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有這樣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當然,也有很多人說,靈感是一種天賦。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一個人想要成功,只要擁有天賦,又肯努力就可以。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那又如何解釋那些非常努力的天才少年最終隕落的原因呢?
今天為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是《紐約客》怪才、傳奇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異類》,在這本書中馬爾科姆闡述了那些成功人士的密碼:才智+社會環境+機遇+勤奮=成功,在這個密碼中,過去被我們忽略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因素就是社會環境和機遇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天賦異稟,又非常努力,但最後卻成了平庸之輩。造就一個人成功,這四個因素缺一不可,我們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這四個因素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
才智
僅憑智商是很難區分兩個聰明的孩子。
克里斯多福·蘭根6個月大開始說話,3歲時開始跟著廣播裡學說笑話,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可以不上課就參加一門外語考試,只是在考試前監考老師沒有來的時候瀏覽一下資料,便可以拿到A。
16歲,他就可以自學非常深奧的《數學原理》,即使在SAT考試中睡著了,還是拿到了高分。他的智商分數達到了195分,而愛因斯坦的智商是150分。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少年,卻因為母親錯過了獎學金的申請,而他又沒能很好的和教授溝通,調整課程時間的請求被拒絕,使得蘭根的大學只讀了一年半。而後沒有學歷也斷送了這個天才少年的未來。
而另一個天才少年羅伯特·奧本海默就比克里斯多福幸運得多,奧本海默是「二戰」時期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第一顆原子彈項目「曼哈頓計劃」的帶頭人。
奧本海默在劍橋攻讀博士學位時,經歷了人生中最失意、消沉的一段日子。因為導師讓他在最討厭的實驗物理細節上下功夫,他便偷來化學製劑,企圖毒死他的導師。
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是「經過長時間的協商,奧本海默被判緩刑,同時接受心理治療。」
同樣是在上學的過程中經歷了困境,而結果卻不同,而20年後奧本海默被委任為曼哈頓計劃首席科學家,蘭根卻過著平凡的人生,這也再次證明了智商不是人生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這其中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實踐智力,這個因素的水平由什麼決定呢?
我們再來看看這兩個天才少年,奧本海默從小生活在曼哈頓富人區,父親是成功的服裝商,而母親是畫家。他的童年經歷可以說是「協同培養」的典範。
而蘭根在波茲曼的生活貧乏無味,母親是舊金山人,從小因為和家裡人關係不好便離家出走。母親的4個兒子是和不同的丈夫生的。蘭根是長子,而蘭根的父親在他還沒出生時就失蹤了。
母親的第二任丈夫被謀生,第三任丈夫自殺,而後來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第四任丈夫是個失敗的記者,整日酗酒。也許你已經看出了一些端倪。
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可能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個因素,但這個因素對我們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甚至無聲無息的。我們對待一件事情的反映,很大程度上是由這個因素決定的。
書中舉了大韓航空公司飛機墜毀的案例,這個過程中造成飛機墜毀的原因可能不止一個,但比較嚴重的卻是因為副機長在和地面人員溝通中使用了「緩和性語氣」,也許你會覺得這也太不可思議了,但這卻和韓國人遵循的文化有關。
文化並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經過了很多年,甚至是幾代人慢慢積累下來的。我們也在默默受著它的影響。連我們感到被冒犯後的第一反應是克制,還是要動武都是受祖先習慣的影響。
我們的榮辱觀、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其實都是和我們的父輩、祖輩過去的做法很像,受著家族、社會的影響。
書中開篇講了一個移民小鎮羅塞託的故事,小鎮上的居民都很長壽,而且男子在65歲前患心臟病的概率幾乎為零。
小鎮上的人們是用豬油做菜,而且都不愛運動,甚至有很多人身材發福。喜歡吸菸,並且祖先也沒有優良的基因。這一切好像都沒有道理。
最終你會發現,他們祖孫三代共進晚餐,街上有很多愜意小麵包店,人們經常散步,有空就坐在門廊聊天,崇尚平等,富人不浮誇,整個社會都願意幫助失敗者走出困境。也許這就是他們長壽和保持健康的秘訣。
機遇
比爾·蓋茨、斯蒂夫·賈伯斯都出生在1955年,你也許會覺得這並沒什麼。但這卻是這兩位能夠在網際網路時代叱詫風雲的第一個機遇,有句話叫「天時、地利、人和」,1955年出生就是絕佳的天時,因為早一點出生,在上大學的時候還沒有電腦,而晚一點出生,就錯過了絕佳的時機。
有了先天條件之後,蓋茨在1968年轉學到湖濱學校,而在當時湖濱學校就已經擁有了分時系統計算機終端,這也是絕好的機遇。
因此蓋茨得以和中學最好的同學保羅·艾倫在機房並肩作戰,而後在ISI和C-Cubed為了測試和寫代碼,他們獲得了免費上機的回報,最終一系列的積累使得他們有機會共同創立了微軟公司。
斯蒂夫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不像蓋茨那樣家境富裕,但他成長在舊金山以南矽谷的核心地帶。鄰居中有大量的惠普公司工程師。斯蒂夫常去山景城的跳騷市場,那裡到處都是電腦發燒友和賣配件的維修鋪。
一次的電話讓斯蒂夫從惠普創始人喬治·阿瑪尼那裡不止得到了一些電腦配件還有一個暑期在電腦車間裝配電腦的機會。這些都為他未來創立蘋果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
勤奮
很多人可能以為,像上面講到的成功人士,他們有很好的機遇,又都非常聰明,所以他們是天之驕子,即使不需要怎麼努力也是可以獲得成功的。
但事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你會發現可怕的不是這些人比你成功,而是成功的人還都比你努力。
不論你有多高的天賦,多麼難得的機遇,再好的社會環境,如果你不努力,一切也會化為泡影。這些成功的人背後都是超過10000小時的積累。
我們再來看看比爾·蓋茨,1965年分時技術才被發明,1968年還有很多大學都沒有計算機,而蓋茨轉學到的湖濱學校卻擁有分時系統的機房。他開始了編程的學習。等到學校的費用用完後,因為同學父親的公司測試程序,蓋茨得到了晚上使用計算機學習的機會。
而後因為給ISI寫程序而獲得免費上機的酬勞。在1971年為ISI工作的7個月中,蓋茨待在機房的時間長達1575個小時。而後一系列的機遇讓蓋茨積累了編程學習的10000小時。所以,看似偶然的一切,卻造就了最終的必然。
寫作最後
看完了這本書,我們知道了很多以前被我們忽略的因素。這本書並不是成功勵志的雞湯,而是讓我們知道方向。無論我們生在什麼樣的時代,成功都不是靠單純的努力得來的。在合適的時間,抓住機遇,持續努力才能成功。在機會來臨之前,應該好好磨練自己,讓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一切。
作者簡介:譯心,一個生活在南京的北京人,一個資深的金融從業者,一個希望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遇見有趣靈魂的人。歡迎@譯心清影,聊聊有趣的事兒,聊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