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是猴類王國裡的大塊頭哦!
從西南門進入北京動物園,經過水獺館繼續向北,您就來到了靈長類動物展區,而頭一個遇到的,就是位於這個區域西南角的山魈[xiāo]館。
在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中,山魈無疑是最具觀賞性的一種,這當然是因為它的外貌長得實在太奇怪了,乍看起來,仿佛是個帶著一副假面具的「妖魔鬼怪」。由於這張鬼魅似的面孔,在它的非洲「老家」,它至今仍被描繪成山中的「鬼怪」,也被叫做鬼狒狒。而在它的中文名字裡也是個帶有「鬼」字旁的字。
山魈的長相堪稱豐富而多彩,尤其是雄性的面部,簡直就像京劇舞臺上的大花臉一樣,因而被稱為猴類中的「大花臉」。它頭部很大,臉型較長,眉骨高突,裸露部分明顯地鼓起,眼窩深陷,眼球橙黃,雙眼閃爍著一股兇光。它有一個又高又長的深紅色鼻子,鼻梁兩側的皮膚布滿鮮豔的、界線分明的藍紫色皺紋。它的嘴唇也是通紅的顏色,吻部兩邊以至頦下長著橙黃色和白色的「大鬍子」,顯得十分瀟灑。▼▼▼
更為有趣的是,山魈的臀部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它的尾巴極短,長度只有6—7釐米,向上翹起時,便露出了一大塊臀胝。這裡因富集了大量的血管而呈紫紅色,在它情緒激動時顏色會更為鮮豔。仔細端詳,山魈的「大花臉」又似乎就是在模仿自己彩色的臀部而生,兩相對照,頗有些「神似」的味道。▼▼▼
山魈一頭一尾奇特的圖案除了在取得異性的青睞方面發揮作用之外,還能讓它們在密林中前行時更加容易看到其他成員的位置。
在野外,山魈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營群棲生活,每群少則幾隻,多的可達上百隻。白天大部分時間在地面上活動,夜晚在樹上睡覺。鮮豔的色彩有利於幫助山魈在茂密的叢林中互相識別,相互聯絡。不過,雌性及未成年山魈面部的色彩相對雄性而言要暗淡許多。雌性的面部呈灰黑色,鼻子也是紅色,鼻梁兩側為灰藍色,臀部也沒有雄性的色彩那樣鮮豔。幼體的臀胝則呈現藍色。
在每個群體中,通常都有一隻強壯的雄性作為「猴王」。它頭上的簇毛高高豎起,頭部掩映於長毛之中,只有淺紅色的小耳殼露出毛外。它的體毛濃密,又長又軟,除胸腹部為白色或灰白色外,其他均為黑褐色或橄欖色,蓬鬆而茂密,長長地披掛下來,顯得威風凜凜。
我們在動物園裡也可以欣賞它強壯的體魄。在猴類王國裡,論個頭之大,身軀之魁梧,非山魈莫屬。它的體長可達95—115釐米,一般體重在30~40千克之間。有記錄的最大一隻雄性山魈,體重達54千克,堪稱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一隻猴類。與之相比,雌性的體形較小,大約要比雄性小三分之一。▼▼▼
在動物園裡還能欣賞到雄性山魈伸出口外的尖利獠牙。這對尺寸不遜於食肉動物的犬齒特別銳利,似乎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足以讓對手不寒而慄,是其用來禦敵作戰的有力武器,也是用於性炫耀的利器。與之相比,雌性的犬齒很小。▼▼▼
從上面描述的特徵來看,雄性山魈的確是一種很兇猛的動物。
它四肢十分粗壯,彈跳能力很強,不僅可以從一棵高大的樹上躍至地面,還能夠跳過四五米寬的山澗。它的性情兇暴、好鬥,力量很大,常發出咆哮、轟鳴、吠叫等刺耳的尖叫聲。遇到敵害,它總是怒目相向,凶相畢露,即便遇到獅子、豹子那樣的大型食肉猛獸也不害怕。而且,只要「猴王」一聲嚎叫,群體成員就群起而攻之:一般先是發出咆哮聲加以威嚇,還會從地上揀石子投擲,或從山頂翻下石塊來擊退敵害,甚至衝上去大打出手。這時,「猴王」往往「身先士卒」,衝在前頭,異常勇猛。獅子、豹子雖然厲害,但常常在山魈群的圍攻之下,倉皇逃走。
在野外,山魈是生活比較有規律的一種猴類。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山魈群體中一隻「值勤」的個體就會發出嚎叫聲。這聲音仿佛是「起床」的信號,不一會兒所有的山魈都起來了,起身後的第一個動作往往是搔癢,搔了一陣以後才站立起來,有的還要伸一下懶腰,豎起它們的短尾巴,然後大搖大擺地走動,到了適當的時候就縱身一躍,跳下了樹,到地面上覓食,開始新的一天生活。山魈喜歡喧鬧,常發出哼哼的吠叫,甚至刺耳的轟鳴聲。
中午時分天氣炎熱,山魈會減少活動,到溪流中去飲水或下水爽身,或者在樹蔭下和其他陽光曬不到的地方納涼,等到太陽西斜才又開始覓食活動,快到太陽下山時便坐在樹底下相互抓癢嬉戲,直到日落天黑才一個個地攀上大樹過夜。
山魈雖然兇猛好鬥,卻屬於雜食性動物,而且主要吃嫩枝、幼葉、野果、種子、根莖等植物性食物,也捕食一些蜘蛛、蠕蟲、蝸牛、蛙、蜥蜴、蛇、鼠、鳥等小型動物。不過,山魈是不太可能獵殺較大的哺乳動物的。而體型巨大的水蟒則是山魈最危險的天敵。它常在山魈涉水通過的小河流中伏擊山魈。
動物園設計的食譜也是參照了山魈的野外取食習慣,主要以水果蔬菜為主,精料為輔,再增加少量的動物性飼料和營養補充維生素片,以達到營養平衡的目的。另外還會隨著季節的變化、繁殖育幼的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有人做過統計,在動物園裡山魈可以採取多達6種的不同姿勢進食,包括蹲坐、走動和站立等,並且這些姿勢還可能與個體在群體中所處的地位有關。也就是說,地位越高的會選擇更放鬆和舒適的姿勢,如蹲坐的姿勢。地位低的個體則更多地採取站立、走動等,這些姿勢雖然沒有蹲坐式舒適,但是更加利於搶食後的逃跑。有趣的是,即使地位高但卻隨時面臨挑戰的山魈也不得不選擇舒適度次一些的進食姿勢。有興趣的觀眾,不妨在山魈館多停留一會,驗證一下這個規律。
山魈的發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繁殖。因此,我們在動物園裡也經常能看到山魈發情交配的過程。一般是雄性主動選定目標後,就尾隨其後,試圖接近,隨後進行交配。▼▼▼
有時,山魈館還會出現一雄二雌爭寵的情況,說明其群體內部也有著複雜的結構。雌性的懷孕期約為8個月,每胎產1仔,4—6歲達到性成熟。和其他大多數動物一樣,雌性對自己的幼仔關懷備至。▼▼▼
山魈分布於非洲剛果、加彭、奈及利亞、喀麥隆和赤道幾內亞等地。由於野外棲息地的不斷縮小、天敵和過度獵捕,其數量已日漸減少,已成為易危物種。
由於極具觀賞性,山魈在我國各地的較大型動物園中都有飼養,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其中以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丰容條件最好,模仿熱帶雨林的環境,使園內山魈能夠過上樹棲、攀爬的生活,使其保持了更多的野外生活習性。▼▼▼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