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這個成語常用於比喻一個人在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其實在這個成語背後有一個寓意深刻的歷史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國東晉時期政治家謝安。
東山再起的故事
東晉人謝安,年輕時曾做過官,後來辭去官職,跑到會稽東山隱居起來了。隱居後,他整天遊山玩水,吟詩作畫。朝廷屢次要他出山做官,他都不去。到了40歲時,謝安終於應召人朝,再度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職。他曾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八萬軍隊抗擊80萬前秦軍隊,取得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的指揮者之一。這個成語原比喻隱退後再任要職,現在常比喻失勢後重新得勢。
東山再起的出處
「東山再起」這個典故出自《晉書·謝安傳》,《晉書》是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齡等人合著。該書記載的歷史上起於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
書中原文如下: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謝安的介紹
謝安字安石,是東晉時期政治家、名士。謝安出身於名門世家,是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堂弟。謝安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朝廷最初徵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職,都被謝安以有病為藉口推辭了。
謝安屢辭闢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歷任徵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