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I-Pace、奧迪e-tron、奔馳EQC,豪華品牌純電動SUV哪家強?

2020-12-24 TopGear最強檔

奧迪,捷豹,如今終於連奔馳也派出AWD電動SUV爭奪你錢袋子裡的7萬英鎊。那麼勇敢新世界的徵服者到底是誰呢?

掰著手指頭算一算寫完這二十個字都沒有提及Tesla,啊哈哈哈。我們終於有一個Elon矽谷晶片戰車沒有列席的熱門電動家用車圍爐大測試。Tesla一向主張他們的任務與其說是打造蓋世汽車,不如說是甘當馬前卒為全球汽車業巨頭獻上一記迎合大眾的當頭棒喝。今天在這裡我們一起見識一下一眾巨頭的回應吧。

奧迪對捷豹對……並非史上第一部汽車的生產商旗下第一款電動車,不過作為副品牌EQ的首件作品,卻肯定是奔馳劍指大眾ID家族和下一代寶馬i的第一個電動型號,Tesla當然不能置身事外。奔馳EQC是非常重要的汽車,看不出吧,畢竟這傢伙一副大腹便便相。奔馳現行的設計路線可以歸結為——「請恕我們過去十年用皺褶和銳角玷汙了我們的汽車,所以在此獻上鵝卵石一塊,請笑納」。把這一套嫁接到EQC的XXL加大碼wagon形態上,外形難免顯得異常粗壯,謂之贅肉主宰形態也無不可。

EQC的基礎源於GLC車型,2,495kg體重卻比奔馳使用內燃機的SUV還要超出半噸以上。這625kg額外重量的帳,無可避免要算到地板下的80kWh電池頭上。廠商所稱的373km續航力也沒有太多驚喜,不過多虧了Lolhamn村外一帶常有道路維修工程限制車速(不是鬧著玩的),EQC在我小心翼翼把其相對苗條的車身當針一樣穿過狹窄道路時,倒是表現出每kWh平均可走5km的美德。此外,由於1,695鎊的Driving Assistance Package能夠自動跟蹤前方車輛,我得以抽出更多時間細心咀嚼EQC透過12.3吋平面屏幕所傳達的種種信息。

根據這些資料,打從一個小時前開始上路,我中規中矩的駕駛手法原來已額外爭取到36.5km續航距離。果真如此?我在這個屏幕上既可監察電流去向,也可用圖表顯示之前一段時間的耗電高峰和低谷,還可以調整油門、轉向和旅途氣氛......

EQC沿用A-Class支持觸控和聲控的MBUX接口,不過奔馳真的花了許多心血在電動車上埋下許多新奇有趣的復活節彩蛋,完事之後更想到用銅件裝飾送風口,用花樣好像芝士刨絲器的網格點綴車門內側,嘗試令這個骨子裡與GLC一脈相承的車廂煥然一新。

其實這些裝飾功夫並沒那麼必要,反而有點流於矯揉造作,不過廠商至少盡了力在EQC車廂內營造一種「閣下現已置身未來」的氣氛,比起難以言狀的外形、沒精打採的進氣口、虛有其表的柵格和恰似時尚潮人八字鬍的前保險槓有意思得多。

隨著一行人擺脫高速公路的枯燥乏味後,深入東盎格利亞,EQC開始顯得不像先前自在,原因並不限於區內充電設施分布稀疏,路面日久失修也令這部大奔馳越來越吃力。它的下盤彈性出乎意料地過於軟綿綿,每當路面變得破破爛爛急需懸掛儘速趕上沉重車身的動作,車身往往在懸掛成功拆招之前,就好像美式大牛龜一樣搖風擺柳,所得結果就是一種德國SUV鮮見的柔順性。尺寸不算太大的20寸輪轂和懸掛懶洋洋的伸縮反應代表駕駛手法溫柔的話,下盤可以做到能屈能伸,不過下手只要再重那麼一點點,懸掛便會左支右絀、拖泥帶水,換言之EQC的下盤基本上是一捲紙巾。某位同事後來在起伏窄道開EQC時便得出這樣的觀察結果:「原來它不是只有外表像布丁。」

駕控在電動車時代很重要嗎?所謂好身手,日後會否只是意指駕駛者可以用多少速度安全通過發卡彎而不至於發出令人尷尬的胎響,或者可以胸有成足地踏下那個麻木程度令人忐忑不安的剎車踏板?閣下如果受得了車身側傾,EQC當能讓你樂在其中。三者中以它的剎車能量再生系統最為人性化,車手只要迅速輕彈左邊的「減號」控制杆兩次,EQC便會幹淨利落地停下來,一撥右邊的「加號」杆就可以放輕能量回收力道。結果?感覺好比在真空中滑行。雖說右腳不敢造次,又有高速公路限速,EQC今天的續航距離總算合乎現實,IMAX大銀幕上顯示的讀數是354km。

尤其幫了我們一個大忙的是,扣除掉從西倫敦奔往今天目的地的170km,這354km有一半以上,其實用於我們在劍橋郡Stags Holt風電場安排的壓軸戲。一言以蔽之,這批發揚汽車工業創意的汽車,在這裡顯然不是最惹人注目的機器。你知道這些架著風扇的巨無霸只需6.5km風速就可以開工發電嗎?知道這些風機一個就可以年產超過600萬千瓦時電力,電量足以讓三者中容量最大的電池(奧迪e-tron,95kWh)撐上2,400萬公裡嗎?對呀,風力一旦過剩,國家電網還得拜託場主暫時關閉風機,以免電網不勝負荷。

置身於雙層玻璃隔音的奧迪e-tron車廂中(玻璃525英鎊),清潔能源的霍霍破風聲,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忍不住花了一點時間欣賞這個綴以亮黑色和磨砂金屬的安樂窩,手工是何其精美,好好觀賞過後才按動開關喚醒屏幕。這個車廂沒有像奔馳那樣的煽情設計,儀錶板與A6、Q7一模一樣,質量卻高人一等。不過控制接口用起來比較棘手,不像奔馳和捷豹那樣從善如流,為冷氣之類的系統設置傳統按鈕;奧迪必須認清「像素並非樣樣皆能啊」。

以後視鏡為例,奧迪沒有用鏡片,而是給你一套售價1,250英鎊的Virtual Door Mirrors。即便有觸控式調校功能,這套系統的鏡頭視野還是不夠寬闊,在你伸長脖子觀察路口情況時,它當然也不會改變拍攝角度。當你努力擺脫習慣性人眼望窗外後視鏡觀察盲點的習慣時,你會突然記起雙眼原來應該望向車門上的屏幕。這一耽擱會花你多少時間呢?就說是0.4秒吧,以120km/h行走的話,已經夠你的2.5噸紅色奧迪向前移動13米。

我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花了那麼多筆墨,主要是因為車廂其他部分根本無可挑剔,觀感上大有大眾集團經典派現代SUV本色,這裡帶有一點Bentayga影子,那裡又有點像Kodiaq,水箱格柵大到毫無必要,又有一些樣式花俏的LED。論車廂空間,三者中就以它最充裕,後備箱容量最大,行車表現也是最踏實穩重。

為了保護電池,奧迪給402匹的e-tron戴了一個電子金剛箍,正常駕駛時其實只會給你355匹馬力。若想發揮最大馬力,就要用那個笨重的選擇器選用Sport模式。不過就算動用Sport模式,加速表現在字面上仍然要遜於兩位對手,起跑過程先穩而後快,而不是一舉把乘客頭部壓向頭枕,既不像奔馳快似奔雷,也不像捷豹氣勢磅礴。不過有必要說一句,要說最容易開得順滑流暢,三者中仍然首推奧迪。

捷豹動用了專為電動車而設計的平臺,而不是用引擎車輛的現成底盤移花接木,這一做法是否揭露了德國對手其實還沒有全力以赴支持電動車呢?……奧迪的接木功夫無疑做得比奔馳好,這一點從奔馳幽暗擁擠的後座便可見一斑,後座車門狹窄和後備箱地板偏高實在難辭其咎。

奧迪開起來比較有板有眼,下盤不至於軟綿綿,轉向也是乾脆利落,約束車身側傾的能力較佳。雖說體重高於捷豹,隱藏重量感的手法卻較為高明,儘管體積過人一事很難不露底。奧迪沒能夠成功嫁接的優點是續航力,所用電池雖然大過奔馳,此行的續航距離卻為330km。就算途中一度每千瓦時行走4.8公裡也於事無補,大多數時候只是徘徊於4公裡水平。捷豹一整天都是徘徊於這個水平,原因也許是系統記錄時寧枉勿縱吧,因為它此行370km實際續航力比兩位對手都要出色,前提是不開冷氣。

問題是不開不可,因為這部I-Pace整個車頂都是玻璃,又沒有遮陽簾阻擋日曬。「但它有染色玻璃」捷豹說,「是以車廂可以保持清涼,頭部空間也較多。」在下卻想回他們一句省省吧。事實上我們每次鑽進I-Pace熱似烤爐的車廂,都情願以16km/h的時速續航,以便打開空調好好享受空調的冷氣。

可是一待車廂不再熱到灼傷肺部,你便會忍不住欣賞I-Pace的車廂,覺得它比以往的捷豹前衛許多。原因也許是捷豹不像奔馳和奧迪,在車廂設計方面經常流於守舊,但深邃擋風窗、低矮駕駛坐姿、以及巧妙糅合皮革和金屬的裝飾毫無疑問叫人第一時間對這部捷豹另眼相看。惟用料和開關不如德國對手上乘,屏幕也有所不如。你也無法用撥片來調校剎車能量再生力道,「變速箱」和駕駛模式按鈕又偏於複雜難用。不過捷豹運用車廂空間的手法比較高明,前座和後座都比奔馳寬闊。至於外形,單是一對有神有氣的頭燈,號召力已經比對手加起來還要厲害。這三部車都有本事引人注目,這部廿二世紀捷豹呼嘯而過時卻可以令人咔一聲猛然一扭脖子回頭張望。

開捷豹的朋友真可謂生逢其時。其實我可能欠了I-Pace一聲道歉,記得去年第一次試駕時,我覺得這款捷豹身手雖然乾脆利落,速度雖然飛快,乘坐感覺雖然平順,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它有本事巔覆遊戲規則,如今才明白它原來需要一些烘託來凸顯其妙。唯有試過搖搖晃晃的EQC和吊兒郎當的奧迪,你才會對捷豹工程師在車架所下的功夫佩服得五體投地,但覺I-Pace手腳麻利,動作敏捷,令每一個彎角都變得格外美味,直到下次充電之前完全沒有不便之處。

講開充電,奔馳用110kW快速充電器的話,充電四十分鐘就可以達到八成飽滿。奧迪支持150kW充電,所以充至八成飽滿最快只需半小時。捷豹?就是差了這一步而沒能獨佔鰲頭。三者之中以I-Pace最養眼,開起來最稱手,續航距離有競爭力,車廂空間比大家所想還要充裕。可是一說到快速充電,便淪為另一部束手無策的I-Pace。不過這部I-Pace現已成為TG車庫的新房客,所以今後仍然有機會扳回一仗,因為玻璃車頂在冬天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屆時續航距離會有多大變化,豈不值得期待?

我們此行認識到自捷豹搶佔先機、先拔頭籌,奧迪和奔馳並未改變伺機待變的心態。奧迪e-tron是這裡功夫最全面的好手,胖乎乎的EQC是混入了好些高明主意的大雜燴。三者中唯有捷豹可以振振有辭聲稱他們旗下最美好的SUV是電動車,奧迪和奔馳造出來的家用4x4卻更勝e-tron和EQC。

相關焦點

  • 蔚來1月上險1600輛,奔馳EQC、捷豹I-PACE不足百輛
    上險量是最能直接反映品牌市場銷量的數據。受春節假期影響,2020年1月乘用車市場產銷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新能源乘用車總體下滑54.7%,純電動乘用車下滑62.0%。其中蔚來品牌整體上險數達1600臺,其中ES6的1月上險數量達到1483輛,在新造車領域排名首位,也以35萬元以上的單價拿下純電動SUV市場銷量四連冠。小鵬G3排第二位,上險量1073輛;哪吒N01的1月上險量為1025輛,威馬EX5的1月上險量為808輛。
  • 70萬買電動SUV,憑什麼放棄model X?奧迪e-tron:我來告訴你
    面對這股幾乎不可阻擋的「電動大潮」,眼前這輛奧迪e-tron便是那些老牌車企既保留傳統技術製造底蘊,又融入未來新能源車設計與技術後給出的答案之一。當然,e-tron的內飾用料和座椅舒適度,以及各個按鈕的手感依舊保持了奧迪作為豪華品牌該有的水準,比起那些新興新能源品牌要好上太多了,這也是傳統車廠的優勢。再往後看,可能就沒有那麼美好了。奧迪e-tron的車內空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後排更適合兩個人乘坐,中間乘客的小腿很可能會與副儀表臺後的擴展部分相互幹涉。
  • 一個放棄Model X 的理由 試駕豪華純電 C 級 SUV——奧迪 e-tron
    但特斯拉 Model X 的乘坐感受、駕駛特性以及安全性,尤其是作為純電動車的電池安全和主動安全,就一定是您想要的嗎?如果不是,您不妨來看看這款C 級豪華駕趣純電動 SUV——奧迪 e-tron。 不僅如此,奧迪 e-tron還兼顧 著出色的主被動安全性,車身扭轉剛度達到50000Nm/°,甚至高於一些超跑,而且在歐洲和美國最嚴苛的兩項碰撞測試中都取得最佳成績;同時,因為採用了更大帶寬的數據傳輸總線,奧迪e-tron甚至用上雷射雷達這樣 L3級自動駕駛才會有的硬體,來強化主動安全和 ADAS 系統的功能
  • 奧迪e-tron GT設計解讀:如何打造一臺「鋼鐵俠座駕」?
    作為奧迪旗下的第三款純電動車型,同時也是e-tron品牌的旗艦車型,奧迪e-tron GT自出生起便被光環籠罩,並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討論。 今年10月,奧迪品牌電動車的全球銷量達12,149輛,1-10月累計銷量達79,430輛,排名全球第9位。其中,奧迪首款純電動車型奧迪e-tron當月在全球售出4,574輛,今年累計銷量已達到36,246輛,排名全球第7位,相比去年的第25位上升明顯。
  • BBA純電大PK,誰才是豪華品牌電動領域的王者?
    作為數十年的競爭對手,BBA三家一直從燃油車領域戰到了以新能源為主要發展趨勢的現如今,可能從2018年起就有很多人會好奇這樣一個問題:BBA三家的首款豪華純電SUV,究竟誰會比較強。奔馳EQC則在強調"先鋒豪華"的基礎上做出了一定改動,採用了環保材料,10.25英寸的中控屏幕搭載了有名的MBUX車機系統。而奧迪e-tron的內飾同樣是我們較為熟悉的風格,12.3英寸的虛擬駕駛艙儀表,10.1英寸的多媒體系統以及8.6英寸的空調控制面板幾乎涵蓋了所有內部功能,且布局和用料都很精緻。
  • 拿到綠牌的有實力人士,總繞不開一輛奧迪e-tron
    純電動汽車肯定會成為汽車終極形態,這點毋庸多言。回顧今年的相關政策,燃油車限購城市短期內「解禁」不現實,財政補貼無不向電池容量最大的純電動車傾斜。既是大勢所趨、客觀環境所致,苦於牌照又急於圓購車夢的車友不妨一步到位買純電動車。若預算充足認準高端市場,對品質、性能、豪華、空間等毫不妥協,奧迪e-tron或許最適合你。
  • 電動2.0時代扛鼎之作 告訴你為什麼選e-tron不選Model X!
    目前市面上豪華純電動SUV並不多,來自傳統豪華車企的奧迪e-tron絕對可以被稱為是代表之作。那麼造車新勢力特斯拉Model X與奧迪e-tron到底有哪些不同?為什麼說特斯拉Model X不是真的豪華?
  • 奧迪e-tron中國交付,車主反饋近乎完美,S版變三電機競爭特斯拉
    在今年農曆春節之際,中國第一批奧迪e-tron純電動轎跑SUV的車主提到了自己的愛車,我們尚不知道這臺車在國內的動態駕駛反饋,然而在已經銷售了近一年的歐洲市場,這臺高貴的電動奧迪SUV正在影響著人們的購車習慣。為什麼這麼說呢?
  • 21世紀EV:奧迪e-tron之前,奧迪e-tron之後_易車網
    從奔馳EQC、奧迪e-tron先後上市以來,「燃油車or EV」這道選擇題不再成立,市場意識到,EV最終將成為未來的選項,就像已經到來了的渦輪增壓、自動變速箱以及尚未完全到來的自動駕駛。這不僅僅體現在技術觀念上,也同樣體現在情感呼應的層面。在《復聯4》中,鋼鐵俠託尼·史塔克駕駛著一臺e-tron GT與美隊見面並達成和解,史塔克還從那臺e-tron GT後備箱中拿出了還給美隊的盾牌。
  • 寶馬iX3對比奔馳EQC 豪華中型純電SUV如何選?
    作為一款純電動車型,奔馳EQC的外觀沿用了概念車Generation EQ的設計語言,整體車身造型看起來圓潤飽滿。 作為一款純電動車型,寶馬iX3擁有看起來更加酷炫的空氣動力學輪轂,相比燃油車型可減少5%氣動阻力,相比之前的空氣動力學輪轂,新輪轂減重達15%,降低了簧下質量,優化車輛操控性能的同時
  • 奧迪Aico/雷丁/紅旗純電-E115等重磅車型來襲
    據悉,該車將於2022年正式亮相,並直接與奔馳EQS、特斯拉Model S、奧迪E-Tron GT以及捷豹XJ等車型競爭。 寶馬i7將會搭載前後兩臺電動機,最大輸出功率達到了404kW。電池配置方面,新車將配備一塊容量超過100kWh的電池組,NEDC續航裡程為644km。高性能版的寶馬i7S會搭載4X4電驅系統,最大功率達到了492 kW。
  • 全新奧迪Q4 e-Tron將削弱特斯拉Model Y
    奧迪較小,更實惠的e-tron後續產品將定價出售。奧迪純電動起步器的價格遠低於7萬美元,這超出了大多數新購車者的預算,從而限制了奧迪對電動汽車市場的影響。但是,以Q4 e-tron的新型,更小,更便宜的電動分頻器的形式正在提供幫助,該舉動將直接吸引那些可能湧向特斯拉的客戶。
  • 奧迪e-tron:怎樣去生活,才能給人生加點兒猛料?
    更關鍵的是,在Tim眼裡,e-tron不僅是一臺具備靜謐座艙的純電SUV,更是一臺屬於奧迪的SUV,與動力屬性無關,與傳承有關。 它就像知心戀人一樣,與開習慣了傳統動力SUV的Tim彼此熟悉,初心未改,材質做工不辱豪華之名,操控帶有豪車的質感,運動性與舒適性兼得,能夠對生活照顧得周全。誰說豪華純電SUV就不能有大家熟悉的駕乘體驗呢?
  • 電動汽車哪家強?一文看盡全球17家電動汽車品牌續航、充電及售價
    奧迪Q4 e-tron 奧迪發布了下一款純電動車型;Q4 E-tron SUV,比普通的E-tron小,這款車於3月初在日內瓦國際車展上亮相。緊湊的Q4仍然有很好的衝擊力,280英裡的續航裡程、雙電機、總輸出功率225KW。
  • 奧迪e-tron GT開始量產 工廠進入碳中和時代
    四環品牌純電動旗艦車型奧迪e-tron GT量產版開始於德國B?llinger H?fe工廠緊鑼密鼓生產。該車生產採用100%的生態電力和可再生能源熱能,實現了碳中和生產。生產過程還儘量避免紙張和包裝浪費,採用鋁閉環和聚合物閉環。這也是奧迪首次推出沒有採用實體原型車的全新車型。
  • 鋼鐵俠座駕——奧迪e-tron GT
    近日,海外媒體透露,在復仇者聯盟4中作為鋼鐵俠座駕的奧迪e-tron GT將在年底前開始生產,奧迪e-tron GT將與奧迪超跑R8共用同一條生產線。
  • 雷克薩斯首款純電動SUV,雷克薩斯UX 300e能打動到你?
    【太平洋汽車網 評測頻道】在2002年,奔馳EQC、奧迪e-tron和捷豹i-PACE相繼面世,同時豐田在這個時候迎來了自己的EV元年。在這兩個大前提下,貴為日系豪華品牌的雷克薩斯為國內市場帶了首款純電SUV-雷克薩斯UX(詢底價|查參配) 300e。
  • 整車效率95%,奧迪e-tron FE07登陸電動方程式
    《我有車》資訊報導:2020年11月26日,多瑙河畔,諾伊堡--百公裡加速僅需2.8秒,整車效率超95%,在每一處細節上都做好了萬全準備--這就是由奧迪研發的e-tron FE07以及全新奧迪這款全新設計的電動賽車將在瓦倫西亞的測試中首次亮相。 2021賽季將於1月中旬在智利正式拉開序幕,而電動方程式賽事也將首次作為國際汽聯世界錦標賽正式舉辦。 對於奧迪而言,在全電動賽車系列做出的努力不僅是為了參與國際最高水平的競賽,更是幫助奧迪向可持續和數位化的頂級出行方案轉型。「賽車運動一直對奧迪及其技術發展至關重要。
  • 奔馳EQC對比寶馬iX3 純電動豪華中型SUV新戰場
    選車偵探發現電動化的趨勢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再次得到了印證,不管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都在推出自己的純電動產品。燃油車傳統深厚的寶馬也不例外,寶馬ix3在車展上也正式亮相。老對手奔馳也在去年就推出了純電動車型EQC,至此德系雙雄完成了純電動中型SUV的產品布局。那麼這兩款來自傳統豪華品牌的純電動車型,誰更值得買呢?
  • 創新純電動BMW iX3,定義新能源市場新高度
    事實上,相比諸多「後來者」,傳統車企,尤其豪華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深耕早已持續多年,廣州車展期間上市的創新純電動BMW iX3,成為豪華品牌厚積薄發的最佳代言。與眾不同的電驅系統早在1972年,寶馬集團就開始涉足純電動汽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