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公婆記憶
以前常常看到,農村結婚的時候,會給婆婆公公戴帽子,結婚當天更是給公公婆婆抹鍋灰,甚至往頭上撒麵粉,有的還會把公公婆婆的臉畫成一個大花臉。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當地農村極其常見,而且這種「鬧公婆」的習俗,鬧得動靜越大,越吉利越高興。
通常,在結婚前一天就已經開始召集全村人開始糊帽子,準備墨水等,每當這幾天村裡的人都會給新郎家裡幫忙,都是為了在結婚這一天鬧公婆。在農村,很多人見到了新郎的父母或者新郎的親戚都會調侃道:哎喲,要戴帽子了。
大概意思就是說你家有人娶媳婦了,這是好事,其實含有羨慕之意,或者一種尊重的說法,在我國廣大的地方農村,這種「鬧公婆」習俗相當普遍,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婚禮開始西方化,在酒店舉行,這種鬧公婆便隨之消失。
鬧公婆方式
抹鍋底灰
在我國北方陝北的一些地域,結婚鬧公婆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一般結婚都是在中午舉行,在上午,新郎的父母就已經在親朋好友的簇擁下,開始打扮。這個打扮不是我們說的穿西裝穿旗袍,而是和唱戲人一樣,在臉上畫上各種「小丑」般的妝容,看起來十分的滑稽。
有的父母會穿上唱戲人的「戲袍」,這樣看起來就十分的有趣,經常會惹得眾人開懷大笑,在拜堂之前,新郎的父母的臉上都會被大家抹上厚厚的鍋底灰,整個臉變成了黑色、一般拜堂上都有一個主持人,按照主持人的要求,公公和新郎會被大家玩弄,或者是背著轉圈,或者抱一抱等,這樣的風俗給婚禮增加了許多樂趣。
戴高帽
在北方晉南地區,這種風俗比較常見,一般在結婚前幾天,親朋好友就已經為新郎一家做帽子。按照新郎的長輩的輩分,都要戴帽子。這種帽子往往是用紙盒煙盒等做成,在外面再糊上七色紙,在農村這種帽子被稱為「狀元帽」。
結婚拜堂之時,也就是新郎新娘給長輩行禮的時候,旁人就會拿著麵粉倒在這些「戴高帽」的長輩頭上,眾人都鬨笑不已。等儀式結束,一般長輩們都一天不去洗臉,等到下午婚禮結束以後,才去把臉上的麵粉洗掉。
鬧公婆起源說
在很多地區,鬧公婆的起源據說是由於一個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地方惡霸,專門吃小孩子的心肝以求長生不老,一個老奶奶為了救孩子經常被惡霸欺負,其中一個孫子女扮男裝,長大後考了狀元做了官,懲奸除惡,把惡霸制服。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婚禮上「搞怪」公婆,實際上就是和惡霸欺負老奶奶的方式相同。
而公公背媳婦,是傳說有個怪物常常在結婚路上專門打劫新娘,有個勇敢的公公不惜生命救了新娘,背回家給新郎團聚。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的人們非常崇尚火神,而我們所祭拜的灶神,實際上就是火神的化身。所以在結婚的時候,在公婆的臉上塗上鍋底灰就是人們對灶神的崇拜,也是祈求吉祥的一種象徵。所以在農村婚禮中,公婆臉上被塗的越黑,公婆越高興。
隱喻婆媳關係
從古到今,婆媳關係一直是我們所爭論的話題之一,從女子嫁人的角度來說,女子嫁入了男方家庭,就意味著要和男方的家人一起生活。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這種婆媳關係的隱喻尤其強烈,這種鬧公婆,對婆婆的「諷刺」行為,實際上是在告誡媳婦,女子在家中的位置。
在我國古代,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種封建社會思想讓眾多的媳婦加入男方家庭後一直受到公婆的威嚴震懾,所以鬧公婆表面上是在極力維持婆媳關係的正常進行,實際上是對古代婆媳關係的諷刺。
而公公背媳婦,這種古老的習俗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摒棄,甚至是極力反對。古人有一種說法,在公公臉上抹鍋底黑其實是暗示公公和媳婦,亂倫可恥的道理,所以這種隱藏倫理道德的方式方法,被人們所排斥。
逐漸消失的原因
人們社會觀念的提升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人的思想也正在慢慢進步,以前的人以為,這樣鬧公婆其實是一種美好的希冀,而現在人們對物質的追求,以及對婚禮現場的氛圍和品味追求越來越高,現在人們看來,這種「鬧公婆」就顯得低俗許多。
現在的人們結婚往往會選擇在比較高檔一點的酒店進行,在策劃師的策劃下,整個婚禮充滿了童話氣息,也比較符合當代女子的夢想,穿上潔白的婚紗,走入神聖的殿堂,充滿溫馨的現場。
生活水平的提升
在以前,由於人們生活水平不高,很多女子嫁入男方,大多數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所以就避免不了婆媳關係的存在。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婚都會蓋新房或者在城市裡買新房,不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這種婆媳關係也自然會緩解。而這種低俗又帶有諷刺意味的習俗自然不會再出現。
鬧公婆傳承
如今,「鬧公婆」這樣的習俗已經越來越少,實際上,在一些老一輩的農村人看來,在村裡結婚要的就是一個開心,比起來在酒店裡的豪華婚禮,這種「鬧公婆」既方便又節省,而且請的客人基本上都是同村人,在自己家裡吃大鍋飯更加的便宜。
在一些少數農村,儘管這種風俗依然存在,但是很多人都不建議再這樣做,畢竟結婚是一件大喜事,本應該乾乾淨淨,弄得大家全身都是灰塵和麵粉就顯得「不正經」很多。今日不同往日,年輕人結婚,早已經有了更加新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