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與故事的界限
真人故事改編的作品共享著一個相同的特質,即它們都在衝擊著戲劇與真實的邊界,提醒著讀者這個故事並不完全間離地存在於頁面之上。而是曾經真切地發生在我們之間。
《畫的背面》這本漫畫源自作者與主人公夫婦的一次意外邂逅,在當事人斯特凡納的講述中,編劇埃爾韋得以知曉了斯特凡納發現這幅畫前前後後的故事,以及他本人的生活經歷,從而有機會為讀者帶來這樣一段鑑畫的傳奇之旅。
一場對真相的執著探索
拋開藝術領域的種種術語與知識背景,《畫的背面》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複雜,甚至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全書:一個男人窮盡一生去論證手中的德加畫作是一件真品。
男主的身上自然有古典悲劇英雄主義的氣質,他年少入行,初出茅廬便淘到了一幅名家手筆,然而權威專家的全面否定讓他備受打擊,但斯特凡納從未放下對這幅畫作和對自己眼光的信心。
二十五年來,他不斷用各種新式的鑑定技術進行檢驗,最終終於步步還原了當年的創作真相,了結了自己的心結。
如果從本書的文本角度出發,斯特凡納二十多年來對德加的追索使其與畫家本人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鏡像:德加追求的是藝術上的境界,是對「美」的不斷叩問,而斯特凡納想要證明自己的審美直覺,是對「真」的孜孜不倦。兩位執著之人通過一幅畫跨越時光,握住了彼此的手。
正如書中所言「一位畫家——尤其是一位真正的畫家——要創作,誰能攔得住呢?」,體制的壓制,權威的否定反襯出了斯特凡納身上的英雄氣節,每當讀者把自己代入到斯特凡納的角色之中,成為一名求索者時,誰能不為畫的背後所凝練的這段傳記人生所動呢?
二元互動的情感張力
本部漫畫中的女性形象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斯特凡納的伴侶貝婭並不只是作為主人公的愛人而失卻了自己的性格,恰恰相反,貝婭與斯特凡納之間的情感張力有力地推動了斯特凡納的心理成長,也讓故事得以進行。
貝婭深知這幅畫對於自己愛人的重要性,在斯特凡納出於惱火,懊悔等種種情緒而選擇深埋這幅作品時,是貝婭重新將它扔回到了斯特凡納的手中,貝婭性格中的這份果敢與獨立也支撐著她做出了故事結局時的抉擇。
科學是藝術的拯救嗎?
除去斯特凡納本人的鍥而不捨之外,《畫的背面》中還有另一位隱藏的主角為真相的揭露起到了莫大的作用,那就是不斷發展與進步的科學技術本身。
當藝術品的價值評價維度從「理想化的美」過渡到「真實性」時,科學體系便開始從藝術委員會手上爭奪對藝術品的話語權了。
在斯特凡納的眼中,科技的進步無疑是好的,它使得原先難以駁斥的權威判斷暴露出了一個絕對的短板:科學的「客觀」使得真理掌握在了技術分析師手上。再大的藝術世家也無法反駁數據所揭露出的事實。
不同作品依次在紫外線(黑光燈)、紅外線、放射線下的呈現效果
對此,我的感受是技術的進步乃大勢所趨,但在哲學家內部,無論是庫恩的「科學範式」說,還是費耶阿本德的「理論汙染認知」都在提醒大家科學的吞噬性和其對其它評價體系天然的否定性。解救了無數藝術品的科學是否也在剝奪對藝術的定義?
斯特凡納以其一生的求索為我們展示了畫的背後,那之中有作者的心血,有去偽存真的拉鋸,也潛藏著科學與藝術兩種理念在碰撞與相融中所經歷的崎嶇。
△ 《畫的背面》目前已在微信商城、天貓上架
對繪畫感興趣的朋友
可千萬不要錯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