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2020-12-22 寒寒講文化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此後,人們對器物和服飾的裝飾意識日益增強。《韓非子十過》曾批評這種奢華的風氣。意思是說,自堯至舜再至禹,直到股商,所用器物從儉樸的陶器發展為雕琢刻鏤、越來越奢侈的用品,而「國之不服者」卻越來越多。這一議論側面反映了中國早期裝飾藝術的繁榮。

五彩的禮祭服飾

而從西周經秦漢直到明清,在少數人掌握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條件下,上層社會所用器物、服飾無不華麗精美。以湖北荊州馬山一號基出土的大量戰國絲織品和服飾來看,墓主身份大約是貴族寵妾,隨葬服裝多是由手整幅刺繡的絲綢做成,領緣則用提花織錦,不但色彩華麗,紋樣十分生動,而且紋樣結構嚴謹,創作水平很高。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絲織品、南宋黃異墓的服裝皆有類似的特點。而明清以來皇族和貴族的服飾更是五色絢麗、做工精美。

戰國絲織品

如明定陵出土萬曆帝的緙絲袞服、皇后的手繡百子衣即是一例。 美國的維爾杜倫在《東方的文明》「哲人時代」一章中說,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他們的生活水準可能高於梭倫時的希臘和努瑪統治下的羅馬」。他所說的「生活水準」當然包含衣飾的華麗與奢侈。《東方的文明》中還說:「中國人不會像西方人那樣,通過大規模的工業給民眾製造便利的用品,而是做出藝術品位很高的,種類紛繁的精美物品供日常使用,把字寫在碗碟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懂得享受的中國人要求他所用的物品要有優雅的外表,其造型與質地都是高度文明的象徵"。所謂「高度文明」就涉及「衣冠王國」的本質。

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其中的「」,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從出土文物和圖像資料中所見,中國從原始社會起已對器物施以華麗的裝飾,彩陶即為一例。又如相傳黃帝時在服裝上繪和繡12種紋樣。此後,人們對器物和服飾的裝飾意識日益增強。《韓非子.十過》曾批評這種奢華的風氣。意思是說,自堯至舜再至禹,直到股商,所用器物從儉樸的陶器發展為雕琢刻鏤、越來越奢侈的用品,而「國之不服者」卻越來越多。這一議論側面反映了中國早期裝飾藝術的繁榮。而從西周經秦漢直到明清,在少數人掌握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條件下,上層社會所用器物、服飾無不華麗精美。

皇后的手繡百子衣

以湖北荊州馬山一號基出土的大量戰國絲織品和服飾來看,墓主身份大約是貴族寵妾,隨葬服裝多是由手整幅刺繡的絲綢做成,領緣則用提花織錦,不但色彩華麗,紋樣十分生動,而且紋樣結構嚴謹,創作水平很高。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絲織品、南宋黃異墓的服裝皆有類似的特點。而明清以來皇族和貴族的服飾更是五色絢麗、做工精美。如明定陵出土萬曆帝的緙絲袞服、皇后的手繡百子衣即是一例。 美國的維爾.杜倫在《東方的文明》「哲人時代」一章中說,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他們的生活水準可能高於梭倫時的希臘和努瑪統治下的羅馬」

他所說的「生活水準」當然包含衣飾的華麗與奢侈。《東方的文明》中還說:「中國人不會像西方人那樣,通過大規模的工業給民眾製造便利的用品,而是做出藝術品位很高的,種類紛繁的精美物品供日常使用,把字寫在碗碟上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懂得享受的中國人要求他所用的物品要有優雅的外表,其造型與質地都是高度文明的象徵"。所謂「高度文明」就涉及「衣冠王國」的本質。「衣冠王國」的本質是服飾的制度化。中國人愛講規矩,服飾則是社會行為規範的大宗,這顯然是文明程度相對發達的表現。從文化學的觀點看,人類發明服裝是件很偉大的事,這不僅是因為實用,還在形貌上使人類遠遠高出任何動物,從一個方面顯示出文明是人類的專利。但服裝出現之初是無制度可言的,人與人之間尚無服飾的差別,甚至還很難說已有服裝。中國曾發現舊石器時期山頂洞人已使用骨針,打磨光滑而且有針眼(殘長82毫米、最大直徑3.3毫米)。考古學家認為「骨針的出現意昧著當時已會縫紉。縫綴起來的獸皮既可搭蓋住所抵禦風寒,也可掩護身體」

隨葬服裝

沈從文則認為,此時應有初步的鞣皮技術,並用「骨針縫綴成合體又利落的鹿皮衣、獾皮衣、狐皮衣等等",是「服飾文化史上最早的篇章」。此說顯然是一種推測,目前還缺少足夠的證據。新石器時期,出現了用麻、葛、絲織成的織品。最初用手工編織,組而用「腰機」織造,可以織出比較精緻的布。此時的服裝質地就有了兩類:一類是毛皮、 一類是天然纖維的紡織品(布帛)。因而就有「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閭之說。這一出自先秦時期的記載透露了兩方面的信息:其一,在物質匱乏的時候,夏日可以裸身,又何必非穿葛衣不可?顯然有深層的意義,說明服飾已從禦寒之物上升為文明之物。其二,紡織品製衣才可能「垂衣裳」和「天下治」。衣裳寬大下垂,已顯出中國服裝寬袍大袖的原型,而不同身份的人有了服飾差別,社會才有治、有秩序。由此足見中國服裝在形成的初期,就被視為社會工具,並上升到文明象徵的高度。

在專制制度與宗法制度相結合的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人與人之間的尊卑等級區分又是維繫社會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在龐大的社會結構中,還是在一般的社會活動中,區別人與人等級的最有效的標誌就是服飾。因此,以服飾治天下、別人倫的思維方式大肆膨脹,一整套上層社會的祭服和官服制度甚至喪服制度都極為完善。其中,對於冠服的形制、色彩、紋樣和配件,飾件的質地、樣式,無不有嚴格的條例。《周禮》雖是周代官制表,但也記載了相當完備的周代服飾制度。二十五史中,自《後漢書》起,也都有《輿服志》,對服飾和車馬儀仗的等級詳加說明。

中國服裝寬袍大袖

總之,自夏代至清末已有4000年的歷史,中國服飾也有同樣長的制度史,中國作為「衣冠王國」也是名副其實的。衣冠文化的物質層面從古代經近代到現代,中國服飾始終處在時急時緩的變化之中,我們要考察這其中變與不變、漸變與突變的規律及其文化背景,勢必要從文化學的角度對中國服飾加以剖析和研究,這裡首先要涉及到服飾與文化的關係。「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為動詞,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注意、敬神等多種意義,含有通過人的努力擺脫自然狀態的意思。

16-17世紀,英文和法文中「文化」一詞的意義逐漸由耕種引申到對樹木禾苗的培養,進而指人類心靈、知識、情操、風尚的化育。總之,「文化」的含義從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逐漸延伸到精神生產領域。然而,「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一直處在不確定的狀態之中,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解釋,至今已有200種之多。所以,要用簡潔的語言來準確地說明「文化」的意義是很難的。例但把人類的全部創造過程及其成果的總和理解為文化,與其本質較為接近。這種說法可以解釋為,人與自然是相對的,人是主體,自然(包括人體自身)是客體,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或者說,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及產生的物質與精神的成果,綜合起來就是文化,相當於高爾基所說的「第二自然界"

中國服裝

文化學究竟包含了哪些內容呢?文化學者對此提出了三個相關聯層面的觀點: 一是物質文化層面,即人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產品的總和:二是行為文化層面,即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成的行為模式,三是心態文化層面,即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包括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由此可見,服飾不僅是構成人類群體的總體文化的許多成分之一,而且是「社會整體習慣、思想、技術及其狀況特徵的最明顯的表達"

我們常說的服飾文化,就不僅僅是指款式、面料、色彩,而且應該涵蓋與服飾相關的物質、行為和心態等方面。研究服飾發展的文化背景,也離不開這三個方面。也就是說,中國服飾演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有生產方式的影響,也與禮俗和風俗的變化相關,更重要的是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的演變。下面, 對中國服飾所依託的物質基礎作一些分析。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藝術論》《服飾研究基礎》

相關焦點

  • 【金文講壇】華夏衣冠——中國服飾與中國文化
    「衣冠文物,悉同中國」@中國歷史研究院 4日上午發表的文章《「韓服」真相:「衣冠文物 悉同中國」》就指出:韓服形成於朝鮮李氏王朝,對應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朝鮮皇族的服飾都是明朝天子賜予的,稱為大明「賜服」。在文化交流中,韓服學習、借鑑了很多明朝服飾的特點。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譽。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二、日本服飾文化及特點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和服,由於日本90%以上人口屬於「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和服極富日本傳統文化特色,千百年來與日本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連,和服的產生與演變是日本服飾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內容。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西域龜茲裝
    西域龜茲裝「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古代龜茲地區上升為北道要衝,它既是古代西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古老文化發源地之一 ,是當時中國、印度、波斯希臘、出現在畫面中的供養人像或神像,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龜茲人穿著的衣冠服飾。石窟壁畫、塑像不僅是佛教人物造像的寶庫,也是西域龜茲人各個歷史時期衣冠服飾的反射。挎褶褲褶服袍服腰帶從西漢行使對西域的管轄開始,這一時期的龜茲服飾表現為漢、龜茲互融的浸染。壁畫中龜茲供養,人的衣冠服飾,從漢代、南北朝、隋唐延續各歷史時期,基本形式是挎褶。褲褶服。即翻領。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而具裝飾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古樸、純真而又充滿原始意味,恰恰代表著人類的童稚時代。古代西域曾流行」蘇幕遮」,一種以戴假面具為飾的歌舞戲。薛道衡描繪京都洛陽正月十五的戲場時稱曰:「羌笛隴頭吟,胡舞龜茲曲,假面飾金銀,盛服搖珠玉。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這些外城樂舞所帶來的新奇的、具有鮮明異族文化的服飾形象,使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裙福、長袖、雲冠、錦屣式舞服有了很大的改變,表現出舞服「交融之美」的文化色彩。這些中原傳統服飾特徵與袒露上體、戴項圈、赤足的印度風格相融合,形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之美。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百褶褲的研究
    營盤古文化遺址據推測約相當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年代是我國歷史上充滿了動蕩、遷徙的時期,這在社會經濟、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反映。在大遷徙的流動中,西域各民族有的入居中原,中原漢民族有的遷居西域,僅從服飾文化交流中,就可看出明顯的印證。百褶褲營 盤古墓出土的百褶褲,為手工紡織的純毛織品。它不僅質地細軟、柔和,且式樣新穎,做工細緻、複雜,呈現了變化多端的形態。這種褲裝形式僅此一例。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兼收並蓄一在創新中長存儒家思想得到弘揚,遠在孔子逝世之後。春秋時,墨、儒同為顯學,漢唐以降,儒、道、佛往往並稱。正因為如此,儒家思想通過禮的規範而對歷代服飾發生的主導作用,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因素。這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服飾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的重要原因。儒家思想究竟如何影響中國古代服飾呢?這將在下文中展開。服飾被視為 「治天下」之道上文已說到,《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神衣象徵穿在巫師身上的舞服稱為神衣,也稱法衣, 它們是巫師施法時的一種必要裝扮。喇嘛教跳繩的主要舞服色彩象徵中國自周代建立服飾制度以來,服飾色彩是漢民族禮儀意識中最為重要的。鄒衍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建立了五德始終說。對五行、五色與四神方位都有所規定。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產生,原始宗教服飾觀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天人相通的原始宗教服飾觀以上關於衣裳的觀念,是中國先民兩種經驗交叉重疊的產物,其中既有極為實用的一面,又有與天地相對應的一面,實與虛在這裡是並存的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樂舞服飾
    龜茲位於「絲綢之路」北道中樞,是古代西域城邦諸國與綠洲地區的大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伎樂圖、樂舞圖是龜茲石窟的主要題材,石窟壁畫中那一幅幅嫵媚多姿的樂舞者。手執排簫或懷抱琵琶,亦歌亦舞,十分熱烈。樂舞服飾是龜茲服飾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頗具特色。衫、裙、帔帛、紗巾為龜茲樂舞服飾的主要特徵。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透過87版《紅樓夢》,觀人物服飾,賞華夏傳統文化之美
    其中服飾之美更是令人無法忘懷。自軒轅黃帝開始,中華民族就實行「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制度由此成為了整個古代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是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是傳統文化中「禮」的重要內容。因此,古時,通過一個人的衣冠服飾往往就能判斷出這個人的職業和社會地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到被文人墨客讚美不已的「石榴裙」、「百鳥裙」、「孔雀裘」等等,都無不反映出中國古代先民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來美化自身的聰明才智,以及以自然為美的服飾時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這種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威儀」,與注重自然美的服飾傳統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既井然有序又色彩紛呈的獨特風格。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色彩的搭配
    紅色系暖色,代表光明;黑色為冷色,象徵黑暗;以紅色為主,黑色為輔,這是古代民族對色彩所共同追求的藝術特點,意味著光明戰勝黑暗。我們在苗族服飾藝術中看到的那種以紅黑的強烈對比為基調,在此基調上再敷陳五彩,深邃、幽遠、虛幻、斑斕、繽紛、悅目;深沉的哲理感受與愉悅的感官刺激、匯融混合在一起的精彩絕倫的色彩效果,來源於苗家對歷史傳統的承襲和大自然的表現。
  • 《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中國服裝史》在京首發
    11月27日,「華夏衣冠:李薇《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與賈璽增《中國服裝史》首發式暨明代禮服和首飾展示活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功舉行。該活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與東華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代服裝及江陵馬山一號楚墓袍服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周代冕服制度完備,這是以禮樂為標誌的中國古代服裝從原始形態進入成熟階段的第一個時期。該墓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直裾深衣式袍服,與同樣保存完好的西漢早期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袍服一起,為我們研究盛行於先秦至兩漢的這種古代服裝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另外,由於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等得以交流溝通,中原和西域的服裝文化也因為絲路的連接而相互影響、相互借鑑。這種影響不僅停留在服裝面料、紋樣等表面裝飾上,也深深地植根在服裝的剪裁結構當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結構整一性是重縫紉輕裁剪的產物華服結構的整一性有 其相當複雜的傳統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樣式能夠延續綿延幾千年不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考據和結構的復原,發現傳統華服結構整一性其實還是一個物理學上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