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腰帶苗族挑花工藝品,也是苗族婦女的扎腰用品。流行於廣西南丹等地。婦女自織自染青、黑色土布作料,長約5米,一端有較多的挑花 ,多為幾何形條狀圖案組成,針法多是十字挑,另一端有簡單的狗牙邊。色彩有大紅、玫瑰紅、朱紅、黃、綠、白等,豔麗美觀。雲南開遠等縣市苗族婦女的腰帶是用來洗衣服的。因為她們的衣服為大襟衣,穿時用腰帶將下擺系在裙內,腰帶用藍布或黑布做成。
腰帶的中段和兩端多以十字紋、菱形紋以及井字紋、「[一]」形紋組成各種傳統的幾何圖案,喜用桔紅為主色,繡工精細,色彩和諧,構圖勻稱豐滿,有莊重古雅的風格。飄帶黔中南型花溪式的部分地區及川黔滇型丘北式部分地區苗族女裝的重要配飾,貴州普定的飄帶在後,而鎮寧的則飄帶在前,有些地區前後飄帶同時佩戴。從布局看,位置顯赫部位多為傳統的幾何圖案,紋樣古樸。
披帶黔中南型花溪式苗族服飾上的重要配飾,披帶上的紋飾為挑花工藝,使用反面挑正面看的技法,多在青色底布上用黃、綠、蘭、日、玫瑰紅等色線挑繡成。圖案主要為團花、帶式花和角花,並間有人、禽、獸等紋樣。以圖案豐富多變、色彩瑰麗多姿見長。飄帶銀須苗族飾品,流行於廣西環江馴樂區。當地苗族女子盛裝時腰間所佩飄帶有四條,多用黑青布製作,寬約66釐米,長66釐米,下垂銅錢和彩穗。銀須由八枚銀顆組成,銀顆上刻有簡單紋樣,下綴一枚形若葫蘆的飾物,亦有花紋。銀須與飄帶用繩相連,繫於腰間。
圍腰苗族剌繡工藝品,主要流行於貴州貴定、龍裡、惠水等縣。圍腰有前圍腰、後圍腰之分。前圍腰與褲、裙下端一般齊,圍腰衩口有花邊,呈三道白欄杆,中間有一條細花邊,底布黑色,上沿呈白色;後圍腰短而小,底布為黑色,繡有花紋圖案。此種前後圍腰均束於上衣。其圍腰不僅流行於貴州苗族地區,還流行於雲南、廣西等省區的廣大苗族地區。貴州安龍縣流傳的關於圍腰的歌謠頗具情趣。天上下雨顆顆飄,打溼妹的花圍腰;打溼妹的花飄帶,細針細線多難挑。
貴州臺江縣臺拱地區圍腰與裙等長,均以或織、或繡、或挑的約18釐米寬的花飾作為中間一幅,另一幅緞子或土布分成兩半,縫在花幅兩邊。年輕姑娘喜用繡花或織花圍腰。其織花圍腰(臺江施洞地區)系用自製木機編織而成。製作工藝一般是以黑線或白線為經,彩線為緯。所制花紋介於真實形體與變形幾何形體之間。圖案布局多是由中心向四周展開,上下均勻,左右對稱。其紋樣通常以表示吉祥的龍鳳為中心,四周配以花鳥蟲魚,也有傳說中的人物故事。內容豐富,耐人尋味。黔東型雷公山式的錫繡圍腰是較古的圍腰。它是將灌鑄成型的背面穿孔的小錫條,按其所需紋樣釘綴在布面上,有強烈的立體感。
圍裙苗族挑、繡、織及蠟染工藝品,流行於苗族大部分地區。圍裙以青色布為底,多用白棉線或織或挑而成。色澤黑白分明。別具風格。湘西苗族圍裙,是一種古老的裝飾。一般在藍或青色底布上以色線挑、繡各種動植物花紋圖案,最常見的有鯉魚跳龍門、鴛鴦戲水、龍鳳呈祥、石榴花開等。
背帶苗族織繡工藝品,流行於廣西隆林偏苗(當地部分苗族的別稱)地區。包括背簍、背褡、帶子。呈長方形,寬約45釐米,長24釐米。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為背簍,下半部是背褡。背簍內包棕皮,圖案喜用兩個並列四方形作骨架,內成均齊式適合紋樣。背帶中間繡一自由式適合紋樣花形,造型生動活潑。帶子為蠟染布或黑燈芯絨布作底。背帶為婦女背小孩用。
背兒帶苗族挑繡工藝品,流行於貴州、湖南、雲南、廣西等省區的苗族地區。貴州安順蠟染背兒帶,花紋面積較大,也較集中,蠟染花除藍色外,還有紅、綠、黃三種顏色。圖案多為幾何紋,亦有花卉和動物形象紋樣。「橋拱花」是安順蠟染的特有圖案。
背帶蓋蠟染加挑繡花工藝品,流行於廣西融水苗族地區主要作背小孩用。它長37釐米,寬36釐米,黑布做底,四周鑲寬約2釐米的土藍布,中心為齒形圓花,四角為點、線、面構成的角隅花,以蝴蝶紋樣壓底角。背帶蓋的繡制以挑花與刺繡結合,主次分明。蠟染為黑底白花,色彩穩定、素靜,加用朱紅、翠綠、鮮青三色,風格多樣,因地區不同而各具特色。
綁腿苗語為「炒老」,是苗族一種古老的裝飾。它約2米長,20釐米寬,布料,黑底鑲紅黃兩色,也有白色。當寒冷之時,男女老少均用它纏數層於小腿部,起保暖的作用。至今中南、華東、西南等地的民族還盛行裹腿。關於綁腿史料中稱為「邪富」,《詩》、《採菽》篇說:「赤帶在腿,邪信在下。」鄭箋「邪信為行騰也。來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
《釋名》:「偏,所以自偏來,今謂之行騰,言以裹腿,可以跳騰,輕便也。安陽出土的貴族白石刻人像,短上衣,短裙,腳部纏裹腿。正為研究中國古代服裝、服飾形象的最好例證。」不過苗族的綁腿傳說與南遷有關,說是渡黃河那天,太陽東升,映在河上,婉如紅黃相間的彩虹。於是他們以此為紀念。龍太即裹腿,苗族織繡工藝品,流行於廣西環江。上半部是白布,下端約13釐米長的織花或刺繡,多為幾何紋及花草紋。作用是護小腿,亦作裝飾。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