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關羽的事跡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義薄雲天的關羽,為什麼被後世一再的封神?

白馬斬顏良,襄樊敗于禁 ,千裡走單騎,水淹七軍這都是關羽一生最大的戰績,而這些戰績奠定了關羽在整個三國當中無法撼動的地位。尤其是樊城一戰,威震華夏,竟迫使曹操為了躲避關羽鋒芒遷都之事。
晉朝史學家陳壽寫的《三國志》中記載,曹操派張遼問關羽去留之事,關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晉朝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載,關羽為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曹操即表封羽漢壽亭侯,重加賞賜。然關羽盡封其物,拜書告辭而歸先主。而宋朝史學家司馬光在其《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五》記載曹操察覺關羽的為人,並沒有留下來加入自己陣營的意思,還是讓張遼打探關羽的意思,結果還是願與劉備共生死的言語,張遼以羽言報操,操義之,及羽殺顏良,操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劉備於袁軍。我認為這種異於常人的大義,就是關羽無可厚非的過人之處。

為報曹操禮遇之恩於萬馬軍中取顏良首級而解了曹操白馬之圍,赤壁之戰後又於華容道放走戰敗的曹操,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值得後世傳頌的。
不說別的,光是封金掛印之事,我想世俗之人能有幾人可以做得到,這或許就是結拜之人必然要叩拜關羽的原因吧。這種忠義完全超越了生死,完全沒有考慮自身的發展前途,因為此時的劉備依然還在奔波的路上,事業沒有半分起色。而關羽依然沒有擔心,做到了真正的患難與共。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帝王更是對他屢加封號,宋徽宗封他為忠惠公,明神宗封他為關聖帝,清道光皇帝封他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關羽被封為財神爺,武聖,和作為文聖的孔子一同被千千萬萬的華人頂禮膜拜。無論是佛教還是本土的道教一再的對關羽不停的封神,因為關羽的忠義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價值觀。
我認為,義薄雲天的關羽一再的被後世封神,是因為關羽自身體現的忠義完全超越了古今,超越了常人所無法想像的境界,而這種價值觀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參考資料:
1.《三國志.關羽傳》
2.《華陽國志》
3.《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五》
4.百度百科-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