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籍開國大校--林玉書
--錢倉人,無銜將軍,曾任內蒙古軍區後勤部副部長
文:光明人家 2018-03-18
平陽是個革命老區,在浙江省享有盛譽,山門、鳳臥一帶素有「浙江延安」之稱。現存革命遺蹟眾多,形成了以紅軍革命史跡、閩浙邊根據地史跡、中共浙江省一大史跡、烈士紀念史跡和粟裕大將骨灰敬撒處等五大板塊為主的革命聖跡景觀群。曾被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旅遊局等十三個部委正式發文,將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列入國家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另外,平陽人還具有尚武的精神,因此這裡也出將軍(國、共兩黨將軍都有)。
作為革命老區,平陽這裡不僅出了著名的開國少將陳鐵軍將軍、犧牲在抗日戰爭中,黃埔軍校畢業的朱程將軍,另外還有開國大校--林玉書、池方日、金冶等。大校是解放軍特有的軍銜,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沒設大校軍銜,而解放軍設置了大校軍銜。西方國家和這一軍銜級別相當是準將,其實,也可以說,大校其實就是準將軍,也可稱為無銜將軍。
開國大校林玉書其人
千年古鎮錢倉,歷代人才輩出,進士眾多,近代不僅出了抗日將領謝力虎少將,而且還有共和國開國大校林玉書,林玉書(1916-1976)大校,浙江省平陽縣鰲江鎮錢倉(原錢倉鎮,今錢倉社區)人。林玉書於1938年參加革命(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林玉書1938年入延安八路軍總部衛生學校學習二年,後任八路軍總衛生部二兵站醫院醫生,晉綏軍區大青山騎兵衛生部醫生,綏西騎兵三團衛生隊醫生,塞北軍分區衛生處醫生。
解放戰爭時期,林玉書先後擔任綏蒙軍區衛生部醫務科長,晉綏軍區遠騎旅衛生處長,綏蒙軍區衛生部副科長、科長,綏遠軍區後勤部衛生處長。建國後,任華北軍區蒙綏軍區後勤部第一副部長,華北軍區歸綏醫院院長,內蒙軍區後勤部第一副部長(1955.08—1967.05),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1955年11月,時任內蒙古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林玉書被授予大校軍銜(副軍級)。
林玉書參加革命歷程
林玉書是浙江省平陽縣錢倉人(今屬鰲江鎮)。原名林信,又名林崇信。畢業於溫州中學,後曾在家鄉教過小學,1938年初加入在鰲江成立的「抗日救亡團」,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工作,並嚮往延安。1938年夏季,林玉書從老母親處拿來一部分差旅費,偷偷地離開了家人,經溫州、金華,輾轉來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經介紹後即奔赴西安,於8月到達延安並加入八路軍。1939年1月林玉書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黨。
由於林玉書以前曾學過中醫,因此參軍不久,組織上就分配他到延安衛校十三期軍醫班學習。學習期間,他渡過黃河,上前線,數月後又隨著全體學員被調回延安。稍後,林玉書又被調到離延安約60千米的甘谷驛八路軍兵站醫院主持醫務工作。由於前方急需醫療人才,又調他到大青山工作。大青山是內蒙境內陰山山脈的一支,山前是呼和浩特盆地,山後有大山,賀龍的120師曾派部隊在此開闢了抗日根據地。林玉書此次是隨姚哲司令員到這裡的。當時此處正面臨日本侵略軍瘋狂的進攻和「掃蕩」,林玉書作為一名軍醫,除拿槍和敵人日夜拼搏外,主要的任務是搶救、醫治和照顧傷病員,大家都稱他為「大青山上的好大夫」 。在大青山上堅持戰鬥七八年後,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他從1938年投奔革命後,一直沒有給家裡寫過信,勝利後他才提起筆寫了一封家書寄回老家。信中提到「相見之時,指日可待」,回家的願望卻又因解放戰爭而不能實現。
解放戰爭時期,林玉書任綏蒙軍區衛生部醫務科長,晉綏軍區遠騎旅衛生處長,綏蒙軍區衛生部副科長、科長,綏遠軍區後勤部衛生處長。建國後,林玉書先後任華北軍區蒙綏軍區後勤部第一副部長,華北軍區歸綏醫院院長,內蒙軍區後勤部第一副部長(1955.08—1967.05),榮獲二級獨立勳章、二級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1955年11月,時任任內蒙古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林玉書被授予大校軍銜。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玉書受到了嚴重的衝擊,被揪、被批鬥,身心備受摧殘,於在1976年7月17日在北京軍區總醫院裡病逝,終年61歲。1976年7月23日,北京軍區在八寶山革命為這位內蒙軍區後勤部副部長舉行了告別儀式。林玉書的老戰友、炮兵司令員張達志、空軍副政委黃立清、工程兵副司令員王耀南、新疆軍區政委裴周玉和其他親友等均來參加。
1976年8月5日,在呼和浩特市內蒙軍區大院內又為林玉書同志舉行追悼會,內蒙軍區尤太忠司令員、吳濤政委、谷奇峰政委、李振智副司令員等參加追悼會。林玉書的老戰友、內蒙軍區副政委王弼臣同志在悼詞中說:林玉書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名好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好幹部。幾十年來,忠於黨,忠於人民,艱苦奮鬥,兢兢業業,對內蒙古軍區部隊的後勤建設、衛生建設做了明顯成績,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
後在1983年9月,林玉書大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為烈士,他的骨灰被安放在華北軍區革命烈士陵園內。林玉書(將軍)--一個在外傑出的平陽人(鰲江錢倉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標準照
附:大校--解放軍特有的軍銜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沒設大校軍銜,而解放軍設置了大校軍銜。 西方國家和這一軍銜級別相當是準將,1955年解放軍首次授銜時,評銜條件掌握較嚴,按照中央的規定,大校軍銜評定的參考標準分為4項:軍功、資歷、任職、年齡。年齡規定:陸軍、空軍和公安軍的軍官年齡不超過50歲;海軍和公安軍艦艇中的軍官年齡不超過55歲。大校稱呼,除海上軍官稱海軍大校外,步兵、騎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通信兵、技術勤務兵、公安軍、空軍、海岸軍官都稱大校。1963年9月28日後,大校稱呼,陸軍稱大校、其他都稱xx大校,如空軍大校、海軍大校、技術大校、軍需大校、軍醫大校、軍法大校、行政大校。
授予大校軍銜軍官的職務要求
根據當時國防部下發的《軍官職務編制軍銜表》,軍官編制軍銜基本上是以一職一銜和一職二銜規定的。如:省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師長、政委,軍分區司令員、政委、政治部主任授予少將至大校軍銜;海軍水警區司令員、政委,總部各下屬處處長,軍兵種司、政、後下屬部(處)長授予大校至少將軍銜;副師長、副政委、師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省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軍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軍分區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授予大校至上校軍銜;軍區海、空軍司令員、政委、後下屬處處長授予上校至大校軍銜。
平陽(蒼南)籍開國少將陳鐵君
評軍銜很重要的依據是幹部當時的級別和職務。但由於各自的情況不同,不能完全按當時每人的職級機械套銜,因此按職級評銜存在很大的伸縮性。評銜結果,普遍存在實際軍銜低於編制軍銜一到兩級的現象。有軍級大校:24軍軍長梁金華、60軍政委劉宣,有副軍級大校:如40軍副軍長張玉華、副軍長兼參謀長劉振華,有正師級大校:如1952年被評為正師級1446人中除125人被授予少將軍銜外,其餘絕大部分人。有副師級大校:如49軍147師副師長餘致泉等。
平陽籍開國大校:池方日
池方日(1915~1988),浙江省平陽南港水門村(今蒼南靈溪對務辦事處水門村)人,1938年參加革命時改名朱敏中。7月,參加浙、淞、滬遊擊三支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初期,任該支隊指導員兼路南區委書記。1940年10月,任江杭五支隊教導員。1941年12月,任新四軍蘇中一分區高家獨立團組織股長。次年,任該團政治處副主任。1943年3月,任中共蘇中地委高郵縣委政工部部長。1944年任蘇浙軍區獨立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中,任華東野戰軍六縱隊組織部副部長、華東野戰軍十六旅四十八團副政委兼主任、六縱十七旅四十九團政治委員。解放後任空軍第九師政治部主任。1954年5月任空軍六航校副政委。l963年被授大校軍銜。l964年7月任十六航校政委。池方日一生參加過著名的黃橋戰役、天目山戰役和蘇北地區戰鬥,還參加過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和抗美援朝戰爭。榮獲過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在長達50年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多次受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備受摧殘。1980年l0月以副軍職離休,l988年病逝。
平陽籍開國大校:金 冶
金 冶(1922-2006),原名金學爐,浙江省平陽縣鰲江人,1938年12月入伍,194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參謀、副科長、參謀處副處長、九兵團司令部作戰處處長。1950年赴朝作戰,任志願軍師參謀長。後歷任27軍79師副師長,軍委作戰部二處處長,總參軍訓部部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軍區司令部顧問。1955年授上校銜,1964年晉升大校。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