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講壇】華夏衣冠——中國服飾與中國文化

2021-01-08 澎湃新聞

11月4日晚,演員許凱曬出自己在明朝題材新劇《尚食》中的造型自拍,引發網友關注。

網友評論截圖

其中,有個別網友提到許凱的造型「好像我之前看的韓國古裝電視劇」。

網友評論截圖

對此質疑,身為《尚食》製片人的於正直接轉發許凱的微博並解釋到: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

許凱曬出的造型自拍,之所以會引發誤會,是源於他佩戴的大帽。

大帽,是明朝男子的重要首服之一,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使用。與大帽相配的冒頂、帽珠等則是清代頂戴制度的起源。

「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中國歷史研究院 4日上午發表的文章《「韓服」真相:「衣冠文物 悉同中國」》就指出:韓服形成於朝鮮李氏王朝,對應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朝鮮皇族的服飾都是明朝天子賜予的,稱為大明「賜服」。在文化交流中,韓服學習、借鑑了很多明朝服飾的特點。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譽。幾千年的服飾發展史折射著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勾勒出華夏民族連綿不絕的生活畫卷。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投射在多姿多彩的服飾圖景中。這燦爛的畫幅,正是由中國歷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發展交織而成。

想看更多中國服飾發展軌跡嗎?

想了解豐富絢爛的中國服飾文化嗎?

11月21日,我們邀請到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做客金文講壇,為大家帶來主題講座《華夏衣冠——中國服飾與中國文化》。

本次講座中,高春明將會為大家講解豐富絢爛的中國服飾文化,從日常詞彙與行為禮儀等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幾個方面帶領大家進入中國服飾文化的殿堂。

講座信息

講座主題:華夏衣冠——中國服飾與中國文化

講座時間:2020.11.21(周六)13:30

講座地點:金山區圖書館三樓報告廳

參與人數:60人

報名方式:

✦方式一: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報名。

✦方式二:關注「上海市金山區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進入【活動資訊】找到該活動,點擊【立即報名】;點擊【個人報名】或者【組團報名】填寫相關信息;點擊【確定】完成報名!

嘉賓介紹

高春明

歷任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上海藝術家》雜誌社主編

上海大世界傳藝中心籌建辦公室主任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現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研究員,長期致力於中國藝術史、民俗文化遺產和中國服飾史研究,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編撰和主持編撰有《中國分類美術全集》《西域藝術》《上海藝術史》《中國服飾五千年》《中國服飾名物考》《中國服飾形制史》《中國歷代婦女妝飾》《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錦繡文章——中國傳統織繡紋樣》《中國歷代服飾文物圖典》等學術專著四十餘部

獲中國國家圖書獎、中國政府圖書獎、美國第25屆書展優異獎、德國萊比錫全世界最佳書籍獎等獎項;2006年4月21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邀訪美,特別將《錦繡文章——中國傳統織繡紋樣》作為國禮贈送給耶魯大學校長。

END

來源 | 上海市金山區圖書館

責編丨王茜

文旅金山

感謝您關注文旅金山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金文講壇】華夏衣冠——中國服飾與中國文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衣冠王國」的本質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所謂「高度文明」就涉及「衣冠王國」的本質。「衣冠王國」之說,還指中國古代服飾無比精美。中國是著名的「聲明文物之邦"。其中的「明」, 是指光彩、色彩,包括繪畫、裝飾和五彩的禮祭服飾。
  • 《清平樂》,追尋「大宋衣冠」裡的「華夏足跡」
    大宋衣冠,以服飾,作為一個「特殊的」歷史橋梁,在很大程度上,能讓大家看清——大宋文化骨子裡的「漢文化」傾向,以及「道家」文化的無為之風。資料來源:傅伯星《大宋衣冠》注意,咱們做一個記號:是否能記得住——中國「帝王服飾」和「官員服飾」的主流色彩,基本逃不出中國「五色」文化,即
  • 真相是「衣冠制度,悉通乎中國」
    李氏朝鮮與中國明清兩代相始終,在近6個世紀裡,尤其是明代,一直恪勤事大之禮,與中國保持密切的關係。韓服形成於朝鮮李氏王朝,對應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朝鮮皇族的服飾都是明朝天子賜予的,稱為大明「賜服」。在文化交流中,韓服學習、借鑑了很多明朝服飾的特點。也就是說,古代韓國本沒有自己的衣冠制度,根據明朝服飾進行改良,才形成了後來大家看到的古裝韓劇中的服飾。
  • 中國華夏文明,商周服飾文化,腰帶設計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腰帶,是上古華夏人士衣著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男子用它系下裳和蔽膝,女子用它束袍。戰國服飾從質料上來看,帶鉤有金、銀、銅、鐵、玉、骨、石等各種原料的製品。戰國早期的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中曾經出土金制帶鉤4件,這是用以表現侯爵的富貴身份。
  • 中國藝術文化,服飾藝術的起源,服裝的藝術審美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一般而言,人的服飾追求,因兩方面的影響而不斷發展延伸,一是服飾的實用功能,二是服飾的審美功能。在人們滿足了基本的實用功利目的的同時或之後,會自然注意到服裝的乾淨整潔、美觀亮麗、體面高雅之類的問題,這就產生了服裝的藝術審美的需要,於是「修飾"成了服裝的製作及穿戴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就推動了服飾藝術的發展。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服飾歸屬人文及文化的範疇,因此人類製造服飾、穿戴服飾,就意味著人類在創造文化和展示文明。
  • 透過87版《紅樓夢》,觀人物服飾,賞華夏傳統文化之美
    透過87版《紅樓夢》,觀人物服飾,賞華夏傳統文化之美其中服飾之美更是令人無法忘懷。自軒轅黃帝開始,中華民族就實行「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冠制度由此成為了整個古代傳統社會最為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是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手段之一,是傳統文化中「禮」的重要內容。因此,古時,通過一個人的衣冠服飾往往就能判斷出這個人的職業和社會地位。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
  • 《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中國服裝史》在京首發
    11月27日,「華夏衣冠:李薇《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與賈璽增《中國服裝史》首發式暨明代禮服和首飾展示活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功舉行。該活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與東華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
  • 韓服、和服都是受到漢服影響,為何日韓傳統服飾的繼承比中國好
    近年來漢服雖然在中華已有復興之勢,而日韓傳統服飾的繼承比中國要好多。溯本求源:華夏衣冠,萬國來朝古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漢唐時期達到了巔峰,唐朝尤甚,文化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時,漢文化被周邊國家推崇景仰。
  • 國潮服飾設計大賽投票中|「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中國是也!
    中國古稱「華夏」,何為「華夏」?《春秋左傳正義》疏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由此可見服飾在中國古代的重要地位。如今我們回眸凝望這「服章之美」,不僅要看它華麗精美的外觀,更要通過「服飾」這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物品,去了解過去人們的生活、禮儀、文明、思想、審美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中國是也!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西域龜茲裝
    西域龜茲裝「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古代龜茲地區上升為北道要衝,它既是古代西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古老文化發源地之一 ,是當時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文明古國文化藝術交流的匯聚之地。出現在畫面中的供養人像或神像,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龜茲人穿著的衣冠服飾。石窟壁畫、塑像不僅是佛教人物造像的寶庫,也是西域龜茲人各個歷史時期衣冠服飾的反射。挎褶褲褶服袍服腰帶從西漢行使對西域的管轄開始,這一時期的龜茲服飾表現為漢、龜茲互融的浸染。壁畫中龜茲供養,人的衣冠服飾,從漢代、南北朝、隋唐延續各歷史時期,基本形式是挎褶。褲褶服。即翻領。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服飾文化隨文化的繁榮同步發展,特別是在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日本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文化的影響下,迅速發展起來並日益繁榮,不僅建立起完善的服飾制度,而且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服飾文化。公元3世紀前後,日本由於整個社會形態比較落後,文化領域發展緩慢,服裝、服飾非常簡陋。
  • 中國傳統文化,彩繪服飾紋樣,假面舞服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致使蘇幕遮這一歌舞 藝術形式互相影響與滲透。假面舞也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獸形演進為神位,又演進為人形,乃至出現在民間歌舞中,變成千姿百態的詼諧地戴動物面具的喜人形象。樂工服飾與樂工伴行的幾位童子少年也扛大鼓或鼓掌助興。
  • 中原五省和東南五省,代表的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
    1,秦漢秦漢,是我國的第一次大一統,也是華夏文明擴展至整個陰山~長城以南的時期。漢末三國,統一於西晉。可是,西晉卻擔不起大一統王朝的重任,八王之亂及其由此引起的永嘉之亂導致了我國歷史上最漫長的大分裂時期――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隨之而來的就是華夏族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 比音勒芬丨從十二章紋裡,感受衣冠上國的華美
    千年文明,多少繁華過境,才沉澱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風採。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自古至今,上至皇室天子的一襲龍袍,下至初生孩童的虎頭小帽,圖案裝飾藝術都是國人服飾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深究中國服飾圖案藝術,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有十二章紋圖案。
  • 衣冠五千年,中國傳統服飾,漢代女裝服飾特點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代用輕軟、細薄的絲織品製成的女裝,給舞女們提供了最好的裝束,羽毛、金玉等各種裝飾品又襯出了她們的種種芳豔。大漢服飾說來好笑,漢族婦女穿有襠褲子的歷史,卻是由一位皇后的嫉妒心開始的根據《漢書》的記載,漢昭帝把上官桀的孫女立為皇后以後,掌權的大將軍霍光與她勾結專權
  • 明朝與韓國服飾這麼像,誰抄襲誰?徐居正: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02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朝鮮與中國的關係一直都很親密,朝鮮文化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早在明朝的時候,韓國當時是高麗王朝,明朝建立之後,高麗也成為了中國的屬國。也許是因為韓劇對中國影響太深,以至於鬧出了這樣的笑話。如如果仔細考究的話,韓國的服飾其實就是受到中國服飾的影響,並且從中改進來的,兩國之間的交往在歷史上從沒有間斷過。
  •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重回漢唐漢服將參展洛裳華服·賞
    在這背後包含了兩層意義,一是在美觀和實用程度上,經過改良的漢服正在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和被重新挖掘和認識。走進大眾是漢服復興的重要標誌  漢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被深埋在歷史的角落,隨著近幾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發現
  •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
    歡迎來到貝拉說歷史,下面要講述到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大千中國,服飾的種類五彩繽紛,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的服飾,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服飾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在何時這樣的一種文化都可以做到深深地影響著人們,讓人們對於這樣的一門文化的了解更多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