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風水指南——中華術數之大奇書《葬經》

2020-12-14 騰訊網

它是中國古代風水學說的發軔之作,啟後世堪輿之說。發千年術數之學,它是中國從古至今通過風水選擇宅地、墓地的濫觴之筆,闡明衝盈會和,八方會式;它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論述墓址風水的奇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它就是中國風水著作中的翹楚之作——《葬經》。同時,這部奇書也成了盜墓者尋找墓葬的指南。

《葬經》其書

中國是一個講究風水吉兇的國度,所謂「風水術」,又稱「堪輿術」,是一種依照風水,地勢,氣象擇吉避兇的術數。相信風水的人,蓋房子、選擇墓地、婚喪嫁娶、出行買賣,甚至打灶、挖井,都要風水先生算吉日,測吉兇,選擇吉利的時間和地點。歷代中國人對此深信不疑,風水學說經久不衰。

對中國影響深遠的「風水」一詞, 最早出現在一部名為《葬經》的事著作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說得可謂玄之又玄,但這畢竟是「風水」一詞的第 一次提出,它為中國的迷信指引了一條學術化、體系化之路。

關於《葬經》,相傳為晉代郭璞所著,郭璞是東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葬經》的作者是漢代的青烏先生。青烏先生,望之便知道是託名。

《葬經》的作者究竟是誰,今天的我們已無處可考, 但從《葬經》流傳下來的部分來看,它是一部關於墓地選擇的專著,對各種地相做了詳細的介紹,並且列舉判斷吉兇的具體方法。是中國風水學說之宗,開啟了中國的風水文化。

墓葬風水指南

古書《葬經》 中提出的很多思想指導了後世墓址的選擇,影響極其深遠。比如在提到「坐向」問題時,認為坐向直接影響墓葬的吉兇,坐向決定陰陽、陰陽有失則會謬之千裡。

《葬經》中最重要的思想是「選擇」,即如何選擇吉兇貴賤。後世很多墓葬都都是按照《葬經》中提出的吉兇為依據進行墓葬選址的。

《葬經》中雲「地貴平夷」,就是說墓地最好選擇在平坦之處。在中國,一般的中小型墓葬都會在平地選址,這當然是因為平地容易修建墓葬的緣故。但《葬經》一經問世 ,平地起墓似乎便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除了帝王陵和一些貴族的高等級墓葬外,平民的墓葬都修建在平地。

「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藏於涸燥者宜淺,藏於坦夷者宜深。」這說的是山中墓葬的埋藏深淺問題。如果墓葬選址在乾涸的地方,那麼可以埋藏得淺一些;如果選址在山中平坦的地方,則要埋藏得深一些。唐代末年,爵封秦王的軍閥李茂貞的墓葬位於今陝西寶雞市北坡公園,距市區2.5千米,其周圍為低矮的小山。李茂貞墓所在之處為山頂的平坦之處,正是《葬經》中所說的「坦夷」之地。在這種地方安葬,需要深挖墓,李茂貞墓墓室距地表竟然深達20餘米,做到了深淺得宜,也只有這樣才能「風水自成」。

由於許多大型墓葬位於山間,因此《葬經》中 對山中如何選擇墓址有極為詳細的論述。書中明確提到了「葬山之法」。山有巔和谷,那麼,墓葬究竟是要建在山巔還是山谷呢?「若呼谷中。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支欲伏於地中,壟欲峙於地上。支壟之止,平夷如掌。故支葬其巔。壟葬其麓。」這就是說,如果在山脈上選址,則要建在山脊上,如果是在山谷中選址,不能建在山谷最低處,而要建在山腰處。遼代陳國公主墓的選址恰恰印證了這墓葬選址原則。 陳國公主墓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通遼市奈曼旗龍山鎮的山谷中,那裡山勢婉蜒,陳國公主墓便坐落在龍山的山谷中。1985年, 考古工作者在龍山山谷的山麓處發現遼代墓葬特有的青磚,經過勘察,確認為一處遼代貴族墓葬。其墓葬所在之處便是「壟葬其麓」的典型代表。

那麼,什麼樣的山更適合修建陵墓呢? 《葬經》中言「若乃斷而復續,去而復留,奇而異相,千金難求」,意思是說山脈斷了以後又起伏延綿,延伸遠去,卻又蜿蜒而回,這種奇特的山勢視為風水寶地,千金難求。又說「草木鬱茂, 吉氣相隨,內外表裡,或然或為」,意為草木繁茂的地方有吉氣。當然,僅僅有奇特的山勢還遠遠不夠,山中最好有溪流經過,。「山來水回,貴壽而財」,也就是說,山中有流水經過、才能給子孫增壽添財。因此,歷代帝王陵墓都選在背山面水之處,開創貞觀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於關中九嵕山,其山縱橫起伏,巍峨壯美,松柏叢生,更有山溪環繞,正是《葬經》中所描繪的絕佳安葬之所。唐太宗第一次來到九嵕山便被這裡的山勢地形吸引,當即下旨,選九嵕山為自己百年之後的長眠之地。遼大祖耶律阿保機的祖陵所在地,據史料記教,也是在一個有山有谷、有泉有溪的風水寶地,經考古調查最後確定,遼祖陵位於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北的山中。那些地表遺留的石像、石牆等遺蹟正在群山環抱間。

當然,墓葬作為人死後靈魂永恆的安息之所,需要慎重選擇的不僅僅是地點,還有下葬的時間等。這些風水堪輿之說並非先人杜撰,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積澱所生,綿延萬世。

墓葬風水軼事

古代中國人,尤其是那些身份高貴的貴族,對墓葬選址十分慎重,嚴格按照風水堪輿學說進行,如果是風水寶地,帝王將相們自然會競相擇墓於此。那麼,在古代中國,何處才是最受青睞的風水寶地?

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生在蘇杭,養於北邙。意思是說,人活著就要在蘇杭,死後要葬在北邙。北邙,就是今天河南省洛陽市北郊的邙山。洛陽素有帝王之氣,號稱十三朝古都,有夏以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唐,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等朝代均以洛陽為都,洛陽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數千年之久,期間豪傑輩出,死後也皆葬於洛陽郊外的邙山。

邙山為秦嶺崤山餘脈,其北為奔流不息的黃河,南為地勢平期的伊洛盆地 ,山勢起伏,極目遠眺,江河山川盡收眼底,當真紫氣東來,有日月星辰之姿。東漢、西晉,北魏等王朝都將皇家陵園設在這裡。

新中國成立以來,洛陽地區通過多次考古調查及發掘,在邙山發現九處大型墓地:西郊三山村東周陵區、東郊金村東周陵區、邙山東漢陵區、 邙山北魏陵區、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偃師首陽山西晉陵區、偃師曹魏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正如唐人詩中所描述的「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邙山之中處處皆有王陵,此地堪稱中國墓葬第一風水寶地。

中國人認為,墓地風水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子孫後代的福祉,如果是帝王陵選址,則又牽扯到國運興衰、百姓蒼生。

相傳,唐高宗李治早年命大臣長孫無忌為自己百年之後選擇安身之地。長孫無忌經過一番考察,選中了主峰高聳、兩川環繞的梁山。但這一提議遭到當時著名星相學家袁天罡的反對,袁天罡認為梁山與唐太宗昭陵所在的九嵕山中有一水相隔,阻斷了皇室龍脈的傳承,因此李唐王朝三代之後恐有亡國之危。而梁山本身北峰為高,整個山形看似仿佛少婦平躺,如果選擇此地安葬帝王,恐怕李唐王朝會被女人所控制。然而,唐高宗並未聽從袁天罡意見,終於還是將陵墓建在了梁山之上。後來,武則天代唐,建立武周政權,也恰恰印證了袁天罡當初的預言。

這個傳說雖是後人為武則天稱帝之事穿鑿附會,但卻從反面說明古人相信帝王陵寢的風水關乎國運乃至歷史的發展。

正是因為古代中國人對墓葬的重視,才會產生墓葬風水之說,《葬經》也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然而,人們通過風水選擇墓地,盜墓者也同樣通過風水尋找古墓,愈是修在風水寶地的墓葬,便愈容易被盜墓者發現。

此井位於杭州餘杭塘栖古鎮,相傳是陽觀出資所造,當時天下大早,增傷一帶的河流都斷流了。為解決飲水問題,百姓們四處打井,卻漫有一口井出水。正好郭漠路過此地,建位精通到陽八外的高手一香除勒後,最後通定通河南岸東鹿三郵間廟前的一塊空地,並出資諸人打身,就是意著這口井,牆棲的百維度過了大草之年,

相關焦點

  • 風水:天星風水的優勢
    中華風水雖起源萌芽於殷商甚至更早的黃帝時期,但雛形在周秦,成熟在漢唐,唐代及以前的標誌性著作是《葬經》《玉尺經》《天玉經》《青囊奧語》等。代表性人物是黃石公、張良、郭璞、楊筠松(號救貧),其中集大成者是楊救貧,後世尊稱楊公救貧風水。
  • 成都發掘宋代墓葬 首次出土堪輿羅經圖有助研究五星八卦二十八星宿
    近日,隨著成都沙西線彭州支線考古發掘工作落下帷幕,青石村遺址的宋代墓葬讓考古人員眼前一亮,其中的道教遺物與宋代創立的風水流派理氣派有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還首次發掘出土了華蓋宮文鎮墓券。據成都考古研究院發掘現場負責人楊洋介紹,其中的宋代遺存中有三座墓葬,年代為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  其中M1墓室填土中發現有武士俑殘片、腰坑內出土雙系罐、五個捏制的小雙耳杯、一枚大號的崇寧通寶。根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銅錢年號等判斷,墓葬時代為南宋早期。  M2為豎穴磚室墓,單室墓,平面呈長方形,底部中間位置發現有腰坑。
  • 丹霞源風水:羅經
    是書思想源於葬經、玉尺經、一粒粟、青囊經、雪心賦、披肝露膽、玉髓經、青鳥經、天玉經、黑囊經、黃囊經、仙婆集、孝思集、琢玉斧、頂門針、天機會元、人子須知、一貫堪輿、三才發秘、司馬水法、地理正宗、地理大成、四彈子等書。清朝的趙九峰,堪稱一代風水大師。其著作均是不可多得的風水經典。
  • 風水基礎知識,何為立向,應當如何立向
    形巒風水示意圖郭璞在《葬經》中說:「氣行於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立向也就是令生氣「聚之使不散」的手段和方法。坐就是靠的意思,一個人坐在椅子上,背向的方位就是坐,而面向的方位就是向。坐可稱為坐山,向也叫做向山。
  • 清明掃墓與鬼福及人的風水思想你了解麼?
    而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對於對於逝者、先祖的態度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從崇拜慢慢轉向畏懼。當時的大多數人認為,死去的人會與生者、後世子孫產生牽連。生前做過好事、有巨大貢獻,後世子孫得到蔭蔽。反之,生前做過壞事、有過重大過失,後世子孫則會遭遇災禍。因此,針對個人的祭祀風氣開始形成。
  • 丹霞源風水:尋龍圖8
    是書思想源於葬經、玉尺經、一粒粟、青囊經、雪心賦、披肝露膽、玉髓經、青鳥經、天玉經、黑囊經、黃囊經、仙婆集、孝思集、琢玉斧、頂門針、天機會元、人子須知、一貫堪輿、三才發秘、司馬水法、地理正宗、地理大成、四彈子等書。清朝的趙九峰,堪稱一代風水大師。其著作均是不可多得的風水經典。我天資愚笨,現謹將地理五訣之附錄尋龍圖抄錄如下,以示恭敬。
  • 風水的源流(一/二);洛書緣
    什麼是風水,風水是人類環境的客觀存在,周公全書上所指大地、山川、土木等自然景觀。選擇風水的學問就是風水術,風水術是亡觀對客觀的認識和實踐,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方術。秦漢時是風不泊發生時期,有了地脈、王氣、方位、時日、五音姓、太歲、西益宅等觀念,還有了鎮邪物,出現了風水祖師青烏子、他撰寫了《葬經》。此外,還有《堪輿金匾》、《官宅地形》、《圖宅術》 《移徒法》等風水書。魏晉時產生了管、郭璞這兩位風水宗師,他們分別撰寫了《管氏地理指蒙》和《葬書》。
  • 十大奇書,有的曾被列為禁書,有的能推演未來,能讀懂一本可成聖
    《素書》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被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四、《奇門遁甲》 中國古代術數著作「奇門遁甲」這四個字想來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影視劇中常會提到它。2017年和2020年分別有同名電影上映。
  • 隱藏在農村風水中的秘密
    風水術,從古至今在農村流傳,並且農村人每逢重要之事必請陰陽先生。今天讓我們探索隱藏在風水背後的秘密吧!何為風水術,為何古老的風水術千年不衰。其實,風水術的真正名字叫什麼?所以才有後世郭璞在《葬經》中的開篇:「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農村人不知地理,只言風水。常以偏概全,理法不通者,則以神秘玄學蔽之。不知炁何以懂風水,盲師至此而來,常以假為真,亂人因果。故民間常有三缺五弊之說。所以古人傳風水術,必先觀其品行,審察其德,非人不傳。
  • 風水中陰陽宅坐山立向的基本方法
    「三年尋龍,十年點穴」,要真正掌握巒頭之法,非八年十年不可。巒頭之法簡而言之,就是要「美」。龍要起伏、過峽、開帳而活潑生機,「無個字不成龍,無分金不出脈」,穴要山環水抱,砂水要山水秀麗有情,堂局要開闊方正,這就基本符合巒頭之「美」了。
  • 風水理論與景觀設計
    風水一詞最早出於晉代郭璞的《葬經》:「氣乘風則散,屆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根據風水理論,出於「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目標,我們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追求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
  • 古代對風水的別稱
    上下文之義,是謂天地運行之道,致月令有陰陽變化;有相衝克之時,也有和時,也有和合之時,前者兇,後者吉。蓋「堪輿」之義,實為「天地之道」。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詞;輿,「承輿」即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著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記》將堪輿家與五行家並行,本有仰觀天象,並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後世以之專稱看風水的人曰:「堪輿家」,故「堪輿」民間亦呼之為「風水」。
  • 風水術語辭典(九)
    凡宅地形、卯酉不足〈東西向〉,居之自如;子午〈南北向〉不足,居之大兇。南北長,東西狹,吉;東西長,南北狹,初兇後吉。」宅相屋宅的形貌。堪輿家認為與人世有密切關係。傳代魏舒曾假其舅宅相致貴。《晉書魏舒傳》:舒字陽元,「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寧氏起宅,相宅者云:『當出貴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謂應之。舒曰:『當為外氏成此宅相。』年四十餘,為尚書郎。
  • 風生水起:風水的形成與發展
    它是論述和指導人們選擇處理住宅和墓葬的位置、地勢、朝向、布局、營建等系列學說和主張,是選擇居住環境、營造建築物、充分利用地理地形進而趨利避害的一種術數。中國人皆知道風水。風水一詞始見於東晉時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清代業界學者進一步解釋說:「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
  • 中國人只用羅盤看風水?外國人使用指南針導航,竟是跟中國人學的
    文/李鐵《航海往事》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魯迅先生對中國古代的航海事業並不看好,認為外國人把羅盤針當航海工具,而中國的不孝子孫卻沒把它用到正地方,只用來看風水。與這兩個辦法相比,指南針就優越多了,它的發明為全天候航海提供了可能。但在中國古代,雖然發明的指南針,最早卻並不是應用於航海,主要是在祭祀、佔卜或是看風水時確定方向。據說,指南針最早的前身是司南,戰國時期就有了,但司南到底是什麼樣子,沒有任何記錄,無法考證,所以有人也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到了北宋時期,中國已經有了指南針應用於航行的確切記錄。
  • 著名風水大師袁天罡,死後墓穴無人敢盜,其中到底有何玄機?
    事情還要從袁天罡的能力談起,他其實是唐代十分知名的易學奇才,通曉天文地理,對風水也有涉獵,並成就不俗,另外一位與之齊名的大人物,名字叫做李淳風,二人皆能預測、推斷。相信對於《推背圖》,大家都有所耳聞,這部帶有預言性質的著作,就是出自二人之手。
  • 山海經:分布於四隅之墓葬其主為帝君,為何巧倕和叔均也在其列?
    —阿諾德 古之帝王葬處一般會秘而不宣,又或者特意選擇風水絕佳之所,那麼如果考察《山海經》中諸多帝王的墓葬所在,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神奇的規律:在《大荒經》以及《海內經》構建的山海世界中,這些墓葬的分布均在四隅的方位,而奇怪的是,叔均和巧倕並非帝君,為何也能享有如此待遇?
  • 中國幫韓國定的青瓦颱風水寶地,為何現在成了至煞之地?
    朋友說,青瓦臺其實還是一個不錯的地方,當年修建,也是中國這邊派了風水大師過去的。說到這裡,朋友沉默了一會,說其實去青瓦臺的那位風水大師就是他的先人。後面在京城犯了錯,也是看一個風水。因為一時走了眼,觸了龍顏,所以被貶到南方。這才在南方定居下來。聽到這裡,我也是半信半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吹牛皮。現在搞易經的個個都想往楊筠松劉伯溫這些人身上靠。
  • 考古探秘之南陽兩漢墓葬
    隨著南陽經濟的發展,城市框架的延伸,在南陽市區內及周邊相繼發現發掘了一大批古墓葬,以兩漢墓葬為主,數量在2000座以上。兩漢時期的墓葬,較之前代的形制和結構,種類更多而且更加富於變化。墓葬形制主要有豎穴土坑木墓、磚室墓、土洞墓、空心磚墓,並出現了以「山石為槨」的崖墓和仿地上宅第建築的畫像石墓。較大的典型墓地有南陽一中墓地、宛城區牛王廟墓地等。已發掘的典型的畫像石(磚)墓有南陽楊官寺畫像石墓、英莊畫像石墓、石橋畫像石墓、趙寨磚瓦廠漢畫像石墓、唐河縣馮君儒人畫像石墓、新野縣樊集畫像磚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