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螞蟻私塾上聽《異類》的第一天。這本書我以前看過,但是幾個月過去,只剩下一點模糊的印象了。
相信我們很多喜愛閱讀的人都會有同感,有時候書真的也算看得不少了,但是不是每本書都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看一遍,不過是似曾相識。
但是今天只蔡叔講這本書,慢慢的卻回想起書中的主要內容,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
人際關係
異類前兩節提到羅賽託人的長壽並非因為健康的飲食和運動,而是因為他們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
換句話說,健康其實還跟社團有關,和我們所處的人文環境有關,如果我愛且被愛,我們得以長壽的可能性將會大得多。
還是拿我們的讀書社群來舉例說明社群的重要性吧,為什麼我們不提供免費的聽書,其實免費的聽書資源到處都有,到處都可以找到,只不過質量不同而已。
與其說蔡叔的拆書很重要,不如說他的拆書只是一個基礎,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拆書,而是我們與一群優秀的人一起讀書。
我們收費只是一個門檻,將願意付費獲取高質量閱讀體驗的優秀群體聚集在一起,與他們建立連結。
當我們與一些優秀的人建立起密切關係,那就會受這個優秀群體的影響,漸漸的變得優秀起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將社團內的關係看得如此重要,因為只有建立了高粘性的關係,才會帶動你一直不停的前行。
不是我們自己強大,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之間的關係,使我變得強大。
為什麼人們說為母則強,不是這個女子自己本身強大,而是因為她成為了母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使她變得強大。
因為寫作訓練營,我有幸結識了我們的班委團,也因為班委團,我一直覺得充滿了力量。
我相信我們未來會在我們的讀書群裡面,一樣會打造出這樣一股力量,與更多優秀好學的同學一起,因為彼此之間的關係而逐漸強大。
馬太效應
書中提到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在加拿大的曲棍球比賽中,人們很驚奇的發現,那些曲棍球天才竟然都集中出生在每一年的前三個月,即1、2、3月份,難道是因為這段時間出生的孩子命比較好嗎?
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只不過每年招選手的時候是從當年出生的所有孩子中選擇(當年1月1日以後出生),而1、2、3月份出生的孩子明顯比年末出生的孩子在體能和心智上更加成熟,在加入球隊的初期便佔據了一定的優勢。
教練以為他們是天才,便開始著力培養,他們擁有更好的資源,獲得更多的關注,結果他們越來越優秀,其它孩子與他們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最初的一點點優勢,到最後變成了無法逾越的鴻溝。
我們總以為一個人成功,是因為這個人天賦異稟,其實並非如此,只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把成功歸因於這個人的努力,很少去考慮其它的因素,比如說時運,比如說環境,比如說成長經歷。
如果說成功都是來自於一顆種子,那麼它是否有足夠的陽光和雨露,是否幸運的躲過一些小動物的啃噬,最終都會影響到這顆種子是否有機會長成參天大樹。
前段時間參加寫作營,最初對日更心裡也很打怵,但是隨著一篇緊接著一篇的上牆,激發了我無窮的熱情,最後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試想一下,如果最開始沒有機會上牆,沒有佔據那一點點優勢,可能我自己會首先堅持下不去,「最佳學員」稱號也就與我無緣了。
S叔說一個機會背後必然會有無數個機會相隨,錯過一個機會,必然也會錯過後面緊隨而來的機會。
以我這段時間的親身經歷來看,果然是這樣,抓住一點點的優勢,就可以在未來獲得巨大的優勢。
相信每一個在一起學習的同學,都會在未來一次又一次的驗證這一點。
天才的煩惱
人的智商重要嗎?一個智商170分的人與一個智商僅70分的人相比,顯然智商相當重要。
因為一個智商僅70分的人無法順利從大學畢業。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提供方法給這個人增加30分的智商,這對他就非常重要,能使他在這個社會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智商已經達到了120,那麼再增加智商顯然不會帶來明顯的優勢。
在電視真人秀中說到愛因斯坦的智商是150,而蘭根的智商是195。蘭根的智商比愛因斯坦高出30%還多,但是沒人認為蘭根比愛因斯坦聰明30%。
智力和成就並沒有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並非高智商者一定會取得高成就。反過來說,普通人的智商一樣可以在某些領域獲得高成就。
無論我們現在智商多少,只要我們具有普通人的智商,一點都不影響我們未來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們沒必要因為沒有天才的智商而束縛了我們未來的可能性。
稻穀種植和數學測試
說起中國的水稻種植,估計我們很多人也深有體會,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步完成,中間有許多個步驟的精耕細作,而這些細緻的安排才會使得水稻的產量增加。
「民以食為天」,在古中國,尤其是南方,糧食的產量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社會地位。
而如何才能獲得高產量,顯然是非常複雜的數學題,但是中國的農民幾千年來都完成得非常好,以至於成就了中國人的計算天賦。
中國的小孩去美國,哪怕是數學的學渣,仍然會比當地的小孩在數學計算能力方面強出很多,除了中國的水稻文化之外,還有中英文數字表述不同的影響。
人們發現中國的數字1~10,每個數字只有1個音節,而英語中很少有1個音節的數字,大多數有2到3個音節。
音節的增加給數字的記憶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所以中國人要記住7個數字是很容易的,但是讓美國人去記憶7個數字就要難多了。
因為頭腦中能夠記住更多的數字並進行快速計算,使得中國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複雜的數學原理,並使他們對數學更感興趣,也就更加努力的學習,完成更多的家庭作業,形成良性循環,最後成為中國孩子的優勢。
這一點其實還是馬太效應的強化版,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以及生存環境的影響,最後形成了數學天賦的差別。
為什麼教育資源集中的地方孩子普遍能考上好大學,而教育資源稀缺的地方,考上好大學的概率就會低很多呢?
這說明在孩子本身的學習能力及努力程度之還有別的因素在影響著孩子的成績,這些因素才是影響孩子成績的主因,比如說同學群體的影響、資源的投放差異。
我想下次我也不會去笑話那些削尖了腦袋想要買最好的學區房的家長們了,人家想的,也的確有道理。
同樣,我們的讀書社群就類似於最好的學區房,或許有很多的社群,但是像我們這樣,有一個8人團隊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運營社群的,絕無僅有。
或許未來,你會加入到我們這個8人團隊中來,只要你讓我們看到你的優秀表現,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