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擇業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從事食用菌這一行業。讀書期間,我的專業是生物工程,學校以生物製藥在業內聞名。畢業後,我順其自然進入藥企工作。2013年年初的一天,一個同事問我5年之後會做什麼。那天的我很忙,要做二十幾塊板的化合物體外活性篩選,手拿加樣槍的我說:「估計還在點板吧。」然後我瞥了一下手裡的化合物編號,大概是兩萬多號。也就是說,針對這個靶點的化合物我們已經篩選了2萬多個。藥品研發是千萬中選一的過程,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十分昂貴,從靶點確認、潛在活性化合物的篩選到臨床再到申報批准將近10年的時間, 並且很多很多走不到終點。我忽然意識到能看到小瓶子裡的那點粉末變成藥品的機會十分渺茫。我跟同事開玩笑地說:「希望以後年紀大了生病的時候可以用上自己參與研發過的藥,但不能是我現在做的這一款(抗癌藥)。」
這時,也在農科院工作的老公看到了農科院的招聘信息,問我要不要試試 「最接地氣」的科研單位,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和餐桌上。2013年的10月份,我來到了食用菌所。我是北方人,從小接觸到的食用菌寥寥無幾,黑木耳、平菇、香菇、金針菇,雖然不多,但這些在我印象中都是美味,能一邊享受美味一邊做科研,並且研究對象也還在自己熟悉的微生物範疇內,我為自己的決定興奮不已。
因為畢業後一直在生物實驗室工作,所以剛入職時,我對自己信心滿滿,覺得自己會很快適應這份新工作。但是,一個周、兩個周、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一直到2014年春節,因為工作沒有方向,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過得十分焦慮。看了兩三個月的文獻後,我意識到細菌和食用菌遠不止生物學上的簡單區別,我所要從事的新工作,對我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我最困惑迷茫的時候,2014年4月份,所裡安排我和另外一個同事去金山的雙孢蘑菇栽培基地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蹲點學習一年。這意味著有一年的時間我要住在基地,撇開家人尤其是年幼從未離開過我的孩子讓我這個新手媽媽有點猶豫。但我也知道,這個機會對於我這個新手蘑菇人能快速熟悉食用菌、進入自己的新工作崗位是十分珍貴並且必要的。到現在,我想說我不後悔自己當時的決定,並且要特別感謝當時給我提供這樣一個機會的黃建春老師!
在金山蹲點學習的一年,是很辛苦的一年,每天要完成好幾個角色的轉變。泡在雞糞和稻草混合發酵後散發出的獨特氣味中取樣,站在升降機上爬到兩三米高的發酵隧道上面測氨氣濃度,在菇房裡跟工人一起搬25公斤重的試驗栽培筐,用攪拌機做覆土、和泥巴時,我是個 「女漢子」;穿上工作服、帶上工作帽、跨上小籃子我又瞬間變為「採蘑菇的小姑娘」;在基地的簡易實驗室中處理樣品、測樣時,我是菇廠的化驗員;帶上記錄本,穿梭於發酵隧道和菇房的每個角落裡跟技術員、工人認真請教學習時,我是一名食用菌專業的一年級小學生。
這一年也是我快速成長、收穫滿滿的一年。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門外漢,逐漸了解雙孢蘑菇的栽培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能設計一些簡單的試驗用於生產指導,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我在實驗室裡體會不到的,我開始愛上這些潔白可愛的小蘑菇。這一年,基地剛剛投產,技術不成熟,在生產期間碰到了很多的問題,菇農對知識和技術的尊重和渴求給了我非常大的觸動。基地的負責人陳總在建廠之前也從未接觸過食用菌,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先後請了國內外近十個專家來基地指導,他每天吃、住在辦公室,半夜兩點蹲在菇房上面研究控制系統。這群勤奮執著的「蘑菇人」將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貫穿到蘑菇種植的每一個環節,所以我學到的不僅是栽培方面的知識和技術,更有受益終身的科研信念。科研需要服務於生產,科研成果需要轉化為生產力!
一年多的蹲點結束後,我回到了食用菌所。我們與基地建立了深切的關係,菇廠的人說這裡也是我的娘家,歡迎常回家看看。我們的團隊也確實做到了「常回家看看」。從基地到單位有50公裡的路程,我們團隊堅持每周1-2次為基地提供技術服務,平均每年在這條路上來回往返約100次,六年來累計行程逾6萬公裡。我們見證和參與了基地的每一步成長。2014年5月投產以後,聯中從最初20間菇房,年產1500噸,發展到目前擁有46間現代化菇房,年產7000噸的規模,每一次提升都得到了農科院的關注和支持。我們整個團隊將研究方向與合作社生產需求結合,通過互通互融,幫助合作社解決了轉型升級中的一系列實際問題和技術瓶頸。針對雙孢蘑菇生產用原材料麥秸稈本地供應不足,而上海地區稻秸稈豐富但利用率低的現狀,我們開發利用稻秸稈為主要基質工廠化栽培雙孢蘑菇技術,雙孢蘑菇產量達到25kg/m2,打破了雙孢蘑菇傳統栽培主要原料的麥草的格局,為雙孢蘑菇生產開闢的一種廉價新原料並促進了稻秸稈的高效利用;針對國內雙孢蘑菇覆土技術研究空白,制約工廠化發展的現狀,我們研究優化了泥炭覆土製作技術,雙孢蘑菇產量增加10%,商品菇產量增加42.3%,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針對傳統農戶栽培工作量大、產量低、效率差的現狀,我們開發了雙孢蘑菇打包料工廠化栽培技術,在減輕農戶勞動強度的同時,蘑菇生產的年周轉率從1次提高至6次,產量提高50%。目前,這些研究成果在合作社得到了很好地轉化和應用,而我也在這其中感受到了科技在生產中的強大力量,堅定了自己服務生產的科研信念。
從2014年到2020年,我從一個食用菌行業懵懵懂懂的門外漢,成長為一名已經能夠熟練穿梭於實驗室和菇廠的科研和技術人員。我的孩子從最開始每次回家都要嫌棄我一身雞糞發酵臭味,到現在很自豪地在作文中寫「我的媽媽是一位研究蘑菇的科學家」。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我自知離「科學家」的夢想還很遙遠,但我願意腳踏實地,向行業前輩學習,在生產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像自己研究的雙孢蘑菇一樣,在最普通的糞草上也能長出潔白的果實,實現豐收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