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李林同志以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帶領513所科研人員開拓創新、頑強攻關,圓滿完成了以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北鬥導航衛星工程為代表的重大航天項目和防務裝備研製任務。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林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帶領全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科研生產,確保了新一代載人飛船、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火星探測器等國家重大航天研製任務在513所不停滯、不拖延、不誤點,為我國航天事業和國防軍隊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林
一、圓滿完成航天重大任務,為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貢獻煙臺力量
從一名從事具體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員,到科研單位帶頭人,李林同志親身參與並見證了我國北鬥導航定位衛星、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分辨對地觀測衛星等重大航天型號研製歷程。不論是做具體的科研工作,還是型號科研和質量管理,作為所內型號第一責任人,李林同志始終以嚴謹、務實、創新的精神要求自己、要求員工,把「零缺陷、零故障、零疑點」的要求貫穿科研工作的全過程。在他領導下,513所圓滿完成了北鬥三號導航衛星、嫦娥四號衛星、新一代載人飛船、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等重大型號研製任務,「煙臺元素」完美助力航天強國建設。研製的嫦娥四號月面微型生態圈科普載荷實現全球首次在月面展示生命現象;上面級測控數傳終端全程監控長徵五號「胖五」火箭遠徵一號上面級發射過程。513所被評為北鬥二號衛星工程建設突出貢獻集體、載人航天突出貢獻集體,多項科技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防科技進步獎,以及省市技術發明獎。
突破關鍵技術,為打破技術壟斷、推進電子產品國產化貢獻力量。我國航天領域素有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為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我國航天電子產業的自主發展,李林同志帶領科研團隊,積極跟蹤國際先進水平、關注國產化需求,推進技術創新,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在綜合電子、脈衝星探測、空間大功率電源等領域,取得了技術優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研成果,確立了在相關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
二、努力打造創新引擎,為「海上山東」建設貢獻煙臺智慧
李林同志以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在完成國家重點軍工科研任務的同時,把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回報駐地鄉親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他的帶領下,513所按照山東省和煙臺市對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規劃部署,充分發揮航天技術的優勢資源,系統規劃產業發展,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穩步推進衛星應用、海洋裝備、節能環保等領域創新,積極助力「海上山東、海上煙臺」發展。
在513所積極努力推動下,山東省政府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國防科技大學、山東省科技廳、煙臺市政府、513所四方共同成立了山東省微納衛星與脈衝星導航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13所藉助自身在微納衛星研製領域豐富的工程化經驗和雄厚的產業製造實力,以及與國內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合作基礎,致力於推進山東省衛星製造和導航產業的發展。
三、堅決落實中央和上級決定,勇於擔當社會責任
李林同志政治立場堅定,政治素質過硬。作為黨委書記,他認真學習並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和上級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黨的建設,不斷提升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的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力,為改革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在新冠病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高度敏銳性,在1月20日立即部署成立了513所疫情防控工作組,開展了與武漢關聯人員排查工作,儲備防疫物資。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會議精神及山東省、煙臺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和疾控中心的相關工作要求,在嚴格做好人員隔離管控的同時,統籌安排做好航天小區員工生活服務保障工作,疫情期間,513所未發生密切接觸和確診病例。在嚴格防控的同時,周密部署、細緻安排,穩步推進復工復產,在2月10日開始部分復工復產、2月17日實現全面復工復產,防疫不鬆懈、科研任務不放鬆,實現了「雙確保、雙勝利」。
李林同志還十分關注航天科普教育事業和社會公益活動,為提高公眾科學素養貢獻力量,所屬山東航天科技展館多年來堅持免費對社會公眾和青少年開放。該展館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研學教育基地、中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山東省首家五星級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積極參與扶貧攻堅,堅持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先後對萊山區朱柳村、李家疃村、車家村進行了定點扶貧工作,為當地群眾生活改善和脫離貧困盡心盡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