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深度、又日拋,這就是年輕人線上社交的趨勢嗎?|造就x張江「新...

2021-01-14 騰訊網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所以我們在不停地「社交」。

從線下到線上,從熟人到陌生人,從一個版面一個版面的網頁論壇,到現在層出不窮花樣百出的社交APP。

如今,基於網絡的社交方式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社交常態,然而卻並不是所有人在網絡社交中都「如魚得水」。

網際網路社交的花花世界

網際網路上讓我們變得矛盾——我們在喪失注意力的同時,也希望自己與線上世界一刻不斷;我們既害怕內心的孤獨,也害怕過度親密的聯繫。

在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上,社交平臺究竟需要怎樣進化才能真正滿足我們?它們升級換代的背後又象徵著我們哪些需求的流變?

(本期內容出自造就x張江「新基建」系列直播第三期——在線新經濟)

彭梧

Soul APP 營運長

技術塑造了年輕人的社交需求

做社交的人總是在關注年輕人

因為隨著年輕人逐步踏入社會,他們將影響著中國網際網路生態、商業文明、甚至文化風尚,他們也將定義下一代中文網際網路社交產品形態。

而我們常討論的Z世代,與第一代網際網路用戶相比,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方法和行為模式,都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如果今天我們沒有抓住他們的需求,很可能5到10年後,很多現在流行的APP就可能在一夜之間全部崩塌。

Z世代,指出生於1995-2009年的年輕人

(圖源:Bulb)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的Z世代已有2.6億人,已經佔到了中國全體網民數量的30%,而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新增用戶中,他們更是佔到了50%,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基數。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一方面,他們有著極強的消費欲望——目前中國網際網路的消費中,他們貢獻了近40%

另一方面,他們已經成為許多小眾文化或者亞文化的引領者——他們佔了電競愛好者總人數的60%,消費了40%的Cosplay相關產品。

Z世代的主要特徵

正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的社交需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和整個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

網際網路在不斷高效地連接人和人、人與信息,在這個過程中,有兩條清晰的線索,驅動了社交行業的變遷。

第一條線,就是技術的變革讓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從2G到5G,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都在不斷提升,使得萬物皆可數位化,萬物皆可傳遞與傳播。

而另一條線,就是由於信息傳遞速度提升及傳播方式改變,一些相鄰的行業慢慢融合在了一起。最為典型的,就是社交行業與內容行業。

社交形態的變化與網際網路的發展脈絡息息相關

1994-2000年,還是一個人找信息的前社交時代。人們通過網際網路去獲取信息的需求,遠大於社交的需求,社交與內容相隔甚遠。

2000年前後,社交的代表——騰訊的OICQ(QQ的前身),與內容的代表——新浪、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都在不同的賽道上各做各事。

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和人在找信息的過程中彼此相遇,效率非常得低,加之網民基數也不夠大,要再遇到一個聊得來的,難度就更高了。

因此儘管出現了一些較為知名的社交產品,如BBS以及最早的聊天室等,也都很快地衰落下去。

從OICQ到QQ,騰訊從2000開始進入了黃金十年

2001-2009年,我們進入了全民社交的時代,社交和內容的需求也開始出現融合。

在這9年的時間裡,即時通信開始統治整個網際網路,QQ就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幾乎每一個網際網路民都需要通過QQ去和別人做信息的交換,人與人之間開始通過社交發現內容。

另一方面,原來的門戶網站也開始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自己的評論上,以異步互動補充即時互動。類似貼吧、QQ空間的產品也相繼誕生,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貼吧(左)、QQ空間(右)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而從2010年一直到現在,在移動網際網路浪潮下,我們已經來到一個內容社交的時代了。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將內容和社交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人和信息,通過平臺和算法,去尋找其他人。

我們看到很多成功的內容產品或社交產品,相應地都有自己獨立的社交生態或內容生態。

以社交為主的微信,已離不開內容平臺——公眾號

以內容創作為主的抖音,也離不開社交功能——粉絲系統

我們或許已經很難想像獨立的社交或獨立的內容了——如果離開公眾號,微信是完整的嗎?如果離開粉絲系統,抖音是完整的嗎?

今天以內容為生的人,無論自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沒人敢說不在意自己在微信等社交軟體上的私域流量,不在意自己社群的經營。而以社交為生的人,也需要通過垂直的內容來聚合人群,然後通過社交去加速內容的傳播

數據和算法正驅動這內容和關係的分發,而再往後這樣的趨勢會更加明顯。

他們熱衷於通過網際網路

來滿足心靈社交的需求

從社交需求和網際網路發展沿革的關係可以看出,技術塑造了每一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了每一代人不同的社交需求。

而現在的社交產品幾乎都是基於10年前用戶的社交需求而設計的。當Z世代慢慢踏入社會,成為社會裡主流人群後,他們潛移默化改變的生活習慣和社交習慣,卻並沒有被產品很好地承載下來。

與之前的社交需求相比,Z世代有著獨特的社交特徵。

Z世代的社交特徵

第一,他們更渴望陪伴。

對於這些從未踏入或者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更關注能夠產生精神共鳴或者有陪伴感的心靈社交,而非那種目的性、功利性更強的社交關係的搭建。

同時這群人成長起來的環境,都是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彼此隔絕的,他們其實是抑鬱症和孤獨症患者等心理亞健康狀態的高危人群,因此他們更希望有人陪伴。

第二,他們更注重文化認同

Z世代在成長過程中,會接受豐富的資訊和文化內容。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極大豐富,他們的興趣愛好也更加廣泛,同時渴望與他人去分享自己的愛好,以文化認同的方式去獲得某一群體的認可。

人們在社交網絡上被標籤淹沒

但有意思的是,他們既喜歡用標籤的方式,把大家聚攏起來,同時又非常討厭給自己打上確定的標籤。用他們的話說,這是盲人摸象——

我的一個標籤,可能只是大象的一條腿,你覺得我是圓柱體,但事實上我並不是這樣。我可能還有更多的標籤,你不理解的、或者你沒有發現的,或者我不願意讓你看到的。而那個才是真實的我。

Z世代在網際網路上成長

第三,他們都是網生一代。

Z世代從出生開始,就是陪伴著網際網路一起成長起來的。網際網路是他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建設,是必須存在的東西。

對於Z世代來說,他們成長於網際網路加速下沉的時期,他們熟悉對於網際網路的技能和各種網際網路產品工具。由此帶來的變化就是,他們開始習慣用網際網路作為解決自己生活中遇到問題的第一方案。

比如家裡的下水道堵了,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打電話給物業,給下水道疏通的公司,而年輕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上網搜索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80後想問題時,更多的是通過自己已有的線下方式,去解決自己遇到的線下問題。而Z世代則是習慣通過線上的方式,去解決自己遇到的一切問題。

對於社交,他們也一樣。Soul App上的數據表示,有超過70%的年輕人認為他們的社交圈是狹窄的,而這些人之中90%以上表示他們擴展社交關係的第一選擇,都是社交軟體。

他們的需要總是基於一個可信的網絡,他們希望有一個產品,能夠像上帝打了個響指一樣,快速地幫他解決自己的問題。

傳統產品與新生需求之間的錯位

正是因為這些社交特徵,他們在使用許多現在的社交產品時,會有一些小彆扭,就像一雙鞋稍微有一些不合腳一樣。

這種「不合腳」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傳統的熟人社交軟體,會帶來線下關係的社交壓力。

以微信為例,熟人的圈子一定會佔據你的微信通訊錄,而這個通訊錄往往是不太容易做分層的——我的老師、同學、親友,以及昨天在夜店認識的小夥伴都在這裡。

在這種情況下,線上的行為就會受到複雜的線下關係的制約,導致想真實表達自我的心靈社交需求根本無從談起。

所以你也會發現,現在擁有2個或3個以上微信帳號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會在自己不同的身份之間切換。

場景類社交(如遊戲社交),

如果不夠高頻,便很難產生深度交流

其次,場景化的社交軟體,會阻礙深度的交流。

這種先有場景後有社交的社交平臺,往往是帶有強目的性的。例如職場社交就是為了建立自己職場的人脈,遊戲裡的社交就是為了組團、開黑,有更好的遊戲體驗。

可是當我有一天不玩這個遊戲了,這個遊戲內的社交就對我失去了意義,我也沒必要和他們再去交流。職場社交也是一樣,當你有一天準備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也不用再建立一個高端人設,刻意經營自己有多麼厲害的職業技能了。

由此可見,如果場景化的社交不夠高頻,便很難讓你產生深度的交流,你也不會願意把真正能夠打動你自己的社交關係留存在這樣的平臺上面。

以興趣為基礎的平臺——微博,

常年被專業生產的內容「霸佔」熱搜

第三,興趣類的社交軟體,容易會讓人迷失自己的位置。

以興趣為基礎的內容社區或者社交平臺,有一個天生的缺陷,它的社交缺乏及時性和交互性。這些軟體往往內容都是它的根,而內容要想追求優秀,要想追求更高的分發效率,它一定依賴專業生產內容,形成中心化的話語權(PGC化或 PUGC化)。

而大多數有趣的靈魂便會無處安放,你可能會找不到自己在平臺上的位置。

以我自己使用微博的體驗為例,2008-2009年的微博,大家還是很樂意在上面做交流和認識朋友的;而到了2013-2014年,我已經不太願意使用它了,因為上面有太多比我強勢的人。

未來的社交平臺可能是個遊樂場

那麼面向Z世代的理想的社交平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認為它應該像一個遊樂場一樣,並且至少會有三個關鍵詞——零壓力、社群化、快交互

所謂零壓力,就是消除我們社交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壓力,讓交心成為可能。

我們的社交壓力,可能來自「被發現」。

因此未來的社交應該弱化外形與軀殼,獨立於既有的社交關係,避免內容發布暴露自己的身份,以這樣半匿名的狀態來消除被發現的焦慮。

你可以以你理想中的人設存在,可以用它來吸引別人,也可以用來拒絕別人。而你的精神特質,將成為你唯一的社交匹配標準。

社交的壓力既來自「被發現」,也來自「被選擇」

我們的社交壓力,還可能來自「被選擇」。

你發出來的東西可能沒有人喜歡,不夠吸引人,但你也應該被看見、被聽到。

內容和關係的分發不應該完全以流量為導向,如果一個人發布了特別吸引人的內容,平臺就讓更多人或更多流量集中到他周圍,這可以是一種做內容的方式,但不是一種做社交的方式。

對於社交,每一條內容對應著每一個靈魂,他們都應得到足夠基礎的流量,去保證自己能夠遇到一個跟自己一樣有趣的靈魂,並且去促成你們這段關係的建立以及關係深度的維繫。

這樣才能引導大家去真實表達自己,而不是刻意去迎合流量。

社群化可以幫助興趣和文化偏好一致的用戶聚合

除了零壓力還需要做好的就是社群化,因為每一個靈魂其實都需要找到組織。

消除孤獨感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歸屬感,因此我們需要話題、群聊,來幫助興趣、文化偏好一致的用戶,聚合成社群。

而面對年輕的群體,還需要給他們特別豐富的玩法與渠道,讓他們想做什麼樣的交流,就可以方便地做什麼樣的交流——

想要一對一聊天的時候,就可以一對一聊天;想要參與討論時,就可以多對多;想要認識新朋友時,就能夠推薦新朋友給你;想要不被打擾時,就沒有人找得到你;想要一個樹洞時,也可以自己碎碎念……

整個社群的氛圍也應該是鼓勵交流與互動的。社群中發布的內容能夠得到快速的回應,無論是表揚、批評,都沒有關係,這樣才能促使用戶有更強的表達意願。

同時,它一定是易於匹配的。在虛擬的社群裡面的,你可以通過不是朋友的朋友,去結交到他們的朋友,甚至不是他們朋友的朋友。通過這種跳躍式的連接,才有更大的機會去遇到跟你更加同頻的靈魂。

快交互可以讓社交更快更實時的發生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快交互——一定要快,要讓連接隨時都能夠開始。

因為其實對於更年輕的用戶來講,社交已經變成了一個需要被持續不斷滿足的輕需求。因為他們獲取知識、打開眼界、情感釋放等等需求,都正在通過社交這個途徑來滿足。

當然,快交互也產生了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Soul App上,我們發現會存在很多的這種深度的日拋型關係

這很奇怪,為什麼既是深度,又是日拋的?聽起來可能是不是非常矛盾,但事實上Z世代就是這麼在對待生活。就像我們在長途火車遇到一個聊得來的人,我們可能在火車上聊了很久,但下車過後,我們不再存有任何關係。

我們在Soul內部,將我說完一句你說完一句的一次溝通,稱為一個回合。我們發現在一個聊天框內,回合數達到成百上千的用戶,他在一周之內不會再有其他的消息出現。所以它是日拋型的深度的關係。

但有意思的是,他們也不會將這個對話框刪除。

所以我們看到Z世代的社交需求變得更輕,需要被不斷地滿足。他們可能不再像之前的用戶那樣去追求更多的穩定的關係,或者有更強的目的性。而是單純的——我現在無聊,我現在孤獨,我需要有一個人陪我聊天,我需要一個產品能夠馬上立刻滿足我的需求。

所以未來的社交產品,對於內容和關係的匹配速度、精準度,一定會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它一定是基於新基建驅動下的一種智能社交網絡,數據池一定是被打通的。

通過大數據持續優化的推薦算法,它可以讓這些快速遇到一個朋友的需求得到滿足。打開這個產品,就像走進一個小酒吧,或者一個小小的咖啡館,遇到一個陌生人聊兩句,這麼自然的一個狀態。

其實在我看來,做社交本身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溫暖的事情。

因為要做的事是連接無數顆心與心,尤其說千萬不能連錯,一旦你把這個不合適的兩顆心放在一起,可能還有負面的一些作用和反效果。

要正確地去連接每一顆心,真的是非常困難,也是非常溫暖的一件事情。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輯 | 柴朝宸

版面 | 田曉娜

互動話題:感謝你的在看、轉發、評論,你有通過網絡結識的好友嗎?

每周評論區,被zan最多的評論者,將獲得造就送出的書籍一本。

相關焦點

  • 開發者達265萬,超越Facebook,百度飛槳躍居中國深度學習市場份額第二
    相較於更年長的用戶,成長於內容和文化資訊極大豐富環境中的Z世代,更重視社交關係中的精神契合度,建立基於心靈的社交關係一個全新的社交場域已經成為Z世代的精神剛需。12月10日,Soul APP高層出席造就x張江「新基遇」系列直播,做了題為「Z世代社交新浪潮」的分享。Soul認為,理想的Z世代社交平臺,應該是一個供年輕人自由探索的遊樂場。
  • 深聊:Soul看到的年輕人社交
    - 社交關係的密友沉澱,根據交互的頻次、時長等產生內容交互。因此,Soulmate進度條對用戶來說是蠻有趣的一個方式。- 70後像大院,社交邊際很近,靠看得見摸得著的人產生社交連接。80後處於變遷中,社交關係有了同城或異地交流的方式,在線上和線下傳遞社交關係。
  • Soul APP落地上海張江科學城,探索在線新經濟時代新篇章
    隨著「張江在線新經濟園」的正式揭牌,預計產業規模將達到千億元以上,凸顯了在線新經濟時代的「上海方案」。近日,備受年輕人喜愛的社交平臺Soul APP,也正式宣布落地上海張江科學城,成為張江在線新經濟園啟動儀式上簽約的重點項目之一,強勢探索在線新經濟時代新篇章。
  • Soul:理想的Z世代社交平臺,應該是一個遊樂場
    12月10日,Soul APP高層出席造就x張江「新基遇」系列直播,作了題為「Z世代社交新浪潮」的分享。  歷經20餘年發展,中國網際網路社交行業當前已進入內容與社交深度融合的內容社交時代,Z世代成長於內容和文化資訊極大豐富的環境,相較於更年長的用戶,更重視社交關係中的精神契合度,建立基於心靈的社交關係。
  • Soul靈魂奇境藝術展開幕,張江集團蒞臨現場考察
    近日,由社交平臺Soul主辦的「靈魂奇境」藝術展在滬揭幕,張江集團一行到場考察。本次藝術展於TX淮海|年輕力中心舉辦,以「人類的靈魂終將共振」為主題,展示了多個由國際知名藝術家打造的數字互動裝置。裝置運用多元化媒介技術,將觀者情緒轉化為可被感知的形態,為人們構建一個停下腳步重新觀照自身精神世界的驛站。
  • 眼力擔當,瞳星出道——「瞳色星球」引領Z世代彩瞳消費趨勢
    無論是消費觀念還是購買能力,以95後為主的Z世代人群,慢慢成為時尚消費品的主力人群,網絡上極其活躍的他們,也越來越多的掌握了網際網路話語權。據 「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在2019年18~30歲之間的人群,二次元用戶增長37.7%達到1.53億人。宅文化、二次元文化漸漸成為年輕人文化中的主流元素。而各類IP又是與這些網絡和二次元Z世代最好的對話介質。
  • 婚戀社交創新玩法 線上直播雲相親受年輕人追捧
    原標題:婚戀社交創新玩法,線上直播雲相親受年輕人追捧   12月7日,第三方數據調研機構易觀分析發布了《
  • 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交新零售模式,究竟有哪些競爭優勢?
    新零售這個概念自馬雲2016年提出後,這個概念就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然而新零售究竟是什麼?每個企業家對於這個概念都有著不同的解讀。但是有一個共同的點就是:普遍認為新零售的發展趨勢是線上線下相融合,為什麼新零售要線上線下相融合呢?滴答優選從三個方面告訴你。
  • TTF x CMFPA TRENDS 2020末場趨勢發布
    TTF x TRENDS 將於 2020 年 12 月 18 日在江蘇太倉舉辦,且將繼續採用線上直播加線下論壇的形式,分享色彩、材料、表面處理、圖案、應用等方面的最新趨勢。TTF x 系列是由 ATOT 與 DDF 聯合主辦,圍繞不同主題,針對不同人群的TTF 系列活動。
  • 社交電商+新零售風口下,線下零售商戶如何入局?
    這在當時大部分人眼中,簡直就是「謬論」!而今年的新冠疫情,讓線下實體經濟受到重創,不少店鋪都無法正常營業,甚至面臨著倒閉的危機。當線下渠道無法正常運行時,線上的消費場景就能夠幫助品牌渡過危機,化險為夷。有專業人士預測,社交電商+新零售將會是2020年的新風口,對於仍在觀望的線下零售商戶來說,該如何參與其中呢?
  • 隱形眼鏡日拋只能戴一天嗎?
    在眾多隱形眼鏡類型中,日拋絕對是公認的最安全健康的一種。隱形眼鏡經過重複佩戴,被汙染和損壞的機率便會升高,再加上某些佩戴者並不規範的護理步驟,使眼睛很容易感染細菌。因此,如果條件允許,應儘量選擇日拋或者拋棄周期較短的隱形眼鏡。而佩戴日拋之前,大家應當對日拋有所了解。
  • 花的樂商城|未來新零售發展趨勢:「線上銷售+線下體驗」
    線上銷售,看得見摸不著。實體店,則可以真真切切地讓你感受與體驗,然而價格偏高。如今,一種全新的模式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那就是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相結合,讓消費者獲得完美的購物體驗。
  • 測評來啦:海昌日拋美瞳到底好在哪
    原標題:測評來啦:海昌日拋美瞳到底好在哪美瞳想必年輕人都不陌生,因為能放大雙眼、增亮雙眸、提升氣質、增加魅力等多種優點而成為當下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時尚單品。然而,市場上美瞳品牌眾多,產品種類、花色款式更是層出不窮,為何海昌日拋美瞳能夠獨得大家喜愛呢?
  • 荔枝聲音節在廣州落幕:「聲音社交」成年輕人社交新方式?
    嘉賓陣容也非一般意義上的流量明星,而是匯聚了國內第一虛擬歌手、知名配音導演、國漫配音師、古風新偶像,職業阿卡貝拉、Planet日本女聲原唱等偏二次元的聲音偶像。對此,荔枝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更符合荔枝聲音節以「聲音」「聲控」為核心的主張:「我們希望不斷創新和豐富聲音的形式和玩法,讓愛好聲音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讓更多在聲音上有才華的人得到展示和實現價值。」
  • 2020中國「社交零售」白皮書:消費者與品牌端四大趨勢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4大趨勢,那就是企業需要從以「貨」為出發點,轉為以「人」為出發點。從經營「商品」,轉化為經營「用戶價值」,把潛在消費者轉化為受眾、粉絲和用戶。最後,與傳統團購不同,拼購與社群和互動遊戲等方式深度結合,極大地提升了社交傳播力和裂變性。調研顯示,社交拼購的滲透率達到了36%。且男女和高低線城市對滲透率的影響不大,皆為36%。在年齡分布上25-40%(40%)和40歲以上(30%)消費者更熱衷拼購,對個性化需求較高的年輕人對拼購的參與度較低。時尚鞋服的拼購滲透率達到40%,明顯高於其他品類。
  • 微信表情又有新變化,年輕人的社交,就是這麼玩出來的
    微信表情又有新變化,年輕人的社交,就是這麼玩出來的如果有人問你,出門在外最需要帶的東西是什麼?你的回答也許是:身份證、銀行卡,還有最重要的手機。有時候不用發送文字,單是用一個微信表情,就足以代表你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它甚至比文字更有視覺畫面感,更具趣味性,能為線上聊天營造出更輕鬆愉快的氛圍。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表情類型,可以用不同的表情表達自己當下的心情狀態,也可以用不同風格的表情,向線上網友透露自己的愛好和個性。
  • 線上線下新零售有哪些發展特點和趨勢?
    新零售的本質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線上線下結合促使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新零售是對「貨-場-人」到「人-貨-場」的一次重構。 新零售就是線上線下互為流量渠道並以物流為連結的新模式,線上線下不再是敵對競爭關係,而是互補的關係,實現雙向閉環引流。
  • 線上線下全面融合,齊彩「社交電商新零售」創造新商業模式
    齊彩早在《意見》出臺與實施之前,已在進行多方面探索和嘗試,並形成了適合於傳統辦公文具零售行業轉型升級的新模式,即以實體連鎖文化生活體驗空間為載體,融合社交電商運營的新零售模式,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形成齊彩文化生活服務平臺。
  • 背靠社交電商,完美日記為何要去線下?
    背靠社交電商,完美日記為何要去線下?線上線下並軌後,完美日記最大的焦慮會是什麼?01 為什麼能在高集中度行業崛起?這要從完美日記公司創建的2016年說起。當年,消費大數據公司Syntun表示,線上彩妝銷售Q1同比增長46.4%,全年線上銷售有望突破500億,同比增長27.4%。
  • 誰說張江男人傻錢多狂加班?!我們在張江採訪了**個黑眼眶雙肩包的...
    ↓↓↓點擊視頻 認識不一樣的張江男張江男其實只要你摒棄這些刻板印象張江男的魅力很容易被發現科技迷人,而創造科技的大腦更為迷人張江,被稱為中國的矽谷和藥谷,這裡36萬的從業者,80%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被稱為是張江的最強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