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網記者 李光明
黃山風景區規劃面積160.6平方公裡,轄區多為山地,景點眾多、人員分散,是典型的山嶽型景區,具有超常性、輸入性、分散性等特點,每年接待遊客超300萬人次,旅遊淡季及平日治安平穩,各類警情、糾紛、突發案事件主要集中在遊客高峰期,部分景點、區域僅能依靠步行、攀爬到達,案事件一旦發生,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面對山高、路險、點多、線長的特點,黃山風景區因地制宜,打造出覆蓋全山的社會治安防範網絡。
整合力量建設網絡
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在景區成立了公安牽頭,轄區各黨政機關、企事業、駐山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黃山風景區社會治安綜合防範網絡領導組,根據景區景點的分布狀況,下設南大門、溫泉、雲谷寺、北海、玉屏樓、松谷六個分小組,由片區派出所所長負責,從機制上保障了防範網絡可以整合調用所轄區域的全部可用社會力量。
在每個片區,由派出所審核把握,各成員單位明確一名責任心強、有從事治安工作積極性和較強現場處置能力的同志為「聯絡員」,負責組織、協調、落實本單位的社會治安防範工作。同時,派出所與各成員單位籤訂治安防範責任書,包片、包段將防範責任逐層分解;各單位再根據實際,劃分責任區,將責任落實到具體的崗位責任人。
在此基礎上,黃山風景區圍繞綜治稽查隊員、環衛工人、防火隊員、工商管理員、賓旅館及內部單位保安、轎包隊員和導遊、旅遊車駕駛員等「崗位責任人」建立了治安防範網絡,並確立網絡內部及各片的協作聯動機制,堅持「出門一把抓,回來再分家」。崗位責任人既要履行本崗職責,同時也要承擔社會治安防範責任,發現情況,及時報告。
截至目前,黃山風景區已吸收轄區近80家單位為防範網絡成員,吸納600餘名政治可靠的幹部職工為信息聯絡員。
設立平臺防範提速
建立網格後,為解決信息及時上報、規範匯總的問題,黃山風景區自主研發了治安防範網絡應用平臺,參照警情錄入格式與要點,規範了信息報送流程。各派出所防範網絡專(兼)管民警對本轄區收集的有效信息及時錄入應用系統,系統整合後根據類型再推送到各警種部門,並作為情報會商、信息研判的重要依據。
為保證信息鮮活,解決傳統人力情報收集逐漸暴露出的傳輸不及時、程序繁瑣等缺點,各片區相繼組建了防範網絡微信群,將本轄區信息聯絡員納入群成員,非涉密類信息直接在微信群中報送。同時,片區派出所還可以實時掌握案事件的圖文資料,及時派發相關工作任務,確保防範治理有效開展。
自防範網絡平臺建立以來,黃山景區平均每年收集國保、治安、外事類有效信息近3000條,數百條被省市相關主管部門採用。通過平臺指令發布,及時救助遊客3537起3800餘人,幫助找回失物、尋找失散同伴5432起,找回遊客遺失財物價值1800餘萬元,及時調處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286起,協助破案542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539名,網上逃犯123名,在景區平安建設中發揮了重要功效。
以獎帶動群眾參與
為最大限度調動幹部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黃山景區治安防範領導組出臺了《獎勵辦法》和《獎勵實施細則》,給予治安防範網絡運作的經費保障。各片區依託規定,對信息聯絡員上報的有效信息進行「一事一獎」,直接在微信群中以「紅包」的形式兌現,對提供重要線索情報、發揮重大作用的單位、個人進行「特事特獎」,給予現金獎勵並在全山表彰通報。每年年初,景區還會對防範網絡各成員單位上一年的工作成績予以打分考核,評選出先進單位和優秀個人,給予表彰獎勵、送獎上門。多種方式綜合運用,真正將景區職工群眾從基層社會治理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受益者,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黃山樣本。
黃山景區社會治安防範網絡的主體成員是一般幹部職工和旅遊從業人員,多數都沒有專業的治安防範能力,為此,片區治安防範領導小組堅持常態化、規範化的教育培訓,利用「夜校講堂」等形式開展教育培訓,教授識別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的表現形式、防範技巧以及信息編排報送的基本規範等內容;統籌片區有生力量,組建了最小作戰單元,平時開展演練訓練,提升反恐處突能力。各職能部門定期深入一線開展督導建設,並組織培訓座談,關注工作重點,解決單位、群眾反映的工作難點,逐步提升整體防範的規範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