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江蘇南通一名15歲的男生遭14歲男生毆打致死的事情,引發關注。
這名初三男生為了保護一個初一男生不受校園暴力侵害,遭到施暴者的記恨,喊來社會大哥將他活活打死。
這一事件被曝光之後,也是很快引起熱議。
「兒子和範某是同班同學,應該沒有什麼大的矛盾和衝突。」
受害者媽媽葛女士說,案發前,範某說他要打一名初一學生,兒子勸他不要衝動,不要惹事,但範某不聽。
之後小盛將範某要打人的消息傳了出去,可能因此引發對方怨恨。
案發前,範某與小盛的聊天記錄
在葛女士的描述中,她37歲時才有了這麼個寶貝兒子,現在再生已無可能。
兒子是一個乖巧懂事的暖男,平時很體貼心疼媽媽,學習也很認真。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卻被人活活打死!
她孝順乖巧的兒子再也沒有了,中考照片竟成了兒子最後的遺照,這真是人間悲劇。
小盛幫媽媽洗碗
目前,範某、蔡某已被刑事拘留。
學校本該是尋夢的地方,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恃強凌弱的修羅場?
可不得不承認的是,更多這樣的暴力可能就在你的孩子身邊。
幾個孩子把另一個孩子擠在樓梯間拳打腳踢
兩個男生將女生堵在角落裡,用鐵鎖砸,用腳踹
孩子能下這麼狠的手對待自己的同齡人,你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嗎?
校園暴力孩子內心永遠的痛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有20-30%的青少年至少遭受過一次霸凌。
學校本是美好快樂的代名詞,但是卻因為校園暴力而變得黑暗恐懼,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噩夢之源。
校園霸凌對孩子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有心理上的痛苦,而這種痛苦很可能伴隨著孩子的一生。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
2015-2017年,我國平均每年約100名受害者死於校園暴力,而隨便在網上一搜就能夠發現校園暴力致死案件絕不是少數。
那麼,校園霸凌如此猖狂,讓人觸目驚心。
在孩子遭受校園暴力的時候,作為父母,應該做些什麼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悲劇的發生?
面對校園暴力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李教授在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的時候,有觀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您的小孩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們說『打回去』呢?」
這個問題相信是很多父母都遇到過並且思考過的,不過李教授的回答還是讓大家都驚訝了一下,她很堅定的支持:
「打回去。」
李教授說,校園暴力絕對不能姑息,並談到自己的孫女也曾遭受過校園暴力。
她的處理方式就是教育孩子下次遇到這樣的事,你一就用手去掐他打他,不要讓對方認為你是好欺負的。
李教授說:
「在中國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
「打回去」不是在縱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
金星老師在《金星秀》曾說面對校園暴力,作為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逃,不要讓孩子看出你眼神裡有任何的膽怯,在必要的時候請叫孩子打回去。
父母在面對校園暴力的時候態度很重要,是孩子在面對暴力的時候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一定要拿出自己的堅決,一定要替孩子討回公道。
無論多難都要讓孩子看到你的堅韌,這才是他最大的底氣。
朋友小張從小就被父母教育,如果在學校有人欺負你你一定要打回去,只要不把人打死了,媽媽願意賠償。
正是有了父母的這句話,每次遭到學校同學欺負時,她總是會不卑不亢地打回去。漸漸地,同學發現他是一個不好惹的主,再也不敢欺負他了。
有父母的支持和保護小張的成長為一個自信滿滿不卑不吭的人,如今的小張憑藉著超強的韌性和不卑不亢的個性成長為某銷售團隊的領軍人物,帶領著團隊一路披荊斬棘,成為公司的領軍人物。
成長父母不缺席,遇事父母不退縮,才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幸運。
當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不可能一直跟著孩子保護他,那麼這時對孩子教育也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從小加強孩子的體育鍛鍊
體育鍛鍊對孩子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它既能幫助孩子保持健康的體魄,也能夠在孩子遭受校園暴力的時候擁有反擊的力量。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也說到,孩子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受欺負。
相反一個孩子從小不練,別人一推就坐在那裡了,那下回欺負的還是你,因為你是最弱的,施暴者就喜歡那種比自己弱的。
2.有了力量就要告誡孩子不要傷到別人
孩子遭受到校園暴力能夠反擊是好事,但是要注意不要傷到別人,這是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懂得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力量是用來保護自己的不是用來傷害別人,更不要自以為有了力量就可以為所欲為。
暴力霸凌可以輕輕鬆鬆地摧毀一個人,也能讓一個人一輩子活在暴力的陰霾之下。
同樣,在遭遇暴力霸凌時父母的態度藏著孩子未來的人生,因此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一定要慎重處理,切不可姑息,助長施暴者的氣焰。
點個在看,轉發出去,希望引起更多父母和校方的注意,避免此類事件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