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設計系新卒的就職活動,是一套與一般就職生完全不一樣的玩法...
先簡單敘述一下我的背景。大學時學的是工業設計,畢業後進入了家具業界工作。
但就如同常聽到的一樣,在學校學到的東西進了業界不太適用,只是機械式的產出一張又一張的圖,所以也就萌生了繼續進修的念頭。
考慮了各種條件之後,決定前往日本進修。由於我自己走過的流程,是屬於比較特殊的「工業設計新卒就活」,所以若非設計相關領域可能會和我有點出入。
「被開始」的就職活動
現在回頭看,會很慶幸當初「誤打誤撞」進入金沢美術工藝大學。由於這間學校在網上的評價極少,我當初唯一知道的,就只有著名的工業設計師柳宗理曾在這裡教過書而已。
一般來說留學生都會偏向選擇位於大都市的名校,而非位於金沢的小學校(人數上而言)。殊不知從選擇學校的那一刻,就已經是就職活動的一環了... ...
金沢美術工藝大學,在日本大學分類裡屬於美術大學,因此就算是大學院,也是不需要寫論文而是以作品為主。
關於就業。通過教授們與學校本身的人脈,學校雖然位於遠離都市圈的北陸,但卻與各大企業的設計中心有相當緊密的連結,每年也有很多畢業生,進入這些企業的設計中心。
而這些畢業生前輩,都會把就職的經驗傳承給下一屆,形成一個隨時更新的封閉式就職資料庫。甚至在就職期間來學校開公司說明會的設計師,幾乎都是近幾屆的畢業生。
工業設計在日本就職,大致可分為大手、中小企業、與工作室三種,你最終能到哪裡跟學校也有關係。有些學校就是去大手企業的學生會特別多,有些學校往工作室發展的機率會偏高。
在日本,設計系新卒就職活動,是一套與一般就職生完全不一樣的玩法。所以了解遊戲規則也是相當重要,而這是我當初完全沒預料到的事情。
幸好經過詳細的討論,教授根據我的意願與相性,建議了我幾間比較有機會的大手企業,並開始計劃接下來要如何面對就活。
總之,當我還沒完全適應雪國校園新生活時,就職活動就這樣突然開始... ...
規則、籌碼、心態
一般的就職活動基本在畢業的前一年,而設計師就活準備又會拉的更早。因此,「你不是還沒畢業嗎,怎麼已經在開始找工作了?」算是就活期間我最常被朋友問到的話。
而在這就活期間感受最重要的,就是了解遊戲規則、實力與維持好心理狀態這三件事。
了解遊戲規則,除了知道時間、行程表之類,對於設計新卒來說,證明實力最重要的作品集也是要下功夫的。
項目的呈現順序、作品的類別,我建議趁公司來學校開說明會時,直接與設計師溝通並請他們指導。除了可以提高作品集的完成度,在對方眼裡留下積極印象也會有利於接下來的流程。
另外由於我有過工作經驗,因此是否能適用新卒資格,也可以趁機詢問一下。這其實會因公司而異,若不了解遊戲規則的話,可能花了時間準備又被以資格不符的理由刷下來。
還有最重要的,那種海量投履歷的做法,在這裡是絕對行不通的!養得起設計師團隊的企業本身就有限,每年收的人數也少,對於求職者來講,隨企業去調整作品集以及印刷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所以最後我有投出去的履歷,一隻手也數得過來... ...
增加籌碼部分,就只能靠自己了。除了設計師該有的能力之外,身為外國人的我們如何與日本人溝通,表達自己想法等等,這些都是增加自己籌碼的點。
有人會問「日語程度呢?」、「是不是沒有N1就無法就職呢」?這個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從就職到入社式,從來沒被問過這個問題。
原因在於,大手企業的設計就職,通常會包括參加企業方所舉辦的設計工作營。在這1~2周不等的時間裡,企業方會派出設計師們參與討論,輔導就職生們完成企業出的課題,在過程中評價求職者的各項能力,並在最後對總監及各高層做最終發表。
比起只看作品集與面試來說,我認為這樣的確能很清楚的知道一個人的實力、表達理解能力、在團隊裡的合作狀態、個性與心理素質等水平。
當然,流程中有人進了下一階段,也有更多的人是在中途鎩羽而歸的。這些鎩羽而歸的人沒有時間失落,必須馬上重整心情,馬上面對下一個選考。
因為可選項正隨時間漸漸減少,全落的話,基本上當年度的就很少會有大手的機會了,這時就必須改變戰略——往中小企業或設計師事務所發展。
那段期間在教室,常會聽到「XXX哪家上了,XXX哪家落榜了」之類的情報。由於正常的學校課程還在持續進行,所以你想躲也躲不了。
我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看到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都過了,而自己卻還在碰壁,再加上當時還沒適應全日本的日照天數數一數二少的金澤,當時也一度懷疑自己到底撐不撐得到最後... ...
所幸後來整理好的心情,順利通過了一關接一關,拿到了正式的內定,邊準備畢業設計邊邁向下一段新旅程。
設計中心的新生活
春天進公司後,被配屬到的是公司裡負責黑色家電(電視、音響等視聽相關產品)的設計團隊。
在這裡,從前期的概念產品到體驗、提案、造型、生產細節到後期的宣傳、展覽都有可以發揮的地方,算是非常多元的工作內容。設計中心裡的大家各司其職,組織相當的完整且有系統。
在日本工作時,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對於「培養新設計師」所花的心力。並不要求你必須要有多少的產出,而是通過各種不同主題的設計研修,去增強作為In-house設計師所需的能力。
在主要業務上,每位新進的設計師,都會有一位專屬的資深前輩作為職場教練,輔助指導熟悉業務,銜接學校與公司業務間的落差。
另外由於整間辦公室都是設計師,所以完全沒有印象中日式企業的「肅殺氣氛」。做累了就出門到休息區買杯咖啡,跟前輩們閒聊一下再回到工作裡;遇到有困難的部分,隨時可以找人問,甚至是找主管聊聊都可以,並不會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算是非常自在的工作環境。
回顧就職活動的經過,除了明白正式設計工作跟學部所學到的知識不太一樣之外,更感覺到了我們是外國人,必須比一般的日本人更努力,才有機會拿到一樣的成果,要隨時提醒自己尚有不足。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未來有興趣來日本設計業界的新卒,一些小小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