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0歲先天性心臟病男子,30年靠人工心臟活命,垂危時成功換心

2020-12-14 全球黃金眼

據美國紐約《每日新聞》5月18日報導,一個名叫史蒂夫·韋森(Steve Weitzen)的美國60歲男子剛出生就被診斷是先天性心臟病,他說:「從那我出生的那天起,醫生就告訴我的父母,我可能永遠不會走路了。」

而就在今年3月,韋森剛和他的未婚妻黛德(Dede)一起慶祝了自己61歲的生日。

在這個可怕的預言下,韋森還是像其他孩子一樣學會了走路、跑步和玩耍。他記得母親那時候非常擔心,韋森回憶道:「每當我和別的小孩一起玩的時候我的母親都會非常緊張,還會叫我回家讓我不要再玩了。我的父母總是這樣,因為醫生們從來不允許我踢球,他們害怕我會死在球場上。所以,我的童年過得一點也不愉快。」

韋森現在在新澤西州的蘭多夫(Randolph)生活,如今的他已經有了新的人生目標,韋森經常參加桌球和網球等活動,還認為自己再也不需要醫生了。

但在韋森30歲的時候,醫生檢查出他的心跳非常緩慢,可能在睡眠中隨時死亡。所以醫生決定給韋森安裝心臟起搏器。好在手術後的效果非常好,韋森也繼續開始了曼哈頓(Manhattan)的工作。

2018年真正的麻煩來了。韋森回憶說:「有一天下班回家後我感覺到不太舒服,所以第二天我請假去了醫院。結果被查出我的血液裡有葡萄球菌感染。醫生告訴我,只有50%的機率可以活下去。」

於是,韋森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不斷地進出手術室,取出起搏器再重新植入,引發了他一系列的併發症狀。在他兩次中風變得血塊惡化後,心臟衰竭和移植主任肖恩·皮尼博士(Dr. Sean Pinney)說:「由於多年累積的壓力,韋森的心臟變得非常虛弱,現在已經無法挽救,完美的解決辦法就是做心臟移植手術。」

說起容易做起難,心臟移植需要由志願者捐獻一顆健康的心臟,而且要和移植體絕對匹配才行,韋森現在病得很重,什麼時候能有合適的心臟大家都不清楚。

於是醫生把人工心臟與韋森連接—這個心臟實質上是通過將空氣和血液從兩個塑料心室中推出來模擬真實器官的功能。韋森說:「從那之後,我的病情變得越來越重了。」

而就在所有人開始變得越來越絕望,就在韋森生命垂危,60歲生日到來前期,醫生告訴他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捐贈者出現了!

手術過程持續了6到8個小時,肖恩博士說:「全國只有大約120個中心可以進行全心臟移植,對我們來說這真的是一場極大的挑戰,」

韋森在接受心臟移植後開始了新的生活,他的體型正在慢慢恢復,期間還會給其他移植病人分享自己的經歷,韋森還花時間寫了一本自傳,記錄了自己的重生。

韋森30年靠人工心臟活命,現在成功換心。已經主刀過26年心臟病專家的肖恩博士說:「韋森當時病得這麼重,在這麼短時間內就恢復了健康和活力是一個醫學奇蹟。」

韋森移植後不久聯繫了捐贈者的家人,在信中表達了自己對捐贈者家人的感激。他說:「對我來說,能看著我的下一代長大並且參與他們的生活,就是最幸運的了。」

圖源:THE SUN、網絡

相關焦點

  • 自治區南溪山醫院成功救治一名先天性心臟病患者
    南寧12月12日訊(通訊員 劉戈 軒永波)近日,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聯合麻醉、超聲等多學科作業為一名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成功實施了「基礎麻醉超聲引導下經皮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房間隔缺損是先天性心臟病中常見的類型之一,是指胎兒在母親體內發育時期,右心房和左心房間隔部分未自然關閉形成缺損,導致左、右心房腔直接相通,左向右分流導致右心室容量負荷過重,長期的分流會導致心功能下降、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等,需要手術處理,因此,大多數的房間隔缺損需要手術治療。以往手術治療最佳年齡是5歲以內,近年來主張1-2歲手術治療,可以避免長期右心室負荷過重導致遠期的不良影響。
  • 36歲心臟「報廢」,上天卻賞了我一顆「人工心」
    嚴重心衰(心力衰竭)的人如果沒錢(或者等不到合適的供體)做心臟移植,是不是就得等死?未必!年僅36歲的武漢人王先生可能是最幸運的人之一心臟幾乎「報廢」的他沒有「換心」,而是在深圳裝上了華南地區第一顆全球領先的「人工心臟」。
  • 30歲女星自曝心臟有問題!被人一腳踢到肋骨,短暫休克後緊急送醫
    4月7號,據臺媒報導,臺灣女星葉欣眉在節目上透露稱自己心臟有問題。現年30歲的葉欣眉參加綜藝節目《鑽石夜總會》出道,隨後在《歡樂智多星》中擔任助理主持人,是臺灣知名主持,曾獲金鐘獎提名。在許多綜藝節目上秀過才藝的她性格幽默,風格獨特,很受大眾喜愛。
  •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培養心臟模型,為心臟病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平臺
    先天性心臟病是兒童中最普遍的出生缺陷。當前開發再生療法和探究心臟畸形的主要瓶頸是缺少人心臟生理模型。在過去的十年中,類器官培養領域已經極大地促進了生物醫學研究的速度,例如腸道、肺組織、大腦、眼睛、胰島、肝臟以及皮膚等組織類器官培養。而心臟是最後一個缺少這種組織自組裝模型的器官,也是最難攻克的器官【1-2】。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述評
    如今先天性心臟病已成為我國 5 歲以下兒童發育異常死因的主要構成,每年新發先天性心臟病生命周期的總經濟負擔超過 126 億元[1]。1.2   早期診斷率低下與過度篩選現象並存受限於我國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的不足,先天性心臟病的早期診斷率較為低下,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診斷主要依靠出生後進行的檢查,部分患兒的診斷甚至需要依靠「家長發現」。
  • 從日本到武漢,生死競速 「換心」成功!
    生命垂危,為女兒到處奔走求醫!來自山東的玲玲(化名)今年24歲,兩年前以實習生的身份,來到日本愛知縣的一家電子設備製造企業工作。由於臉上長粉刺,所以服用了治療粉刺的藥,結果引起了嚴重的過敏,並引發了腎功能和心肌功能的低下。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十三):先天性二尖瓣畸形
    安琪,李守軍  代表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 採用國際通用的 Delphi 程序,檢索 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萬方等資料庫,收集國內外 1940 年 1 月至 2020 年 2 月關於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文獻,篩選較高質量文獻作為證據。並就先天性二尖瓣診療中存在的多個爭議,召集全國小兒心臟外科及相關學科專家共同討論,最終形成先天性二尖瓣畸形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及技術指導。
  • 先天性心臟病危害大,但有希望治癒!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危害先天性心臟病會引起患兒發育的異常、智力減退,逐漸出現心臟功能的減退,但是嚴重的紫紺型的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可能引起夭折。首先區分先天性心臟病與遺傳性心臟病,遺傳性心臟病可以通過母體傳給子女,子女又傳給下一代,而先天性心臟病是由於在懷孕期間,比如受到病毒或者細菌感染,濫用藥物或者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酒等造成患兒的心臟發育異常,這個叫先天性心臟病。
  • 哪些人容易先天性心臟病?哪些人容易後天性心臟病?說得明明白白
    我們的心臟說健壯也很健壯,因為我們的心臟從我們出生前,就伴隨我們在慢慢肚子裡開始跳動,直到伴隨著我們出生、成長、老去。但是我們的心臟也挺嬌貴的,一旦發生問題,往往是大問題。一、先天性心臟病也就是我們從娘胎裡,心臟就沒有發育完整,導致的心臟病。
  • Science子刊:新研究表明不含活細胞的人工心臟補片有望修復心臟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現用的」人工心臟補片(cardiac patch),它可以將心臟細胞產生的癒合因子直接遞送到心臟病發作後受損的部位。在心臟病發作的大鼠模型中,這種可冷凍的、不含細胞的心臟補片能改善恢復。
  • 人物風雲|他是熱愛文學還發明了人工心肺機的心臟外科醫生!
    一、體外循環裝置,開胸手術必備「神器」 人工心肺機(Heart-lung machine)又稱為體外循環(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裝置,主要用於心臟直視手術時,替代人體心臟和肺臟的功能。
  • ...SET脈搏氧飽和度儀篩查危重型先天性心臟病(CCHD)的收益
    作者總結道:「CCHD篩查是早期檢出危重型先天性心臟病甚至非心臟病況的可靠方法。我們認為,它將對摩洛哥的嬰兒死亡率和病損率產生積極影響。這是一項最佳檢測,它完全適合我們的國情。我們希望遵循國際新生兒篩查的最佳實踐,在本地和全國範圍內加以推廣,以便在摩洛哥及時檢出先天性CCHD嬰兒。」
  • 國家遠程醫療與網際網路醫學中心先天性心臟病防治專家委員會成立
    12月13日,由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遠程醫療與網際網路醫學中心、北京安貞醫院小兒心臟中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國家遠程醫療與網際網路醫學中心先天性心臟病防治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專委會」)在北京成立。
  • 州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 複雜先天性心臟心房缺損體外循環直視下手術
    32歲患者潘某,15年前在省外某醫院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由於經濟困難,未能進一步治療。隨著年齡增長,他的活動耐量下降越來越明顯,表現為胸悶、氣短,經常感到疲憊不堪,無法進行較重的體力活。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約佔各種先天畸形的28%,指在人胚胎發育時期(懷孕初期一個月內) ,由於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礙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結構異常,或出生後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在胎兒屬正常)的心臟疾病主要表現為,心功能不全紫紺以及發育不良等。除個別小的房間缺損在1歲前有自愈的機會,絕大多數需手術治療。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十二):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
    安琪1,李守軍2代表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1.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心臟大血管外科(成都  610041)2.>引用本文:安琪,李守軍  代表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
  • 吳宗憲痛心曝劉真現狀:情況嚴重 等換人工心臟
    一個努力中的公眾號 長的好看的人都關注了 2月24日是臺灣國標女王劉真接上葉克膜(體外生命支持系統)進行搶救的第18天,據臺媒最新的報導,劉真老公辛龍的老闆吳宗憲24日被媒體追問時痛心說,劉真目前情況真的蠻嚴重,現在已拆除葉克膜,將安裝人工心臟並等待換心
  • 科技日曆 | 人類第一次成功使用機械心臟,一位41歲的鋼鐵工人靠它...
    靠機械心臟生存下來,沒有自己的心跳也能活著——這樣的故事在68年前的今天已然成為現實。第一個幸運獲得這個機會的,是一位美國的41歲的鋼鐵工人皮特·迪林。這是人類首次將機械心臟成功地安裝在患者身上。1952年3月8日當天,美國賓夕法尼亞醫院在費城宣布了這一消息。
  • 人類第一次成功使用機械心臟,一位41歲的鋼鐵工人靠它活了下來
    靠機械心臟生存下來,沒有自己的心跳也能活著——這樣的故事在68年前的今天已然成為現實。第一個幸運獲得這個機會的,是一位美國的41歲的鋼鐵工人皮特·迪林。這是人類首次將機械心臟成功地安裝在患者身上。1952年3月8日當天,美國賓夕法尼亞醫院在費城宣布了這一消息。
  •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打造先天性心臟病三方聯合救助醫療扶貧新模式
    醫院設有心臟中心、泌尿中心、消化中心等重點專科。心臟中心在我國心外科專家吳清玉教授帶領下,採用多種創新技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夾層動脈瘤等疾病,特別是在治療疑難、危重和複雜心臟畸形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19年12月10日,第一個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基地落戶南澗縣婦幼保健院。
  • 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體外循環下心臟直視手術
    4月24日上午,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首例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體外循環下直視手術」成功完成,標誌著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療技術水平又邁上一個新臺階。此例手術的成功開展,為魯南地區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帶來了福音。據悉,27歲的患者鍾某,2年前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