樣數不勝數,公家、武家、佛寺等都擁有自己的紋樣傳統。同時,在現代日本社會,各個區市、公司、學校、機構等也會擁有自己的專屬紋樣。日本首相的五七桐花紋事實上,日式紋樣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中國傳統文化,絲綢織錦,北朝紋樣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北朝時期絲綢織錦出土自阿斯塔那古墓,是考古工作者再次發掘的北朝時期織錦。它不僅色澤豔麗,且圖案紋樣千姿百態,為世人所矚目。
  • 這才是中國風服飾,東方傳統文化與全球流行時尚的碰撞融合
    簡單概括就是以中國元素為靈魂,將中國古典文化與時尚結合,能夠順應全球時尚趨勢,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服飾。 中國風服飾的要點有兩個,一是中國元素為服飾靈魂,也就是服飾要能表現中國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二,也是很多設計師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順應全球時尚,能夠讓現代人接受的。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此後,人們對器物和服飾的裝飾意識日益增強。《韓非子十過》曾批評這種奢華的風氣。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腰帶等文化工藝品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也是苗族婦女的扎腰用品。流行於廣西南丹等地。從布局看,位置顯赫部位多為傳統的幾何圖案,紋樣古樸。背簍內包棕皮,圖案喜用兩個並列四方形作骨架,內成均齊式適合紋樣。背帶中間繡一自由式適合紋樣花形,造型生動活潑。帶子為蠟染布或黑燈芯絨布作底。背帶為婦女背小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