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馬北養技術攻破!濱州北海經開區要把小海馬養成大產業
9月19日-20日,第二屆海馬產業發展研討會暨海馬研發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濱州市北海經濟開發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產領域專家學者、業界精英齊聚一堂,交流新技術,探討新機遇,共商海洋產業發展之道。
海馬作為名貴藥材,備受國內外市場青睞。有「九河之旅」之稱的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地處黃河入海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海馬養殖提供了優渥的環境。青島中科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濱州市北海新區海緣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投產的海馬育養加工一體化項目,自2019年落戶濱州市北海經濟開發區現代海洋產業區以來,在海馬養殖及新興技術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記者隨研討團來到海緣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的海馬養殖車間,整整齊齊排著八列共幾十個大缸,大缸裡密密麻麻、大小不同的小海馬讓記者看花了眼。「中國海馬養殖第一人」張東博士低聲說:「海馬的抗應激性比較差,如果鬧出的動靜太大,很容易導致減產。」
雖然如此嬌貴,但在張東看來,海馬的用途廣、市場大、前景好,人工養殖海馬在市面上更是供不應求。自今年5月,海緣水產養殖科技有限公司海馬養殖車間引進了40對線紋海馬親本以來,已經繁育出4.6餘萬尾海馬苗。短短4個月,現存海馬數量便激增約550倍。
據了解,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張東博士帶領的海馬研發團隊,在成功突破海馬養殖成活率低、親海馬繁殖率低和病害發生率高三大技術瓶頸的基礎上,依託北海經濟開發區豐富的海馬餌料和自然資源,使海馬養殖效益提高了50%以上,為海馬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科研保障。他們在進行基礎海馬養殖的同時,也在不斷摸索新型養殖技術,當前,生態友好型養殖產業建設、全季節可控養殖、循環用水技術、益生菌淨水技術、池塘養殖、多品種共養、蝦魚海馬混養等新興養殖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張東告訴記者,現在國內的海馬養殖企業僅有約30家,國內年成品總量約為500萬尾左右,所以每年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從國外進口海馬才能滿足市場。從全球來看,目前海馬年需求量大約2.5萬噸,而人工養殖年產量不足2000噸,遠不能滿足需求。現階段,海馬養殖技術攻關已首戰告捷,2021年團隊計劃把養殖面積擴大到2000畝,預計明年養殖海馬200萬尾,年產值至少能達到2000萬元。
「山東省內已有威海和青島兩大海馬養殖基地,作為後起之秀的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的海馬養殖更是有著諸多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提到當地海馬養殖產業,北海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投資促進局局長吳炳泰介紹說。
「南方夏天水溫較高,病害容易集中爆發;而在北方,水溫可控,病害相對少,更是為『南馬北養』提供了不少便利。作為北海養殖產業的『新貴』物種,我們要努力將海馬產品深深地印上濱州的名字,成為與鹽田蝦、半滑舌鰨齊名的北海『特產』。」吳炳泰說,「接下來,我們將把目光放在發展海馬的深加工上來,將海馬保健品、化妝品、深加工藥品和即食品列入研究發展目標,建立海馬『四品』產業模式,進一步發展完善海馬養殖、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產業鏈,探索擴大海馬產品價值鏈。從長遠來看,海馬產業將有力地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總體發展,並有望成為北海現代海洋產業新的『骨幹力量』。」
下一步,北海經濟開發區將結合當地「北鬥七星」戰略布局,做好產業服務、當好產業「靠山」;以「政企合力、業企合作」為驅動,以「招才引智」為依託,發展貝殼堤溼地保護區10萬餘畝溼地資源綜合利用,劃撥出部分溼地作為貝殼堤溼地保護區海馬保護區,由內至外將海馬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助力海馬產業發展再提速。
(文章來源:經濟導報)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