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分布於四隅之墓葬其主為帝君,為何巧倕和叔均也在其列?

2020-12-14 騰訊網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古之帝王葬處一般會秘而不宣,又或者特意選擇風水絕佳之所,那麼如果考察《山海經》中諸多帝王的墓葬所在,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神奇的規律:在《大荒經》以及《海內經》構建的山海世界中,這些墓葬的分布均在四隅的方位,而奇怪的是,叔均和巧倕並非帝君,為何也能享有如此待遇?

(一)四隅之墓葬

關於墓葬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大荒經》以及《海內經》中。而在《大荒經》中除了西北角沒有之外,其他三個方位均有墓葬,而西北角沒有的這處墓葬,則在《大荒經》的補充部分《海內經》中剛好可以完美補全。

東南角——帝堯、帝嚳所葬

「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嶽山。爰有文貝,離俞、久、鷹、賈、延維、視肉、熊、羆、虎、豹;朱木,赤支,青華,玄實。有申山者。」——《大荒南經》

這段記載出自《大荒南經》之中,而《大荒南經》經文則是按照從西南角描述到東南角的順序展開的,這裡的「帝堯、帝嚳、帝舜」葬處的片段則出現在行文後半段(倒數第三段),所以將其定位在了東南方位。

無獨有偶,在《海外南經》中也有相同的記述,只不過有所區別:首先是將嶽山換做了狄山,其次只有帝堯和帝嚳,去掉了帝舜。估計是《大荒南經》記載有誤,畢竟帝舜所葬另有一處,應在西南角的蒼梧之野。

「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視肉。籲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湯山。一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久、視肉、宓交。其範林方三百裡。」——《海外南經》

西南角——帝舜、叔均所葬

「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大荒南經》

同樣記載於《大荒南經》中,但是這段經文出現在行文開頭部分(第二段),所以將其定位在了西南角的方位。這裡除了是帝舜所葬之地,還出現了一位名叫「叔均」的人,這個叔均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他一度出現在黃帝驅逐旱魃的場景中,因此被封為「田祖」。

東北角——顓頊、九嬪所葬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璇、瑰、瑤、碧,皆出衛於山。」——《大荒北經》

《大荒北經》的記載順序是從東北角到西北角,這段文字出現在經文篇首,且直接定位在「東北海之外」,所以將其定位在東北角方位。這裡的「附禺之山」可以與《海外北經》的「務隅之山」對應,而且在《海外北經》中記載更加細緻「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

西北角——巧倕所葬

「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有五彩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海內經》

西北角雖然在《大荒經》中沒有所葬之人,但是在《海內經》所對應的位置上,正好有「巧倕」之葬出現。所以由此看來這些墓葬確實分布在了大荒世界的四隅,按照人們以往的理解,大荒是想像世界的邊緣,那麼為何這些帝王之墓葬會被埋葬於此處?

(二)帝葬之玄機

除了《山海經》諸帝葬處的方位分布的比較有規律外,我們還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顓頊、帝嚳、堯、舜,在《史記》以及《大戴禮記》中所記的「五帝」組合,這四位都有葬處,卻為何單單不見了黃帝的影子?這個問題先放在一邊,我們先從諸帝葬處本身開始分析。

墓葬組合

東南角的所葬之人為帝嚳與帝堯,兩人的關係,按照《帝系》的說法,帝堯為帝嚳三老婆的孩子,所以此處墓葬應為父子葬。而在《海外南經》的補充說明中,我們還知道兩人葬處位置上有所分別:帝堯葬在陽面,帝嚳則葬於陰面,而此句前所接是狄山,因「山南水北為陽」,所以可知兒子帝堯葬在了山南,而作為父親的帝嚳則葬在了山北。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契;次妃曰陳隆氏,產帝堯;次妃陬訾氏,產帝摯。」——《帝系》

西南角的所葬之人為帝舜和叔均,叔均其人主要貢獻在於農業方面,因為「始作農耕」且「逐魃赤水」,叔均被奉為「田祖」,那麼為何叔均會與帝舜葬在一起?郭璞注云:「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於蒼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但這裡並未明言二者關係。

但實際上,帝舜與叔均可能也是父子關係。這裡雖然沒有記載兩人所葬位置的細節,但是可以參考《海內南經》的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在這裡作為父親的舜葬在了山南,兒子丹朱葬在了山北。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帝王世紀》:「女英生商均。」則叔均即舜子。

東北角的所葬之人為顓頊和九嬪,這就和以上兩種墓葬性質(父子葬)有所不同,或為夫妻葬。關於顓頊與九嬪所葬位置細節,從《海外北經》可以得到補充:「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顓頊被葬在了山南,九嬪則被葬在了山北。

從以上三種諸帝墓葬分析來看,作為尊位的可能是山之陽面即南面,雖然帝嚳與帝堯與之不符,但帝舜和叔均、顓頊和九嬪這兩種尊卑、臣屬關係比較明顯的墓葬卻比較一致。至於原因,可能與古代「面南為尊」的觀念有關,此外作為北半球而言,南面陽光充足,所以古人建城也多選陽面,墓葬同屬於人工建築,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祭品組合

總結一下諸帝葬處的祭品,可以發現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基本上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玉貝珍寶類,比如文貝、遺玉等。

第二類為珍禽異獸類,比如神禽:離俞、鸞鳥、凰鳥、青鳥、琅鳥、玄鳥、黃鳥。異獸:虎、豹、熊、羆、黃蛇、文虎、蜼、豹、離朱等。

第三類為神異植物類:朱木,赤支,青華,玄實、視肉(太歲)等。

由此可見,這裡既有飛禽又有走獸,而且海陸雜陳,實際上這並不奇怪,古之祭壇也常常就是墓葬所在,有大量新石器時代祭壇遺址為證。所以這裡才會陳列品類如此豐富的祭祀珍品,以待諸帝祭饗。

葬處環境

除了墓葬位置、祭品排列,墓葬所在的環境也至關重要。一般而言,古之祭壇或墓葬之所也多茂林修竹。為何?因為廣植茂林修竹,一方面作為神靈的依棲之所,一方面也可供後人優遊。

《墨子·明鬼下》:「昔者 虞 夏 商 周 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必擇木之修茂者立以為叢社。」

比如帝舜所葬之處,便為「蒼梧之野」,所謂蒼梧便是青木;再如顓頊所葬之處,「丘方圓三百裡,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由此可見,帝俊竹林粗壯地都可以直接做舟船了。

相關焦點

  • 欺騙了千年的上古中華始祖之謎,原在《山海經》中早已記載了答案
    帝俊生了三身,三身生了義均,義均便是巧倕,發明了世間的各種工藝技巧。后稷開始播種各種農作物。后稷的孫子叫叔均,這位叔均最初發明了使用牛耕田。由此可見,帝俊才是上古眾神的始祖。其後代子孫卻在東、南、西、北各方建立起了各自的國家,在這些國度中間,可以斷定為帝俊神系的有10個: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大荒東經》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大荒東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大荒東經》)。
  • 旱魃,叔均與黃帝
    我們現在可以找到的最早記載魃的起源的就是《山海經》,在《山海經·大荒北經》裡講述了魃的來龍去脈。《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 《山海經》到底是真是假?
    在《論衡·恢國篇》中記載「羌獻其魚鹽之地,仙海,西王母石室」經過研究發現史書上說的「魚鹽之地」、「仙海」就是現在的茶卡鹽湖、青海湖。西王母石室在茶卡鹽湖和青海湖之間。於史書記載相吻合。由此我們可以推斷西王母是身穿戴豹紋虎視部落酋長。
  • 中華道教太陽星君介紹,他的具體司職是什麼,其聖誕日和寶誥為何
    他的具體司職是什麼,其聖誕日和寶誥為何?這裡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太陽星君太陽星君,全稱日宮太陽鬱儀帝君慈暉朱日天尊。又稱日宮鬱儀帝君、日宮太陽帝君、日宮朱明炎光天子、太陽優儀帝君、慈輝朱日天尊、真光普照天尊、大明之神、太陽公、太陽神、日神等。太陽星君為眾陽之尊,主掌太陽,居鬱儀扶桑宮紫微太陽宮。
  • 關於「人魚」,《山海經》和《史記》中都有記載,為何至今沒發現
    《山海經·北山經》提及了這類「人魚」:「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在其中多人魚,四足,其音如寶,食之無痴疾。」說白了的「音如寶寶」,指的是小孩魚的叫聲像嬰兒啼哭。娃娃魚有肥大的四肢和扁圓形的頭頂部,給人產生了「半人半魚」的幻覺。在遠古時代,華夏民族們就掌握了提煉出娃娃魚植物油脂的技術性,用於照明燈具。
  • 如果你是這四大姓氏,那你可能是《山海經》的真傳之人
    說到姓氏,就會追溯其始祖,而從《山海經》中流傳出來的姓氏有四個,便是:伯姓、仲姓、叔姓、季姓,這四個姓氏組合"伯仲叔季",還是兄弟排行次序的意思,先秦《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有
  • 鳳凰和朱雀誰更高貴?《山海經》:鳳凰曾經是人的食物
    鳳凰和朱雀想必大家都是十分清楚,但兩者到底誰更高貴呢?答案都在《山海經》中!它是禮記四靈之一,為百禽之王。在《山海經》中有記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採而文,名曰鳳皇」。鳳凰還有個名字叫鸞。在《山海經》裡:「有五採鳥三名:一曰鳳鳥,一曰凰鳥,一曰鸞鳥。」
  • 《山海經》有一奇獸,其外形很難看,農民們為何還稱呼它為瑞獸?
    而這些種種事項,大多都在《山海經》、《搜神記》等書中有記載……但無論怎麼說,在那個時代吃莊稼的農民卻也有很多,這個世間總歸是普通人最多,而對於那個沒有高科技的時代,農民們最盼自己能夠有個好豐收。說到豐收,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山海經的裡面的一種瑞獸,別看它長得比較醜,但它卻是農民們尊敬,尊稱為吉祥獸的動物。關於它的描寫《山海經·東次四經》「欽山,多金玉而無石。
  • 山海經:同為無頭屍,為何夏耕之屍卻畏罪潛逃,於巫山尋求復活?
    熟悉《山海經》的夥伴們就會知道,在《山海經》中曾經出現過兩個無頭之屍,其一為刑天之屍,其二則是夏耕之屍。根據《山海經》中這段對於「夏耕之屍」的描述來看,所謂夏耕之屍的「屍」應該是指代替死者受祭之活人,其裝扮成神像的模樣以接受後人的祭祀活動。《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屍,故成湯伐夏桀於章山,克之。斬耕闕前。
  • 古之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現在是那些民族?
    談秦說漢(343)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與山戎、獫狁、葷粥在北方蠻荒之地混居,戰國末期發展到了巔峰。後來在漢朝的軍事打擊下,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融入中原漸漸被漢化;北匈奴西遷,號稱上帝之鞭橫掃歐洲。
  • 山海經:四兇之一的混沌是帝鴻本人,還是其子?為什麼會擁有六足四翼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關於上古四大兇獸,窮奇與饕餮都有所涉及,但混沌一直令人感到迷惑,因為在古代典籍中,關於它究竟是善是惡,呈現出兩極分化的不同聲音,而其本身的身份問題也是撲朔迷離,是帝鴻還是其子,它形象中的六足四翼又藏著什麼秘密?
  • 枕上書:鳳九失去修為沉睡,帝君崩潰將其放入冰棺,虐到心肝疼
    青丘帝姬鳳九因為被帝君救了一命,便想方設法去報恩,到太晨宮做宮女,化身為小狐狸,闖入十惡蓮花鏡下,鳳九用自己的半個影子向帝君半個影子報恩,鳳九對東華用情至深,然而帝君與鳳九在天命上應該是終生不見的命運
  • 《山海經》中上古神女,她與龍祖同為黃帝的功臣卻落得如此下場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在上古時期,黃帝與蚩尤為爭奪適合種植居住的中原地帶,蚩尤起兵與黃帝部落進行了一場大戰,雙方分別請了很多神明,黃帝請來了大將應龍蓄水攻擊。蚩尤派遣了風伯雨師與應龍鬥法,天地之間頃刻降下狂風暴雨(應龍也招架不住)。黃帝部落節節敗退,眼看著就要落敗。
  • 山海經:其有獸焉,其狀如虎,蝟毛,音如嗥狗,是食人!你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山海經》中記載著山林鬼怪,奇異怪獸,特別是山海經異獸圖,現代有很多的人繪製過,中國古人有蔣應鎬、胡文煥、成或因等人為其繪圖。這些古今中外的異獸圖為我們研究山海經增加了許多新的方向,也讓很多非專業人員從另一方面走進了《山海經》的世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遠古兇獸的故事。你是不是已經猜到啦!山海經:其有獸焉,其狀如虎,蝟毛,音如嗥狗,是食人!
  • 山海經並不是神話之書,一些異獸已經找到原型,你認識哪一種呢?
    魯迅先生在童年時期擁有過一本繪圖本《山海經》,他在《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寫道: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幹戚而舞」的刑天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山海經》中記載的異獸大都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 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10大神話故事,你都知道嗎?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山海經》最重要的價值也許在於它保存了大量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除了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等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們不大熟悉的。1.青丘之狐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 《琉璃》之羅喉計都:為何他是最悲慘之人,三大原因揭曉其真相
    心魂和元神一分為二,身軀還被打造成戰神,以天界之名對抗修羅,屠盡魔域。說白了也就是柏麟讓他自己屠戮同族,在不知情下還以此為傲守護天界。其偷天換日、改頭換面之術真是讓人不寒而慄。起初他也確實是這樣想的,但後來經過司鳳的勸說和自身心性,也知道一切恩怨皆因柏麟而起。故此沒有大開殺戒,到最後還分了一半琉璃心給司鳳,助其死而復生。就是這樣一個善良英俊且瀟灑的人,卻在死後沒有一個為之流淚和傷心。
  • 甘肅發現的王族墓葬在哪裡?墓主人是誰?
    墓葬位處天祝縣祁連鎮岔山村北的山頂之上,其東、西、南三山環繞,處於三山環繞的小山崗上,東距武威市35公裡。墓葬所在地屬祁連山北麓,為局部較為平緩的山間盆地和縱谷結合地貌。 墓葬出土墓誌一方,上篆書「大周故慕容府君墓誌」。
  • 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竟然跟中國的《山海經》有關
    古埃及,一個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一片神奇的土地,也留給了後世太多的未解之謎:金字塔、獅身人面,這些宏偉的工程是如何建造?如何完成?為何要建造?等等問題。古往今來,無數的科學家前赴後繼,展開了無數次的探索。最終,這些深藏的秘密,一次又一次,讓科學家們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