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2021-01-09 琴雪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 然而,上衣下裳分裁連屬的深衣式袍服不是中原地區特有的服裝款式。在西域民族當中,也有著類似的樣式。並且,部分西域服裝的袖口也是斜裁縫製,與中原服裝的斜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西域民族服裝也沿襲著「十」字型平面結構中華一統的文化特質。

馬王堆出土袍服

遠在周代,絲路上就有貿易往來。漢武帝時期,繼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進一步開通。在絲路上往來的不僅僅是物質形態的貨物商品,非物質形態的裁、縫等技術也籍絲路得以交流和傳播。但是這種技藝流傳到不同的地區後,便結合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和地域性,比如袖口緊窄、下擺寬大等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相適應的結構特徵。如新疆蘇貝希古墓出土的一件毛織面料男子內衣,在結構上,除了衣身是用一整塊面料對摺裁成之外,挖領口和裝領方式都簡單直接,像是兒童的摺紙遊戲。側縫處加縫的三角使得服裝下擺寬大,便於騎射和勞作。小袖口既保暖又方便行動。

漢武帝時期

這些都是與西域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遊牧的生活方式相適應而形成的結構特點。而整體的剪裁方式、完整的「十」字結構形式與中原的服裝並無不同。將先秦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服裝剪裁結構加以比較,會發現一脈相承的大中華傳統服裝文化特質。雖然在面料幅寬一定的情況下, 中原人民與西域人民都選擇了「十」字的裁剪方式,但中原漢民族寬大的服裝注重的是道德禮儀功能,表現出物產豐富的農耕文化特徵,而西域的民族服裝地域性和實用性表現出他們的遊牧生活方式和強烈的節儉意識。

西域服裝

中原漢民族的服裝完全利用面料幅寬來拼接,這樣成衣後袖子的接縫位置與款式上衣身與袖子的分界並不一致,呈現出一種模糊的整體包裹身體的狀態;而西域的服裝,雖然同樣是利用面料的幅寬,但是袖子的接縫位置和衣身與袖的分界位置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清晰而肯定,呈現出的是服裝分別包裹四肢和軀幹的著裝意識。分別包裹四肢和軀幹,是北方民族服裝結構特點,有別於南方的纏裹寬衣。西域地處偏僻,物資不如中原豐富,節約的意識更加強烈,細部拼接較多,就是這種節約意識在服裝上的具體表現。但無論怎樣,「十」字型的平面結構並沒有改變,它們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一直延續著。

中原漢民族

先秦兩漢時期雖然離我們非常遙遠,但是透過這些曾經深埋地下而又幸運的重見天日的歷史碎片,還是能夠隱約感受到春秋戰國的活力與騷動以及漢代的雄渾和凝重。深衣式的袍服,在東漢之後,慢慢地被上下通裁的袍服所取代。這種上下通裁的袍衫在繼漢代之後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都很多見,並且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由於沒有了上衣與下裳的拼接,「十」字型平面結構變得更加簡約、規整,對面料的利用更加充分。經過漢代大一統時期服裝的包裹纏繞狀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裝邁向具有蒼涼意味的豪放大氣。

先秦兩漢時期

到了唐代,這種大氣變為一種曠世的恢宏、大方與包容。隨著盛唐的沒落,輝煌大氣被宋代的含蓄內斂與持重所取代,服裝平面「十」字結構更加規整、理性,去零歸整結構的表現達到極致。宋遼金元是一個民族紛爭不斷的時代。少數民族政權元朝的建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豐富了中原本土的衣飾文化,考古發現也是中古後期最豐富、最典型的時期,文獻成果也是最值得做跟進研究的。宋代服裝延續了前朝服裝褒衣大袖的寬博狀態。下擺施橫欄的圓領袍衫是宋代男子的常見服裝。除此之外,宋代還有一種為男、女共用的服裝款式:直領對襟、下擺兩側開高衩的褙子。與褙子類似的直領對襟服裝,有半臂、背心,也是宋人不分男女都喜穿用的服裝。

宋代f's

無論款式多麼豐富,宋代服裝在結構上,多採用中心破縫、兩袖接縫的結構形式。由此,華服「十」字型平面結構的經典形式被確立下來,直到民國初年。宋代的直領對襟衣以福州南宋黃異墓出土服裝最具代表性。黃異墓出土了大量直領對襟的袍衫,且保存完好,廣袖和窄袖都有,皆單層縫製。具體款式為:直領,對襟,加縫衣領,襟上無紐襻或系帶,兩側腋下至底擺開衩,長此墓葬出土的袍衫款式基本相同,剪裁方法相同,結構類似,因而我們只分析其中的一件紫灰色鑲花邊窄袖袍。根據文獻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放樣對結構圖進行復原:衣身連袖共用兩個布幅,將兩個布幅正面相對上下疊好,對摺長度,根據設定尺寸剪出「個」型輪廓線(袖底連側縫線)。再沿對摺線剪出領寬。打開前後身,剪出斜向門襟線。

然後比齊衣身剪出接袖,最後配上長方形領子。它的裝領方法非常簡單,好似摺紙一般,透著一股清新、拙樸的原始氣息。總的看來,這件袍服的結構很完整。整個衣身就只有後中心和兩個接袖縫的分割,並且袖子和衣身沒有明顯清晰的分界,而是渾然一體。剪裁方式直接、簡潔,整個「十」字形結構散發著成熟、幹練的魅力。這和先秦兩漢斜裁、拼接複雜結構形成鮮明對照,結構的簡約之風很像宋瓷之韻成為華服經典。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在這一大的時代中,儘管由前朝發展而來的服飾藝術體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是其間經歷的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卻為服飾藝術在微觀層面的學習互鑑,創造了一定的氛圍,最終為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風格嬗變提供了前提。宋代是中國封建統治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由外向進取走向內部整合的一個典型時期。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繼續談談裙,也是最普遍的一種下裝,我國很多民族的婦女都穿裙子。裙的類型可分為連衣裙、長裙、中裙、短裙。講一講服飾配件,服飾配件主要指除服裝以外的所有附加在人身上的飾品,民族服飾中配件紛繁複雜,有首飾、帽飾、圍腰、背篼、包袋、綁腿、鞋靴等。用植物製作染料的過程,各民族採用的方法稍有區別,但過程大致相同。民族服飾的圖案特點各民族在服飾中用圖案的現象比較普遍,無論在服裝上還是服飾配件上都少不了圖案。圖案的內容以動物、植物、人物、幾何圖形、文字為主,從結構上看有通感聯想、固定程式、主觀構成等特點。
  • 大學生"復原"古代服飾 帶觀者領略千年服飾文化
    宋代烏紗帽又隱藏何種秘聞?昨日,西安工程大學學生自辦中國古代服飾形制復原展,通過60餘件復原的古裝及配飾,帶領觀者領略數千年服飾文化。     昨日展出的古裝、配飾,均出自該校服裝設計專業學生之手。既有商代的深衣,漢代的曲裾袍,唐代的高腰襦裙,也有宋代的官帽,明代皇后的步搖冠。     這些展品是他們《中國古代服裝史》的作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元朝統治者與遼金統治者相比,其勝利的優越感要更為強烈,但即便如此,他們在漢民族強勢文化面前,也不得不認同「必行漢法乃可長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服飾的性別角色標誌
    在傳統中國人眼裡,男性穿著女性服裝是生活中的大忌諱,是被現實和禮教規約所不容的,因此,古代稱之為「妖服"。何晏是魏晉時期的名土,也是當時世人公認的美男子,處在當時那種特定的社會氛圍中,他自然難免會行為怪誕,因此遭至人們白眼也就十分正常。與魏晉相反的是在唐代出現的一些現象。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民俗服飾常規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性別角色禁忌。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服飾的年齡角色禁忌並不是硬性的、強制的,人們在服飾行為方面遵從與否,完全是看個人的意願。宗教信仰禁忌。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在中國傳播的歷史比較長,信徒也有一定的數量。中國本土宗教道教成長的歷史也並不算短,民間信徒也可以在一些地區見到。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的內涵之美,女性體形美的服裝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中世紀直到20世紀初幾百年間,歐洲婦女的服飾並不像我們今日所見的那樣大膽和開放。總之,歐洲的傳統風俗不但不避諱人類自身的形體美,反而用藝術手段加以讚美。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藕荷色緞繡折枝藤蘿紋夾襯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這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保持與世界其他服飾文化較遠的距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虞書益稷》)這些記載說明,中華民族的服飾從一開始就與大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繫,不僅製作服飾的材料取之於自然,裁製的款式、選用的色彩、裝飾的紋樣等等也都與人們不斷觀察自然,利用自然有關。服飾在滿足人們使用目的的同時,也產生了同大自然一樣多姿多彩的美學效果。這種以自然為美的服飾追求,始終貫穿於中國古代服飾美學效果的各個方面。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神衣象徵穿在巫師身上的舞服稱為神衣,也稱法衣, 它們是巫師施法時的一種必要裝扮。「服飾是巫術中最能強化神性的物質實物",它不僅是使舞者人體與世俗隔離的-種化裝,而且是神靈聖潔而威嚴的象徵。屈原《九歌》: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餘所為。描寫了當時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以及著裝形象。在巫術儀式中,必定有一個或是幾個穿神服的神秘人物,或是坐鎮指揮,或是親自登場。他們是祭祀的主持者,是整個儀式的操縱者。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衣冠文化的物質層面從古代經近代到現代,中國服飾始終處在時急時緩的變化之中,我們要考察這其中變與不變、漸變與突變的規律及其文化背景,勢必要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中國服飾加以剖析和研究,這裡首先要涉及到服飾與文化的關係。「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為動詞,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注意、敬神等多種意義,含有通過人的努力擺脫自然狀態的意思。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龜茲石窟壁畫中展示的武士衣裝頗具特色。龜茲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中樞,是古代西域城邦諸國與綠洲地區的大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伎樂圖、樂舞圖是龜茲石窟的主要題材,石窟壁畫中那一幅幅嫵媚多姿的樂舞者。手執排簫或懷抱琵琶,亦歌亦舞,十分熱烈。樂舞服飾是龜茲服飾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頗具特色。衫、裙、帔帛、紗巾為龜茲樂舞服飾的主要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起源,現行藝術看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在服飾藝術發展史上,對於究竟是非審美功利性先產生,還是審美功利性先產生,抑或是二者幾近同時出現,恐怕還很難做出肯定的考證。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結構整一性是重縫紉輕裁剪的產物華服結構的整一性有 其相當複雜的傳統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樣式能夠延續綿延幾千年不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考據和結構的復原,發現傳統華服結構整一性其實還是一個物理學上的命題。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這些外城樂舞所帶來的新奇的、具有鮮明異族文化的服飾形象,使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裙福、長袖、雲冠、錦屣式舞服有了很大的改變,表現出舞服「交融之美」的文化色彩。胡舞中國唐代服裝變……從舞服開始。因為在令唐人大開眼界的外域服飾中,最美妙新奇,最具藝術性和吸引力的首先是舞蹈服飾。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五色衣等苗族服飾特徵
    或許是經濟條件的限制,瑤族社會對宗教「花衣」式樣的要求不像苗族那樣嚴格,常常只將花布、紅布、花被面等材料簡單縫製成衣服,「或袍或衫」, 甚至乾脆把布料略綴合披到身上,意到為止,不拘一格,可以看出,瑤族傳統服飾更多是通過抽象的色彩來體現其母系始祖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傳承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看我們傳統服飾穿在身上有多美
    華夏民族歷史悠久,服飾文化也是相當出彩。看看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朝代。1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便包括衣冠服制。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平民男子則穿交領,衣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以便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