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古之帝王葬處一般會秘而不宣,又或者特意選擇風水絕佳之所,那麼如果考察《山海經》中諸多帝王的墓葬所在,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神奇的規律:在《大荒經》以及《海內經》構建的山海世界中,這些墓葬的分布均在四隅的方位,而奇怪的是,叔均和巧倕並非帝君,為何也能享有如此待遇?
(一)四隅之墓葬
關於墓葬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大荒經》以及《海內經》中。而在《大荒經》中除了西北角沒有之外,其他三個方位均有墓葬,而西北角沒有的這處墓葬,則在《大荒經》的補充部分《海內經》中剛好可以完美補全。
東南角——帝堯、帝嚳所葬
「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嶽山。爰有文貝,離俞、久、鷹、賈、延維、視肉、熊、羆、虎、豹;朱木,赤支,青華,玄實。有申山者。」——《大荒南經》
這段記載出自《大荒南經》之中,而《大荒南經》經文則是按照從西南角描述到東南角的順序展開的,這裡的「帝堯、帝嚳、帝舜」葬處的片段則出現在行文後半段(倒數第三段),所以將其定位在了東南方位。
無獨有偶,在《海外南經》中也有相同的記述,只不過有所區別:首先是將嶽山換做了狄山,其次只有帝堯和帝嚳,去掉了帝舜。估計是《大荒南經》記載有誤,畢竟帝舜所葬另有一處,應在西南角的蒼梧之野。
「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視肉。籲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湯山。一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久、視肉、宓交。其範林方三百裡。」——《海外南經》
西南角——帝舜、叔均所葬
「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久、鷹、賈、委維、熊、羆、象、虎、豹、狼、視肉。」——《大荒南經》
同樣記載於《大荒南經》中,但是這段經文出現在行文開頭部分(第二段),所以將其定位在了西南角的方位。這裡除了是帝舜所葬之地,還出現了一位名叫「叔均」的人,這個叔均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他一度出現在黃帝驅逐旱魃的場景中,因此被封為「田祖」。
東北角——顓頊、九嬪所葬
「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爰有久、文貝、離俞、鸞鳥、凰鳥、大物、小物。有青鳥、琅鳥、玄鳥、黃鳥、虎、豹、熊、羆、黃蛇、視肉、璇、瑰、瑤、碧,皆出衛於山。」——《大荒北經》
《大荒北經》的記載順序是從東北角到西北角,這段文字出現在經文篇首,且直接定位在「東北海之外」,所以將其定位在東北角方位。這裡的「附禺之山」可以與《海外北經》的「務隅之山」對應,而且在《海外北經》中記載更加細緻「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
西北角——巧倕所葬
「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於海。有五彩之鳥,飛蔽一鄉,名曰翳鳥。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海內經》
西北角雖然在《大荒經》中沒有所葬之人,但是在《海內經》所對應的位置上,正好有「巧倕」之葬出現。所以由此看來這些墓葬確實分布在了大荒世界的四隅,按照人們以往的理解,大荒是想像世界的邊緣,那麼為何這些帝王之墓葬會被埋葬於此處?
(二)帝葬之玄機
除了《山海經》諸帝葬處的方位分布的比較有規律外,我們還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顓頊、帝嚳、堯、舜,在《史記》以及《大戴禮記》中所記的「五帝」組合,這四位都有葬處,卻為何單單不見了黃帝的影子?這個問題先放在一邊,我們先從諸帝葬處本身開始分析。
墓葬組合
東南角的所葬之人為帝嚳與帝堯,兩人的關係,按照《帝系》的說法,帝堯為帝嚳三老婆的孩子,所以此處墓葬應為父子葬。而在《海外南經》的補充說明中,我們還知道兩人葬處位置上有所分別:帝堯葬在陽面,帝嚳則葬於陰面,而此句前所接是狄山,因「山南水北為陽」,所以可知兒子帝堯葬在了山南,而作為父親的帝嚳則葬在了山北。
「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契;次妃曰陳隆氏,產帝堯;次妃陬訾氏,產帝摯。」——《帝系》
西南角的所葬之人為帝舜和叔均,叔均其人主要貢獻在於農業方面,因為「始作農耕」且「逐魃赤水」,叔均被奉為「田祖」,那麼為何叔均會與帝舜葬在一起?郭璞注云:「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於蒼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但這裡並未明言二者關係。
但實際上,帝舜與叔均可能也是父子關係。這裡雖然沒有記載兩人所葬位置的細節,但是可以參考《海內南經》的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在這裡作為父親的舜葬在了山南,兒子丹朱葬在了山北。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帝王世紀》:「女英生商均。」則叔均即舜子。
東北角的所葬之人為顓頊和九嬪,這就和以上兩種墓葬性質(父子葬)有所不同,或為夫妻葬。關於顓頊與九嬪所葬位置細節,從《海外北經》可以得到補充:「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顓頊被葬在了山南,九嬪則被葬在了山北。
從以上三種諸帝墓葬分析來看,作為尊位的可能是山之陽面即南面,雖然帝嚳與帝堯與之不符,但帝舜和叔均、顓頊和九嬪這兩種尊卑、臣屬關係比較明顯的墓葬卻比較一致。至於原因,可能與古代「面南為尊」的觀念有關,此外作為北半球而言,南面陽光充足,所以古人建城也多選陽面,墓葬同屬於人工建築,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祭品組合
總結一下諸帝葬處的祭品,可以發現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基本上分為三類:
第一類為玉貝珍寶類,比如文貝、遺玉等。
第二類為珍禽異獸類,比如神禽:離俞、鸞鳥、凰鳥、青鳥、琅鳥、玄鳥、黃鳥。異獸:虎、豹、熊、羆、黃蛇、文虎、蜼、豹、離朱等。
第三類為神異植物類:朱木,赤支,青華,玄實、視肉(太歲)等。
由此可見,這裡既有飛禽又有走獸,而且海陸雜陳,實際上這並不奇怪,古之祭壇也常常就是墓葬所在,有大量新石器時代祭壇遺址為證。所以這裡才會陳列品類如此豐富的祭祀珍品,以待諸帝祭饗。
葬處環境
除了墓葬位置、祭品排列,墓葬所在的環境也至關重要。一般而言,古之祭壇或墓葬之所也多茂林修竹。為何?因為廣植茂林修竹,一方面作為神靈的依棲之所,一方面也可供後人優遊。
《墨子·明鬼下》:「昔者 虞 夏 商 周 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必擇木之修茂者立以為叢社。」
比如帝舜所葬之處,便為「蒼梧之野」,所謂蒼梧便是青木;再如顓頊所葬之處,「丘方圓三百裡,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由此可見,帝俊竹林粗壯地都可以直接做舟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