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魈,是古書裡的常客。
但是你知道嗎,中國古人可能沒見過真正的山魈。
看到這裡,你肯定會質疑,《聊齋志異》明明就有山魈!蒲松齡的好友孫太白的曾祖父孫公,就是「山魈襲擊事件」的當事人!
說到山魈,不如我們先回想下,是不是像一隻「花臉狒狒」?
而在《聊齋志異》原著中,是這樣描述山魈的外貌:
「殆與梁齊,面似老鴉皮色。」
大白話:這玩意身高馬大,站起來頭都要碰到房梁了,面色看起來像老烏鴉。
真相只有一個,蒲先森寫的山魈,並不是真正的山魈!
但是問題來了,蒲松齡沒見過,不代表中國沒有啊!
事實上,中國真沒有。
山魈原產於非洲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及剛果等國家。已知國內引進山魈,最早也是在2000年之後。所以別說古人了,現代人親眼見一次都特費勁。
但是問題又來了,既然從沒見過,那麼它為什麼一直流傳?
確實,上溯《山海經》下至《閱微草堂筆記》,山魈都是中國誌異古書中的常客。
比如,在《中國妖怪事典》中,山魈是生活在兩廣一帶的獨腳妖怪,並且這條腿的膝蓋就是它的臉,大嘴巴,兩眼圓睜,一副吃人的兇相。

在《山海經·海內經卷》中,則稱之為「贛巨人」,人面長臂,渾身黑毛,jio還是反著長的(PS:馬、駱駝就是反關節動物)。

但到了《神異經·西荒經》,身高又縮水到「尺餘」。「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

《述異記》更是離奇,山魈如果知道了一個人的名字,就能傷人,並且還能變形成那個人的樣子。和《聊齋志異》腦子裡都是肌肉的兇獸相比,更有一種鬼魅魍魎的神秘。
由此不難發現,古人對於山魈的記載,多是文人墨客道聽途說後的想像加工,並且與鬼魅魍魎的傳說雜糅而來,對山魈究竟長什麼樣子,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
取名山魈,大概也是因為古書有記載,畢竟「花臉狒狒」也是個暴躁老哥!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
自從「花臉狒狒」喚作山魈,咱們早已接受這種設定,比如手遊《聊齋搜靈錄》裡的山魈,就照搬了現實中的形象:目光睒閃,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舌動喉鳴,響連四壁。
比起古書,還是這種設定還是更好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