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樓裡6名長期參與居民自治的黨員業主站了出來,促成三家產權單位合作,我們才能成立物管會。」「也正是在抗疫的特殊時期湧現出了一批敢擔當、能作為的黨員志願者,居民一致推舉在疫情防控中貢獻最為突出的黨員、群眾擔任物管會委員。」日前,記者從豐臺區東鐵匠營街道獲悉,在紅色行動力的引領下,街道首批16個物業管理委員會同期成立,助力街道物業管理體系加速構建。
木樨園第一社區東木樨園5號樓物管會委員討論桶站設置情況「物業管理區域的劃定,首先要考慮黨組織的覆蓋情況,有成熟的黨員隊伍、良好的黨群關係構成深厚土壤,物管會才能更順暢的落地生根。同時,我們結合老舊小區微提升項目,儘可能多的將待改造區域納入試點清單。」東鐵匠營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丁嶽興介紹說,以木樨園第一社區為例,這裡老舊小區、失管小區、多產權小區較多,劃定物業管理區域的難度較大,但由於社區黨委注重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尤其是疫情期間發動黨員志願者帶動居民參與「院落自治」,建立起強有力的黨員隊伍和良好的群眾基礎。比如東木樨園五號樓,只有三個單元卻分別屬於三家產權單位,樓裡6名長期參與居民自治的黨員業主站了出來,創新性的提出「化零為整」的點子,並得到樓內居民的一致支持。在街道和社區的協助下,促成了三家產權單位達成合作,共同委託其中一家單位下屬的物業管理中心對該樓進行整體管理,成為共享資源、共擔責任的聯盟。這樣這個樓跨越產權界限合併為統一區域,並順利成立物管會。
劉家窯第二社區的蒲黃榆路7號樓、11號樓始建於80年代,屬於無物業、無保安、無封閉管理的「三無」小區,疫情防控及推行垃圾分類期間,物業缺失導致的管理壓力倍增,居民對引入物業管理公司,提供維修保養、保安保潔和停車管理服務的呼聲強烈。「也正是在這個特殊時期,湧現出了一批敢擔當、能作為的黨員志願者,自發到卡點、垃圾桶站值守,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讓居民看到了這支隊伍的敢擔當,能作為。因此當我們在居民群眾發布物管會組建通知後,反響特別熱烈,居民一致推舉在疫情防控和垃圾分類工作中貢獻最為突出的四名黨員和四名群眾擔任委員,最大程度的體現了民意所歸。」社區黨委書記張燕告訴記者,蒲黃榆路7號樓、11號樓物管會成立後,著手推進的第一項工作就是11號樓下的停車場改造項目,將規劃35個固定停車位,緩解居民停車難。
木樨園第一社區西木樨園2號樓及平房區物管會功能性黨支部成立東鐵匠營街道老舊小區眾多,在物業管理區域摸排階段,街道物管會專班做了大量細緻工作,經過社區四至範圍核定、宗地建設資料查詢、產權單位意見徵詢會商等環節,共核定出151個樓房小區區域,其中有物業服務企業管理的小區111個,物業管理覆蓋率達73.5%。截至目前已經有10個小區組建了業主委員會,6個小區進入業委會籌備組組建環節,16個小區組建物業管理委員會,業委會(物管會)組建率達到17.6%。下一步東鐵匠營街道將以物業管理體系構建結合「失管小區專項治理」和「接訴即辦」工作,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依託業委會、物管會法定職能,組織業主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探索「先嘗後買」物業服務模式,切實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引導多方力量營造共治、共建、共享的和諧宜居社區。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