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咱們第一期分享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這一期咱們分享的是白馬義從一生之敵--先登死士
首先強調一下先登死士並不是袁紹特有的名號部隊,三國時期各個諸侯都有先登營。那麼先登死士如何理解呢。古時攻城,最先登上城頭的功勞最大,謂以「先登」,後以「先登」為之先頭部隊。「先登」就是戰場上的先鋒,沒有固定的部隊,也不是固定的部隊番號。就「先登」這事來說,敢於先登者都是軍中勇士,先登成功還會獲得獎賞,額外的獎勵是會被載入史冊。如張遼、樂進、于禁、許褚、典韋、臧霸、孫觀、黃忠、凌操、丁奉等人都有先登的事跡,還不是一次兩次,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宿將。「死士」就更好理解了,不怕死的人,或者當自己死了的人。
那麼為什麼後來只要先登死士被提起來,大家就會先想到袁紹這支先登營呢。首先還是介紹一下,袁紹先登營的統領將軍麴(qū)義。麴義本是平原人,後跟隨家族避難來到了涼州西平。眾所周知,涼州是邊境之地,這裡也是外族與東漢王朝接壤的地方。不難想像麴義的出身,是一種民風剽悍的場景。正因如此,麴義以及他訓練的私兵,便擁有著羌人的作戰特點。勇不可當、悍不畏死便是麴義的作戰風格。而他手下的私兵,也漸漸發展成了後來令敵軍都聞風喪膽的特殊部隊——先登死士。而麴義手下的八百先登,他們不僅是這種方式選拔出來的特殊兵種,更是熟練掌握了那個時代堪稱為大殺器的弓弩。
「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幽州刺史議》。韓馥沒有將冀州拱手讓給袁紹時,他手下的趙浮、程奐就憑藉著萬張強弩在袁紹營前橫著走,袁紹接手冀州後,自然也接受了這部分強弩,只是趙浮等人不知所終。麴義本身就是韓馥手下大將,後叛韓投袁。麾下自然也有強弩裝備。麴義最亮眼的戰績,便是以八百先登,殲滅了公孫瓚的三千白馬義從,從而聞名於天下。在風起雲湧的中原地區,麴義也對北方地區的局勢造成了頗為顯著的影響。
界橋之戰,袁紹不僅讓麴義準備了八百人作為先登,還配有千張強弩,以及袁紹帶領的數萬步卒壓陣,這一戰的重點在於強弩的發揮以及公孫瓚錯誤的選擇,從而成就了一個經典的步兵克制騎兵的戰例。「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 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麴義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鬥」,也就是熟悉「騎鬥」,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值得一提是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郃「大戟士」面對被麴義擊敗的兩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麴義趕來才救下袁紹 。
輝煌之後,即是落幕。袁紹能順利取得北方霸主的地位,麴義功不可沒。但可惜的是,麴義功高震主,自己又不懂得收斂,最終引起了袁紹的殺心。麴義和袁紹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兩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本身麴義居功自傲,而麴義手中的先登死士,也令袁紹心驚,再加上麴義本人有過背叛舊主的例子,袁紹最終選擇了除掉麴義。在麴義死後,他麾下的先登營多半被袁紹分化到了自己的軍隊之中,而不願歸降的餘部,也最終為袁紹所滅。可嘆名震一時的先登死士,就這樣消亡在了歷史之中。
既然咱們聊到了袁紹,那麼咱們下一期就講講袁紹精銳「大戟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