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解讀漫步與孤獨給生活帶來的十個思考

2021-01-09 上官朝夕

前言:《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盧梭人生的終極之書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盧梭人生的終極之書。寫於1778年,4月12日。最後一章《漫步之十》還未寫完,1778年7月2日,擁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著作的盧梭在巴黎去世。歷史總喜歡開玩笑,和他恩怨不斷,爭吵不休多年的「伏爾泰」後來和他戲劇性一起入了法國的先賢祠,而且面對面。

也許,只有浪漫的法國人才明白,正是因為兩位思想家的文化碰撞,才讓法國的人文文明和歷史社會不斷向前進步和發展,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文藝的重要思想陣地。歌德曾評價他們說:

「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這是一次思想與孤獨的漫步

所以,作為一個開創一個新時代的先哲,盧梭在人生的最後光陰,沉靜下來,變得不再那麼年輕,像一個來自遙遠原始社會的老者,放下腳步,與之前的文風迥然不同。他談到了漫步和孤獨。死亡之神越來越近,他變得更加無所畏懼。或許,這不只是一次「身體的漫步,更是心靈的漫步,文學的漫步」,更是一次思想與孤獨的漫步。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本書非常薄,總共才十章,作者不僅沒有寫完,甚至連序言都來不及寫,就匆忙化作天邊最亮的思想之星。像是一本梭羅《瓦爾登湖》縮寫版,盧梭沉浸在與植物的對話中,訪遍植物,「安寧」如中國的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十次的漫步自我對話中,每一次都是心靈的自我救贖,一個人,只有闖進或住進森林裡,回歸自我,那時候人與自然是平等的,人與人是平等的 。人,天生就是孤獨的。在漫步中,感情變得溫暖,自然變得簡單,自我變得自由,靈魂變得純粹。

當我第一次一氣呵成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忽然覺得自己原來這麼世俗,原來還可以像這本指引的,不用那麼世俗地活著。而當我第二次再讀這本豆瓣評分已經8.5分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給我帶來更多的是平靜,因為時隔恰好十年。這十年如十步走來,我看到了盧梭的人格親切與反省,心理的獨語與沉思,也看到了自己十年來不再模糊的意識。我也可以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給自己一個孤獨的時間與空間與大自然交流,與自己對話。

解讀盧梭的漫步與孤獨給生活帶來的十個思考與答案:

漫步之一 :審視自己的命運第一個思考:當我們不再有親人、兄弟和朋友怎麼辦?人類不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生活在塵世之中,於是有了交集,有了生活。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同,立場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當我們不再有親人、兄弟和朋友怎麼辦?因為你做的任何事情,所思所想,總會有人拒絕。你就得遠離親人、兄弟和朋友,用孤獨和自己對話。周遭世俗有多憎恨你,如何應對?

命運它讓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的靈魂,它窺視我們的軀殼,它穿過我們的內心。英國流行一句諺語:命運呵,總是最寵愛勇士的。所以,在第一個漫步的結尾,在第一個思考裡盧梭給了我們答案:無視他們,在平和中度過餘生而快樂。

漫步之二 :對真幸福的思考第二個思考:如何面對真假對錯給生活帶來的困擾?什麼是真幸福?生活是一個假象,很多幸福,是假的。所以,幸福或許就是漫步的時候,身心自由,在鳥鳴與花香、曲徑通幽處忘掉了自我,盡情地享受春暖花開,思想也得到解放。有時候,真孤獨=真幸福。美國有位社會心理學家曾說:真正的幸福,應該是相愛,被愛,以及理想的實現、事業的成功、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產生的一種心理最大的滿足感和震撼感。我覺得這些還不夠,因為心理的需求只是幸福的重要部分,更應該是加上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的自我療傷。盧梭先從感性的角度出發,散發自己的想像力,從獨自散步給自己帶來的心靈愉悅和獨自思考帶給內心的歡樂,是真正的幸福;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接觸葡萄園和綠草坪,採集植物的標本,沉浸在星空、流水之中,因為生活的本質就是真。

可是生活的真假對錯始終困擾著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第二個思考裡盧梭給我了我們答案:我的心,我的理性告訴我,我沒有錯,就讓那些人,讓命運去折騰吧,要學會無怨無悔地承受。

漫步之三 : 活到老學到老第三個思考:當對永恆的真理發生了動搖怎麼辦?」我日漸衰老而學習不輟「,這是公元前六世紀雅典執政官梭倫的一句千年格言。年輕的時候,我們學習,年老的時候也不要放棄。大部分人只在校園期間廢寢忘食地學習,等到進入了社會放棄當初的學習初心,直到栽了跟鬥,才會變得愈加謙卑。也許,年輕時勤奮學習,以為了年老退休了就不會糊塗。相反,年老的時候不持續學習,倚老賣老也會傷害到了自己和他人。所以,學無止境,真正是永恆的真理。但如果 我們對永恆的真理產生了動搖怎麼辦?第三個思考盧梭給了我們答案:」年輕的時候是修行才華和智慧的時候,年老是實踐真理的時候。人類的理解力是有限的,無法全面掌握所有的真理「。

漫步之四 : 什麼是真誠什麼是撒謊第四個思考:如何原諒自己和別人?盧梭有一句終生恪守的座右銘:獻身於真理。因為如此,後來快到晚年,他寫下了《懺悔錄》,這是一部盧梭的懺悔之書,也是一部人類的自省之書。英國作家毛姆曾經在《人生的枷鎖》裡寫到:他真誠地錯把自己的肉慾當作浪漫的戀情,錯把自己的優柔寡斷視為藝術家的氣質,還錯把自己的無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在撒謊,卻從不知道自己在撒謊,當別人點破他時,他卻說謊言是美的。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所以,當我們了解了事情的所謂真相,其實有時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如盧梭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所講的,我們為什麼要了解或知道大海深處的沙子是白色的還是紅色的呢?因為兩者都有,所以,我們其實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正是這樣,我們如何原諒不真誠的自己和撒謊的別人?第四個思考盧梭給我們的答案是:學會智慧,誠實、謙遜,學會不高估自己。因為從對手那邊學到的一切經驗,永遠都不會嫌晚的。猜你的心,究竟是真誠還是謊言?

漫步之五:寧靜與幸福的關係第五個思考:幸福是建立在什麼的基礎之上?如同梭羅漫步在瓦爾登湖獲得的靈感,盧梭漫步在比埃納湖獲得的寧靜一樣;又如同魯濱遜漂流「絕望島」一樣獲得的絕望,盧梭躲在「土地島」獲得的幸福一樣,當放下了一切,盧梭變成了一個詩人,植物學家,哲學家。他在這裡心如止水地呆著,雖然時間不長,卻是他回憶起來一生之中最快樂的時光。島上只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他希望這裡是他一輩子出不去的「牢房」,雖然只有呆了兩個月,詩人寧願用兩年,哪怕是兩個世紀去換取永世的安寧。

獨處,真的是一個人的清歡,是為了遇見另一個自己。德國哲學家曾經說過:「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所以在第五個思考裡,盧梭告訴我們答案:所有的幸福都是建立在閒情逸緻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由此可以總結:寧靜和幸福的關係:寧靜是幸福的前奏,幸福是寧靜的結局。學會了獨處,享受了寧靜,就學會了幸福,也學會了自由。

漫步之六: 對善良行為的思考第六個思考:什麼樣的本性才能扛住不受侵蝕?對於善良的賜予,如果能獲得感恩的回報,那當然非常好,其實有沒有回報都無所謂,如果沒有獲得背叛,那已經是恩賜了。從人生的經歷來看,我們輕易去信任別人,幫助別人,可人類是複雜的存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所以,當我們看透謊言和虛偽,套路和陷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關起門來,或一個地方旅行,因為善本身沒有惡,但是總可以躲開世俗的紛擾和幹涉。

但是,你若讓我勇敢面對,不再逃避,什麼樣的本性才能扛住不受侵蝕呢?在第六個思考盧梭給我我們答案:如果必須違心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不管他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我也不會去做。是的,我守住了善,也喜歡你能意識到真。無論一件事情的結果是什麼?我的善意是不會折價的。

漫步之七:消遣與癖好第七個思考:如何找到並專注自己的興趣愛好?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類要是能夠保持小時候的那種好奇心和一些興趣愛好到老,那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所以,當我們的注意力在太多的事情上面,沒有全力以赴去從事我們本身喜歡到老的一個興趣,那是多麼遺憾的事情。盧梭喜歡看書和搜集植物標本,從賣掉之後後來控制不住自己變本加厲,發誓要收集世界上最齊全的植物標本。從之前隱居小島就發誓要搜集島上全部的植物標本。雖然年歲已老,但是初心不改,也不會太晚。所以,如何找到並專注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第七個思考裡盧梭給了我們答案:我們應該強迫自己的想像力平息下來,將注意力集中到周遭的事物上。

漫步之八:我對人生逆境的應對第八個思考:如何應對人生的逆境?每個人都有不如意的事情。喜怒哀樂是我們的家常便飯。作家羅蘭曾說:「懂得旅行樂趣的人,往往對平坦好走、容易達到的地方沒有興趣,而偏偏喜歡去找那些險峻的山,未開發的林,或沒有人煙的島。」所以,我們如何面對我們的人生逆境?在第八個思考裡盧梭給了我們答案:以身做實踐,孤獨漫步於戶外,一個人出去走走,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那些困難,就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如同披頭四的一首歌:Let it be。感謝逆境,讓我們成長;感謝逆境,讓我們不得不成長。

漫步之九:我對幸福與善良的思考第九個思考:如何保持一顆初心?我們常常播種善良的種子,讓幸福從你我這邊蔓延。於是,有了感動,這就是我們的初心。保持一顆初心,常常要辨別虛假。因為快樂,讓我們產生了人性真誠的付出。據說,一個人只要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態,那麼他的人生也永遠不會枯竭。所以,我們要學會給予自己的善良,讓別人獲得幸福,讓你我都獲得快樂。你懂我,我也懂你。因為善良,所以,永遠保持一顆初心,不忘學習。在第九個思考裡盧梭給了我們答案:能看到一張張快樂的臉龐,始終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

漫步之十:我與華倫夫人的日子第十個思考:情與愛是人生的重要事情,如何去面對?華倫夫人與盧梭的情與愛,或許現在我們不去考究,但是愛情作為人生的重要事情,盧梭選擇了坦然面對。在《懺悔錄》裡,他把自己的感情隱私和個人缺點毫無保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引起了社會的軒然大波。當太多的人開始中傷他,他都可以不理睬,因為他有自己獨處的秘訣,與大自然對話的空間。可情愛這塊法國作家拉馬丁曾說:盧梭是法國第一位情感作家。這一句話寫到了點子上。正因為他所抨擊的一切他所憎恨的,所以他就揭露一切自己的缺點甚至罪惡。在第九個思考裡盧梭給了我們答案:和華倫夫人「最初的一見,竟會決定了我的一生……我餘生的命運就全部交給了她。」

所以,在面對感情缺失的歲月裡,盧梭至少是用感恩的心在回望他的愛與恨。而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他說:如果有可能的話,會報答這位最最出色女人那裡得到的幫助。而這一切,都似乎太晚了。因為1778年7月2日,盧梭逝世於巴黎愛美隆美爾鎮。

五個方面總結解析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核心內涵:

最後,在我看來,這本《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本曠世作品,帶給我一些意猶未盡的感覺。它就像宣紙外的留白,又想電影鏡頭之外的孤獨,等著世人來解讀。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總結解析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核心內涵:

①人性。只有人性的釋放,才是真正的呈現作者的內心世界。盧梭不是一個平凡的人,要了解他,一本書完全不夠。因為 讀者是視角和作者的寫作方向是有差別的;

②特質。盧梭對生活的愛和對道德的自我剖析會讓我們覺得很真實。這不是一個誇誇其談的脫口秀,這些都是文字的歷史記錄者,把自己放在人類的解剖臺上,等待著世人輪番的解剖。這無疑是擁有真誠的特質的人才擁有的思想光輝。

③思考。不管是漫步的思考,都是與自己對話的一種方式。人類學會了思考,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一個方面。修習德行,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樣,也許會讓人類自我的情緒再次獲得「安寧」。

④閱讀。曾經稱讚」盧梭是18世紀全世界的良心"的託爾斯泰曾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或者認知大自然,與孤獨對話。

⑤專注力。漫步與冥想。在曠野之中漫步,在無人之境冥想,可把重心讓在單一思考一件事上面,才不會左顧右盼。

所以,這本《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不單單是一本漫步獨處的書籍,其中闡述的人生哲理和深刻歷程,都閃耀著哲學與人文的星光。因為我們幸運的是,還生活在盧梭思想家們開創的智慧時代,不是嗎?當最壞的已經落幕,最好的終會浮出水面。

相關焦點

  • 薦書丨漫步在個體孤獨與群體孤獨之間
    ,那麼《族長的秋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它講述的是一個孤獨的獨裁者,在欲望和權力達到頂峰時,內心的孤獨無從排解的痛苦,「他在自己的榮光中如此孤獨,孤獨得連一個敵人都沒有剩下。」在不可避免地與世界發生聯繫的同時,停止思考,似乎意味著停止抗爭,從個體孤獨中解放出來,但命運的悲哀在於,個體孤獨解放,旋即投身群體孤獨,如一張網,終究無法逃避。
  • 深夜漫步孤獨有感!
    我聽著已故歌手的作品,想起自己幾年前的大學生活。她是那時候紅火起來的,我們年齡相仿,但她卻永遠停留在了花季,留下了最美的聲音。想想我們彼此不曾相遇、相識,卻因為音樂走過一些共同的心路,產生共鳴。她一定也這麼走過一段夜路,一個人在路燈下思考過,生命是再脆弱不過的東西,在逝去之前,我們沒有理由去放棄,輕易言棄的人能留下什麼值得追憶的東西呢,那也就不會被人記住了吧。時光夠用,那就別害怕孤獨,有多少偉大的想法和成就是在孤獨中慢慢發酵出來的! 孤獨,它可不是煎熬,換一種心境去對待。
  • 在最孤獨的時光裡,學習,或是思考,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者。
    在最孤獨的時光裡,塑造出最好的自己。學習,或是思考,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思想者。 未曾孤獨人迷茫,孤獨來時是深思,孤獨時光人成長。孤獨過後心智熟。世上鮮有人會拒絕成長,誰都希望自己在大家眼裡是一個睿智成熟的人。但要達成心智的成長成熟,就必須要經過一段孤獨的時光,並在這段孤獨的時光裡,學習、沉澱、思考,感悟,不斷自我升華,最終成就自己。
  • 孤獨的美食家第八季,日本料理解讀推薦
    地瓜一分鐘解讀,專注分享日韓影視。有人說五郎吃飯為什麼這麼治癒?也有人問一個人吃飯,真的很孤獨?地瓜今天分享《孤獨的美食家》第八季,在推薦之時,地瓜小編想和粉絲們發起一系列的日韓美食劇,今天是第二期美食劇推薦,如你也有喜歡,覺得很不錯的日韓美食劇,非常歡迎加入,你也可以在下方留言或私信地瓜。
  • 《孤獨的美食家》講述一個吃獨食的人的孤獨
    「原來是這種味道啊」,每當日劇《孤獨的美食家》主人公五郎在心中發出這樣的感慨的時候,我都跟著會心一笑。在網上看到一句評論:「一個人吃獨食可以吃得那麼幸福且理直氣壯,並不多見。」而我,很是羨慕這樣的五郎啊。雖然孤獨,卻心生滿足。曾經有個男性朋友跟我抱怨他的經歷,在肯德基用餐到半途時跑去上了回洗手間,結果一回來就發現食物已被收走桌面已被清理。
  • 一個人孤獨的生活
    夜幕來臨,大家說說笑笑地走出辦公大樓,各自走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獨自一人回到家,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在這燈火通明的城市,在這一棟棟樓裡面,千萬家亮著的燈火中,有多少人是獨自一個人的生活著。我想應該不少吧,千千萬萬個在城市裡面打拼的人,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在租來的房子裡面。我一般不輕易把租來的房子稱為「家」,因為沒有歸屬感,我也很少花很多精力很多錢在上面布置。總是時刻準備著以最輕量的裝備搬走,因為感覺總歸不是自己的,總歸要搬走。
  • 《百年孤獨》辛辣的十句話,讓你感受孤獨的真諦,值得細細品讀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作者憑此摘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窮。」
  • 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因為你的生活除了無趣,只剩每日的孤獨
    因為你的生活就如書中的一樣,每天都是重複著一個事情,而且真可以用「百年孤獨」來形容。書中所講的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小鎮上的事情,在馬爾克斯的筆下,這些人和事不再需要遵循現實邏輯,增添了更多的魔幻色彩,吸引著讀者的注意力。像書中所描述的「家族裡的第一個人被綁在大樹上,而最後一個人會被螞蟻吃掉」。
  • 悅讀世界:《百年孤獨》,唯有孤獨陪伴,不離不棄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在表現手法上是魔幻現實主義的,「 將真事隱去」,用魔幻的、離奇的、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現象反映、體現、暗示現實生活。曾憑藉巨作《百年孤獨》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 孤獨情結:「兩百年的孤獨」與「精神失根的孤獨」
    可見,在人類早期社會,「孤獨」便已開始佔據中西方文學家們的創作思想了,並由此繼續深入人心,逐漸成為文學創作範疇中一個難以忽略的重要寫作主題。「孤獨」主題發展到世紀,在世界文壇上已成為文學創作中極為廣泛的一個重要內容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人類內心世界的不斷異化。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時代讓孤獨永恆
    文|長夜醬關注長夜醬,為您帶來更多精彩!時勢造英雄,同樣時代的大背景也成就了多篇不朽的世界經典。《百年孤獨》作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史上的鴻篇巨著,藝術化再現了拉丁美洲一百年間的重重苦難與社會巨大動蕩,展現了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像力。如果讀過莫言,會對魔幻現實主義有一定的感受。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營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 寵物能免我寂寞,卻免不了我的孤獨:人生而孤獨才是真相
    我在離家300多公裡的地方工作生活,平日裡一個人住在單位宿舍裡。傷心的時候會默默流淚,我的大貓咪從來都是主動過來讓我抱著,然後特別懂事的舔舐我的臉龐或者手背,那「刺剌剌」的感覺(貓咪的舌頭有倒刺)會把我從寂寞的深淵拉回現實。那個時刻,免我孤獨的是它們,我能擁有的也只有它們。
  • 【家教小故事】 「孤獨」的力量
    首先,是時間上的「孤獨」。與其他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停給孩子報這樣那樣的興趣班不同,我的父親一直給我「孤獨」支配自己課餘時間的機會。在這樣與自己的獨處時間中,我愛上了文學,喜歡上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然,喜歡上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把欄杆拍遍」的豪情,喜歡上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在荒誕之中描繪社會陰暗面的老辣。在這樣的「獨處時間中」,我學會審視自己的行為,重視自己的價值。
  • 一個人孤獨生活的句子
    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一個人孤獨生活的句子,一起來看看吧!孤獨生活一個人的句子1、一個人哭,一個人笑;一個人走,一個人停。2、對不起,我不是安徒生,寫不出你想要的結局。3、若愛情需要乞討,我寧願一個人。4、一個人,在空無的網路上,找關於一個人的影像。
  •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百年孤獨》最經典十句話,讓你明白孤獨真諦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百年孤獨》最經典十句話,讓你明白孤獨真諦這本書被很多人稱為是,一生至少讀一次的書。即便你沒有看過這本書,我相信你也一定聽過。7、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夥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裡讓它保護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讓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陽光。8、正因為當初對未來做了太多的憧憬,所以對現在的自己尤其失望。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在他19歲時,命運垂青了這個內心深處藏著巨大憂鬱和孤獨的孩子,帶他走進了西北大學的校門。面對這樣一個完全陌生和未知的世界,他是那樣的小心翼翼。知識的自卑讓他對所有人都保持著敬畏,他悄無聲息地坐在閱覽室的角落裡埋頭苦讀,用一個指頭敲著老師家的家門請教問題,默默地聽同窗的高談闊論。
  • 《百年孤獨》中的這十句話,揭示了不一樣的人生真諦
    說起《百年孤獨》,相信大家也都讀過,對此也有自己的一些見解,這本書之所以這麼受歡迎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其中所蘊含的對於人生的見解,從中領略不一樣的風景。今天呢,我們大家就一起走進《百年孤獨》,看看這本書中多彩的世界,去品味書中的精華,看看書中給我們帶來哪些真理?
  • 《孤獨的價值》:生而為人,孤獨並不可恥
    一晃多年,魔巖三傑早已成為傳說,那個叛逆又孤獨的張楚卻上了《天天向上》來宣傳音樂,樂迷感慨像「米蘭昆德拉在24小時麥當勞裡賣炸雞」,張楚卻解釋說,娛樂節目提供了一個和大眾交流的平臺,作品需要宣傳,需要被大眾理解。不知道這算不算曲高和寡的搖滾向大眾的妥協呢?孤獨果然可恥嗎?02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害怕孤獨的社會。
  • 《海上鋼琴師》:人都是孤獨的存在,心中有太陽,孤獨就會發光
    在看似虛構的一個藝術家的悲劇中,充滿了人的生存隱喻,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命和存在的無盡的思考。啟發我們去思考孤獨,理解人生本就是孤獨的存在,只要遵從本心,心中有太陽,孤獨就會發光。這種誇張的操作雖然不可思議,但卻帶來了極大的觀影舒適感。這個橋段我想看過影片的人都會為之震撼並且永遠不會忘記。除了天才之外,讓我們看到了1900的純粹和本心,而傑利其實代表了普羅大眾嚮往榮華富貴黃袍加身的生活。而1900心裡只有音樂和鋼琴,沒有雜念,向心而生,這是我們最缺少的珍貴品質。沒有欲望,沒有奢求,心無旁騖,只有音樂作伴,一生富足。
  • 自在獨行: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
    作者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侃人生,書中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情趣,一些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值得創作者們借鑑。 讀完《自在獨行》,我對賈先生又多了幾分歡喜,這種歡喜不僅是對其文學作品的喜歡,更是對其筆下那種生活處處皆文章,紅塵處處是道場內容的喜歡。印象深刻的一篇散文是《笑口常開》,一段一個生活小插曲,都是現實生活中發生了或聽到了,相視一笑就會過去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