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是不是只要拿第一名,什麼都無所謂」這句話是電影《四等》中孩子俊浩對媽媽發起的絕望式問題,在媽媽的強壓下,俊浩不得不將自己的熱愛收好,用成績論去學遊泳、拼名次。
韓國電影《四等》講述的是一個韓國普通小孩在母親的鞭策下學習遊泳的故事,這部電影沒有太多劇情上的複雜設計,但勝在真實的現實反映對家長的觸動無疑是很深刻的。
家長的厚望,孩子肩上的重壓
電影中11歲的俊浩喜歡遊泳,於是俊浩媽就將他送到遊泳班訓練、比賽,「四等」就是第四名的意思,因為孩子老拿第四名,媽媽對這個成績很不滿意,為培養孩子成為第一,媽媽低聲下氣、託關係找到金教練。但金教練的暴力訓練讓俊浩難以忍受,回到家後告訴媽媽自己不想學遊泳,不想再金教練的打。
這時候媽媽的反應是「你沒有權利放棄」,在俊浩媽看來,自己為孩子學習遊泳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她告訴俊浩:媽媽比你還努力,你有什麼權利說放棄就放棄。
在遊泳課飽受心理摧殘的俊浩再度被母親的「怒火」傷害,雙手握在身前,望著媽媽瞳孔地震,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覺得很真實,很熟悉呢?
對大兒子俊浩感到失望的母親轉而開始抓俊浩弟弟的英語學習,在媽媽的「關切」下,弟弟同樣疲憊不堪,但媽媽不管不顧,殷切地問,你是媽媽的什麼?孩子面無表情但又「自然」的回答,我是媽媽的希望。得到想要的答案後,媽媽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模糊的母愛讓人窒息,後來俊浩繼續在金教練手下學遊泳,在比賽前,他問題媽媽一個問題:是不是只要拿第一名,什麼都無所謂。
很遺憾俊浩再次從媽媽那裡得到了讓人絕望的答案,心灰意冷的俊浩放下了對遊泳的熱忱,未來他還會學習遊泳,但不再是因為熱愛。
韓國「2030湯匙階級論」
湯匙階級論在韓國是一個社會熱詞,形容20-30歲年輕人父母經濟狀況背後的四個階級,出生在20億韓元(1169萬人民幣)資產或年收入2億韓元家庭的屬於「金湯匙」階級;
資產10億韓元,或家庭年收入1億韓元以上的是「銀湯匙」;5億韓元,年收入5500萬韓元以上的為「銅湯匙」;最後是資產不足5000萬韓元,家庭年收入不足2000萬韓元的「土湯匙」。
該詞彙來源韓國東國大學經濟學教授金洛年發表的《韓國的財富與繼承》(1970-2013),論文背後是階級固化的常態,很顯然這一情況在全球範圍使用,而教育,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改變命運的羊腸小道,雖然進階之路難,但每年的前赴後繼並不會改變。
在韓國本科學習者中,只有2%的人有機會踏入韓國前三的高校,這是很多人向「金湯匙」發起衝擊的機會,但競爭之下比例擺在那,為此很多考生選擇復讀,2018年韓國9位滿分考生,有8名是復讀生。
在電影《4等》中有趣的一幕,俊浩媽媽去找遊泳冠軍的母親介紹教練,冠軍媽媽的高傲,即便不需要言語都能看得出來,為此俊浩媽低三下四,追到教堂中說:如果俊浩得了獎牌,我想我會有得到永生一樣的感覺。
高傲的冠軍媽媽這時候露出了深以為然的表情,對孩子寄予厚望是兩個媽媽的共同之處,不過區別在於一個孩子獲得了成功,另一個依舊在媽媽的執念下找尋自己的人生。
一個真實的寫照,韓國媽媽中,那些將孩子送進首爾大學的母親就是媽媽圈子裡地位最高的,但教育偏離軌道的情況同樣引發了社會擔憂,韓國公會大學金東椿院長指出,這樣的應試教育,不為建設祖國,造福社會,只為獲取地位、跨越階級,解決就業。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下,人才是自私的人才。
精英教育下壓力陡增的一代
2017年《世界衛生統計》,10-19歲青少年自殺率,韓國高舉榜首,韓國的升學、成績問題發展到比日本還嚴重。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有關教育批判的韓國電影。
但現實靠一兩部批判電影卻很難改變,高考雖然不是唯一實現階級進階的方式,但卻是大多數人走的路,把孩子送進好大學是大多數家庭在教育階段最大的目標。
這不光是孩子自己的事,家庭動員,教育環境、教育資源等都將成為孩子學習的「後盾」,同樣的這些也是孩子肩上的壓力。
有關精英教育,資源是關鍵,因此我們看到韓國的所謂精英教育,其實社會資源並不足以支撐大量「野心」父母的需求,為此畸形的家庭教育比例越來越高。
不堪重壓的孩子走上了弒母的犯罪道路。一名18歲韓國高三學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原因是自己考差了,即便弄虛作假塗改了成績,依舊招來了母親的棍棒。擔心真實成績被知道後會招致更可怕的暴力,這名學生走向了極端,殺害自己的母親並藏屍8個月。
教育的本質被忽略、被擊敗
成績和素質教育,二選一的話很多家長依舊會選第一個,這是教育的失敗,也是現實的悲哀。真的要在19歲的年紀就定義人生嗎?
電影《四等》片尾的這個發問發人深省,人一生的成長之路,青少年階段僅僅佔據一部分,但需要背負的卻太多太多。
一生學習才能一生成長和進步
一個錯誤的教育觀點「等你到了大學就沒人管你了」,這句話在社會上存在默契,以至於大多大學生的4年時間相當浪費,美名其曰感受青春。
但除此之外收穫寥寥。教育和學習本該是一生之事,但現實情況人們將教育和學習壓縮到了K12(學齡前到高中)階段。
高考之後方向全無,大學之後就業困難,這些都是應試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我們不去探討社會教育的變革如何進行,就家庭教育而言,很顯然的,並不是為了拿第一,其他都無所謂的。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