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的常服

2020-12-22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唐代的常服儘管有了冕服、朝服、公服這名目繁多的一系列服式,但在日常起居中,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願意穿一些隨便舒適的服裝,這就產生了平日裡經常穿著的燕服,又叫常服。在江南,一般平民多以裙襦、頭巾為常服,而在北方,就吸收了較多的遊牧民族服裝式樣。特別是唐代,西域風俗對內地的影響增多。袍服、褲褶、皮靴、渾脫帽等,成為平民經常穿用的衣著。隋、唐都是北方人士建立的政權,北方習俗比較盛行。隋代從帝王到臣民都穿黃袍子,戴烏紗帽,穿黑皮靴。

唐代官服

北周時期,圓領窄袖的袍服曾經是普遍穿著的衣裳式樣。晉公宇文護為了使官員們有所區別,命令百官在袍服的前襟下擺加綴一道橫瀾。這種衣服叫作瀾衫。隋唐時期保留了這種袍服。隋煬帝更明確下詔,限定各類人等衣袍的顏色,用以區分高下。唐代初年,皇帝的常服沿循隋代制度,仍採用赤黃色的圓領窄袖袍衫、向上反折的頭巾、九環帶和六合皮靴。在唐人繪製的唐太宗畫像。上,就可以見到這套常服的全貌。官員們的常服也仿照帝王,採用圓領襉衫。這時的斕衫比較短,下及小腿,露出靴子。現在可以見到的唐代壁畫、陶俑、石刻等食物中,官員們穿著的大多是這一類型的常服。例如唐代名畫《步輦圖》、敦煌莫高窟,窟南壁的《觀音經變相圖》和西安唐代韋洞墓壁畫。

北周服飾

武官和軍士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穿著類似式樣的常服。楊思勖墓中出土了兩件生動的石刻武官侍俑。這兩個武官都頭戴幞頭,身穿圓領寬袖長袍,東黑色革帶。袍服的前襟撩起,掖在腰帶內,露出褲子和黑色長靴。這種做法可能是為了奔走方便。他們身上佩戴著全套武器,有彎刀、弓袋、箭筒等等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壁畫上有眾多的侍衛武士,他們身著圓領窄袖襉衫,頭戴幞頭或抹額,腰懸箭袋、刀劍等兵器,足著長筒黑靴。這些武士中有不少人頭戴紅色或白色的抹額。它是用一塊短巾從前額向後束緊,包住頭髮,但是將髮髻露在外面。《新唐書●婁師德傳》中記載,當時招募勇士徵討吐蕃,武人們戴紅抹額應詔。看來紅抹額是武士們的習慣裝束。李賢墓壁畫上的武士還在腰間佩帶虎尾或豹尾,它也是近衛士兵的一種裝飾。

唐代服飾

由於胡服的影響,唐代男女有一種翻領的袍服式樣。有些武士也仿照此風,將圓領讕衫的領子解開翻在兩側,露出裡面的內衣。李賢墓中壁畫上,有一位手扶長劍的侍衛就採用了這種穿法。唐代常服是男子普遍穿用的服飾。它的主體一襉衫 是在北方胡服的基礎上加以定型推廣的新款式,而頭上衣飾一幞頭更是新產生的重要事物。幞頭的定型和演變,是唐代以及宋元時期服裝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幞頭來源於用巾帛裹頭的習俗。在漢代,已經普遍採用一幅方巾包裹頭髮,「羽扇綸巾」成為文士們瀟灑自得風貌的體現。晉代時流行一種「角巾」,可能是把方巾作了一些加工。

胡服

南北朝後期,使用巾帛包頭的風氣從庶民中進入上層社會,從而產生了許多新奇的式樣。幞頭據說就是周武帝設計的一種式樣。 它在頭巾上面綴有四條系帶,當時稱之為腳。戴用幞頭時把巾子覆蓋在頭頂上,四條腳攏在腦後。其中兩條腳系成一個結,垂在腦後。另外兩條腳反折到頭頂髮髻前束緊,使幞頭的後部籠緊髮髻,並且向前彎曲,所以人們又叫它「折上巾」。戴上幞頭後,頭部顯得圓整美觀。由於幞頭巾子是用紗絹等輕軟質料製成,所以戴起來舒適輕巧,比起各種冠弁來,更,顯得方便簡易。這些優點,使幞頭很快便風行起來。在隋代,由於帝王貴族多喜愛戴烏紗帽,幞頭還只是在軍旅和平民中流行。到了唐代初期,太宗李世民把幞頭作為常服中的頭衣。上行下效,社會上無論貴賤都戴上了幞頭,冠、巾很快就被式樣繁多的幞頭代替了。

唐代頭飾

唐代,幞頭是最普遍的一種頭衣。在唐代遺留下來的人物形象上,時時處處可以見到它,因此,幞頭的戴法也在各階層人士的創新下,有了不少花式。唐代初期,都採用平頭小樣。武后時期,有了一種頭部高高束起的幞頭式樣,稱為武家樣。唐中宗時,幞頭高而且向前傾斜。又有一種後部高高隆起。唐玄宗開元年間,時興圓頭的式樣,垂在腦後的幞腳也逐漸縮短。有些人還把垂下的幞腳反折上去,插入另一對摺上束結的幞腳下面,或者插人腦後的結中。楊思勖墓中的石刻武官俑頭上,清楚地刻畫出了這種幞頭束法。

幞頭用柔軟的紗巾包束而成,沒有固定的外形。有人為了使它的前部圓整好看,便用木料製作一個弧形的「山子」,襯在額前,再包纏幞頭。這種創造,使幞頭向有固定外形的硬式幞頭邁出了一大步。晚唐時期,宮廷裡又在幞頭的垂腳上大做文章。有些做成圓形,有些做成寬條,更有不少是在垂腳中加上鐵絲骨架,使它可以翹起來形成各類式樣。後人稱之為「硬腳」。

唐代服飾

唐代末年,藩鎮戰亂,農民運動接連不斷,宮廷之中如驚弓之鳥,時刻準備著出逃。宮人們為了著裝方便,想出了一個方法,即把幞頭內加上薄木板制的圍襯和紙、絹、銅鐵薄片等製成的骨架,製作成形狀固定、類似帽子的硬幞頭。戴時直接放在頭上,不必再一步步纏裹,結系。據說因兵亂多次出逃的唐僖宗很喜歡這種幞頭,便把它推廣開來。自此,軟腳幞頭逐漸減少。五代時期,蜀國國王孟昶發明用漆紗製作的硬腳幞頭,又開始了幞頭歷史的新一頁。那是後話了。

參考資料《衣冠五千年 中國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這些外城樂舞所帶來的新奇的、具有鮮明異族文化的服飾形象,使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裙福、長袖、雲冠、錦屣式舞服有了很大的改變,表現出舞服「交融之美」的文化色彩。於是,異國的舞服隨著歌舞百戲一起湧入唐代首都長安,先是影響中國中原的舞服。繼而以迅疾的速度在日常服飾中流行開來。唐代舞服所反映的不同地城文化色彩的交融特徵,在唐代宮廷樂舞和敦煌壁畫、龍門唐窟石雕以及一系列墓室 文物中都有體現。唐代宮廷樂舞《九部樂》《十部樂》是中外舞服交融的典型代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隋唐和宋遼金服飾藝術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就隋唐婦女服飾來看,貴婦常穿的有禕衣(採上下連屬的袍制,上施彩繪紋飾,質料以往多為黑色,隋唐以後多為深青)、事實上,在中國20世紀以前的數千年裡,服飾總的特點是比較保守封閉的,像唐朝女子這樣大膽袒露、這樣男女不分,是絕無僅有的,因為這是和禮教相違背的。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發展,服飾的性別角色標誌
    史書:「(魏)尚書何晏好服婦人之服。傅宏日:此妖服也。服妖既作,身隨衣亡……何晏服婦人之服,亦亡其家。"在傳統中國人眼裡,男性穿著女性服裝是生活中的大忌諱,是被現實和禮教規約所不容的,因此,古代稱之為「妖服"。何晏是魏晉時期的名土,也是當時世人公認的美男子,處在當時那種特定的社會氛圍中,他自然難免會行為怪誕,因此遭至人們白眼也就十分正常。與魏晉相反的是在唐代出現的一些現象。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宋代服飾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從戰國末的楚江陵到西漢初的漢長沙,馬山楚墓和馬王堆出土袍服都應該是深衣的快速流變過程中的一個剪影。 然而,上衣下裳分裁連屬的深衣式袍服不是中原地區特有的服裝款式。在西域民族當中,也有著類似的樣式。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雲南民族服飾它們先後創造了原始社會的圖騰藝術文化;商周的威嚴神秘藝術文化;先秦的積極理性藝術文化;楚漢的浪漫主義藝術文化;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人的精神為主的藝術文化風度;唐代的積極熱情、豐滿的藝術文化效果;宋元的「無我」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的歷史流變,大禮服及常禮服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其實,在中國服飾藝術由「古典時期」向「現代時期」過渡過程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很值得一提溥儀就民國初期的具體服飾來看,它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組成:男子有大禮服及常禮服,大禮服分為晝禮服和夜禮服,常禮服分為西式服和中式服。
  • 傳承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看我們傳統服飾穿在身上有多美
    華夏民族歷史悠久,服飾文化也是相當出彩。看看中國幾千年的服飾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朝代。1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國後,為鞏固統一,相繼建立了各項制度,便包括衣冠服制。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平民男子則穿交領,衣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以便勞作。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明代婦女服飾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元朝統治者與遼金統治者相比,其勝利的優越感要更為強烈,但即便如此,他們在漢民族強勢文化面前,也不得不認同「必行漢法乃可長久」。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各信仰服飾特徵
    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大致相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反映在服飾形態上,他們都普遍穿滿族式長袍、套褲和靴鞋,表現出基本相似的服飾習俗與風格特點。滿族服飾的基本式樣為上穿袍服,下穿長腰、寬襠的大腳褲,並常配上皮、棉套褲,腳穿「靴鞋」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
    從宮廷到民間都保持了相當穩定和統一的結構模式,因此這兩件20世紀初京津地區典型婦女袍服的測量與復原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和繼承價值,通過測量的數據和復原的原始結構狀態發現了很多第一手的原發數據和技術,並可以總結和推導出華服古典結構規律和剪裁方法。結構整一性是重縫紉輕裁剪的產物華服結構的整一性有 其相當複雜的傳統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獨一無二的結構樣式能夠延續綿延幾千年不是偶然的。
  • 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服飾藝術論,喪服的民俗意味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可以想見,中國傳統服飾藝術中的民俗是非常豐富的,這些民俗的存在,使最初處於單純意義上的服飾行為,最終變得不再那麼單純,社會的意義、文化的意義經意不經意地被融入到了日常的服飾安排中。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服飾設計文化,少數民族裙裝
    在一些民族地區裙常與褲裝結合穿著,裙在外、褲在內,這種穿衣方式沿襲了我國古代服飾特色。簡潔的裙:如裹裙(腰圍與裙擺大小一致沒有作收腰處理,直接將大於臀圍的布料順著腰部圍繞一周,用繩、花帶作為腰帶將布固定在腰間形成) ;西北的少數民族常穿的A型裙、收腰連衣裙等。
  • 這才是中國風服飾,東方傳統文化與全球流行時尚的碰撞融合
    簡單概括就是以中國元素為靈魂,將中國古典文化與時尚結合,能夠順應全球時尚趨勢,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服飾。 中國風服飾的要點有兩個,一是中國元素為服飾靈魂,也就是服飾要能表現中國元素,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二,也是很多設計師都忽略的一點,那就是順應全球時尚,能夠讓現代人接受的。
  • 漢服文化等於cosplay?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說起漢服,應該會馬上聯想到近段時間街上的那一些身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但漢服文化的復興只是靠愛好是不行的,更需要的是漢服背後的中國文化復興。服飾顏色也根據五行而來。漢朝繼承了春秋戰國的男子束髮的傳統,同時帽冠的意義大於服飾。這是當時文化所決定的。魏晉南北朝是中原服飾變革最大的一個時期,因為民族之間開始融合,胡人的傳統開始被漢人接納,但也有例外的情況,也就是南方因為玄學大盛,出現了很多返祖現象,男性的服飾開始更加浮誇,上衣改短並以大袖遮掩,下裳則類似如今的喇叭褲放得很寬。
  • 衣冠王國:聊聊歷史上唐朝的服飾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二、日本服飾文化及特點日本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和服,由於日本90%以上人口屬於「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和服極富日本傳統文化特色,千百年來與日本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連,和服的產生與演變是日本服飾文化發展過程的重要內容。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代服裝及江陵馬山一號楚墓袍服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周代冕服制度完備,這是以禮樂為標誌的中國古代服裝從原始形態進入成熟階段的第一個時期。該墓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直裾深衣式袍服,與同樣保存完好的西漢早期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袍服一起,為我們研究盛行於先秦至兩漢的這種古代服裝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另外,由於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等得以交流溝通,中原和西域的服裝文化也因為絲路的連接而相互影響、相互借鑑。這種影響不僅停留在服裝面料、紋樣等表面裝飾上,也深深地植根在服裝的剪裁結構當中。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巫師服飾的穿著意識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神衣象徵穿在巫師身上的舞服稱為神衣,也稱法衣, 它們是巫師施法時的一種必要裝扮。喇嘛教跳繩的主要舞服色彩象徵中國自周代建立服飾制度以來,服飾色彩是漢民族禮儀意識中最為重要的。鄒衍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建立了五德始終說。對五行、五色與四神方位都有所規定。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這種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威儀」,與注重自然美的服飾傳統相結合,便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既井然有序又色彩紛呈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