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繼開
1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
成功者,換句話說,就是獲得這些特殊機遇的人,他們因此最終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減稅優惠而更富有;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獲得了更優秀的老師的指導,更多的關注,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學領域,所謂成功就是「優勢積累」的結果。天才並非一開始就表現出眾,一開始他只是比別人優秀那麼一點點。
就像人們熟知的比爾蓋茨或者賈伯斯一樣,人們的常識性認為這些不世出的天才,是靠著努力所取得了今天的一切,可是努力只是他們成功的一部分必要條件,一個成功者的必要條件其實有很多。
首先,我們都知道的勤奮努力使必不可少的。
研究發現,任何一個領域的世界級水平都需要起碼10000小時的訓練。也就是說沒有這樣的理論上重複性的訓練,使達不到質變的飛躍,而從孩提時代開始,大多數人差距並不明顯,最終的差距是伴隨著成長,原本同樣的訓練,因為成長方向不同而得到的訓練不同,最終某一特定領域成功人士,必然是因為他們不斷在專注的領域得到了訓練,最終實現了一萬小時法則。
沒有哪個搖滾巨星、職業球員、或者軟體業億萬富翁僅依靠自己的努力最終獲得成功。
任何人都無法目空一切的說:「我的成就完全依靠我自己。」他們都是歷史與環境的產物,是機遇與積累的結合。超級律師、數學天才和軟體企業家的成功依靠的也是人類的一般經驗,他們的成就絕非石破天驚也非神秘莫測。他們處在優勢與文化傳承的網絡中央,有些事與生俱來的,有些則是後天養成;有些是自己爭取的,有些則僅僅是因為運氣——但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到底,所謂的「異類」從來就不是異類,成功的人都是共性的代表。
一個恰巧的年代可能是成功的條件之一,如同1955年前後正是計算機革命時期,出生太早,無法擁有個人電腦,而出生太晚,計算機革命的時機又會被別人佔去,於是你會驚訝的發現,比爾蓋茨和賈伯斯,恰巧都生於1955年。
因此,那些奇才應該感謝機遇的眷顧。另外他們的成功還需要上輩人的文化薰陶,與文化傳承息息相關:中國人的數學優勢得益於中國人種植水稻的勤勞精神和漢字讀音的簡潔明了;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較高的飛機實施率,也是由韓國上下級之間過於嚴格的等級制度造成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
2
除了宏觀上時代的差異、國家民族文化差異之外,個體上,家庭環境的不同,也是造成個體最終差異的重要原因。拋開中產階級子女在就業擇業方面的灰色便利之外,哪怕是相對公平而言的教育體系,家庭的差距體現的也十分明顯。西方傳統教育理念上,認為不宜讓學生過度學習,於是美國的學生擁有著超長的假期。而通過數據顯示,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的閱讀成績表中,從入學開始,富裕家庭的孩子成績就就高於貧窮家庭,經過四年的學習,窮人家的孩子與富人家的孩子成績差距開始顯著擴大。
這種「成績差異」現象並非偶然,而是被反反覆覆觀察確定的,雖然這一現象看起來很殘酷。
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發現,真正的差距就在假期到返校之後,也就是說,窮人家的孩子在學期中有可能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學得多,但在暑假期間,他們卻大大落後了。富裕家庭孩子與貧窮家庭孩子的差距主要是在非校期間內形成的。
這裡就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差異的確造成了孩子們之間的差別。觀察發現,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9歲孩子,父母會按照「協同培養」的原則教育孩子,帶她去博物館,在各類輔導課程中報名,參加學校的夏令營。她在家有很多書可以看,所以她不會覺得無聊。她的父母視孩子充分接觸社會為己任,因此暑假過後,她的閱讀和數學成績大幅提高就不足為奇了。
相對比的,在貧窮家庭的孩子,父母沒有足夠的錢讓他參加夏令營,他也不會進入特長班學習。在家無聊的時候也沒什麼書可以看,能看的也許只有電視。當然他的假期也可能過得很愉快,結交新朋友,外出野遊,看電影,過一個許多人都嚮往的無憂無慮的暑假。然而一個無憂無慮的暑假對他的閱讀與數學毫無幫助,經過一個暑假,他跟上文中的孩子差距明顯更大了。富人家的孩子不一定比他更聰明,但她學習的東西比他多:她花了整個暑假學習各類課程,而這期間,窮人家的孩子卻在看電視或者在玩耍。
為了證實這一差距的真實性,美國紐約成立了實驗性的公立學校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設立於紐約的貧困區,入學的學生家庭收入都很低,需要聯邦政府負擔孩子的午餐費用。但是KIPP學校的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們,在後來的成長中卻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功,原因很簡單:增加學習時間,縮短假期,使得暑假後跟富裕家庭的孩子差異縮小。
即便今日我們很多教育理念應該像寬鬆的西化發展時,美國已經開始加強了教育的強度的嘗試。KIPP學校的一天,12歲的小姑娘瑪麗塔,5點45分起床,5點放學,如果作業不多,會用2到3小時,晚上9點左右昨晚,如果還有論文,可能要到10點到10點半,睡覺前把書包整理好,跟媽媽談論著白天學校發生的事,說不多久她就會迷迷糊糊睡著,一般是11點15左右,第二天,所有的一切就會重來。
這並不是傳統西方教育12歲普通女孩應該有的生活,傳統理論認為應該給孩子足夠的遊戲時間,休息,和做夢。但是瑪麗塔是個肩負責任的孩子,社會對她的要求跟對韓國飛行員的要求是一樣的:要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就必須犧牲自己的部分個性。所有的生活環境對於瑪麗塔來說,給予她的品行不足以匹配新環境——即周末和暑假與中產階級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一同補課,使自己的成績大大提高。她的生活圈子沒有給足她這些便利。那麼她該怎麼辦?她只能放棄每天晚上和周末的娛樂,放棄與朋友在一起——這些都是她貧窮孩子的生活圈的基本要素——回到KIPP加課。也就是為什麼KIPP的學生最終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的原因了。
3
成功的人,是那些獲得特殊機遇的人——那些耐心等待,當機遇到來就當仁不讓把握住機遇的人們。
如果你有一位能給你高屋建瓴的指導的父親,你肯定明白緊要關頭為自己談判的價值;如果你從小在紐約的民族文化中學讀書,你就不會因為一幫劍橋教授準備處罰你而素手無策;如果你曾在哈佛大學讀物理,你會很容易與曾經在幾個街區以外的麻省理工讀工程的陸軍少校打交道。
重要的是,不管你有沒有上述的經歷,請讓你的孩子們享受。
作者 王繼開
參考資料《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