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織田信長真的是體制破壞者嗎?其實他只是傳統武士
織田信長給人的感覺就是體制破壞者、纂奪天皇位之人,對於阻礙他前進的,一定要除之而後快,給人一種殘暴不堪的感覺。此外,兵農分離、樂市樂座的實行,讓後人感覺信長是位具有強烈革新意識的戰國大名,因此信長是一位打破傳統,力圖革新的強力人士。事實上,織田信長只是一位傳統的日本武士。
無論是兵農分離還是樂市樂座,在更早之時就已經實行過。以兵農分離而言,當時的戰國大名們並不是沒有看到職業軍人的好處,但基於財政的困難性,只有少部分大名實行過一段時間,之後因為實在無法承擔這些費用而停止了兵農分離。
織田信長之父信秀掌握津島這個重要的海運通道,收取了大量的來往費用,同時自己也組織商隊進行貿易,這讓從小耳濡目染的信長明白金錢的重要性,從他成為家督開始,就非常重視對於經濟的發展。這才使得他有足夠的資金持續進行兵農分離。
樂市樂座同樣也並非信長首創,而是六角家在觀音寺城城下町率先開始。織田信長對於經濟發展一直有著強烈興趣,自然對於近鄰的動態非常關注,之後同樣採取了樂市樂座的方法發展領內經濟,只是他比六角家更激進,奪取了原本屬於寺院、神社的利益,讓宗教勢力對其恨之入骨。
有人以織田信長消滅室町幕府為例,試圖證明信長有打破舊有體制創立新體制的想法。事實上織田信行和室町幕府末代將軍足利義昭也有過「蜜月期」。當時信長第二次上洛就是為了讓足利義昭成為將軍,甚至三好家意圖再度攻滅足利義昭時,信長輕騎趕赴救援義昭,為此還興建了將軍府邸,進一步強化防禦。
織田信長後來之所以驅逐足利義昭,也是因為權力原因。當時的信長希望室町幕府成為專職外交的機構,負責與朝廷、寺廟、神社、商人等方面的溝通工作,但足利義昭要恢復幕府權威,最終聯合了淺井、朝倉、武田、本願寺等各方勢力,組建信長包圍網,這才讓雙方的關係徹底破裂。
無論是織田信長還是足利義昭都沒有錯,信長已經看出室町幕府權威早已墜地,除了日本偏遠地區的大名仍尊崇幕府外,其他勢力早已把幕府當作笑話。但足利義昭偏偏要恢復室町幕府往日的權威,這個難度並不是信長希望挑戰的,信長把室町幕府當作武士中的朝廷,只要保持這個名義即可。兩人根本性的矛盾無法調解,最終義昭被趕出京都。
織田信長將足利義昭趕出京都後,並沒有對其不聞不問,反而在不久後希望義昭能夠回到京都。不過足利義昭提出了極為過分的要求,他讓信長交出人質。戰國時代確有遞交人質的傳統,但足利義昭除了將軍頭銜外,什麼都沒有,如何能讓信長交出人質,最終信長放棄了讓義昭回歸的想法。
關於織田信長有意纂奪天皇位的觀點更是缺乏證明。從平安時代開始,日本天皇就已經不在掌握任何權力,全部精力都放在文化傳承上。更重要的是,隨著武士政權的成立,天皇和朝廷已經成為精神象徵,而非權力象徵,這是日本上下的共識,而且天皇的影響只在朝廷及武士間傳播,在平民間反而不關注天皇,這個情況一直到江戶時代末期才發生根本性變化。
此外,關於正親町天皇退位問題同樣是天皇與織田信長兩人之間的默契。從織田信長最早開始朝廷外交,正親町天皇和織田信長就已經形成默契,這也是信長包圍網時期,天皇多次下旨要求停戰的的一個原因。
在天皇退位問題上,兩人同樣形成默契。天皇退位成為上皇,就需要建設新的御所居住,不用說與之配套的各種設施、人員,開銷之大絕非天皇能夠承擔。織田信長對於天皇退位一事是贊同的,退位產生的費用雖然龐大,但對於信長而言並非出不起,加上天皇幫助過信長,因此退位一事可謂是兩人默契下的產物。
另外,有人說織田信長是無神論者,但很難想像一個無神論者會去神社參拜,興建寺廟。雖然信長確實和一些宗教關係極為緊張,但都是利益造成的衝突,並非信長意圖毀滅宗教。在當時的日本,宗教不但成立軍隊,還握有大量的經濟資源,可以說連大名的日子都不如這些宗教人士。
織田信長只是希望宗教回歸傳統,解散軍隊交出經濟權利,但在既得利益下,沒人願意交出這些,矛盾無法調和,又各自手握軍隊的情況下,只能以一方被消滅而結束。在當時對此表示抗議的多是宗教,大名和朝廷大部分則是沉默,足以見他們同樣感到不滿。
因此,織田信長並非什麼體制破壞者,或者強有力的革新者,他所以的革新都能在前人身上找到脈絡,而且在對待天皇及朝廷上,也從未有逾越之處,完全就是一個傳統日本武士,只是他是一個更實際的武士,許多事情都是以自己為主,但這正是日本戰國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