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說,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但是對於圍著排洩物轉的屎殼郎來說,絕對是不公平的,同樣是吃便便,狗子仍然是可愛的,而屎殼郎卻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屎殼郎,又叫蜣螂,全世界大約有2萬多種蜣螂,大多數都有糞食性,也就是說,屎殼郎幾乎不需要任何其他資源,只要有排洩物就可以生存。
生活需求如此簡單,因此造就了屎殼郎頑強的生命力,和蟑螂一樣,它們遍布在除了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土地。
糞便見證了它們的一生。
正如它們的名字所暗示的,它們和便便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可以說便便見證了它們的一生。
成年後的甲蟲,整天飛來飛去尋找成堆的動物糞便,牛和大象糞便是它們的最愛。
當它們找到一坨完美的便便時,以糞便中富含微生物的液體成分為食,有時會將便便做成球,不停翻滾糞球前進,它們非常強壯,能拉動自身體重1141倍的便便,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移動6輛校車。
帶著食物,雄性甲蟲開始尋找心儀的雌性伴侶組建家庭。當發現一個合適的地方,雄性甲蟲就會把糞球埋在地裡,而雌性甲蟲將卵產在糞球上,糞球成為即將到的甲蟲寶寶的食物。
臭了自己,造福全世界
在自然界中,沒有這種不加思考的浪費發生。
像屎殼郎這樣以排洩物為食的生物很多,比如兔子、考拉、蒼蠅和胖頭魚,然而在眾多生物中,貌似只有屎殼郎背上了鄙夷的名號:屎虼(gè)螂、屎比房、推丸、裹糞牛、滾糞牛、滾糞郎。
這讓人很費解,在如今痴迷於回收利用的時代,無論是紙板瓶子還是蔬菜瓜果,我們都希望能全部回收,反而對於我們自身產生的排洩物漠不關心,難道我們忘記了曾經的糞便汙染帶給我們的慘痛教訓嗎?
屎殼郎的工作,不是一個骯髒的行為,相反,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過程,對排洩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是它們對這個世界最好的回報。
因此,我們要感謝這些負責處理糞便的蜣螂,這些美麗、強壯、有光澤的甲蟲們,勤奮地在糞便裡挖洞、埋洞、下蛋、消化。
眾所周知,糞便中含有蟲卵,如果沒有屎殼郎的努力工作,那麼帶蟲卵的糞便會汙染周圍的草,牛吃草後也會感染髮病,最終牧場獸醫費用也會增加。
可見,屎殼郎的存在,能實實在在幫助我們解決大部分的糞便汙染問題。
屎殼郎,是古埃及文明中的圖騰,是讓人崇拜的「聖甲蟲」。
古埃及人非常喜歡蜣螂,他們認為蜣螂是地球革命的主宰者,聖甲蟲形象在很多古埃及電影和紀錄片中都有出現。
蜣螂之所以成為古埃及崇拜的對象,最主要是因為它們的低需求和高回報。
它們生活在食物鏈底端,靠到處都是的排洩物生存,卻能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好處。
據證實,4000隻蜣螂能在15分鐘內就收集到大象糞便大小的糞便,而16000隻蜣螂在不到兩小時內就能將3斤重的糞便搬走,鑑於它們一兩釐米的體型,這是非常驚人的工作效率。
然而,如今就連吃「糞便」都不安全了,屎殼郎的數量正在下降。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40%的昆蟲物種正在減少,這其中就包括蜣螂。
研究人員認為,昆蟲數量減少的原因很複雜,最主要的是:
1、人類影響改變昆蟲棲息地,例如森林砍伐,將自然棲息地轉為農業用途等;
2、除草劑、殺蟲劑、抗生素和其他化學物質的使用;
3、氣候變化,特別是乾旱等極端天氣。
對屎殼郎殺傷力最大的,是濫用殺蟲劑和抗生素。
畜牧業中,為了提高產量保證家畜健康,往往會給家畜服用驅蟲藥和抗生素,然而這些藥物往往會殘留在糞便中,導致吃了這種糞便的甲蟲出現繁殖能力減弱、體弱多病等問題。
那麼問題就來了,屎殼郎越來越少,糞便就會越來越多,一個失去屎殼郎的世界,毫無疑問將面臨到處「踩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