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9月14日電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14日當選執政黨自民黨總裁。他將在16日國會臨時會議上被推選為日本新首相,正式接替8月底宣布辭職的首相安倍晉三。
新年號的宣布者日後成為首相的先例,似乎預示了「令和大叔」菅義偉將登上權力巔峰。
在世襲權貴當道的日本政壇,這位出身農村、一步步打拼上來的「平民首相」似乎是個「異類」。日本輿論都在議論,他會暫時過渡還是長期執政,是會因襲安倍還是推陳出新?
從農村青年到國會議員
1948年,菅義偉生於日本東北地區秋田縣的一個山村,在當地度過了少年時光。
童年時代的菅義偉(左一)。新華社/路透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期,大批農村青年組團赴東京等大城市務工。
菅義偉高中畢業後也踏上了駛往東京的夜行火車,不過他並非像大多數同學那樣因家境貧寒外出務工,而是因不願服從父親的安排繼承家業搞草莓種植而逃離。
9月11日,在日本秋田縣,友人展示菅義偉(左)青少年時代的照片。新華社/路透
由於和父親鬧翻,菅義偉到東京後無法獲得家裡資助,在東京的工作也不順利,這讓他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迷惘焦慮中,菅義偉決定考大學。他考取了學費相對低廉的法政大學,靠勤工儉學完成學業。
大學畢業後,菅義偉度過了碌碌無為的一段時光。「那時,我覺得自己遲早得滾回秋田老家。但在讀書和思考人生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轉動這個世界的是『政治』。」菅義偉後來回憶說。
找準人生目標後,他跳槽到一名自民黨國會議員的事務所作秘書,人生就此迎來轉機。
9月11日,日本秋田縣一個商店售賣印有菅義偉頭像的紀念品。新華社/路透
菅義偉在事務所很快顯露頭角,被提拔為首席秘書。擔任秘書的十餘年間,菅義偉在橫濱地方政界聲名鵲起。他廣交各界人士,在當地織起一張屬於自己的政商關係網。
1987年,羽翼初豐的菅義偉自立門戶,當選橫濱地方議會議員。1996年,菅義偉以自民黨籍從橫濱選區當選國會眾議員,躋身日本政壇大舞臺。
咬定安倍不放鬆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政壇正處於分化動蕩期,各種勢力合縱連橫。在講究門第血統、派閥林立的自民黨,菅義偉只是一個毫無背景的年輕議員,距離權力核心遙不可及。他瞄準了黨內「根正苗紅」的世襲新秀、小他6歲的安倍晉三,在其左右緊緊跟隨、忠心輔佐。
圖片來自網絡
2006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引退,安倍有意參選下任首相。菅義偉迅速組織一個橫跨自民黨各派閥的團體力挺安倍,為安倍第一次上臺立下功勞。安倍也投桃報李,破格提拔菅義偉擔任內閣總務大臣。
一年後,安倍黯然下臺,但菅義偉對跌落谷底的安倍不離不棄。2012年,安倍在菅義偉等人支持下再次當選首相。他對菅義偉大加犒賞,任命他為政府二號人物內閣官房長官,而且此後多次改組內閣也從沒換過。
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被稱為首相「賢內助」,位高權重,但格外辛苦,既是政府各部門工作的總協調人,也是政府的首席發言人,每個工作日都要召開兩場新聞發布會。
9月2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東京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決定參加自民黨總裁選舉。新華社/共同社
由於還是內閣危機管理責任人,菅義偉手機從不離身,一直住在東京的議員宿舍,據說從沒回過橫濱家中待過一晚。
與此同時,菅義偉也利用內閣官房長官的地位和權力,在黨內外擴張影響力。在黨內,儘管菅義偉自稱不搞派閥,但有日本媒體稱自民黨存在「隱形」的「菅派」,籠絡國會議員不下30人。在黨外,他幾乎統攬政府官僚人事權,栽培了一大批親信,將官僚集團牢牢控制在手中。
從幕後走到臺前
2019年4月,在萬眾矚目的新年號發布會上,菅義偉代表安倍政府宣布新年號「令和」,由此獲得「令和大叔」的綽號。
上世紀90年代,日本前官房長官小淵惠三有「平成大叔」的別稱,後來當選首相。因此,「令和大叔」菅義偉能否當上首相自然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
菅義偉此前從未表現出競選首相的野心,他自比日本戰國時代身居幕後輔佐兄長豐臣秀吉一統天下的豐臣秀長。但安倍辭職後,他在幾位黨內大佬的支持下很快決定加入接班人競爭。
「我一直想做的是豐臣秀長,但現在,我要力爭成為豐臣秀吉。」菅義偉在一場和自民黨員的交流會上如是說。
作為從地方摸爬滾打上來的老辣政客,菅義偉有出色的政治手腕、協調能力、政策執行力以及對官僚系統的掌控力,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立場卻十分模糊,幾乎沒人能說清他希望把日本變成怎樣的國家。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9月14日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獲勝。新華社/法新
菅義偉是安倍政權的股肱老臣,不少人預判他僅是一個延續安倍政權的過渡首相。菅義偉卻表示,他會繼承安倍的政策,但他的政府不會只是過渡政權。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他會謀求長期執政,在其強項內政方面可能推出個人色彩強烈的政策,包括經濟和政府監管改革、打破官僚系統「條塊分割」等。
由於長期負責內政事務,菅義偉很少涉足外交。分析人士由此推測,菅義偉將繼承安倍的外交路線,不過相比保守思想強烈的安倍,菅義偉個人傾向較弱,外交方面或更加注重實用主義。(記者:沈紅輝;視頻:於榮;編輯:馬曉燕、王豐豐、劉陽、王沛;製圖:錢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