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冷空氣來潮
不僅給北方地區帶來了降雪
就連身處我國南部的廣東
也終於傳來了一兩次大幅度降溫的消息
取暖神器「暖氣」開始走進人們的話題圈
這不「南方地暖安裝半價」話題就上了熱搜
暖氣的出現,成為北方人過冬的愉快神器
實現室內穿短袖、吃雪糕,根本不是夢
而這著實令南方地區的孩子羨慕
於是南方冬天也需供暖的呼聲不斷升高
正如南方有人還誤認為北方過冬
離不開花布襖和火炕一樣
看見南方地區也要求供暖
部分北方地區的人就開始回應說:
「你們南方不是沒有冬天嘛
你們冬天不是又短又溫暖,還要啥暖氣!」
這可真是一場認知上的誤會
今天地理君就給大家上一堂暖氣的地理課
▼
1.北方過冬的優越感是怎麼來的?
毫無疑問,冬季寒冷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因抗拒寒冷,人類發明了一系列的禦寒工具
秦朝時皇宮和貴族家中出現的「壁爐」與「火牆」
可以看成是今天取暖神器「暖氣」的雛形
通過在牆內做一根管道通至灶臺,灶臺生火
便能將熱氣傳到牆上以此來取暖
但像這種高級的取暖工具
古代只能貴族和豪門富裕人家使用的起
今天大眾的冬季集中供暖福利則始於建國初期
當時前蘇聯是世界上集中供熱規模最大的國家
在20世紀30年代,就建立了全國集中供熱系統
在新中國成立開始
我國也參照前蘇聯當時的供熱模式及制度
剛開始是作為1959年國慶「獻禮工程」
在中南海—長安街一線投入使用
到20世紀70年代末
我國的城市民用建築才開始集中供暖
我國集中供暖區域,來源地圖會說話
根據我國南北方集體供暖趨勢圖顯示
集中供暖並未涵蓋我國全部區域
究竟是什麼決定了我國地區集中供暖與否呢
20世紀50年代,因新中國成立初期
在節約能源資源、經濟成本的前提下
優先考慮的是氣候寒冷、冬季漫長的北方地區
根據當時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
室外溫度低於5℃才能定位為冬天
同時規定只有當全年平均氣溫
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天數不少於90天的地區
才能實施集中供熱,按照這個標準
中國東北、華北大部及西北地區才符合條件
南方地區則不符合集中供暖的條件
秦嶺奶蓋景象
正是這種計算方法,秦嶺淮河線走入了公眾視野
「秦嶺淮河」線是我國公認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還兼有中國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月份0攝氏度等溫線
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分界線
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分界線
溼潤與半溼潤區分界線等多重地理學身份
對我國的農作物生產活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但它為什麼成為我國南北集中供暖的分界線
這恐怕要從中國地理學家、現代氣象事業奠基人
竺可楨提出的觀點說起
竺可楨人物石刻像
當時就集中供暖線怎麼劃定問題
我國和蘇聯專家之間產生了爭議
最終採納了氣象學家竺可楨的觀點:
秦嶺淮河線才是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間的分界線
並且以日平均溫≥10℃,積溫4500℃
最冷月平均溫0℃,年降水750毫米
劃定我國地區的集中供暖線
大致和秦嶺淮河一線重合
這條線的具體位置為
東起江蘇北部的蘇北灌溉總渠
向西大體沿淮河幹流南側至河南信陽
折向北沿伏牛山——秦嶺分水嶺
至甘肅南部的徽成、武都(現隴南)
東西長約2000公裡
這也是今天北方地區過冬優越感的緣由
2.南方供暖的聲音為何越來越強?
今冬首場寒潮強勢南下,南方的冬天到底有多冷
8張圖,你中了幾招?
(點擊查看大圖,圖自中國天氣微博)
相比於北方,南方地區過冬有點慘澹
既沒有雪花可瞧,也沒有暖氣可享
作為民生福利,要供暖很容易理解
但網絡上卻有人提出疑問說
南方這麼多年沒集中供暖都熬過來了
這兩年要集中供暖的呼聲咋就突然漲高了?
是現代人不耐寒了嗎?
還是南方地區,這兩年冬季更冷了?
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張圖
某年網絡春晚中,同時連線的三個家庭
展現了不同地區人們衣服穿著,圖自網絡
為什麼供暖線在今天會有如此爭議
並非是因為秦嶺淮河南北分界線有什麼問題
而是有部分的人提出質疑說
將全年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天數
不少於90天作為供暖的標準及計算方法
在今天有一定的缺陷性
它只是從人對溫度的感受出發
並沒有考慮到溼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
事實上,溼度對人體感受到的冷暖
影響是非常大的
比如氣象學就普遍認為溼度每增加10%
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攝氏度
每年1~2月是武漢最冷的時間階段
雖然其平均氣溫有3~5℃
氣溫低於-5℃的天數可能也僅一周左右
但由於它位於長江邊,冬季溼度大
溼度一般為60%~70%
要知道,北方地區的溼度
平均也只有15%~20%左右
按照溼度對氣溫影響的規律來推斷
生活在武漢的人們,其人體所感知的氣溫
應該是零下1~1℃之間
同時通過查閱近幾年的氣候資料發現
我國現在南方的很多地區經常會打破5℃參考值
比如2008年1月,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
導致南方多地出現了冰凍災害
而湖南全省、貴州大部分地區
連續低於5℃的氣溫持續了十幾天
其中長沙、瀏陽等地的平均氣溫為-5℃
中國南方最冷的地區基本上集中在長江流域
1~2月室內平均氣溫基本上是10℃以下
比起北方地區的室內溫度,要低10℃左右
極端溫度到來時,室內溫度可能為0℃以下
3.南北線過渡區有何供暖「尷尬」?
除冷空氣所帶來的低氣溫影響以外
對於那些地理位置正好位於秦嶺淮河線上
或者附近的城市來說
目前的供暖線也比較尷尬
明明周圍臨近的兄弟姐妹都有集中供暖
偏偏自己過冬寂寞和寒冷
來源於地圖會說話
比如陝西、河南、安徽、江蘇四省
陝西省的漢中、安康、商洛因位於秦嶺山脈中
高大的山脈阻擋住了北方的寒氣流
其冬日溫度並不符合集中供暖的標準
就算是緯度最靠北的商洛
其一月的最低平均氣溫達到零下四度
也沒有集體供暖的機會
還有河南的周口、信陽
眼睜睜地看著鄰居南陽、駐馬店的冬日幸福
卻也只能在暖氣標準鴻溝面前望洋興嘆
信陽雞公山美景圖
安徽省的集中供暖相對也比較奇怪
對於淮河以北的部分城市來說
暖氣工程完工似乎一直都在人們的期盼中
而淮河以南部分城市早已經在暖氣的護罩下了
比如其省會城市合肥
徐州也是因為暖氣
一直是江蘇省其他城市相互羨慕的對象
光靠南北一線去單純地分割取暖區域
並未兼顧過渡地區的取暖現實需求
尤其在公共投入與基本補貼方面
南北「同人不同命」的福利差別
或許才是人們呼籲南方集中供暖的根源所在
4.南方不集中供暖有何道理?
雖然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人們對生活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就南方集中供暖這件事情
目前仍有許多反對的聲音
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
地勢地形有限制
南方地區地形複雜,除四川盆地以外
其他地區多以低山、丘陵等地形為主
有些地方的巖石地貌發育相對齊全
植被覆蓋率也較高,基於這種情況
再加上因歷史原因,其供暖基礎設施基本為零
若採取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設施工程比較浩大
光需要建立取暖管道、供暖的泵房等
對很多城市來說,就是一筆很大的投入
▼
居民住房設計是瓶頸
居民住房設計是南方集中供暖的瓶頸之一
不少專家認為
南方住宅建築的外牆設計不符合供暖的要求
其外牆牆體並沒有保溫層
南方的建築牆體厚度也不如北方
如果要集中供暖
就需要實施樓盤改造,成本極大
▼
氣候氣溫有影響
南方地區空氣溼度較大
水蒸氣進入室內後難以在短期內排出
當氣溫降低時,水蒸氣就會凝結成冰
從而會降低室內的供熱效果
而且室內外溫差和北方相比較小
不同地方居民住戶之間供暖需求差異大
如果統一集中供暖
有些房間可能會過熱,讓人感覺到不舒服
這也是北方供暖宜集中
南方宜分散的主要技術原因
▼
能源消耗是問題
在節能減排的全球大環境下
如果南方採取北方集中全空間式的連續供暖
按照南方需要供暖的地區建築面積及人口來計算
每年增加的標準煤能耗
相當於目前北方供暖總能耗的20%
同時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會大幅度增加
比如CO的排放量至少增加7000萬噸
從而導致區域能耗驟升,加劇城市環境汙染
同時南方地區每年的供暖周期相對較短
集中供暖設施利用率比較低
河北張家口火電廠
不過也有聲音表示,因南方沒有集中供暖
用電暖氣、空調取暖所耗掉的電力也很龐大
我國的電力大部分是來自於火力發電
一樣需要消耗煤炭資源
當然在實踐中,需要權衡兩者的利弊
但不管怎樣,在冬日室溫較低的情況下
南方地區取暖是必須的
現在人們爭議的並不是要不要供暖問題
而是解決怎麼供暖的問題
目前許多專家認為,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
並非適合南方地區的實際情況
比如與我國部分地區同緯度的美國
採取的就是分散供暖模式
南方地區應該因地制宜
依據本地區的能源結構來實現分散供熱
應該把集中供暖與推進能源綜合利用
促進當地資源循環發展聯繫起來
我國南北地區冬季取暖有一定差異
「北方人過冬靠暖氣,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
「你在北方的暖氣裡四季如春
我在南方的晴空下凍成冰棍」
這些調侃其實是南方人對溫暖冬天的期盼
然而這一問題背後是有著眾多的因素
等待進一步解決
今天,你解惑了嗎?
參考文獻:
[1]房豔.中國供暖,該怎麼過個溫暖的冬天?[J].生態經濟,2015,31(01):10-13.
[2]鄭生竹,程士華,徐海波.採暖季來臨,南方城市還是「取暖靠抖」嗎[J].決策探索(上),2019(12):36-37.
[3]郭軍,熊明明,李明財,何群.氣候變化對中國集中供暖氣候指標的影響[J].地理科學,2018,38(10):1724-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