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來自國家有關部門的通告顯示,下周12月22日將舉行進口大豆競價,與此同時,在主管部門的一系列調控下,東北主產區國產大豆價格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滑勢頭。
然而,從全球大豆市場來看,資金對大豆價格的炒作仍未結束。
周四晚,由於出口數據強勁,美國CBOT大豆價格創下四年半新高,其中最為活躍的3月期約收高17.50美分,報收1205.50美分/蒲式耳。
最新數據顯示,截止截至12月10日的一周,我國買家淨買入約92萬噸美國大豆,作為對比,前一周淨買入68.54萬噸。
實際上,市場更關心的則是中國對美國玉米和高粱的採購進度。
數據顯示,在同一周我國對美國玉米和高粱的採購數量分別達到了23.18萬噸和32.59萬噸,總計56萬噸,這樣的周度購買數據儘管未創新高,但也是罕見的。此外,這一周的對華裝運數量分別是玉米35萬噸,高粱32.5萬噸。
其他方面,當周我國還買入6.83萬噸美國小麥22.58萬包棉花,700噸牛肉,1.16萬噸豬肉和13.79萬張美國整牛皮。
市場認為,此階段對美國農產品的大量採購除了完成第一階段協議外,更重要的在於國內同類商品的供應市場出現了供應緊張的局面。
資料顯示,由於2008-2015年國家實施的臨儲收購導致國內玉米庫存創歷史記錄,為此國家在2016年起對玉米實施去庫存,玉米深加工時隔8年後再度受到政策鼓勵。
從歷史數據來看,在玉米深加工得到有效鼓勵的這幾年,我國累計消耗掉了臨儲玉米庫存約2.4億噸——而且,隨著新項目的陸續投產,玉米深加工對玉米的需求量還處於上升階段。
與此同時,在2019年下半年伴隨著國內豬肉價格的快速上漲,在一系列政策鼓勵下各地養殖業陷入瘋狂擴張——相對於玉米深加工,生豬養殖門檻更低,短短一年的時間,全國規模豬場比年初增加1.6萬家,散養戶比年初增加228萬戶。
玉米深加工和養殖業的快速擴張,帶來的則是我國對玉米、大豆、高粱等粗糧消費的增長。
儘管目前進口大豆已佔我國大豆消費總量的80%以上,但今年預期超億噸的進口還是讓市場吃驚:如果按此發展速度,明年我國的大豆進口量有望達到1.2億噸的水平。
目前有消息顯示,我國已經有買家開始在國際市場尋購2021年9月份收購的下一季美國大豆。
而在穀物市場,據來自美國農業部的最新銷售數據顯示,截止12月10日的一周,美國對我國農產品的裝運數量分別為小麥6.8萬噸,玉米35萬噸,高粱32.5萬噸,大豆170萬噸和豆油1.06萬噸。
此外,從我國海關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1-11月我國糧食進口已經創同比新高,達到12920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6%。
這其中除了大豆進口繼續保持增長外,小麥、玉米及高粱、大麥的進口增速最為明顯。
與此同時,在我國糧食作物進口明顯增加外,1-10月份我國的肉類進口同比增加了68%,食糖進口同比增加了28.4%。
如果說,此前我們已經成功破解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那麼接下來的將是「誰能養好中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