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導演肯·洛奇一生都在拍平凡人的故事,為社會底層呼喊奔走,將鏡頭對準勞動人民的艱難,呈現他們的風骨。這一切從來不是出自「高人一等」的同情和憐憫,相反,肯就是他們其中一員。
雖然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法律專業,但他對於當律師賺錢不感興趣。出生工人階級的他,把學習法律時培養出來的縝密邏輯用在了拍電影上,以強大的思維能力犀利洞察英國社會的體制弊端。
肯·洛奇的影片現實主義意味濃厚,商業性奇差,他因此曾陷入無片可拍的境遇。但他仍然不斷向電視臺抗議,與院線抗爭,對行業利益說不。
據悉,窘迫的他為了付房租,曾不得不給雀巢和麥當勞拍廣告。二十年後,肯因為「諂媚資本主義,良心過不去」,又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叫《審判金拱門》,向大眾揭露「隱秘的剝削」。
硬朗不屈的工人階級一直以來都是肯刻畫的對象。《底層生活》中無家可歸的建築工人,《麵包與玫瑰》中非法移民而來的清潔工人,《鐵路之歌》中權益被剝奪的軌道工人,《自由世界》裡被中介公司惡意開除的職工。
「戰鬥」多年,當時已78歲的肯在拍攝《吉米的舞廳》時倍感疲憊,突然宣稱不會再拍攝新片。
但眼看英國工黨大選失敗,保守黨再次執政。社會政策開始向富裕階層傾斜,勞動人民的生活變得越發艱辛。肯·洛奇老驥伏櫪,憤怒出山,繼續用藝術的力量傳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2016年,他的《我是布萊克》誕生,影片講述了底層勞工為了獲得自己應有的權益,不斷據理力爭,最終依然「黃粱一夢」,「命喪當場」的悲劇故事。通過這部電影,他再次直擊了英國當下體制的臃腫、低效、不近人情。
大師為人民出山,手起刀落,一呼百應,用影片「指點江山」,坎城電影節自然不敢怠慢,為肯·洛奇雙手奉上了第二座金棕櫚大獎。
三年多過去,近83歲的肯·洛奇繼續為勞動人民發聲,帶著新片《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第14次入圍坎城主競賽,再度歸來。
這次他通過一位「中年快遞員」的視角,展示了英國全新勞工關係、不健全的福利政策、階層流動性差的社會問題。《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相比《我是布萊克》的切入點更小,人物與「布萊克」的遭遇正好相反。
布萊克因為突然失業遭遇人生的轉折點,而《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中的一家之主Ricky的人生危機卻來自重新找到一份工作。肯·洛奇與主創人員曾表示,「我們並不想在電影呈現酒鬼或者家暴的角色,這樣的家庭,早在故事還未開始之前就已經註定走向失敗。」
影片沒有描繪人生的迷茫,角色們目標清晰,用盡全力的生活,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但「越是努力,越是窮困」,這群自食其力的人也過不好日子,或許才是萬千底層家庭正遭遇的現實困境。
經歷著中年危機的Ricky是典型的底層勞動人民。因為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一輩子幹過太多不太受尊重的體力工作。某天,一則廣告吸引了他,他確定去物流公司做一名加盟司機。購買了自己的貨車,就可以加入公司,當上快遞員,做起物流生意。
懷揣著夢想的Ricky憧憬著「多勞多得」,逐漸改變家庭的困境。但自從幹起了快遞員工作後,他才發現一切與他想像的並不太一樣。
他會遭遇顧客的刁難。送錯了地方、顧客因為足球文化與他罵罵咧咧、甚至被顧客家的狗咬破了褲子,千奇百怪的顧客消磨著Ricky的脾氣和耐心。這份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的工作,讓他與家人逐漸疏離,生活水平並沒因他奮力的工作而改善,反而將他推入了資本主義的財務陷阱。
遭遇一場暴力搶劫後,鼻青臉腫的他在醫院等健康報告單。結果公司打來電話,不為問候關心,只是讓他賠償丟失的物件。
更可怕的是,Ricky不能因為受傷而請假,因為沒有人可以為他帶班,而他一旦停止送貨,還會因此失去工作。
片尾,身受重傷的Ricky堅持開車送貨,妻子和兒子紛紛用身體勸阻,但Ricky哭喊著,駕車離開,汽車飛馳,眼淚狂流。
《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自然不是那種賣慘騙眼淚的老梗,它緩緩推進,通過一個家庭,系統性的表現了英格蘭的種種社會問題。影片一開始,物流公司的負責人把「僱傭關係」美化為「合伙人制」,目的是消減公司的義務,轉嫁更多的責任到Ricky身上。
這種新的「零工經濟」模式才開始盛行,伴隨著數位化和網絡化,零工經濟將傳統的僱傭模式由「企業與員工」改造為「平臺和個人」。在歐美,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為自由職業者,該比例在2020年將達到40%。另外,據阿里研究院報告顯示,到2036年中國可能有多達4億人屬於零工經濟的自由職業者。
這一新型的僱傭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增加大量工作機會,但也間接減少了企業的成本,潛藏著許多勞工保障上的死角,增加了勞動者的個人風險。影片的Ricky為了得到物流工作,不但自費買了貨車,還擔任司機和送貨員,收入靠計件賺取。失去了僱傭合約的保護,各種隱形的剝削,懲罰制度的冷酷無情,以及工作時間界限的模糊,逐漸拖垮了他和他的家庭。
除了Ricky之外,他的妻子Abbie其實也是零工經濟的受害者。她擔任醫務人員,但並非在醫院任職,而是負責每天到僱主家中。收入按照服務的人數確定,相當於「計件收費」。但她的工作範圍和時間遠遠超過了她付出的勞動成本。
她不但要給僱主提供醫療保障,還要負責飲食起居,顧忌他們的心理狀況,甚至還會大傍晚打車去「救火」,加班照顧那些癱瘓在床,需要緊急救助的人,而且沒有任何加班收入。
繁重的工作,剝奪了兩人休息時間,連夫妻生活也需要安排、計劃。他們與孩子的相處也因此變得極為不順。懂事的女兒開始失眠,青春期的兒子被學校警告。肯·洛奇建構兒女兩個角色,不僅是為了引發劇情衝突,更是想說明,在這種勞工制度,社會保障缺失的情況,底層勞工不僅無法改變自己的境遇,甚至還會影響到下一代的階層流動。
在如此的家庭狀態下生活,女兒戰戰兢兢的長大,有繪畫天賦的兒子被勒令退學,Ricky的暴力和憤怒,一方面來自的生活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擔憂兒女會複製他艱難的人生。當母親勸阻兒子要努力讀書,考上大學時,兒子冷靜地的回覆,「考上大學,再背上幾萬英鎊的助學債務嗎」!
上升的通道即便沒有堵死,也在逐漸收窄,Ricky這樣的底層勞工,寄希望通過教育改善下一代的身份地位,變得越來越像痴人說夢。Ricky一家的遭遇代表著英國大部分普通勞工家庭正面臨的「死局」。Ricky那輛為了工作而自費購買的貨車就是精妙的生活隱喻,你以為你在駕駛和控制,其實是「車」在換著方法剝削和傾軋你。
影片中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Abbie在與客戶談話時,提起幾年前的一次北巖銀行危機。那次北巖銀行擠兌事件被譽為英國150年來影響最大的流動性危機。擠兌事件後,英國GDP和房價暴跌,大量人群失業,原本貸款購買的房子被無情收回。
這種流動性危機,對於Ricky這樣的底層勞工,以及部分中產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令人吃驚的是,事件之後,北巖銀行居然全身而退,政府也無能為力,最後買單的只能是那些拼命工作,卻依然無家可歸的普通大眾。「越工作,卻越窮」,「越努力,越無力」,肯·洛奇就是要揭露這種「不公」的體制性弊病。
片名「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是快遞員Ricky在送件時遇到客戶不在家,塞到門縫裡的留言單上的一句話。
但這些最底層的民眾,又何嘗不是被時代錯過的那群人。他們不需要和顧客道歉,而是政府需要給他們道歉,「對不起,我們失去了你」。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如此悲慘的故事卻以極為克制和冷靜的方式娓娓道來,不煽情,是為了保持理性,看透本質。但那些生活的細節,因為高度的克制,反而具有了噴湧而出的共情能力。
Ricky帶著女兒送貨時的父女「遊戲」,叛逆的兒子臨時提議,一家人送母親去加班時的馬路「狂歡」,以及溫文爾雅的妻子因為丈夫收到不公待遇在醫院大發雷霆時,都產生了高濃度的共鳴感。
所以,《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並不只有憤怒,它讓高高在上的你打破了刻板成見,略見了另一種生活。它允許城市底層的「失語」者,吐露無處傾訴的心聲。
最後的哭泣不是懦弱,而是勇士赴死般的一往無前。所以當你遇見這些人時,多一些溫柔和悲憫,少一些惱怒和誤解。放眼全世界,這類影片都是大銀幕和電視熒幕上的稀缺品。
快84歲的肯·洛奇無愧為「英國之光」,「傳奇硬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