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義大利前總理、義大利活力黨(Italia Viva)領袖倫濟(Matteo Renzi)宣布,他的政黨將退出由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所領導的執政聯盟,從而給這個飽受新冠疫情和經濟衰退影響的南歐大國,帶來了「第三重危機」。
秤砣雖小壓千斤
由於國情、政體特殊,地域對立嚴重,加上大中小、左中右黨派林立,二戰後的義大利內閣素以「短命」著稱,能任滿4年任期的僅一次(2001-2005年,第二次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內閣)。
現任總理孔特是法學家出身,原本是個無黨無派的「政治素人」,2018年因左翼民主黨(PD)內閣倒臺,他作為「派系黏合劑」被兩個右翼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M5S)和北方聯盟(Lega Nord)推舉,出任由上述兩黨組成的聯合內閣總理;2019年,北方聯盟退出內閣,五星運動不得不和3個左翼政黨——民主黨、義大利活力黨、自由與平等黨(LeU)聯合,於2019年9月5日組成新內閣。
第二次孔特內閣在630人組成的義大利眾議院中擁有341席,加上「不入閣但信任內閣」的幾個小黨,共有358席,佔據較明顯優勢;而在由321席組成的義大利參議院中,執政聯盟擁有167席,優勢並不明顯。
和大多數實行代議制的國家不同,義大利參、眾兩院在組閣方面「權重」幾乎相等,內閣必須同時擁有兩院過半議席支持,才能穩定執政,否則就會搖搖欲墜,隨時崩塌——這也是二戰後義大利內閣動輒推倒重來的關鍵之一。
倫濟曾在2014-2016年以民主黨代表身份出任過義大利總理,但2016年底因力推憲改公投失敗而去職,隨即另起爐灶組建義大利活力黨。該黨作為義大利政壇新生力量,在參院僅有15席,眾院也不過30席,都是第六大黨,但正所謂「秤砣雖小壓千斤」,在總理弱勢、內閣由多黨構成且議會席位優勢不明顯的背景下,義大利活力黨這區區45個議會席位,便成了能當金箍棒耍的「超級繡花針」,為拉攏年輕氣盛(擔任總理時僅39歲,是義大利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野心勃勃的倫濟,執政聯盟在21個部長中給了小小的義大利活力黨兩個位置(農業部長貝拉諾娃Teresa Bellanova、家庭部長博內蒂Elena Bonetti),另外還專設了一個「負責外交事務的副總理」,由該黨的斯卡法魯託(Ivan Scalfarotto)出任。
最近數周以來,倫濟和義大利活力黨就不斷折騰「散夥飯」,儘管總理孔特和執政聯盟的其它政黨百般安撫,這位前總理卻一副「油鹽不進」、不依不饒的姿態,並最終和執政聯盟「一拍兩散」,上述兩位部長和一位副總理業已退出內閣。
由於執政聯盟兩大黨(五星運動和民主黨)在眾院議席較多,除義大利活力黨外其它執政聯盟或親執政聯盟政黨「情緒尚穩定」,其在眾院的優勢看來不會因喪失義大利活力黨的30個席位而動搖;但在參院,失去義大利活力黨的15席後,執政聯盟將只剩152席,已喪失了多數席位——如前所述,這意味著第二次孔特內閣隨時可能垮臺。
倫濟到底要什麼?
倫濟退出執政聯盟檯面上的理由,是對孔特內閣防疫表現及經濟復甦資金使用方式不滿。
作為歐洲受新冠疫情影響最早的國家,義大利累計死亡病例已突破8萬例,是歐洲最多的,倫濟將之歸咎於「總理及執政聯盟表現不力」;為幫助成員國抒緩因疫情及疫情應對措施而遭受重創的經濟,歐盟推出「恢復基金」(eu recovery fund),孔特計劃動用分配給義大利的2000多億歐元「恢復基金」,作為本國大規模恢復計劃的一部分,倫濟表示此舉將造成「巨額資金浪費」,且會「增加義大利債務負擔」,理由是「執政聯盟管理及資金使用能力不佳」。
1月12日,內閣會議通過了義大利大規模恢復計劃,但來自義大利活力黨的閣員全部棄權,當時觀察家就紛紛預言,倫濟會採取「以退為進」的方式「逼宮」。兩天後,這一切成為了現實。
倫濟到底要什麼?
大多數義大利政治分析家認為,年紀輕輕、迄今卻已先後跳槽和自建4個政黨的倫濟,打的仍是「以小博大」、「待價而沽」的算盤,希望趁執政聯盟焦頭爛額之際,「勒索」到更大的一塊「餅」。
第三重危機
早在新冠疫情爆發前,義大利經濟已頹勢畢露,2019年3季度,義大利央行預測「2020年可能出現零增長」,隨著疫情的爆發和蔓延、加重,央行不斷下調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至7月已下調至負增長9.5%,且2021年(4.8%)、2022年(2.4%)的恢復速度也並不理想。
可以說,經濟、疫情分別構成義大利第一重、第二重危機,且兩重危機相互疊加,令義大利朝野和社會不堪重負。
正如孔特在倫濟「逼宮」後所言,此時此刻「需要一個穩定的內閣」——兩重危機上再疊加第三重危機,義大利是真的吃不消了。
問題在於,倫濟恰是看準了這一點才「逼宮」的,「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來」,倫濟正等著孔特來協商,來討價還價,以避免執政聯盟瓦解,從而導致內閣解散,重新選舉。從目前民調情況看,一旦重新選舉,在野的民粹政黨北方聯盟和右翼政黨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可能斬獲更多議席,從而令組閣形勢和義大利政治前景更趨複雜、微妙。這是孔特和執政聯盟所極力避免的,也正是倫濟「獅子大開口」的最佳「肉票」。
問題在於執政聯盟其它成員對倫濟和他的義大利活力黨目前所佔內閣席位已覺「過分」,如果後者以「綁票勒贖」做派索取更多內閣席位,很可能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那麼,除了滿足倫濟「胃口」,還有什麼其它選項?
首先,執政聯盟可以嘗試在參院拉攏一兩個小黨加盟,組建新的執政聯盟。不過參院席位少、政黨數也少,迴旋餘地並不大;其次,孔特可以選擇辭職,借推舉新總理重組執政聯盟,但孔特無黨無派,此次問題又出在參院,這一招未必好使;第三招最簡單也最有效——解散議會,重新選舉,但這樣做就要甘冒「玉石俱焚」,義大利政治版圖重新「洗牌」的巨大風險,這是義大利乃至歐盟許多人所不願看到的。
當然,變數還是有的。
倫濟雖然動作不小,胃口也大,實際卻是「麻杆打狼兩頭怕」:最新民調顯示,義大利活力黨在義大利選民中的支持率不過區區3%,一旦要價過高,迫使執政聯盟寧肯冒險觸發選舉也不肯「割肉」,他這個根基淺薄的小黨弄不好雞飛蛋打,連現在的「一畝三分地」也保不住。因此,虛晃一槍,撈多點油水見好就收的概率,也並非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