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總理科爾:充滿爭議的「統一總理」也是北京烤鴨的擁躉

2021-01-20 澎湃新聞
德國前總理科爾:充滿爭議的「統一總理」也是北京烤鴨的擁躉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胡春春

2017-06-17 13:39 來源:澎湃新聞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逝世。

深夜傳來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逝世的消息,作為一個無論是出於職業原因還是個人興趣都密切關注德國的人,我深受觸動。雖然科爾年事已高且長期抱病,因而公眾對於這一消息普遍有著一定的心理準備,但是預感一旦成為事實,還是讓人無法不產生一種世界歷史和德國歷史波瀾壯闊的時代謝幕的感覺。

科爾是在戰後德國經濟奇蹟時期從政治的「鄉下」——位於西南部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踏上政壇的,直到他登上德國政治的神壇,成為德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統一總理」,以及迄今為止任期最長的聯邦總理:從1982到1998年,他連續擔任了16年的德國總理,以致於德國有一代人以為「總理」一詞就是「科爾」。

從1969年「政治弒父」——他成功推翻和取代了州長——開始,到最後在政黨黑金醜聞中被自己培養的「小姑娘」安吉拉·默克爾「政治弒父」而結束,科爾的政治生涯無疑是德國與歐洲當代政治生活的一本活記錄,其中寫滿了他所在以及所領導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內整合與鬥爭、德國政黨間的合縱連橫、國際大勢的波詭雲譎,有成功與輝煌,也有陰謀與失意。科爾在長年執政和領導基民盟期間形成的「體制」,以及他作為歷史學博士所體現出的保守傾向的歷史觀,甚至他對待新聞界的鬥爭態度,在德國始終是充滿爭議的。

然而我們首先需要在歷史的高度上回憶科爾的政治遺產。科爾的名字是和戈巴契夫、裡根、布希、柴契爾、密特朗、鄧小平等世界級政治家聯繫在一起的。那是一個東西方對峙的時代,一個不具有完全主權、處於「冷戰」前線的德國需要謹慎處理各方關係的時代,也是一個德國社會急速發展、渴望和平與民主價值的時代。

在並不充分的條件之下,科爾硬是在並不屬於世界一線政治舞臺的德國下出了世界級的棋局:

無論是柴契爾的極力反對,還是密特朗的有條件不阻止,以及前蘇聯的高額要價,都沒有妨礙政治直覺過人的科爾抓住歷史機遇、實現兩德統一的意志。雖然民主德國地區在統一後並沒有在經濟上成為科爾所預告的「繁榮的土地」,雖然德國統一的經濟和社會代價極其高昂,但是僅僅是和平實現統一這一個奇蹟,已經足以使科爾名垂青史。其中一個小故事是,科爾是在家中向他的妻子哈內蘿爾口授了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的。在這個意義上,

德國的統一可以說是科爾的個人成就。

就連統一後德國在首都柏林進行的大型建設項目都深深地留下了科爾的個人審美傾向。

科爾也是一位堅定的歐洲主義者。

為了實現德國統一,打消歐洲國家的傳統顧慮,科爾堅決把德國統一與歐洲一體化事業聯繫到一起。甚至為了加速歐洲一體化,不顧南歐等國家經濟條件的不成熟,決定引入歐元代替此前的各民族國家貨幣。

我們在事後也了解到,德國放棄馬克、引入歐洲統一貨幣也是法國為德國統一開出的條件。雖然歐盟目前麻煩不斷——希臘等國的主權債務危機尚未解決,英國脫歐、民粹主義勢力日益坐大等發展又在瓦解歐盟的政治基礎,但是

科爾那一代政治家為歐洲和德國建構的和平發展框架,仍舊是歐洲現代和未來政治的唯一可以想像的路徑。

在歐洲一體化的道路上,歐洲人仍舊需要延著科爾的足跡、當然也需要克服科爾的局限繼續前行。

作為一位兼具現實主義視野和世界格局的政治家,科爾發展了與中國之間的緊密合作關係。

除了多次訪問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較早實現與中國關係的正常化,科爾非常欽佩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在德國人自己都不相信德國能夠統一的時候支持德國統一,以及祝願歐洲擁有與美元一樣強大的歐洲統一貨幣。在科爾執政的時期,中德關係克服了種種問題,獲得了穩健的發展,

科爾的中國政策也為後繼的德國政府所繼承。

在日常生活中,科爾是北京烤鴨的忠實擁躉,曾經在波恩中國大使館的食堂和柏林的中餐館留下了不少傳說。

今天,我們紀念德國的「統一總理」,一位偉大的歐洲人和為德中關係做出過實質貢獻的偉大政治家。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德國,前總理科爾

相關推薦

評論(50)

相關焦點

  • 默克爾放棄連任德國總理,「自願」背後是什麼「陽謀」?
    但即便如此,默克爾也會成為德國歷史上的在任期間最長的總理,因為下一次德國大選要在2021年10月24日舉行,而德國大選通常需要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默克爾會作為過渡總理任職到21年12月17日,屆時,她必將打破前總理科爾的紀錄(5869天)。
  • 德國統一背後:無數個意外構成的政治奇蹟
    西德總理科爾當時正在訪問波蘭的途中,聽到新聞時大為震驚,感慨道:「我在不適當的時候待在了不適當的地方」。科爾隱約感覺到,對德國統一來說,這可能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11個月後的1990年10月3日,德國真的迎來了統一大典。德國的首次統一在炮火與鮮血中完成,帝國宰相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才締造了德意志帝國。
  • 德國政壇大地震!總理默克爾「繼任者」宣布辭職
    據美聯社報導,當地時間2月1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繼任者」,基民盟黨主席安妮格雷特·克蘭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宣布,她將不會作為基民盟總理候選人參加定於2021年舉行的聯邦議院選舉,也將在今年夏天辭去基民盟主席職務。BBC截圖。
  • 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布之母去世 馬哈蒂爾參加葬禮送慰問
    中新社吉隆坡12月19日電 (記者 陳悅)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布之母拉哈諾阿18日去世。馬政府於19日為其舉行葬禮。拉哈諾阿的丈夫拉扎克在馬來西亞總理任內於1974年訪問北京,與時任中國總理的周恩來籤署兩國建交協議。
  • 為什麼德國總統的權力沒有總理大?還有哪些國家是這樣?
    因為德國是議會共和制,總統是虛位元首,沒有實權,實權掌握在總理手裡。▲德國現任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和現任總理安格拉·默克爾。默大媽在國內網絡上名氣很大,德國總統則沒啥名氣。議會選舉出來的總理是政府首腦,地位比總統低一等,但是掌握實權,負責國家重大事務。我猜很多人這是第一次知道德國有總統,但經常關注新聞的就知道,德國總統最近一段時間也露臉不少,比如《日增病例超1.4萬,德國總統籲民眾遵守限制措施》、《德國總統發表視頻講話:德國不會忘記歷史》、《德國一男子駕車駛入步行區致死五人,驚動該國總統及總理》。
  • 美因茨前主席:克洛普人格魅力非凡,他甚至能成為德國總理
    美因茨前主席哈拉爾德-施特魯茨回憶了與克洛普共事的時光,他認為克洛普擁有特別的人格魅力,他的交際能力能讓他成為德國總理。「我甚至想說,克洛普將會是政壇的不二人選,他能夠成為德國總理。」
  • 印度鄰國斯裡蘭卡總統「炒掉」總理 外媒又扯上中國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 印度鄰國斯裡蘭卡爆發了一場政治風波:總統把總理解職,迎回了前總統。這一幕讓外媒有點不痛快,又扯上「中國威脅」。 據路透社10月27日報導,斯裡蘭卡總統西裡塞納(Maithripala Sirisena)26日解除了總理維克勒馬辛哈(Ranil Wickremesinghe)的職務,並任命前總統拉賈帕克薩(Mahinda Rajapaksa)擔任政府新總理。 27日,西裡塞納又宣布暫停斯裡蘭卡議會至11月16日。
  • 《總理俱樂部》義呆利作者新連載還沒開始先爆爭議 網友擔憂敏感題材必定炎上
    這部名叫《總理俱樂部》的新作漫畫都還沒開始連載,也還沒有公布詳細的人物或背景設定,就已經因為以「總理大臣」為主題引爆爭議了!畢竟像是《義呆利 Axis Powers》這種國家擬人喜劇,即使想要將故事重點放在一國的歷史文化,極力迴避國際政治問題,仍難免會牽扯到敏感問題惹來爭議了。如今想要畫「總理大臣」這種完完全全就離不開政治的題材,讓日本網友們擔憂必定會成為炎上的火種!「這不太行吧?
  • 1990年德國宣布永遠放棄索要二戰後的失地,是睿智還是無奈?
    新東方政策消除了蘇聯和東歐國家對聯邦德國的敵視態度,這為兩德的統一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所以勃蘭特之後的歷屆政府基本上繼續執行了這一政策,所以在1990年,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聲明統一後的德國不會向波蘭的波美拉尼亞
  • 德衛生部長施潘有意競選總理
    德衛生部長有意接班默克爾德國衛生部長延斯·施潘考慮在今年秋天聯邦議院選舉中代表基督教民主聯盟角逐總理一職,接替無意連任的現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德國《圖片報》8日以基民盟人士為消息源報導,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施潘成為焦點人物,過去幾周已與多名有影響力的基民盟人士討論個人今後仕途。一名基民盟州協會主席向《圖片報》披露,施潘「非常公開地」表達了參選想法。另一名基民盟州議會領導人說,施潘「清楚地告訴我,倘若他3月份的民意支持率比(北萊茵-威斯伐倫州長阿明·)拉舍特高很多,他有可能競選總理」。
  • 揭秘總理身後帥哥德語翻譯:同學叫他「萬精油」
    2003年,16歲的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外國語大學攻讀德語語言文學,大學畢業後保送讀研。2010年進入外交部工作。近年我國領導人出訪德國,王紫微多次擔任德語翻譯。  伴著越來越清晰的夏天的步調,德國總理默克爾來了,這是她第9次訪華,三天的時間,默克爾圓滿結束了在中國的訪問。
  • 俄總理提出內閣總辭
    俄總理提出內閣總辭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15號提出內閣總辭,表明是為了配合總統普京的修憲大計。而普京當天也正式提名、聯邦稅務局局長米舒斯京出任新總理。 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15號在普京發表國情諮文後,突然宣布政府全體辭職。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圍牆」開放。在蘇東集團動蕩不安,蘇聯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兩德開始了統一進程。(柏林圍牆倒塌。)1989年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
  • 德國總理訪問南非 兩國籤署聯合倡議解決南非高失業率問題
    中新社普利托利亞2月6日電 南非總統拉馬福薩6日在普利托利亞聯合大廈會見了來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見結束後,兩國籤署職業培訓聯合倡議,旨在解決南非當前存在的高失業率問題。應拉馬福薩邀請,默克爾5日晚間抵達南非,開始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由於當前南非經濟發展陷入低迷,默克爾此次訪問,讓南非各界充滿期待。
  • 俄總理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普京任命代理總理
    資料來源:海外網絡俄羅斯總理米舒斯汀(Mishustin)的新冠狀病毒測試呈陽性(TASS)【海外網站5月1日|根據俄羅斯《莫斯科時報》在 4月30日的報導,俄羅斯總理米舒斯汀當天在與普京總統的視頻聯繫中說,他已經接受了新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結果是陽性的。
  • 各國政要祝賀拜登:老鐵最快、老鄉最深情、這國總理提前恭喜了川普
    就在消息公布後不久,北京時間昨夜今晨,各國政要馬不停蹄發來"賀電",提前祝賀了這位"當選美國總統"。都有哪些國家的官員發出了祝賀?誰的速度最快?誰的"表白"最深情?不過,比起這些,或許最毋庸置疑的是,有一位國家總理將會是他們中最"尷尬"的。
  • 王毅訪歐行程最後一站:將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外長馬斯會晤
    「中國外長向德國展開『魅力攻勢』!」據德國新聞電視臺8月31日報導,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8月31日展開對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的訪問,這也是他訪歐行程的最後一站,預計將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外長馬斯等會晤。
  • 媒體:李總理穩坐德媒頭條 中德互為對方的VIP
    短短的三天內,他不僅與默克爾總理共同主持了規模空前的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出席了中德經濟技術論壇、籤字儀式、見記者、參觀皇家瓷器廠、逛超市、會見盧森堡首相、漢堡市長和歐洲議會主席,還參加中歐論壇漢堡峰會並發表主旨演講……真是太辛苦了!  李總理在德國的一舉一動成為德國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總理,您造嗎?這兩天您佔據了德國各大主流媒體網站的焦點位置!
  • 尼克森和前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為何都爭先幫總理脫大衣?
    總理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之一,也是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他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踐行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他還是我國卓越的軍事家,外交家。 總理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將一生都獻給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從未計較過自己的得失。
  • 德國統一究竟成功與否?
    作者: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 胡春春  三十年前,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兩德統一揭開了序幕,最終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於1990年10月3日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