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樣談論愛情:親密與心碎的愛之藝術

2021-01-08 界面新聞

撰文 | 吳夢

編輯 | 黃月

又到情人節,「愛與親密」的話題兜兜轉轉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裡,年復一年借節日之名獲得數不勝數的敘事關注。儘管2月14日的聖瓦倫丁節源自基督教傳統,愛情的感召力及其極富煽情色彩的特質卻能夠跨越不同的文化語境,使其從私領域中出走至大眾視野。愛是命定的天賦,在親密愛、性愛、人性愛、公共愛的交迭對話中豐富其內涵;愛亦背負了歷史和文化的重擔,它之所以成為人們創作與研究的重要母題之一,正是因為它以內在於語言的形式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驗綁定在了一起。

人們對於愛情主題的文學影視作品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希望這裡呈現一些談論愛的另類視角:博物館與藝術館中的展品如何能夠成為凝結的愛的意象?藝術家們對當代愛情有哪些觀察與思考?愛情能否與更具公共性的社會關懷相聯繫?

親密是愛。雲圖映畫聯合今日美術館推出了「愛的藝術:親密」全球影像藝術大展,展覽於2018年11月24日至2019年2月24日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展出,以視覺媒介的形式呈現當代藝術家對親密關係的熱切思考與積極探索。展覽既涵蓋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草間彌生、小野洋子等頗負盛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她們從女性體驗情感的角度出發,以大膽創新的行為表演與藝術裝置探索「愛」的多元表達形式。同時,該展覽也展出了一組實驗性與未來感十足的影像作品,旨在討論社交網絡、虛擬空間與消費主義對親密關係的形塑,作為對當代無數新型親密形式的回應與反思。

「愛的藝術:親密」展覽信息

心碎亦是愛。2018年6月,世界第一家、也是最負盛名的克羅埃西亞心碎博物館在上海迎來了它的第50場全球巡展,吸引了無數中國觀眾慕名前去,這也是它首次來到中國辦展。坐落於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市上城的這家心碎博物館誕生於2006年,擁有世界各地失戀者捐贈的1000多件展品,並在2011年被授予「歐洲最有創意博物館獎」。心碎博物館的聯合創始人奧林卡·維斯蒂卡和德拉任·格魯比希奇原是一對情侶,在分手之際萌生了一個「安放曾經親密無間、千金難買的記憶」的想法。以更富有詩意的解決方法來處理已然結束的戀情,這是他們創辦心碎博物館的初衷。

克羅埃西亞的心碎博物館

2011年,心碎博物館的同名官方出版物《心碎博物館》上市,書中收錄了200件藏品,每一件藏品的圖片旁都附有捐贈者的說明文字,講述此件展品背後的故事。去年10月《心碎博物館》中譯本面世,將200個「人類失戀心理學研究標本」呈現到中國讀者面前。

親密關係的當代形式:情慾碎片與心碎物品

情書、情詩、當面告白,人們習慣於且偏愛以文字和語言傳情,這是因為它能較為直觀地傳達表白者的心意,也是人們默認的正統交流方式。而將抽象曖昧的情感轉譯為聲形俱備的語言也並非一件容易的工活,更何況情感的曼妙之處往往在於其難以訴之於口的特性,不過這番勞累也是戀愛者樂意承受的甜蜜負擔。表達情感的方式與承載情感的媒介也因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區隔、風俗的流變等變換不同的面目,就算是最基本的文字傳播,也不再僅限於在紙筆之間做文章。在當代,數字媒體技術、社交網絡與人工智慧都參與了這場情愛的轉譯活動,也使得現代人的情感表達方式更為多元立體。「愛的藝術:親密」中的諸多展品都展現了這份裹挾在親密關係中的現代性。

獨白劇場(Monologue Theater)展出了翠西·艾敏的作品系列《承諾愛你》。將霓虹燈作為表達媒介是翠西·艾敏典型的創作風格,這也造就了她對情愛語句的另類書寫。《承諾愛你》由數塊電子屏幕組成,每一塊屏幕上都有一句經典的表白話語,比如「When I hold you, I hold your heart」,「Love is what you want」,「I listen to the ocean and all I hear is you」。霓虹燈管被彎曲成手寫字體的模樣,拼接出了這些與愛相關的感受和思想。與《承諾愛你》有著相似呈現方式的,還有劉詩園的視頻裝置作品《情詩》。該作品將九首來自各個國家的古今愛情詩歌的詩句打亂,再重新拼接為一首高度抽象的冗長詩歌。這首長詩被翻譯為十三種語言,以視頻滾動播放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儘管這首被重組的詩歌讀來並沒有連貫的敘事與深刻的含義,但所有人都能夠明白它在述說關於愛的故事。

翠西·艾敏的作品《承諾愛你》劉詩園的視頻裝置作品《情詩》

這些告白的話語和情詩就像愛一樣,就其本質而言,既令人困惑,又有一種凝聚的力量,正如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反覆剖析的愛與語言之間的辯證關係——「我愛你,這一具體情境不是指愛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愛的反覆呼喚本身。」作為結構主義者的巴特將戀愛體驗與戀人之間的情緒故事演繹為語言的蒙太奇遊戲,用極富象徵意味的符號描繪了諸多經典的戀愛情境。而當語言負荷了過載的情緒能量之時,它也導向了模糊不清的情愛路途。

《戀人絮語》
[法]羅蘭·巴特 著 汪耀進/武佩榮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程然的錄像裝置作品《信》在未來劇場(Future Theater)展出。該作品由劉嘉玲演繹,呈現了一個豔麗女子的心事獨白,她穿梭在燈紅酒綠的都市中,向觀眾訴說一些朦朧的心跡與真假參半的回憶。劉嘉玲獨白內容的靈感來自於程然收到的一封包裝成情色邀請函的欺詐郵件,其中充斥著挑逗的語句和曖昧的邀約。圖像強化了文字的表現力,藉由演員的自述表演,雜亂無序的文字自然地拼接為一個立體的女人影像——寂寞、神秘又充滿誘惑力。她既是都市人對於情慾形象的慣性想像,又映射了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複雜聯繫。

程然的錄像裝置作品《信》

除了語言文字,物品也是承載感情的重要媒介。《心碎博物館》的藏品就展現了人們將抽象的親密關係實體化的諸多嘗試。比如一張寫著「Pay attention to me」的紙條、一雙不合腳的紅色運動鞋、一款同時送給妻子與外遇對象的海龜掛墜。奧林卡·維斯蒂卡在《心碎博物館》的引言中寫到,他們希望心碎博物館成為所有逝去的、痛苦的愛情記憶的保險柜。儘管有形之物終會消散,但總比人轉瞬即逝的感情與似是而非的回憶靠譜,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會在戀愛時互贈物品、將它們視作感情的確證和依託的原因。物品作為感情的能指而擁有了意義,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它甚至扮演或替代了感情本身。

《白色紳士鞋》:「我很開心,再也不用時不時穿上這雙白色紳士鞋來取悅她了。」

因此,維斯蒂卡與格魯比希奇試圖通過「展示」這些物品,幫人們完成「告別這段感情」的儀式。但心碎博物館的別出心裁之處,或者說頗具當代性之處,在於創始人將所有物品統一在了「失戀」、「心碎」的主題之下,以一種莊嚴的方式來紀念一段不完美、痛苦甚至是毀滅性的人生體驗。對「大團圓」故事與完美敘事體的破除,也映射了我們所處時代的某種思潮:以直面的姿態對待殘缺但真實的生活圖景。作為構築對特定群體有意義的生活秩序和集體身份的文化性機構,博物館對「心碎」面向的選擇和參與者的積極反饋,也反映了「肯定苦難」與「重新開始」在當代價值觀念中的重要性。

《心碎博物館:人類失戀心理學研究標本》
[克羅埃西亞]奧林卡·維斯蒂卡 德拉任·格魯比希奇 著 王紹祥 譯
未讀·文藝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10身體與在場:  愛與藝術成為藝術家的生命本身

愛將人與人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它要求參與者全身心的投入與專注,在「愛」自身的話語框架中保持「在場」狀態。但現代工作生活的快節奏使得「愛」的時間成本顯得如此高昂,與此同時,正如程然的作品《信》所揭示的,虛擬經驗與真實情感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且難以分辨,「愛」似乎也成為了若即若離、飄忽不定的閃爍存在。「將時間與愛可視化,」這是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面對這場「愛的危機」所給出的回應,通過這場活動,她也在探尋愛之於自身的意義。

2010年春夏之交,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了大型回顧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她本人也親自參與了「藝術家在場」行為藝術項目的表演。在展覽進行的三個月裡,阿布拉莫維奇每日都會坐在一把木質椅上,等待觀眾輪流坐到她的對面。雙方都被禁止通過語言或肢體動作交流,只能夠通過對視的方式接觸。報名參加這場行為藝術實驗的人不計其數,還有無數特地從大洋彼岸趕來的參與者,圍觀的人也總是把場地堵得水洩不通,許多觀眾在短暫的沉默對視中感動落淚。此次展覽的高潮莫過於阿布拉莫維奇與其前情人兼藝術搭檔烏雷的重逢,二十餘年未聯絡的兩人在木桌的兩端以淚水與緊握的雙手達成了和解。紀錄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跟隨記錄了此次展覽的全過程,並回顧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之間的愛恨情仇。

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在「藝術家在場」行為藝術項目的表演上重逢

「愛的藝術:親密」永恆劇場(Eternity Theater)為觀眾們呈現了這部紀錄片,同時該展覽也收錄了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在年輕時共同製作的兩部行為藝術影像作品《剩餘能量》與《戀人:長城徒步》。兩人相遇所帶來的火花和藝術能量極大地豐富了他們作品中的情感張力,並使得「愛與親密」的母題與他們一生的藝術創作緊密纏繞。《剩餘能量》以身體對抗的方式展示了親密關係的脆弱、不確定性和關係給雙方帶來的恐懼與創傷;《戀人:長城徒步》則更像是一場告別儀式——兩人分別從山海關與嘉峪關出發,花了三個月走向對方,在陝西二郎山相遇後,兩人擁抱揮別,從此不再聯絡。

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共同創作的作品《剩餘能量》

對於阿布拉莫維奇而言,愛既是藝術表達的話題,也是藝術創造力的源泉。她在紀錄片中表示,她的身體是她工作的主題、對象和媒介。她不僅以挑戰生理極限的行為探索兩性關係的邊界,還以「身體在場」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愛的空間」。在她看來,「藝術家在場」的意義在於任何坐在她對面的人都能夠和她產生直接、獨特且緊密的聯結並得到關注和尊重,這是對一個速度太快的世界的抵抗,她要求人們慢下來。阿布拉莫維奇和參與者在沉默注視中互相給予的無條件的愛與注意力,給她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輕盈與和諧的神聖感」。在這些冒險式、實驗式的創作實踐中,愛與藝術都成為了藝術家的生命本身。

宏大之愛:超越私密情感的社會力量

愛之於個人的意義紛繁變幻,對於《心碎博物館》展品的捐贈者而言,愛是一場回味無窮的情慾體驗或一份穩定熨帖的精神支持;在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眼裡,愛與藝術相伴常在。但愛是否是獨屬於私密領域的個人體驗?它是否擁有更為普世的意義?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威廉斯發明了「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強調未定型的社會意識與過程中的鮮活經驗——我們所體驗的人類感情不全然是「主觀感性」的結果,也受到具體社會經驗與社會關係的影響。不同於嚴謹的學術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愛的人們與藝術家們以一種更直觀、更具美感的方式闡釋了愛的社會性意義。

狗項圈燈、彈簧床墊、從脛骨裡取出的螺絲釘、伽利略溫度計、填字遊戲……《心碎博物館》中的展品既有平淡無奇的,也有荒誕怪異的,但每一件展品都有著共通的特性:不事修飾地講述某次極其私密的感情體驗。它們展現了過去一百年裡世界各地的人們真實生活的瞬間,也反映了這些人們所處時代的政治、倫理和社會問題。

展品「三束伴娘捧花、來自阿富汗的信和勳章」的捐贈者在注釋中寫道:「再強烈的愛情也經不起戰爭的摧殘。」「白色長手套」的捐贈者將手套視作父親對女兒成長為一名「上層社會窈窕淑女」的期待,她將這副手套捐贈給心碎博物館,代表她與這段業已破碎的父女關係的決裂。一張來自德國的蟲膠唱片記錄了捐贈者父親18歲時的歌喉——1942年,父親演唱並灌制了一張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阿德萊德》的唱片送給他的初戀女友,隨後他被迫參戰。在戰場上,榴霰彈彈片刺穿了他的喉嚨,父親的聲帶就此毀了。

《瓶中婚紗》:「他已經離開一年了,我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這件婚紗……於是我把這條裙子塞進了這個瓶子裡。」

在這些展品所講述的故事中,戰爭、傳統與習俗等更為宏大的敘事話語以一種粗暴的方式進入愛的私人領地;而在另一些關於愛的故事裡,私密情感與公共力量的交融與交鋒以更為溫和的面目出現。譬如一位穆斯林收到了男友送給她的橡膠小豬,她不僅沒有責怪對方,還認為這隻小豬給她帶來了「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啟示,讓她意識到墜入愛河能夠改變既定的命運。一位來自墨西哥的女士捐贈了自己的一束長發,以此奠念丈夫的十周年忌辰。丈夫比她大33歲,兩人訂婚之時遭到了無數親朋好友的反對,但兩人恩愛九年,直至丈夫過世。在這兩件展品所呈現的故事中,愛的深厚力量跨越了宗教的藩籬、破除了年齡的偏見,它克服世俗的阻力將相愛的雙方結合在了一起。

懷著「無私的愛能夠改變世界」的想法,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曾將1969年的蜜月旅行轉化為一場反戰行動。彼時越戰已持續14年。兩人先後在阿姆斯特丹的希爾頓酒店和蒙特婁的伊莉莎白女皇酒店舉行了「在床上」(Bed-in)行動,旨在宣傳「做愛不作戰」(Make love, no war)。這是一場空前未有的行為藝術表演,行動持續期間,這對夫婦穿著睡衣在床上與媒體、政客、粉絲等各類人群會面,談論人權與戰爭等議題。

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的「在床上」反戰行為藝術表演

這場行動的影像記錄《床上和平》(Bed-in for Peace)也在「愛的藝術:親密」行動劇場(Action Theater)展出,展覽還重現了這場表演發生的場景——一間貼滿反戰標語的酒店房間內,一張擺放著樂器與鮮花的大床。紀錄片中,列儂將他們看似偏激的行動定義為一次日常性的嘗試:「就像賣肥皂,會有人說這沒有用,那麼你也可以去做一些你能做的有用的事情。因為沒有人嘗試過和平,所以默認暴力是唯一的途徑。總有一天,人們會知道,和平和暴力是不一樣的。」48年後,小野洋子再度回憶起她與約翰·列儂共同發起的「在床上」行動,坦誠承認「1969年,約翰和我都太天真了」,但她同時也相信, 「這個影片是有力量的,我們當時說的話,現在也可以被聽見。」這封獨白信同樣也作為一件展品被收藏展出。對和平與善意的信仰和追求使得愛情不再局限於一份私密情感,而轉換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力量。與上世紀六十年代反戰的社會潮流相結合的愛,擁有了更為多元的公共面向。

……………………

| ᐕ)⁾⁾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相關焦點

  • 「愛的藝術——全球影像藝術大展」杭州站開票啦
    愛是將性命交付對方的極致;愛是轟動世界的床上和平;愛是叛逆中的深情,愛是就要和你在一起…… 愛是人類作為個體時,尋覓「另一個體結合」發起的最直接、最本能的活動,也被稱作「愛情」。愛似乎與生俱來,但是卻少有人談論愛,它不僅缺失一個具象的定義,還缺席在如今的社會裡,在這場看似隨心所欲又受制於人的活動裡,我們都攜帶著成長缺口。
  • 深度解讀《愛的博弈》:從「愛情實驗室」,獲得幸福的親密關係
    導語人終其一生,都在愛中博弈。在親情的愛中博弈,在友情的愛中博弈,更在愛情之愛中博弈。那麼請問,你累嗎?《愛的博弈》《愛的博弈》以愛情實驗室為主要戰場帶我們走進愛情,了解愛情,認識愛情,更好地追求愛情。本書分為14個章節,分別各自詳盡地描述了愛情的種種維度,有信任,有爭吵,有分有合。
  • 從《愛情與靈藥》看愛情三角論模型:激情、親密和承諾
    愛情三角模型就此展開運作:第一階段,激情:男主角是一個相貌英俊的銷售員,靠著自己的臉蛋游離於各個女人之間,女主角第一次和他見面就完全被他的英俊外表迷上了,很快兩人發生了關係。別人是先有愛情才可能有性,而他們跟大多數人恰恰相反。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永別吧,我墜入接受我手臂溫柔的角度裡去了我斜睨著看見了一切喝著酒的人們我不敢動,他們都坐著by 勒韋迪馬爾克斯和村上都會說,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有可能村上是在致敬卡佛,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實際上造句的本能逃不脫意義本身的泥沼。卡佛倒是夜裡不眠的人,歸之於仍然糾結白天的糾結。
  • 你憧憬他們的什麼,關於藝術還是關於愛情
    除了藝術大師本人及其作品,他們的愛情故事也常常被人們津津樂道。從羅丹與卡蜜爾,畢卡索與朵拉,到列儂與小野洋子,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也許能促成藝術家的個人成就突飛猛進。面對這些著名的藝術家,我們或許曾被他們的作品所震撼,但他們真實的愛欲肯定比作品更驚世駭俗!如果說,「愛」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很重要,大概沒有人會反對。
  • 談論藝術是哲學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想到藝術史研究中那些主要的大師,比如形式主義學派中的沃爾夫林或者所謂「圖像學」流派中的阿比·瓦爾堡,他們的著作都非常「哲學」,所以如果你沒有經過哲學訓練的話是無法理解他們的。只是在後來,當德國的藝術史家移民到北美,以及不同的博物館紛紛變得自主之後,藝術史家才被認為是「實證科學家」。你知道,他們都是呆在「實驗室」裡的。
  • 愛情心理:你我都有「親密恐懼症」
    最近看了《完美關係》,男主衛哲因為從小目睹了父母的吵鬧,從小被父母冷落、見證了父母的離婚,從而患上一種奇怪的病——「親密恐懼症」。當他和異性接觸時,就會產生頭暈、情緒失控等生理反應。我們常人沒有這樣的病,但誰還沒點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呢?
  • 羅志祥的愛情史:成功《愛不單行》,失敗「愛不單行」
    也許從那以後,羅志祥經歷了情感上的挫折,「愛不單行」這個詞也在迴響。羅志祥出生於康樂隊的一個家庭,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統(母親是阿美族),而父親母親都從事音樂相關產業,出生在這樣一個沒有音樂細胞的家庭是非常困難的。沒有人考慮過小羅志祥長大是他自己的選擇。
  • 《親密關係的秘密》:愛情的美好之處不是海誓山盟,而是兩情相悅
    年輕時的我們都渴慕海誓山盟的愛,總覺得戀愛只有談得轟轟烈烈刻骨銘心才是美好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走進婚姻以後,你會發現,不管曾經認為多麼海枯石爛的愛情,都終究是這樣兩個結果:要麼走進生活的雲淡風輕,要麼跌進記憶的遙不可及……真正能夠讓你幸福的,只有平凡生活中的兩情相悅。
  • 九部電影,都是關於愛情的
    被滿屏狗糧包圍,我們情不自禁地談論愛情。說到夏天,每個人都準備好行動了。穿著吊帶裙,喝著冰鎮奶茶的路邊攤販正忙著叫賣,和喜歡的人肩並肩騎著自行車,轉過身看到鼻尖上有點稀薄、發亮的汗水。那些美麗的故事和愛情似乎發生在夏天。今天是周末。這九個愛情電影是給那些愛或等待愛的人的。
  • 下周愛得狼狽,痛到心碎,不再堅持,轉身離去,破繭重生更精彩
    同樣就是這樣的仁慈,讓巨蟹座的身邊,總是圍繞著許多朋友和異性的青睞。可是,他們對於感情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一旦愛上了一個人,就會全心全意的為愛付出,渴望彼此之間的感情能久久不散。但是如果有一天,巨蟹座,在感情上受過傷害和羞辱,即使對方再如何挽留,也不會回頭。下星期,愛的破殼而出,痛到心碎,不再堅持,轉身離去,破繭重生更精彩。
  • 為什麼他們能成為親密的好朋友,而你們只能是遠遠的泛泛之交?
    朋友又有很多類別,有的是親密朋友,你可以和他們自由地分享彼此內心深處的秘密;而另外一些則是一般的朋友,你們局限於交流一些簡單的資訊信息。就好像下面圖片一樣,以你自己為中心,外面是一圈圈的圓環,從最外圈的陌生人,到認識的人,一般朋友,親密朋友,環環遞進,最後靠近最中心的圈---你自己。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當人們談論生活中尤為重要的話題——愛情時,竟然驚訝地發現它幾乎淪為無人關心的荒蕪之地,被扔到了在兩性關係中信奉虛無主義的小說家、研究新型「愛情困惑」的社會學家,抑或弄虛作假的宗教狂的手中。沒有人真正願意研究關於愛情的各種哲學觀點,以至於我們幾乎更願意在流行音樂中,而非在當代思想家的作品裡領悟深刻的愛情意義。
  • 藝術家的愛情:靈魂深處的碰撞
    Energy, Tanya Bilous愛情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定義,那些浪漫的藝術家們,他們的愛情故事也被追隨者津津樂道。著名的藝術家往往是兼收並蓄、魅力四射的個體。他們經常把時間留給其他有創意的人,一起建立親密的友誼,有時還有浪漫的關係。
  • 心理學:愛情不僅需要激情,親密關係裡的真相你知道嗎?
    愛情沒有文學、影視作品中描繪得那麼崇高而美好,它不過是一些大腦分泌的一些化學激素(多巴胺)的產物而已。 從這個視角來看,絕大多數的「愛情」(或者愛情中的激情)會在18個月內消亡。 激情(多巴胺)的時間只有半年到兩年,持續的愛是要進入精神之旅、進行彼此深層多面的分享。
  • 《沉靜如海》:只有一句話卻讓人心碎的戰爭愛情
    另一戶小男孩的家,通過他們的對話我們得知每當母親在窗口拜訪天竺葵時,就會有很多大人一起談論嚴肅的事情,天竺葵是法國地下組織的標誌,也為後來他們策劃爆炸埋下了伏筆。戰爭將這樣一個巨大的矛盾賦予到了每一個微小的個體,這是一種盛大的殘忍。愛是想要觸碰卻收回手電影中有關男女主角感情的刻畫可謂含蓄到了骨子裡,兩個人全程只有一句對話,沒有任何的肢體接觸,卻能讓屏幕另一邊的我們感受到兩人之間沉默卻洶湧的愛情。表面看似平靜如水,實則內心暗潮湧動,於無聲處聽驚雷,沉靜中蘊含複雜而深沉的情感。
  • 他們談戀愛也談理想 青春愛情劇有了現實的重量
    無奈大部分是依靠觀眾自身經驗腦補的平庸之作,這些年主打「無虐甜寵」的劇集更是乖乖牌中的乖乖牌,以不讓觀眾「傷筋動骨」為號召力。而《普通人》既不平庸又不乖,提醒我們最初的愛是五味雜陳的,因為不得不束手就擒,接受不可抗拒的愛的改造。  《普通人》從主題上說倒沒有多新,難得的地方是「敢」,敢於直面愛情自帶的困苦,首先,愛會讓人更在意自身的缺憾,理想化地愛慕另一個人,卻忘記愛自己。
  • 小鬼王琳凱新曲《Pinky Murder》上線酷狗,演繹心碎男孩的愛情故事
    8月14日,小鬼王琳凱在酷狗音樂發布了《Lil Ghost 2.0》專輯的全新單曲《Pinky Murder》,向歌迷介紹關於Lil Ghost 2.0 AKA 21號仿生人的前世今生,展開一段虐心指數十足的愛情故事。
  • 3本輕鬆向現言甜寵文:危險親密~他們說我是高攀~乖一點就抱你
    《危險親密》、《他們說我是高攀》、《乖一點就抱你》1、《危險親密》作者:荔霧《危險親密》《他們說我是高攀》《乖一點就抱你》嘴硬心軟vs積極向上女主控入,男主愛得很卑微,很愛女主!!天之驕子 甜文 校園主角:溫迢,祁也一句話簡介:跟我在一起,他管你叫嫂子立意:關愛心碎男孩,攜手美好未來喜歡的小夥伴們望多多點讚轉發踴躍發言支持小編鴨!
  • 覺察即療愈:愛,從未停止過
    他們開始相約同看一場電影,在自由時間裡享受只為他們開放的專場,隔著時空互相談論彼此的感受;開始去回憶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點點滴滴串聯成一幅美好的畫面,讓他們感受到即便病毒兇猛依舊有愛守護,增進彼此的親密感;共同制定未來的的生活和旅遊計劃,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了解對方,讓他們看到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扶相伴的承諾;面對共同的疫情,他們會有不同的思考和觀點,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在這個過程中看到彼此的差異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