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觀西東(上)

2021-01-14 一壺真趣

東西簡約史綱Ⅰ




公元前2760500,盤古揮舞著那口(已經砍了18000年的)巨斧,一斧下去,一聲巨響,天地打開。


然後,盤古不斷長大的身軀,變成了神州大地河嶽山川。

多年以後,女媧用泥土捏了一堆男人女人。

從此人類(或者說華夏兒女)就誕生了。

非常具備奉獻精神的盤古、女媧,把這個世界和人類交給其它無數個神來管理(這一點與耶和華不太一樣,耶和華既創造世界萬物,也主宰世界萬物)。


主角:盤古、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


當盤古為中國人開天闢地時,其他區域的神祗也都忙著為他們的民族,作同樣的貢獻,譬如:上帝耶和華,第一日創造了白晝和黑夜;第二日創造了空氣和天空;第三日創造了大地和海洋以及各種植物;第四日創造了日月和星辰;第五日創造了魚類和飛鳥;第六日創造了其他動物,又創造了一位模樣跟耶和華相同的男人,命名亞當Adam;第七日,也就是最後一日,耶和華感覺到疲倦,他就休息。亞當一個人在世界上太孤單了,耶和華就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一個女人,命名夏娃Eve,作為亞當的伴侶。這對夫婦,就是猶太人的祖先。




公元前38世紀,印度河下遊摩罕達約地方,印度人建立王國,已使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古印度人已經滅絕,和現代的印度人無關)。


公元前37世紀,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蘇美爾Sumer人建立帝國,已使用文字和銅器。


西亞兩河流域,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間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中下遊地區。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稱亞述Assyria(得名於亞述城),南部稱巴比倫尼亞Babylonia(得名於巴比倫Babylon城),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南北兩部分,北稱阿卡德,南稱蘇美爾。


公元前36世紀,尼羅河三角洲埃及人建立舊王國,定都孟非斯城,已使用文字和太陽曆(古埃及人跟古印度人的命運一樣,早已滅絕,和現代的埃及人無關)。


公元前35世紀,克裡特Crete島邁諾斯王國建立,築諾薩斯城(註:克裡特島位於愛琴海Aegean Sea)。


公元前32世紀,埃及舊王國第四王朝開始,諸王紛紛建造金字塔。


公元前2873,閃民族酋長薩爾貢入侵美索不達米亞,滅蘇美爾帝國,築阿卡德城。


公元前27世紀-公元前23世紀,「五帝」(黃帝姬軒轅/玄帝姬顓頊/帝嚳姬俊/堯帝伊祁放勳/舜帝姚重華)。




公元前2070-1600,大禹治水後,開啟了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


公元前2000,希伯來Hebrew部落酋長亞伯拉罕率族人,從阿拉伯半島進入埃及定居。


公元前1776,巴比倫國王統一兩河流域,頒布《漢謨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刻在巴比倫城綠玉圓柱上,是人類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夏之後,約公元前1600-1046,商朝。


公元前1504-1450,埃及Egypt法老圖特摩斯三世,跨西亞北非。


公元前1450,希伯來Hebrew部落酋長摩西Moses率族人自埃及出走,進入流奶與蜜的迦南Canaan地。在西奈山上,上帝耶和華親自授給摩西刻著《十誡》的金牌,信奉一神的猶太教自此誕生。


公元前1400,希臘人Greeks侵入克裡特島,邁諾斯王國亡。


公元前1300,盤庚遷都於殷,史稱「盤庚中興」,商朝又稱「殷商」。


公元前十二世紀,東西方同時出現兩位絕色美女,並引起兩場流血乃至覆國的戰爭:

西方美女海倫Helen,是希臘斯巴達王國的皇后,但她卻跟土耳其半島上特洛伊Troy王國的王子帕裡斯Paris(單詞有點小熟悉。將近兩千年後,有一個法蘭西城市好像也這麼拼寫,雖說這時候距離英語的誕生還有十萬八千裡)私奔。

希臘各城邦組織希臘聯軍,進攻特洛伊。自公元前1194年開始,歷時11年。最後,到公元前1184年,希臘聯軍留下一個巨大的木馬,然後佯裝撤退。特洛伊人把木馬當作戰利品運到城中,隱藏在木馬裡面的希臘戰士殺死沉睡中的特洛伊官兵,特洛伊陷落,海倫被搶回。

當戰爭進行到第十年時,海倫親自出來勞軍,戰士們震驚於她的美貌,失聲說:「我們為她再打十年也值得。」


東方美女蘇妲己,蘇部落酋長的女兒,姓己名妲。她是商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子受辛(我們更熟悉的還是姬發同學給他取的名字「商紂王」)的妻子。

這個商紂和妲己,搞了「酒池肉林」等一系列的改革創新,「炮烙酷刑」本來屬於夏桀(姒履癸)的發明創造,莫名其妙也變成了子受辛的發明創造,怪只怪那時候沒有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在姜子牙的幫助下,「武王伐紂」把子受辛和蘇妲己給結果了(據說姜子牙下令把蘇妲己綁赴刑場處斬,怎奈劊子手都不忍下手,姜子牙只得親自操刀,而且必須把蘇妲己的面容用布蒙起來,才把她殺掉)。


海倫的故事,到了公元前9世紀成為荷馬Homer史詩《伊裡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ýsseia》的主要題材。

妲己的故事,到公元15世紀的明代,許仲琳寫了一部(不忍卒讀的)《封神演義》。


美女的命運,在東方和在西方完全不一樣:

在荷馬史詩以及西方的傳揚中,海倫被千年稱頌;

蘇妲己以及她的無數個後繼者,一律在(被無數個男人趨之若鶩之後)被中國男人當成「禍水紅顏」、「狐狸精」千年傳唱。


商紂王的朝歌陷落時,子受辛的叔父子胥餘逃到朝鮮半島,建立朝鮮的第一個王朝,稱箕子朝鮮。


武王伐紂,1046-771,西周。



(西伯為殷商天子鎮守邊關,是商天子聘用的「農民工」,幹的都是朝歌人們不願幹的累活、危險活。累活危險活幹多了,自身就變得強大無比)


進入迦南地的希伯來部落,政治跟宗教分家。約公元前1080,掃羅Saul被推舉為國王,建立希伯來王國Hebrew Kingdom。掃羅戰死,大衛David繼位國王,四出侵略,領土大大的擴張。


公元前971,希伯來國王大衛去世,兒子所羅門Solomon繼位。這位以《所羅門箴言》聞名於世的偉大君主,把希伯來王國帶入黃金時代三十餘年。


公元前931,所羅門去世,王國分裂為二:北部稱以色列王國Kingdom of  Israel,南部稱猶太王國Kingdom of Judah,互相攻擊,戰鬥不止。


公元前920,周王朝第五任國王姬滿命大臣呂侯制定刑法。這是中國第一部成文法典,史學家稱為《呂刑》,比《漢謨拉比法典》晚1200年。


公元前900,希臘詩人荷馬Homer誕生。


公元前850,腓尼基Phoenicia人在北非洲建立迦太基帝國(約公元前1500年,腓尼基人發明字母)。




周王朝第十任國王姬胡,重用榮夷公,將貴族賴以謀生的各種行業改由政府專營。引起各種反抗,他又重用衛國巫師判斷人們內心的反叛或誹謗,即行下獄處決。

公元前842年政變發生,貴族攻進皇宮,姬胡出奔西方彘邑(山西霍州)。

貴族們欲殺姬胡的兒子姬靖,姬靖得召公和周公保護免於一死,姬靖卻也不得立即繼承王位。就由召公、周公二人,共同攝政,史學家稱為「共和政治」。


公元前841年(共和政治元年),中國歷史的文字記載開始得以保存。並且一直沒有間斷,這是華夏人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共和政治歷時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姬胡在流亡中去世,姬靖即位,恢復君主政治。


公元前800,印度進入後吠陀時期,開始種姓制度。


公元前776,希臘人在奧林匹克平原舉行競技大會,以紀念天神宙斯。奧林匹克運動會自此始,希臘信史時代也自此始,較中國晚65年。


烽火戲諸侯,犬戎之禍,771,平王東遷洛邑(今洛陽),西周滅亡。


東周列國演義:770-476,春秋五霸。


公元前753,羅馬王國Roman Kingdom建立,弟兄二人羅慕路斯、列莫斯興築羅馬城。


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753年-前509年羅馬的一個時期,人們稱呼這個時期的羅馬為羅馬王國。


公元前745,亞述部落滅巴比倫帝國Babylonian Empire,建亞述帝國Assyria empire。


公元前722,亞述攻陷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城,以色列王國亡。


公元前594,雅典Athens執政官梭倫(Solon,前638年-前559年)建立公民會議司法陪審制度,首創平民參政和陪審團的設立,這是雅典人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公元前571老子誕生。


公元前563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誕生。


公元前551928孔子誕生。


孔子廣招門徒,傳授他們學問(因材施教),做他們的人生導師(大道之行)。「三千儒弟子,七十二賢人。」


公元前550,波斯Persia王居魯士Cyrus滅米底王國Medes(原臣屬於亞述王國),建立波斯(第一)帝國Persian Empire。


公元前545,軍事家孫武誕生。


公元前509,羅馬王國改建為共和國Roman Republic(前509年-前27年),設立執政官和元老院。羅馬開始信史時代。


從希臘到羅馬、迦太基,其統治和殖民的區域,均在地中海沿海區域(內陸地區較少涉足),不象中國以陸地疆域為主而且基本接壤。


公元前483釋迦牟尼去世。


公元前479411孔子去世。


公元前476,春秋時期結束。


吾國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封邦建國」、「分封建制」)在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開始式微)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後,(除了漢初的「異姓封王」)就再也沒有封建社會。

(J委說過「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在「分封建制」下,諸侯、貴族享受的儼然是「相對的、有限的權力」,周天子算「禮儀上的、形式上的君主」。

故此在先秦,「老子、孔子等老一輩無產階級思想家」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瀟灑,短暫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


東周列國演義:475-221,戰國七雄。


公元前471老子去世。


公元前470孫武去世。


公元前469,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誕生。


公元前427,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前427年-前347年)誕生。


公元前384,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誕生。


公元前372孟子誕生。


公元前369莊子誕生。


(點擊閱讀《莊子講的三個寓意深刻的故事》)


公元前347,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去世。


公元前336,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位馬其頓王國國王,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曾師從著名學者亞里斯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後統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不費一兵一卒佔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佔據其三。


公元前330,波斯Persian被馬其頓The Macedonian Empire滅亡。


公元前324,印度之旃陀羅笈多自立為王,孔雀王朝。


公元前289孟子去世。


公元前287,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年-前212年)誕生。


公元前286莊子去世。


(點擊閱讀《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做正事上》)


公元前278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投汨羅江而死。


公元前273,阿育王即位,在位37年孔雀帝國極盛時期,佛教廣泛傳播。


公元前264,羅馬與迦太基Qart Hadasht(簡稱Carthage)進行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56,東周亡,周赧王去世,名義的周天子不復存在。


(一如西伯為殷商天子鎮守邊關,秦為周天子養馬並徵伐西戎北狄,是周天子聘用的「農民工」,幹的都是天子腳下人們不願幹的累活、危險活。累活危險活幹多了,自身就變得強大無比)


公元前247,波斯第二帝國(帕提亞帝國Parthian Empire,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或安息帝國)建立。


公元前231,韓信誕生,他為西漢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與韓信相關的成語有:「胯下之辱」、「一飯千金」、「多多益善」、「獨當一面」、「戰無不勝」、「背水一戰」、「國士無雙」、「拔旗易幟」、「置之死地而後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兵仙神帥」、「解衣推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功高震主」、「金石之交」、「略不世出」、「不賞之功」、「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推陳出新」、「勳冠三傑」、「伐功矜能」、「偽遊雲夢」、「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人心難測」、「鍾室之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問路斬樵」等等。

順便講一個有關魔鬼細節的故事(來自羅胖所述):

韓信領兵3.2萬在河西,趙王領兵30萬在河東,隔河對峙。韓信讓士兵渡河之後,背水紮營,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舉擊潰了十倍於己的兵力。他做到了,而多年後的馬謖卻敗得很慘,那是為什麼呢?

原來在於細節,而不僅僅是典故上的那一句話。

韓信並沒有讓他的3.2萬兵一起渡河,他是這樣做的:

先讓2000人順流而下,偷渡過河,然後埋伏在趙國大營背後的山上。

次日早上,他讓1萬精兵先過河,挨河紮營。

趙國按兵不動,靜等韓信的另外2萬人過河。

等1萬精兵紮營完畢,韓信2萬人接著渡河,一到岸即刻撲向趙軍大營。

趙軍迎頭痛擊,韓信的2萬人馬且戰且退到河邊。

先前紮營的1萬精兵接力上來迎戰,兩軍形成膠著之態。

此時趙軍大營的將士們再也按捺不住,傾巢出動搶佔頭功。

這時候,主角終於出現了——就是那偷渡過河的2000精兵,他們迅速撲向趙軍空營,遍布漢旗,高呼趙王被俘、趙將已死。

趙國大軍忽逢大變,大本營被抄,鋪天蓋地的漢旗在飄揚,頓時亂作一團,人踩馬踏,頓時潰散。

「置之死地而後生」有用嗎?當然有用。

但,韓信置於死地的3萬精兵,壓根就不是主力,只是一個誘餌。真正的主力,是那兩千伏兵。


公元前221,秦掃六國,秦始皇登基。


公元前219,羅馬對迦太基Carthage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開始。


公元前209,陳勝、吳廣起義。


(點擊閱讀《食物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公元前209,羅馬將軍小西庇阿(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Publius Cornelius Scipio Aemilianus Africanus;前185年-前129年)率海陸軍攻陷迦太基城。


公元前209,匈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


公元前207,秦朝覆滅。


楚漢爭霸,公元前202,西漢王朝建立。

公元前202,羅馬大將西庇阿直搗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補給斷絕,退回迦太基,與羅馬兵團會戰於撒馬,漢尼拔首次戰敗(漢尼拔與項羽、韓信,同是本世紀的名將)。


公元前180-141,「文景之治」。


公元前146,羅馬確立在希臘的統治;羅馬克迦太基城,夷為平地。


公元前145,太史公司馬遷誕生(另說誕生於前135年,卒年不可考,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公元前138,張騫首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29,匈奴騎兵入侵漢朝,漢武帝命令兵分四路出擊。衛青初出茅廬,拜車騎將軍,以閃電般速度,出敵不意,直驅匈奴聖地龍城,獲大勝而歸。


公元前121,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孤軍深入長途奔襲,獲取河西走廊。匈奴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公元前119,西漢將軍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裡,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現為肯特山,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東側,成吉思汗時稱不兒罕山,是蒙古帝國的發源地),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史稱「封狼居胥」,自此「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點擊閱讀《每人心中都有個霍去病,卻被逼活成了衛青!大漢璀璨雙子星的輝煌與落寞》)


公元前115,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從此商賈雲集河西走廊。


公元前77,西漢使節傅介子擊斬樓蘭王。


公元前73,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奴隸鬥士斯巴達克斯Spartacus等七十餘人,從加菩阿角鬥場起義。羅馬大將格拉蘇Grassure、愷撒Caesar出兵討伐,戰爭持續三年,史稱「奴隸戰爭」。


(點擊閱讀《活色生香美劇:『斯巴達克斯』》)


公元前62,羅馬共和國「前三雄時代」開始,執政官龐培Pompey、格拉蘇、朱利亞·愷撒三人結盟,輪流主持國政。


公元前60,西漢置西域都護,號令行於西域各國。


公元前55,羅馬大將愷撒攻入不列顛,說出名語:「我來,我見,我徵服。」



公元前54,匈奴呼韓邪單于遣子入漢,對漢稱臣。51,呼韓邪單于遣子正式入朝。


(點擊閱讀《農耕中原與遊牧族群的千年對抗》)


公元前49,羅馬「前三雄時代」結束。執政官龐培嫉妒愷撒的成功,與元老院聯合,下令免除愷撒高盧(法國)總督。愷撒回軍,攻陷羅馬城,龐培逃亡。元老院推選愷撒為執政官,愷撒成為羅馬事實上的獨裁者(愷撒開始了與埃及豔后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的「愛情」)。


公元前39,安東尼(馬克·安東尼Mark Antony,全名馬爾庫斯·安東尼斯·馬西·費尤斯·馬西·尼波斯Marcus Antonius Marci Filius Marci Nepos)進攻埃及,被託勒密王國二十七歲女王克麗奧佩特拉所迷,流連忘返。


公元前33,呼韓邪單于遣自請為婿,迎取漢宮女王嬙(昭君)為妻(號「寧胡閼氏」)。


公元前31,安東尼與屋大維(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Gaius Octavius Augustus,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決裂,安東尼兵敗自殺。克麗奧佩特拉打算再用美色迷惑屋大維,但不久就發現屋大維準備把她騙到羅馬遊街示眾,遂自殺。從紀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出來的託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到此滅亡。


埃及豔后是埃及最後一任法老,她同時又是希臘人。

埃及在羅馬東西分裂之後,在薩拉森人的衝擊下納入阿拉伯人統治圈(以一人之力獨抗歐洲三名王神聖羅馬帝國「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蘭西菲利普二世、英格蘭「獅心王」理查一世的薩拉丁就是埃及蘇丹)。

現代埃及幾乎找不到埃及原初文明的痕跡了。


公元前30,羅馬元老院上屋大維尊號「奧古斯都」(偉大Augustus),雖名義上不是皇帝,但既為終身元首,又世代相傳,固與皇帝無異(屋大維又名「奧古斯都·愷撒」)。公元前27,羅馬共和國成為羅馬帝國Roman Empire。


(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羅馬王國Roman Kingdom。

(公元前509年-前27年):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

羅馬帝國:從公元前27年一直到公元1453年。

但在公元395年(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間)分裂成「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公元476年(南北朝南宋暴君劉昱元徽年間)經過日耳曼蠻族汪達爾Les Vandals人的劫掠後,日耳曼僱傭兵廢黜帝國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延續到公元1453年(明代宗朱祁鈺之景泰年間),被土耳其帝國所滅亡。


公元前4耶穌Jesus 誕生。




公元8,西漢王朝滅亡。西漢外戚王莽篡漢建「新」(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


公元25,漢室宗親(劉邦九世孫)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公元30耶穌釘死在十字架。


公元89,東漢軍由車騎將軍竇憲統領,率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綠道等12騎士;及南匈奴、西羌諸兵,浩浩蕩蕩,出塞3000餘裡,出現於天山以北,大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國西南部)。此次戰役,漢軍降匈奴部落81,人口20餘萬。竇憲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令護軍班固作銘,刻石勒功。後世稱「燕然勒石」。


(點擊閱讀《民族血性:東漢大軍遠徵異鄉拯救大兵耿恭》)


公元105,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


公元132,猶太人起義反抗羅馬被鎮壓,離開巴勒斯坦Palestine流落各地。


公元167,日耳曼German部落突破多瑙河防線,侵入羅馬邊境。


公元184,太平道教主張角發起「黃巾起義」。


公元200,官渡之戰,曹操開始統一北方。


公元208,孫劉聯軍赤壁之戰,三足鼎立勢成。


(點擊閱讀《諸葛亮的錯位之敗》)


公元220,曹丕廢漢獻帝,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24,波斯第三王朝(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 224-651)滅波斯第二王朝(帕提亞帝國Parthian Empire,又叫安息帝國,前247年-224年)。


公元280,晉滅吳,三國結束。


公元284,戴克里先(蓋尤斯·奧勒留·瓦萊利烏斯·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244年-312年)繼位羅馬帝國皇帝(之前「統治者是元老院和人民的代理人」,現在完全變為專制君主,元老院雖說還存在,但是完全退出政府。帝國太大,戴克里先開啟了「四帝共治」模式,也為將來的「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291,始於晉元康年間「八王之亂」。


公元297,波斯Persian軍為羅馬Roman人擊敗,幾乎全軍覆沒,被迫與羅馬媾和。


公元304,由於「八王之亂」,導致暗無天日的「五胡亂華」。


公元306,羅馬帝國駐不列顛軍團司令君士坦都逝世,部將擁立他兒子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公元275年-337年)稱帝,回軍進攻羅馬城。


公元313,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chì令Edict of Milan》,宣布基督教合法化。


公元330,君士坦丁大帝自羅馬城遷都拜佔廷Byzantium城,改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今土耳其伊斯坦堡Istanbul)。


公元374,匈人西移,侵入黑海北岸,引起民族大遷移。


此處匈人&匈奴是否有血緣關係尚無定論


公元376,原住黑海北岸的西哥特(又稱西哥德Les Visigoth,屬日耳曼人的一支,由於匈人以及斯拉夫人湧入,這些人受到非常大的壓力,他們被迫向西、向南遷徙)部落,侵入羅馬帝國巴爾幹境,羅馬帝國允許他們定居,但官員貪暴,西哥特人無法忍受,起兵叛變。


公元378,羅馬皇帝法倫斯The Roman emperor Valens親徵西哥特,戰於西得裡亞那堡,法倫斯兵敗被殺,大將狄奧多西Theodosius繼位,割下米西亞省給西哥特Visigoth。


公元383,苻堅親率前秦大軍南下攻晉,敗於淝水之戰。


公元386,拓跋珪建魏,史稱北魏。


(點擊閱讀《鮮卑人從哪裡來?》)


公元392,羅馬狄奧多西Theodosius Ⅰ大帝下令關閉全國其他神廟,定基督教為國教。


基督教大部分來自猶太教、神的名字、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歷史、十誡等等,同時吸收猶太以外的源泉,幾乎兼容並蓄,她被羅馬政府迫害多年,反而促進自身團結,更能吸引受壓迫的人們,同時有一種嶄新的民主意識。但是自從她戰勝別的宗教後,離心力量就在內部產生。


(點擊閱讀《早期基督教是如何成功傳播的》)


公元395(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間),狄奧多西大帝逝世,長子阿卡迪烏斯Flavius Arcadius Augustus建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史稱東羅馬帝國(此期間人們簡單稱為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到了17世紀,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佔廷帝國這一稱呼Byzantine Empire)。幼子霍諾裡烏斯Honorius,定都梅蒂奧拉努Mediolanum(今米蘭),史稱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



公元399,東晉高僧法顯(334年-420年)出發西行,往天竺求經。前後歷時14年歸國。


公元410,西哥特Visigoth部落攻陷羅馬城,屠殺焚燒,血流滿街,除基督教會財產外,劫掠一空。西羅馬帝國撤回駐不列顛佔領軍入援,盎格魯Angles部落與撒克遜Saxons部落,乘虛侵入不列顛,建立七小王國,互相攻伐。


註: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Jutes在5世紀中葉進入大不列顛群島,把當地的凱爾特人趕到威爾斯和康沃爾山區,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9世紀時,丹麥一些部落利用諸王國的紛爭企圖徵服這些王國。

一個名叫亞瑟的凱爾特國王,作為一名抵抗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的英雄,成為「騎士」的象徵。亞瑟王King Arthur的身世有很多說法,2004年電影《亞瑟王》亞瑟來自東歐地區薩爾馬提亞Sarmatia。在羅馬帝國時期,羅馬的軍隊中曾大量僱用薩爾馬提亞人作為輔助騎兵徵戰四方。傳說英國的亞瑟王就是一名在羅馬軍中服役的薩爾馬提亞騎兵,美國大片《亞瑟王》就是用了這個傳說。


另註:帝國時代的羅馬人本著「合併同類項」思想,把歐洲的蠻族簡單分成三大類: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以及斯拉夫人(古羅馬人眼中的歐洲三大蠻族,都是日後歐洲海洋陸地上的主角)。這種分法簡潔明了,非常方便傳播和記憶,但對研學歷史來說顯得簡單粗暴。

在學術界看來,這些分類只能稱之為民族集團或者語言集團,而不是種族。在每一個民族集團下,又可以劃分出各種分支:

比如皮克特人、威爾斯人、愛爾蘭人、高地蘇格蘭人、布列塔尼人都屬於凱爾特人的分支;

而盎格魯人、薩克遜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德意志人、奧地利人、法蘭克人都屬於日耳曼人的分支。


公元418,西哥特人以西羅馬帝國同盟者身份,建立第一個日耳曼王國西哥特王國(Visigothic Kingdom,418年-714年),定都土魯斯Toulouse。後侵入伊比利亞半島(Ibérian Peninsula,今西班牙/葡萄牙),把汪達爾人和阿蘭人排擠到北非。


公元420,東晉滅亡。名士陶淵明(365年-427年)創作《桃花源記》。


公元435,匈人帝國Huns可汗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即位,所至之處焚掠燒殺,草木不生。歐洲大恐,西羅馬帝國尤甚,稱之為「上帝之鞭」。



公元439,北涼王國滅亡,五胡十九國時代結束。

公元439,(原本是位于波羅的海的東日耳曼人)汪達爾Les Vandals部落(由於匈人進入以及斯拉夫人從東歐湧入,汪達爾人被迫向西、向南遷徙)在北非(原迦太基區域)建汪達爾王國Vandals Kingdom。


公元446,北魏武帝禁佛教,誅沙門,毀經像。


公元455,汪達爾王國Vandals Kingdom攻陷羅馬城,大掠十四晝夜,擄走西羅馬帝國皇后公主以下三萬餘人。



東西簡約史綱Ⅱ



公元476(南北朝之南宋暴君劉昱元徽年間),西羅馬帝國皇帝小羅慕洛·奧古斯圖路斯Little Romulus Augustus被帝國的日耳曼僱傭兵領袖奧多亞塞(Odoacer,435年-493年)廢黜,西羅馬帝國滅亡(奧多亞塞自立為王,但尊東羅馬皇帝為正統,將象徵皇權的器物交給拜佔廷)。


(當初西羅馬帝國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坦,就讓日耳曼蠻族幫他們打仗,一如西伯為殷商天子鎮守邊關、秦為周天子養馬徵伐,日耳曼是西羅馬帝國聘用的「農民工」,幹的都是帝國人們不願幹的累活、危險活。累活危險活幹多了,自身就變得強大無比)


(點擊閱讀《從羅馬帝國的興亡,看企業最易犯的致命錯誤!》)


公元486,法蘭克部落(法蘭克人Les Franks,西日耳曼人的一支)克洛維(Clovis I,466年- 511年)侵入高盧Gaul ,建法蘭克王國Frankish Kingdom,改高盧為法蘭西亞,史學家稱墨絡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持續到751年)。


公元493,北魏孝文帝從平城(大同)遷都洛陽。

公元493,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的奧多亞塞被殺,東哥特人Ostrogoths統一義大利半島(東哥特王國The Ostrogothic Kingdom)。


公元503,新羅始定國號為「新羅」。


公元507,法蘭克王國克洛維Clovis擊敗西哥特Visigoth軍,次年遷都巴黎(Paris,我們還記得在特洛伊Troy,拐走美女海倫的王子名叫Paris,那時候我們稱之為「帕裡斯王子」)。西哥特王國(Visigothic Kingdom,418年-714年)的中心由土魯斯移到伊比利亞半島(Ibérian Peninsula,今西班牙/葡萄牙)。


公元518,查士丁尼Justinian即位,529年拜佔廷頒布《查士丁尼法典》。


公元531,科斯洛埃斯一世(霍斯勞或庫思老一世)在位(531年-579年),波斯第三王朝(227年建立的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進入全盛時期。


公元532,耶穌誕生之年被倡議做為紀元之始。


公元552,阿史那土門大敗柔然,建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


公元553,新羅進攻百濟,獲得漢江流域,疆域到達黃海。


公元554,拜佔廷佔有全部義大利。盤踞於此地的東哥特王國(The Ostrogothic Kingdom,493年-553年)滅亡。


公元568,倫巴第人(Langobardus,日耳曼人的一支)侵入羅馬(今義大利北部),建立倫巴第王國。社會秩序混亂,基督教羅馬主教逐漸代替羅馬帝國皇帝,成為安定力量,世人開始尊稱他為教皇。


公元571(南北朝之北齊年間),穆罕默德Muhammad誕生。


公元571,戰神李靖(571年-649年)誕生。


效力唐朝,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立下赫赫戰功,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檢校中書令、兵部尚書,拜尚書右僕射,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治軍作戰經驗、軍事思想兵法理論卓著,著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後人輯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為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點擊閱讀《大唐開國傳奇》之【前言】)


公元577,斯拉夫人Slavs渡多瑙河Danube侵入色雷斯Thrace,成為巴爾幹Balkan主要居民。


公元581,北周外戚楊堅廢帝自立為隋朝皇帝,北周亡。


公元589,隋滅陳統一全國。


公元590,格裡哥利一世Gregory Ⅰ即教皇位,從此確立教皇權威。


公元598,李世民誕生(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公元603,波斯與拜佔廷開始長達20年的戰爭(到628年)。


公元606,大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


從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成為讀書人的終極理想。


公元608,隋煬帝楊廣下令興修大運河永濟渠,北通涿郡(今河北涿州+今北京房山)。公元610,楊廣下令開鑿江南運河,南達杭州。


後人云,楊廣修建運河「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總之,唐、宋、明、清歷代帝都的糧食供應,全靠這條運河的「漕運」。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公元610,穆罕默德約於此時開始傳布伊斯蘭教。


公元618,江都兵變隋煬帝死,隋朝滅亡。李淵長安稱帝(稱唐高祖),建唐朝


李淵從太原起兵,要佔領長安,屈突通鎮守的河東是難以逾越的銅牆鐵壁。

七百年後,「造反藩王」朱棣從北平起兵,要佔領南京,鐵鉉盛庸鎮守的濟南是難以逾越的銅牆鐵壁。

一千年後,建州賊首皇太極從關外入侵佔領京師,袁崇煥鎮守的關寧防線是難以逾越的銅牆鐵壁。

如果他們一直耗在河東、濟南和關寧的話,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毫無例外,他們都繞過路途上的銅牆鐵壁,而且最終成就了霸業。

回過頭來再看,河東城、濟南城、關寧防線,仍然堅不可摧!但是,那些個曾經難以逾越的「坎」,被這些反王「放下」。回首再望那些難以逾越的「坎」,根本就不是個事了。

我們不是反王賊首,但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過不去的坎」,只要我們真正放下、側身而過,回頭再看那些「過不去的坎」、那些痛苦和困擾,真的不是個事。


(點擊閱讀《《大唐開國傳奇》039:放下那些「過不去的坎」!》)


公元622,伊斯蘭教主穆罕默德率門徒出走麥加,伊斯蘭教徒即以本年為回曆元年。


公元626,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繼皇帝位,開啟「貞觀之治」。


(點擊閱讀《難怪李世民輕易殺死李建成》)


公元629,玄奘(600年-664年)西行取經。


公元630,貞觀四年,「戰神」衛國公李靖與英國公李世勣率一萬鐵騎大破東突厥,斬殺突厥騎兵數萬,收降數十萬;生擒劼利可汗從此「百萬控弦之士」、強大無比的東突厥對大唐俯首稱臣。李世民被尊「天可汗」。

公元630,日本派出第一個遣唐使。

公元630,穆罕默德攻陷麥加,建阿拉伯帝國。中國史學家稱之為大食、天方。


公元637,阿拉伯攻入波斯首都泰西封(巴格達);638,佔領東羅馬帝國屬城耶路撒冷Jerusalem;640,徵服敘利亞。


公元640,大唐置安西都護府。

公元641,大唐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松贊幹布。


公元642,波斯與阿拉伯決戰失敗。


公元646,大唐滅薛延陀汗國。

公元646,日本大化改新。

公元646,阿拉伯帝國攻東羅馬帝國北非領地,陷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伊斯蘭教從此在北非傳播。


公元651,波斯第三王朝(薩珊王朝224-651)滅亡。


公元657,大唐平定西突厥。


公元661,阿拉伯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白衣大食,661年-750年),定都大馬士革Damascus。


公元663,百濟/日本與唐/新羅聯軍「白江口之戰」。百濟滅國,自此日本不敢染指朝鮮半島。


公元668,唐滅高句麗。


公元676,在大唐幫助下,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公元701,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誕生(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點擊閱讀《像李白那樣的,才能叫旅遊達人》)


公元710-712,阿拉伯徵服撒馬爾罕、花拉子模。

公元711-713,阿拉伯徵服印度河流域的信德和南旁遮普。

公元711-713,阿拉伯徵服伊比利亞半島(Ibérian Peninsula,今西班牙/葡萄牙)西哥特王國Visigothic Kingdom。


公元712,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誕生(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被後人尊為「詩聖」)。


(點擊閱讀《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


公元713-741,開元盛世。


公元726,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Leo III,禁止基督徒拜任何偶像。而羅馬城主教則允許拜聖母,與君士坦丁堡主教各行其是,這給教會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733,受挫於法蘭克Frankish Kingdom「錘子」宮相查理·馬特Charlie Matt,阿拉伯在西歐的擴張止步。


查理·馬特,墨洛溫王朝的出色宮相,在離巴黎100多英裡小鎮「普瓦提埃(普瓦捷Poitiers)」戰勝摩爾人moors(多指在中世紀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Ibérian Peninsula、西西里島Sicily、馬爾他Malta、西非Western Africa的穆斯林Muslim),成為「基督教世界的英雄」。就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後來他兒子「矮子」丕平稱王。


公元744,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結識。


(點擊閱讀《令人心碎的大唐孤獨!》)


公元750,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黑衣大食750年-1258年),定都巴格達Baghdad。

公元750,掀起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750年-850年),阿拉伯文化頂盛。


公元751,法蘭克宮相查理·馬特的兒子「矮子」丕平(Pepin,714年-768年)稱王,(結束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建立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

公元751,怛羅斯之戰,造紙術隨被俘工匠傳入西方(怛dá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這是名將高仙芝一生中少有的敗績之一)。


公元753,鑑真(687年-763年)東渡日本,傳律宗,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開山祖師。

 

公元754,丕平Pepin徵義大利。


公元755-763安史之亂爆發,盛唐氣象戛然而止。


(安祿山為唐明皇鎮守北疆,與契丹鮮卑人纏鬥多年,是大唐聘用的「農民工」,幹的都是長安人們不願幹的累活、危險活。累活危險活幹多了,自身就變得強大起來)


(點擊閱讀《春 | 我有茶,你有大唐的故事嗎?| 說說安史之亂》)


公元756,馬嵬坡,楊貴妃被縊身亡。

公元756,「丕平獻土」,丕平把義大利中部地區獻給教皇,歷時一千一百年之久。

公元756,阿拉伯帝國逃出的王子,輾轉進入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組織政府,仍稱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白衣大食),阿拉伯帝國一分為二。


公元774,由於倫巴第國王艾斯圖爾夫(Aistulf,749年-756年在位)和狄西德裡烏斯(Desiderius,756年-774年在位)入侵教宗的轄區,教宗向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求援,查理大帝徵服倫巴第王國。


查理大帝(Charlesthe Great,742年-814年,丕平的兒子),或稱為查理曼Charlemagne、查爾斯大帝、卡爾大帝(德語:Karl der Große),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在行政、司法、軍事制度及經濟生產等方面都有傑出的建樹,並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是他引入了歐洲文明,將文化重心從地中海希臘一帶轉移至歐洲萊茵河附近,被後世尊稱為「歐洲之父」。


公元780,茶聖陸羽創作《茶經》。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點擊閱讀《不知道茶聖陸羽,就對不起你喝過的茶》)

(點擊閱讀《茶道,淪為茶藝,斯文何在?》)


公元800,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加冕法蘭克國王查理曼為「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史稱查理曼帝國。

利奧三世(或「良三世」,Leo III,在位時間795年12月26日-816年6月12日):靠陰謀手段登上宗座,遭到羅馬教會人士的強烈反對,他以對法蘭克查理大帝的忠誠換取支持。


註:西羅馬帝國已亡,但是教皇作為精神領袖,需要強人的監護,因而此時的「羅馬帝國」包括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作為羅馬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監護人,被教皇加冕。而多年後「究竟是皇帝還是教皇才是西歐的最高統治者」一直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帝國被稱為羅馬帝國,與拜佔廷帝國並列。


公元801,由於科舉成為公卿階層維持地位、下層進入上層的手段,「求道」者罕見,韓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寫下著名的《師說》,希望學子「行古道」,而「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公元829,不列顛七小國中的威塞克斯Wessex王國(國王愛格伯特Egbert)吞併其他六國,建英格蘭王國(England)。



公元843,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皇帝「虔誠者路易Louis Ithe Pious」(路易一世)的3個兒子在凡爾登(Verdun,今法國東北部)籤訂了這一份割國土的條約。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是查理曼帝國瓦解的第一階段,預示近代西歐國家的形成。

該條約所劃分的疆界,形成西法蘭克王國West Francia(843年-987年)、中法蘭克王國Middle Francia(843年-855年)和東法蘭克王國East Francia(843年-911年)三國。


公元862,東歐俄羅斯平原斯拉夫Slavs遊牧部落,迎立北蠻瓦倫吉安部落酋長羅瑞克當酋長。


公元870,西法蘭克王國國王禿頭查理(Charles II le Chauve)及東法蘭克王國國王日耳曼人路易(Ludwig II der Deutsche)籤署墨爾森條約(Treaty of Meerssen),瓜分了中法蘭克王國的大部分,給中法蘭克王國留下的一小部分,成了現代義大利的雛形;東西兩個法蘭克王國則分別奠定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of the German Nation)和法蘭西王國Kingdom of France的國家基礎。


公元871,被英格蘭稱為「阿爾弗雷德戰爭年Alfred's year of battles」,這一年阿爾弗雷德和丹麥維京Vikings人打了9場戰爭。


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出生於849年)是英格蘭歷史上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 Great)名號的國王,被後人尊稱為「英國國父」。

阿爾弗雷德頒布了《阿爾弗雷德法典》,這部法典將歷代盎格魯-撒克遜王國的法律加以整理彙編,成為英國習慣法的基礎。他還改革兵役制度,發展海軍,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普及文化教育。邱吉爾在《英語系民族的歷史》一書中評價其為「(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形象的燈塔」。


公元882,基輔羅斯公國Kievan Rus誕生。


基輔羅斯是日後俄羅斯的基礎,俄羅斯Russia、白羅斯Belarus即起源於羅斯Rus一詞。羅斯人逐漸與斯拉夫人Slavs和欽察人Kipchak people融合為俄羅斯人,父系是瓦良格即羅斯人母系是東斯拉夫人。


公元891,東法蘭克對諾曼人取得決定性勝利。


公元902,阿拉伯人徵服西西里島。


公元907,唐朝滅亡,後梁建立,五代開始。


公元909,奧貝德拉伊斯蘭教什葉派首領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Fatimah al-Zahra』的後裔自居,自稱哈裡發,成立北非法蒂瑪王朝(Fatimid dynasty,綠衣大食),建都馬赫迪亞Mahdia,徵服摩洛哥,並進而佔領整個馬格里布Maghrib ʿArabī。


公元911,諾曼第公國Duchy of Normandy建立,並接受基督教。

公元911,統治東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家族最後一位國王路德維希駕崩。919,(加洛林王朝消亡,日耳曼人恢復古代推選國王慣例)王權落到薩克森公爵Herzogtum von Sachsen亨利一世Henry I手中,公元920,亨利一世將東法蘭克改名德意志王國Deutschland。


公元916,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公元935,高麗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公元936,後晉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稱「兒皇帝」。


「兒皇帝」能夠贏得千百年的罵名,凸顯出此次割讓影響之深遠:

失去(從燕山到山西高原)北部天險以後,中原王朝自此長期處於北方遊牧鐵騎的威脅之中。這種被動局面,直至400年後「朱明王朝」北伐成功方得以扭轉。

當然,您也可以這麼理解:實力決定一切,即使「兒皇帝」不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這契丹(或大遼)很快也會自己來取,只是要費一些周章。歷史沒有讓我們看到這一幕,我們看到的是:

大遼擁有燕雲十六州,沒能抵擋女真人的入侵;

金國擁有燕雲十六州,沒能抵擋蒙古人的南侵;

朱明佔據燕雲十六州,瓦剌大軍打敗明朝軍隊,輕鬆越過十六州俘虜明英宗皇帝;

崇禎不僅擁有燕雲十六州,還佔據著山海關長城,清兵照樣入關。

地理屏障固然重要,但從古到今更可靠的還是自身實力。


(點擊閱讀《北京是如何成為帝都的?》)


公元937,段思平建立大理國。


公元951,耶律德光南下滅後晉,改國號大遼。

公元951,郭威即帝位,建後周,滅後漢。


公元960,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公元960,波蘭建國。


公元962,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德意志(日耳曼)國王奧託大帝(Otto I鄂圖一世)為羅馬帝國皇帝,稱神聖羅馬帝國。


(鄂圖一世936年被推選為日耳曼國王,接著幹涉義大利事務,自稱倫巴第國王。961年響應教皇約翰十二世的呼籲,幫助他作戰,次年獲得加冕)

註:962年德意志國王加冕,1157年稱神聖帝國,1254年正式稱神聖羅馬帝國。在帝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其由數百個更小的附屬單位組成,其中有侯國、公國、郡縣、自由城市。早期是皇帝擁有實際權力的封建帝國,14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邦聯。選帝侯是諸侯中有權選舉德意志神聖羅馬皇帝的諸侯。選帝制度從13世紀中實行,一直到1806年帝國滅亡為止。1806年拿破崙勒令(神聖羅馬帝國末代皇帝1792年7月5日-1806年8月6日在位)弗朗茨二世(Franz II,1768年2月12日-1835年3月2日)於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Austrian Empire皇帝(1804年8月11日-1835年3月2日在位,稱弗朗茨一世Franz I))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968,交趾人丁部領稱「大勝明皇帝」,國號「大瞿越」,越南創國。


公元972,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卒於1051年)誕生。


公元982,党項族李繼遷(西夏皇帝李元昊祖父)反宋自立。


公元986,北宋「雍熙北伐」敗北。


公元987,西法蘭克國王胖查理無子去世,加洛林王朝絕嗣。由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Hugues Capet繼位,改國號為法蘭西王國Kingdom of France,為法蘭西卡佩王朝。


註:法蘭西王國Kingdom of France存續時間為:

987年-1792年(從卡佩王朝到波旁王朝路易十六走上斷頭臺)

1814年-1848年(波旁王朝復闢)


公元988,羅斯弗拉基米爾(978年-1015年)定國教東正教。


公元1000,匈牙利大公聖伊什特萬一世(I. Szent István,約970年-1038年)建立匈牙利王國The kingdom of Hungary。


公元1004,宋、遼澶淵之盟。


(點讀北宋故事《做萬人傳頌的及時雨?還是聽從內心的聲音做自己?》)

(點讀北宋故事《絕望的故事》)


公元1017,(在不列顛,雖說建立了盎格魯Angles與撒克遜Saxons的England王國,但來自丹麥維京Vikings人的威脅一直存在,哪怕威塞克斯Wessex王國統一了英格蘭,也得劃出一片「丹麥區」),終於在這一年,同時是丹麥(和挪威)國王的克努特Knut,成為了英格蘭合法的國王,開啟了不列顛的丹麥王朝時期。



公元1023,益州(今四川成都)豪民十六戶,連保作「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公元1037,文學家、豪放派詩詞代表人物、書畫家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氏一門「蘇洵、蘇軾、蘇轍」三大文豪)誕生。


(點擊閱讀《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公元1038,李元昊建立西夏。


公元1054716,羅馬教皇利奧九世Leo Ⅸ派人來到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宣布將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及其數名追隨者逐出教會,理由是他們拒絕在神學上服從羅馬教皇並承認其在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地位。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也一直以東部教會為正宗,當場宣布開除對方教籍。

教會走向分裂:在西者稱「羅馬公教」(天主教Catholicism),在東者稱「希臘正教」(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


公元1055,塞爾柱突厥Seljuk Turks人在巴格達建立蘇丹政權,哈裡發成為附庸。


(曾經強大無比的阿拉伯哈裡發帝國,用突厥僱傭兵幫他們打仗,僱傭兵幹的都是哈裡發不願幹的累活、危險活。累活危險活幹多了,自身就變得強大起來,結果「塞爾柱突厥」徹底滅掉了阿拉伯帝國,搞了一個塞爾柱突厥帝國,當然塞爾柱突厥帝國隨著舒服日子越過越久,這個帝國也廢了,只剩下幻想「東突厥斯坦」的功夫了。)


(點擊閱讀《我對華人科學家批量獲得諾貝爾獎充滿信心》)


公元1066,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以親屬關係要求繼承英格蘭王位,遭到拒絕後,以武力奪取了英王之位,稱為「徵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諾曼第王朝。


這個諾曼第王朝把歐陸(產生於法蘭克墨洛溫朝末期)的封建制度帶到不列顛時,還有所變化,王朝宣布「國王是全國土地的最終所有者」,很多被打垮的盎格魯薩克森軍事貴族的土地,被沒收成王室領地或被賜予貴族封臣作為他們採邑,他們的義務是要為國王服役:每塊採邑每年必須提供至少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士為國王服役40天。如此就出現了小說《傲慢與偏見》中所述「限定繼承法」:這一類土地所有者,後代如果沒有男丁(服役人),就得由其家族(遠房親戚中的)男丁來繼承土地。

1866年英國宣布廢除土地的國王所有制,私人土地獲得了完整的所有權,很多封建義務得以被廢除,限定繼承地產逐漸允許自由繼承。但在法律上完全廢除這些分類,卻要到1925年的財產法律改革,地產全部改為一般可繼承地產,取消限嗣繼承地產、終生地產等分類,這樣《傲慢與偏見》所描述的「限定繼承權」現象才從英國社會完全消失。

(信息來源:(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郭建《《傲慢與偏見》——限定繼承權》)


著名的倫敦塔,由諾曼第王朝修建。


公元1071,塞爾柱人在曼齊克特戰役Battle of Manzikert重創東羅馬帝國拜佔廷。


公元1094,塞爾柱土耳其帝國Seljuq empire禁止基督徒赴耶路撒冷朝聖,並且準備進攻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皇帝阿歷克塞一世·科穆寧AlexiosI Komnenos大懼,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求救。


公元1095,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蒙費朗Clermont-Ferrand呼籲組織十字軍,對伊斯蘭教徒作戰。1096,歐洲第一次十字軍興起,由法蘭西貴族統軍東徵。


公元1115,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公元1125,金滅遼。

公元1127,靖康之變,金滅北宋,趙構即位,史稱南宋。


(點擊閱讀《農耕中原與遊牧族群的千年對抗》)


公元1130,諾曼人建立兩西西里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


公元1142,南宋抗金名將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今河南湯陰縣人,金人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之嘆)被宋高宗趙構(與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嶽飛供狀八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對這個偏安江南的王朝,國人吐槽了800多年。但換了其他人來搞,只怕也沒法(真心實意地)北伐:

南宋不能北伐,有政治上的障礙:趙構建立了南宋,如果北伐迎回了趙構的父兄徽欽二帝,趙構怎麼辦?即使趙構可以發揚風格,跟著趙構混的兄弟們怎麼辦?

更有物質上的障礙:沒馬!這個障礙在河流密布的南方還勉強可以克服,但在中原就是致命傷。

當然不論是政治上的障礙,還是物質上的障礙。辛棄疾心裡一色的透亮。


(點擊閱讀《辛棄疾:一個武林高手是怎樣變成文學憤青的?》)


為什麼不差錢的兩宋會缺馬呢?

其實最初的北宋自己養過馬,各部委(群牧司、太僕寺、駕部)負責,還有國防部長甚至國務院副總理牽頭養馬領導小組,集中力量辦大事。而且不因循守舊,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從國營馬場到戶馬制(包產到戶),繼而到保甲養馬(股份制),幾乎把所有的花樣都玩了個遍。結果戰馬越養越少,直到養不下去,轉而向少數民族買馬。

形象一點說:國營馬場總得有個領導,還得有財務倉管、馬場工人。不久後,發覺領導太少難免一言堂、一手遮天。為制衡所需增派副領導,出納和會計分開,採購和庫房分開。後來又須成立紀委……結果保衛科、組織部、宣傳部、工會、衛生院、託兒所、學校、老乾辦,一應俱全。馬沒養幾匹,財政卻吃不消了。

冗,這就是高度文明成熟制度組織嚴密帶來的煩惱。


公元1143,歐洲大陸第一個統一的君主制民族國家葡萄牙Portugal成立,並得到羅馬教皇承認。阿方索一世Afonso I藉助十字軍的協助與回教徒對抗,在公元1147收復裡斯本。


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伊比利亞半島由西哥特王國Visigothic Kingdom統治,公元711年-713年,阿拉伯摩爾人moors徵服西哥特王國Visigothic Kingdom。被阿拉伯人趕到伊比利亞北部阿斯圖裡亞斯Asturies高地的基督教徒,發起收復失地運動,直至重新統治伊比利亞半島。



公元1147,莫斯科建城。


公元1158,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在這一年成為接受學術特權法令的大學。


她成立的時間是1088年,她的校徽上寫著A. D. 1088。1988年建校900周年之際,該校發起一項宣言,倡導學術獨立和自由,至今已經有80多個國家的近千所大學籤署了這項宣言。

博洛尼亞於公元前534年建立,公元前4世紀被凱爾特蠻族佔領(改稱Bononia),公元190年,羅馬人奪取此城,易名為博洛尼亞。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歷經拜佔廷帝國、倫巴第人和法蘭克人的統治。11世紀成為自由城邦。1513年成為教皇國一部分。


公元1161,索邦神學院(Sorbonne)更名為巴黎大學,這所大學成為歐洲最著名的「大學之母」。


公元1164,英王亨利二世Henry Ⅱ of England頒布《克拉倫登條例》,設司法陪審員制度(這是英國人對人類偉大的貢獻之一,使人權獲得法律的具體保障)。


公元1167,英法關係惡化,巴黎開始驅逐英國人,亨利二代下令禁止英國學生到巴黎上學,故此學者和學生跑到倫敦郊外的一個小城牛津繼續辦學,這就是牛津大學


公元1174,(越南政權)李朝國王李天祚遣使入貢,南宋孝宗正式「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


公元1189,十字軍第三次東徵。


傳說中的行俠仗義羅賓漢Robin Hood活躍在這一時期(如果有的話)。


公元1192,(日本)源賴氏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開創鎌倉幕府,史稱鎌倉時代。


公元1202,十字軍第四次東徵君士坦丁堡。


公元1206(宋開禧二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為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國。


公元1209,牛津大學的年輕學生愛打架,和當地人產生了衝突,大學被解散。一些教授和學生只好再找地方繼續辦學,於是他們在倫敦郊區的另一頭找到當時還很荒涼的土地,居住下來繼續辦學,這就是今天的劍橋大學


公元1215,金帝國首都中都被蒙古攻陷。


公元1215,英格蘭國王約翰(約翰一世John I),低能且暴虐,好戰卻又屢戰屢敗,他失去了歐洲大陸的大多數領地(號稱「失地王」),他把貴族的各種稅收以上百倍增加。貴族教士聯合起來,強迫他籤署《大憲章》,保護人民基本權利。規定未經法庭審訊判決,不得對人民逮捕監禁和剝奪人民財產。這是英國有憲法之始,也是全世界有憲法之始,為人類邁向文明最重要的一步。


憲章在英國首先實現,可謂所有的條件剛好具備:國內封建貴族的分權力量、王室因打理歐陸產業導致精力分散、十字軍東徵造成人力物力消耗、國王與羅馬教皇的矛盾、國王與歐陸特別是法王的矛盾等等,關鍵是沒有任何貴族想在王室遇到困難時試圖「取而代之」,而只是趁機限制王權。

這會兒(以及接下來的幾百年裡)還看不出這個《大憲章》到底有多重大,但400年後她可以指引英國人把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500年後指引米國搞出動靜很大的《獨立宣言》。

失地王萬萬想不到,為了保命而被迫籤署(自己「根本就不想」遵守)的憲章,(特別是那句「國王也必須遵守法律」條文)最後竟成為保護自己血脈綿延至今的「鐵券丹書」。


1230,條頓騎士團侵佔普魯士。


1231,蒙古入侵高麗。

1234,蒙宋聯軍攻破蔡州城,金國滅亡。

1235,(成吉思汗之孫)拔都西徵。

1240,拔都攻佔基輔,直至多瑙河。

1252,蒙古旭烈兀西徵;1258攻佔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Abbasid Dynasty。


比起那些著名的高頭大馬(如阿拉伯馬、印度卷耳馬、女真的拐子馬),蒙古戰馬體型很小,二者的單兵戰鬥力不在一個級別。

但蒙古馬每天只需吃幾個小時的草就能吃飽,故此蒙古軍隊可無需後勤;而那些高頭大馬吃草得耗時大半天,必須得餵糧食,就非常依賴後勤了。

所以,有好馬的民族,反而不能像蒙古人一樣去徵服世界。

所以,蒙古人差一點就完全徵服了歐亞大陸。

但是,當蒙古大軍與埃及鐵騎遭遇在巴勒斯坦時,對手開始洞悉到蒙古大軍的命門:

沒有後勤,故此大軍離不開水草。

埃及的馬穆魯克(奴隸大軍),騎著最好的戰馬(阿拉伯馬、印度卷耳馬),在家門口憑藉良好的後勤,擊潰了蒙古大軍。

蒙古人的擴張基本止步。


此前是蒙古人從東到西打過去,並統治了斯拉夫人240年。

而N個世紀後,那個曾經努力爭取「幫蒙古人徵稅權力」的小公國(後來長成名叫沙俄的怪獸),又從西到東打過來。

隨著一個又一個遊牧汗國的倒下(先是金帳汗國(欽察汗國);接著是喀山汗國、克裡木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然後是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接下來是哈薩克汗國、準噶爾汗國等等),這個迅速膨脹起來的龐大怪獸,用鋒利的牙齒咬住了萬裡之外的滿清帝國。

東方的噩夢開始了。


1239,蒙古大汗窩闊臺之子闊端,派部將多達那波率蒙古軍從青海進藏,吐蕃各割據勢力無力抵抗,各教派紛紛向蒙古表示歸順(蒙古諸王與各教派之間的「施主與福田」關係,逐漸形成藏傳佛教和君主之間以宗教關係為紐帶的利益往來)。

1247,籤訂《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文件規定了西藏歸附蒙古的幾個原則。自此,西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點擊閱讀《青藏高原是如何成為中國一部分的?》)


1265,英王亨利三世Henry III屢次違犯《大憲章》,(亨利三世的妹夫)蒙德福特伯爵(西蒙·德·蒙德福特,第六代萊切斯特伯爵,Simon de Montfort,6th Earl of Leicester)把亨利三世囚禁,召集教士、貴族、武士、平民代表,成立議會Parliament。世界各國有國會自此開始,這是英國人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偉大貢獻。


(貴族希望限制王權,需要議會這個舞臺;王室需要議會裡有平民代表,抑制貴族的勢力;各自的算盤正好打出一個良性平衡)


1271,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南宋投降。

1279,南宋流亡朝廷亡於崖山海戰。


此前,王朝名稱基本取自先秦封國之名。

此後各朝,再未採用這一取名規則。

自此,帝國在取名環節與華夏傳統不再緊密連接。

(宋自不待說;唐為夏代封國周初滅;隋者「先秦有隨」是也)


1281,忽必烈第兩次入侵日本失敗。


1281,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 I,又稱「長腿愛德華」Long Shank,《勇敢的心》威廉姆·華萊士William Wallace的死對頭,1239年6月17日-1307年7月7日)徹底徵服威爾斯。


這個愛德華一世,是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國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的第六任英格蘭王。

金雀花王室家族源於法國安茹貴族,除家族原有世襲領地安茹伯國(1060年-1203年),該朝曾統治過諾曼第公國(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阿基坦公國(1153年-1453年)等。

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統治著1154年-1399年的英格蘭。1399年理查二世去世後,英格蘭由該朝的兩分支系: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先後統治,這兩家族因為王位爭奪而爆發了15世紀後半葉的玫瑰戰爭。

金雀花王朝期間,英國文化藝術逐漸成形,哥德式建築在這時期盛行,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意譯為西敏寺)和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正是根據該建築形式重修的。

政治、社會形態也在發展,如憲法史上極具影響力的《大憲章》便是約翰王籤署的,英格蘭議會、模範議會源於該朝。專門的教育機構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也建立起來。

金雀花王朝時期爆發「百年戰爭」。


1295,愛德華一世召開「模範國會Model Parliament」。


1299,奧斯曼一世(Osman I也稱Osman Gazi,1258年-約1326年),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1299年-1922年,1453年滅拜佔廷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堡,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帝國蘇丹繼承東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得以統合。16世紀蘇萊曼一世在位時,帝國日趨鼎盛,17世紀領土達到最高峰,可掌控地中海)


1302,為削弱封建貴族加強君主專制,法蘭西國王採取各種方法,腓力四世(Philippe IV)建立三級會議,首次將平民吸收進政府,以平衡貴族的利益,客觀上為1789年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奠定基礎。


1307,義大利(佛羅倫斯)詩人、文藝復興開拓者但丁(但丁·阿利吉耶裡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被稱為il Sommo Poeta至高詩人和il Poeta)創作《神曲Divine Comedy》。


佛羅倫斯Florence簡史:

原為羅馬帝國殖民點。

公元5世紀末臣服於東哥特王國。

6世紀中葉為東羅馬帝國所統治。

6世紀下半葉為倫巴第王國徵服。

8世紀末併入法蘭克王國。

962年起隸屬神聖羅馬帝國。

1115年成為獨立的城市公社。

12世紀下半葉建立市政領導機構。1187年擊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自治權得到承認,成為獨立的城市共和國。

14世紀開始對外擴張,先後徵服皮斯託亞、沃爾泰拉和阿雷佐。

15世紀初又徵服比薩,獲得經阿諾河到地中海的出海口,成為託斯卡納地區霸主。1434年,美第奇家族奪取政權。

1494年法國侵入佛羅倫斯,美第奇家族被逐。

1569年,美第奇家族依靠西班牙支持,建託斯卡納大公國,以佛羅倫斯為首府,共和國歷史結束。

1739年起為奧地利所統治。

1860年併入撒丁王國。

1861年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


1328,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伯爵查理之子腓力六世(Philippe VI,1293年-1350年,名菲利普·瓦盧瓦Philippe Valois,1328年-1350年在位,期間爆發「英法百年戰爭」)繼承王位,建立瓦盧瓦王朝House of Valois(瓦盧瓦王朝統治法國1328年-1589年,之後是波旁王朝)。


1333,(日本)後醍醐天皇推翻鎌倉幕府。


1336,(日本)開啟南北朝時代。


1337,英法百年戰爭開始(直到1453年)。


1346,蒙古人正在圍攻克裡米亞半島的貿易城市卡法(Kaffa,現名菲奧多西亞Feodosiya)時,鼠疫在蒙軍中爆發,卡法城沒打下來,蒙古人用拋石機往城裡扔了幾具屍體就走了。

蒙古人走後,卡法城裡的熱那亞奴隸販子跑回地中海,結果瘟疫就傳到地中海,後來進入北歐。



1348,歐洲全面爆發「黑死病」(鼠疫),導致人口銳減三分一。這一場瘟疫深刻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瘟疫導致勞動力稀缺,農民向貴族領主要求更好的待遇,加速了封建的瓦解);成為文藝復興的導火索(整個中世紀歐洲都被宗教統治,而教義對這場瘟疫缺乏合理的解釋,終使教會失去了強有力的禁錮力量,歐洲有了思想啟蒙的基礎);這場瘟疫使歐洲殖民者在新大陸所向披靡(面對殖民者帶過去的病毒,未經「群體免疫」的印第安人沒有任何抵抗力),殖民者輕易主宰了新大陸,從而改變隨後幾百年的世界格局。


1351,元末爆發紅巾軍起義。


1368,朱元璋(重八)建立明朝。


兩宋因為沒有戰馬,被動挨打了幾百年(讓辛棄疾等有識之士痛心疾首)。

然後蒙古元朝幾十年的為所欲為搞成了「變相資敵」:

「南人的肥沃土地用來耕種何其浪費!」蒙古人打到哪就搶到哪,所到之處的耕地搶來牧馬,結果在山東、廬州(合肥)、甚至雲南開建N個官辦馬場(我們熟知的韓國濟州島,也成為元朝的官辦耽羅馬場);

朝廷出臺諸多政策鼓勵養馬,蒙古貴族的私人馬場開遍全國。

一方面,粗暴的「毀田養馬」搞得天怒人怨,迅速形成南人抗元的群眾基礎;

另一方面,朱重八北伐之時,南方已遍地戰馬,明朝開國英豪們(徐達、常遇春、馮勝、付友德、李文忠、沐英、藍玉等牛人)如虎添翼;

再加上,朱元璋、徐達、常遇春、馮勝、付友德們特別能打,戰法先進、使用精良火器。

故此,元末出現了華夏(冷兵器)史上極其罕見的一幕:

朱明王朝在南部發跡,也可以北伐成功統一中原。

華夏史上再下一次的北伐成功,只能等到外部新技術的傳入,憑藉現代槍炮的幫助了。

朱明王朝的建立確實牛逼,但這個王朝實在不好置評。

反正「罷免(亞聖)孟子配享孔廟(因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株連十族」、「凌遲袁崇煥」等上不了臺面的事兒,幹了不少。


(點擊閱讀《明明拿錢說話的王朝,卻喜歡天天講道德,結果……》)

(點擊閱讀《脫掉褲子的無恥》)


1378年-1417,由於法、德、意爭奪對教廷的控制權,天主教會大分裂,造成天主教會同時有兩個教皇對峙甚至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


1380,羅斯大敗欽察汗國(金帳汗國)。


1392,李成桂篡位,國號朝鮮,史稱李氏朝鮮。


李氏定下「事大」明朝的基本國策。

李成桂擬「朝鮮」(《山海經》之東方傳說)和「和寧」(李父子春就仕之地)兩個國號,申請大明定奪並冊封,朱元璋因「箕子朝鮮」之故選擇了朝鮮。


(點擊閱讀《朝韓迷之自信》)


1392,(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任徵夷大將軍足利義滿迫南朝天皇讓位,統一南北朝。


1394,葡萄牙航海家恩裡克王子(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1394年3月4日-1460年11月13日,全名唐·阿方索·恩裡克,維塞烏公爵O Infante Dom Henrique Duque de Viseu)誕生,正是後來再他的領導下,葡萄牙Portugal以國家之力率先發現海上之路。


1398,大明王朝的拯救者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誕生。


1399,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1405,鄭和開始下西洋。


1415,葡萄牙亨利王子佔領摩洛哥Morocco休達Ceuta,開啟大探險時代。


1421,明朝遷都北京,南京改為留都。


1429聖女貞德解奧爾良之圍。


1436,德國約翰·古登堡(Johannes Gensfleisch zur Laden zum Gutenberg,1398年-1468年2月3日)發明活字印刷。


1449,「土木堡之變」,愛國將領于謙拯救了大明王朝。


1452,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義大利佛羅倫斯)萊昂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誕生,他涉及的領域包括:素描、繪畫、雕塑、建築、科學、音樂、數學、工程、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和製圖學。


(佛羅倫斯Florence簡史詳見1307年但丁事跡介紹)



東西簡約史綱Ⅲ



1453年(明代宗朱祁鈺之景泰年間),土耳其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君士坦丁堡,歷時53日城破,東羅馬帝國亡,(連羅馬王國)立國2206年。


(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09年):羅馬王國Roman Kingdom。

(公元前509年-前27年):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

羅馬帝國:從公元前27年一直到公元1453年。

但在公元395年(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間)分裂成「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公元476年(南北朝南宋暴君劉昱元徽年間)經過日耳曼蠻族汪達爾Les Vandals人的劫掠後,日耳曼僱傭兵廢黜帝國皇帝,「西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延續到公元1453年(明代宗朱祁鈺之景泰年間),被土耳其帝國所滅亡。


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歷時117年。


(本來差點佔領法蘭西全境的)英國大敗,其在歐陸的領地全部喪失,退回英倫三島。

(查理七世「借刀殺人」)勃艮第人將貞德送給英國人殺死後,查理七世即刻將貞德樹立為(民族英雄)標杆,聖女貞德在民間的威望迅速轉化為法蘭西王的威望,「英法爭霸戰」演變成「法蘭西人民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神聖之戰」,一個法蘭西民族國家正式確立。

在此之前,(如同後來的德意志和義大利)法蘭西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地界上諸侯林立、互不買帳,結果硬是被英國打出一個統一而強大的法蘭西來。英國佬尷尬了,或許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分而治之」、「大陸均衡」和「光榮孤立」的戰略就開始醞釀了。

「大日本帝國」就沒好好學習百年戰爭的教訓,生生把一盤散沙的「老大帝國」打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並鍛造出一個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


(點擊閱讀《梁啓超最先提出「中華民族」概念》)


1455年,英國民怨沸騰,約克世家起兵,佩白玫瑰為標幟,反對國王亨利六世。亨利六世屬蘭加斯德世家,佩紅攻瑰為標幟,發兵拒戰。史學家稱「玫瑰戰爭」。


(子嗣戰爭的本質,在於大位的爭奪)



1467年,日本進入戰國時代。


1471年,安南黎聖宗滅佔城。


(點擊閱讀《越南為什麼這麼橫?》)


1472年,莫斯科大公迎娶東羅馬帝國的末代公主,並繼承了東羅馬拜佔廷帝國的雙頭鷹徽章(今天該徽章成為俄羅斯國徽),此後俄國的統治者們開始以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1472年,對整個東亞影響深遠的王陽明(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誕生。


1475年,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義大利佛羅倫斯)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誕生,大理石雕塑作品大衛David(創作於1501年-1504年), 現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國立美術學院(Academy of Finearts of Florence)


(佛羅倫斯Florence簡史詳見1307年但丁事跡介紹)


1479年,卡斯提爾王國(卡斯蒂利亞Kingdom of Castile)和阿拉貢王國Crown of Aragon合併,共同開展驅逐阿拉伯人的鬥爭。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後為伊莎貝拉一世IsabelI la Católica)與阿拉貢王子斐迪南(後為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一般指費爾南多二世Ferrando)成婚。她在1474年即位,而斐迪南在1479年登基,兩人並稱「天主教雙王」,兩國亦趨於統一,誕生了日後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王國The Kingdom of Spain。


1480年,羅斯擺脫蒙古控制,1485年統一東北羅斯。


1487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結束後53年),葡萄牙Portugal船長迪亞士Dias到達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1492年1月2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最後一個王國格拉納達王國Reino Nazarí de Granada(摩爾人moors王國)被打敗,國王穆罕默德十二世投降,西班牙Spain統一,「收復失地運動」結束。



1492年10月12日,西班牙王國The Kingdom of Spain伊莎貝拉女王派遣的哥倫布(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新大陸Columbus 's discovery of America」(首先是西印度群島The West Indies)。

這些有利可圖的海上探險,給「新大陸發現者」帶來了滾滾財富。然後,歐洲人開始殖民新大陸。西班牙Spain和葡萄牙Portugal這兩個最先統一的民族國家開始了海上貿易,繼而開始了發端於非洲的殖民擴展。


印度的胡椒(以及其他香料),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無論是經由歐亞大陸絲綢之路,還是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倒騰到地中海,然後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再倒騰到整個歐洲,這在中世紀是筆一本萬利的生意。

出於對財富的渴望,這些個西班牙和葡萄牙人開始了「地理大發現」。

也有一種說法,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切斷了古絲綢之路,歐洲人為了胡椒和絲綢貿易,被迫走向海洋。


1494年10月12日,在天主教教皇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的調停下,西班牙和葡萄牙按0度經線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他們籤訂的《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確定以維德角以西370裡格為兩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兩國在美洲的勢力範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Up to (you)葡萄牙(巴西官方語言就是葡萄牙語),美洲其他地區Up to (you)西班牙(阿根廷球星梅西說的就是西班牙語)。


1497年-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Vascoda Gama,約1469年-1524年)闢西歐到印度的新航路(沿迪亞士從歐洲到達好望角的航路,繼續到印度)。


1500年,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Pedro Alvarez Cabral)為葡萄牙發現」了巴西


歐洲在14世紀中後期經歷了「黑死病」,能存活下來的歐洲人基本獲得了「群體免疫」能力,當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以後,(沒有「群體免疫」的)原住民災難即刻來臨。15-16世紀,西班牙人在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殖民擴張過程中,所向披靡,武器火力以外,病毒無疑是最大的殺手。西班牙人對土著痛下殺手的同時,也試圖奴役印第安人。但他們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而來自熱帶非洲的黑人比來自北半球的歐洲白人適應性更好。為了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

加勒比海地區的古巴、海地、牙買加等地,還有南美的巴西,具有氣候溼熱、降雨豐富等特徵,適合發展種植園(譬如種植靛藍、菸草、甘蔗、棉花等經濟作物),歐洲對食糖等經濟作物需求量非常大,在西印度群島和巴西發展種植業,是殖民者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生財之道。

早期的「西/葡」殖民者蠻有生意頭腦,他們瓜分的殖民地或者產金產銀(明清流通的銀元基本產自墨西哥),或者可種植價值可觀的經濟作物(熱帶/亞熱帶地區)。而「西/葡」殖民者留給英格蘭這些後來者的,儼然只有「苦寒」的北美了,「好地方都被瓜分光了」。(禍兮福之所倚,北美反而因此成為超級大佬?)


1501年,西班牙殖民地伊斯帕尼奧拉島(加勒比海第二大島分屬海地和多米尼加)從葡萄牙(這時候非洲是葡萄牙的勢力範圍)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制的開端。

現今美洲的人構成中,黑人比較多見的區域是:加勒比海地區(西印度群島)+巴西+美國。這與殖民地種植業、礦業開採以及黑奴貿易有關。


1510年,葡萄牙總督阿方索·德·阿布奎克Alfonso de Albuquerque攻佔印度果阿Goa,建立東方殖民地總部。


1511年,葡萄牙奪取馬六甲。

1511年,西班牙徵服者D·貝拉斯克斯·德·奎利亞爾率領 300人的遠徵隊佔領古巴,先後建立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uba、哈瓦那La Habana城,在被徵服過程中,本地印第安人慘遭殺戮,到1537年全島印第安人只剩下5000人,為補充勞動力,16世紀開始從非洲大量輸入黑奴,從事種植園勞動。


(點擊閱讀《讀《飄》手記(Ⅱ)黑奴往事&新大陸的非洲族裔》)


1517年,葡萄牙果阿總督到廣州請求通商未果,炮轟廣州。

1517年,神聖羅馬帝國神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發布《九十五條論綱》(Ninety-fiveTheses),倡導宗教改革,導致羅馬教廷至高無上權威的動搖,新教、天主教、東正教成為廣義基督教的三大教派。歐洲人的靈性復甦,強調個人信仰的獨立,解放思想,與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的傳播相輔相成。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全名費迪南德·麥哲倫,Fernandode Magallanes,1480年-1521年4月27日)船隊穿過麥哲倫海峽(他以及他的繼任者,從1519年到1522年航海環繞地球一周,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


1521年,在傳染病的幫助下,西班牙人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ando Cortes,1485年-1547年)徵服阿茲特克國(Aztec,屬於印第安人,被徵服後該國人口因傳染病從1500萬降到300萬)。將其首都特諾奇提特蘭Tenochtitlan燒成平地,重新建立一個墨西哥城Mexico City作為新西班牙New Spain的首都。


新西班牙總督管理著墨西哥、中美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德克薩斯、以及菲律賓,是西班牙帝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1521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蘇萊曼一世Suleimanthe Magnificent佔領貝爾格勒(當時受匈牙利王國The kingdom of Hungary所保護),繼而與神聖羅馬帝國反覆爭奪布達佩斯。


1532年11月16日,西班牙探險家弗朗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1476年-1541年)率領169個西班牙人徵服6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設西班牙秘魯Peru總督區。


1534年-1535年,西班牙北上探索北美西岸地區,並將之命名為加利福尼亞並逐步深入北美內陸。

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Supremacy Act》,宣布國王為英教會的首領,擁有任命教會各種神職和決定教義的權力,拒絕接受這一法案者以叛國罪處死。改革後的英教會擺脫羅馬教皇的控制,稱英國國教會,亦稱安立甘教會。


1536年,法國人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1491年12月31日-1557年9月1日)航行到北美的聖勞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溯河而上到達現在的蒙特婁Montreal一帶。



(點擊閱讀《加拿大地緣格局 | 為什麼加拿大只能依附於美國?》)


尼德蘭Netherland意為低地,尼德蘭地區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部分地方。今日正式國名叫荷蘭王國(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簡稱The Netherlands,而非Holland荷蘭省是尼德蘭聯省共和國Dutch Republic中最大、最富裕且最有權力的省份,中文將Netherland譯為荷蘭就來自Holland一詞)這個低地在12世紀前沒有人居住,直到可以從海上捕鯡魚開始,這裡才有人類居住(為了爭奪漁場荷蘭和蘇格蘭有過3次戰爭)。海上貿易發展起來後,憑著良好的成本控制和商業信譽,荷蘭人贏得了「海上馬車夫」的稱號。15世紀末這個城邦的商人取得了城市自治權。


1543年,西班牙通過政治聯姻取得荷蘭統治權。


1543年,波蘭學人哥白尼逝世,所著《天體運行論》發表,揭示地球非宇宙中心,太陽乃宇宙中心。


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恐怖伊凡、伊凡雷帝),改稱沙皇,俄羅斯帝國(又稱沙皇俄國,Russian Empire)出現。(他帶上羅馬帝國皇帝曾經帶過的皇冠,俄語沙皇意思就是愷撒)


我們在13世紀講到蒙古大軍對歐亞大陸的徵服,那時候蒙古人從東到西打過去。

這位曾努力爭取「為蒙古人徵稅權力」的伊凡先生,他搞的「渾身上下充斥著擴張基因的」沙俄,又從西到東打過來。

金帳汗國(欽察汗國)、喀山汗國、克裡木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浩罕汗國、哈薩克汗國、準噶爾汗國等等,一個個遊牧汗國倒了下去。踏著這些汗國的屍身,龐大怪獸直撲東方帝國進行瘋狂撕咬。

東方的噩夢自此開始。



1553年,中葡停息幹戈,葡人開始在澳門居留。


1554年,英女王瑪麗(血腥瑪麗)迫害新教徒。


1555年,胡宗憲巡撫浙江,次年升總督,總制南直隸、浙、福等處軍務,抗擊倭寇。


1558年,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最後一位(英格蘭及愛爾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即位,她在憲章規定的範圍內擴大王權(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考慮到政治聯姻的隱患,她終生未婚(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她的統治時期被稱為「黃金時代」。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北美殖民地也開始確立),文化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等著名人物。

在其統治末期,英格蘭經歷了許多考驗:曠日持久的英西戰爭、愛爾蘭危機、埃塞克斯伯爵叛亂、農業歉收和饑荒、議會反專利權等等。在其輝煌的建樹之後,給後人留下了龐大的債務。(像劉徹、楊廣?)


1559年,義大利戰爭(百年戰爭創傷未愈,法國瓦盧瓦王朝發動侵略義大利的戰爭,並與神聖羅馬帝國爭奪德法邊境土地,揭開了法國與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bsburg長期爭霸的序幕)結束,法國取得加來Calais和梅斯Metz、圖爾Tours、凡爾登Verdun主教區的統治權。


1558年-1565年,踏著(足智多謀卻又命運多舛的一代名將)俞大猷俞家軍的足跡,戚繼光帶領戚家軍,經岑港之戰、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重挫倭寇。


早期的倭寇,多是攜帶優質武士刀的日本浪人,武藝高強、機動靈活,時而分散、時而集中,簡直就是支特種部隊。大明帝國在東南沿海的駐軍或團練,在這些(幾乎天天實戰)刀法出眾的刀客面前,就是一個個移動的靶子。所以,經常出現這樣一幕:幾十個(甚至幾個)倭寇,追著幾百上千明軍滿山遍野地跑。

然後戚繼光來到這裡,精挑細選出彪悍的義烏兵,嚴格訓練「秘戰」戰法(是為鴛鴦陣)。鴛鴦陣一出,戰場情勢即刻逆轉:4000戚家軍南徵北戰,所向披靡,己方竟然可以毫髮無損。

成熟組織的威力。


1561年,英國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散文家、哲學家、實驗科學創始人、近代歸納法創始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誕生。


1562年-1598年,法國宗教(加爾文派)戰爭(胡格諾戰爭,les Guerres de religion),破壞性超百年戰爭,也為民族國家的統一創造了條件。


1564年,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誕生。


艾馮河畔的斯特拉福德Stratford-upon-Avon

威廉·莎士比亞的出生地the birthplace of William Shakespeare

浸在濃濃的歷史和文化氛圍中。坐落在艾馮河畔,在美麗而充滿田園風光的沃裡克郡鄉間。

steeped in cultureand history。Set in the beautiful rural Warwickshire countryside,on the banks of the river Avon,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urist destinations inthe UK。

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他創作的四大悲劇:《奧賽羅Othello》《漢姆雷特Hamlet》《李爾王The King Lear》《麥克白Macbeth》


1565年,西班牙徵服菲律賓群島。


1567年,為害已久的東南倭患終於平息,有限度的開放海禁(史稱「隆慶開海」)。


當西班牙國王宣布荷蘭是西班牙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荷蘭人認同了這種說法;當西班牙國王重新劃分荷蘭的行政區域時,他們坦然地接受了;當西班牙國王為荷蘭派來新的總督時,他們也順從地臣服了。但是當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把手伸向他們的錢袋時,荷蘭人奮起反抗了。


1568年,搗毀聖像運動Iconoclasm揭開了荷蘭反抗西班牙統治、爭取獨立的序幕,在威廉·奧蘭治(威廉一世William I,也稱沉默的威廉Willem de Zwijger,1533年-1584年,荷蘭奧蘭治王朝的開國國王、荷蘭國父,全名威廉·奧蘭治Willem van Oranje。荷蘭國歌《威廉頌》詠唱的就是威廉·奧蘭治)的帶領下,開啟了尼德蘭(Netherland,荷蘭音譯)革命。


1571年,(明朝穆宗)韃靼部俺答汗受封順義王。


1572年,神宗繼位,張居正十年輔政,史稱「萬曆中興」。


(點擊閱讀《金瓶梅︱無出其右的成功學》)

《金瓶梅》脫胎於水滸故事,然而該書寫作於明代,故事原型很多來自明代市井。故此,如果您需要穿越到明朝辦點事兒,完全可以攜帶一本《金瓶梅》傍身。


1572年,法國天主教暴徒對新教(胡格諾派)發動一場殺戮,史稱「聖巴託洛繆大屠殺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王太后凱薩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全名為卡特裡娜·瑪麗亞·羅穆拉·迪·洛倫佐·德·美第奇Caterina Maria Romula di Lorenzo de' Medici,1519年4月13日-1589年1月5日,義大利貴族,1547年-1559年法國王后)是此次慘案的始作俑者(但她不是慘案的具體發起人)。


1578年,李時珍(1518年-1593年)經二十七年著成《本草綱目》。


1580年,西班牙兼併葡萄牙。


葡萄牙王位後繼無人,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成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的國王,葡萄牙的印度、非洲和巴西的殖民地,都歸屬到菲利普二世名下,加上他原本在歐洲的領土,以及在亞洲、美洲的殖民地,西班牙的國力達到了空前的鼎盛狀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為保障海上交通線的安全暢通以及西班牙的海外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強大的「無敵艦隊」:100多艘戰艦、3000餘門大炮以及數以萬計的士兵。


1581年,張居正推行新稅制「一條鞭法」。


1581年,尼德蘭聯省共和國(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又稱聯省共和國,俗稱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1581年-1795年)成立,開啟著名的荷蘭黃金時代。


尼德蘭革命興起後,尼德蘭聯邦打了80年的荷蘭獨立戰爭(又叫八十年戰爭,Nederlandse Opstand,Tachtigjarige Oorlog;西班牙帝國稱之為低地國叛亂,1568年-1648年),尼德蘭聯邦本來較為鬆散,為此戰爭聯邦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團結,經過多次海戰,尼德蘭聯邦與西班牙帝國於1609年籤訂停戰協定,不過,雙方在海上競爭仍未停止。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籤訂,尼德蘭聯邦才正式自西班牙帝國獨立出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Dutch Republic)才有了最終的名分。


1583年,(來自教皇國的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進入中國,在中國28年其「主業」(傳教)成效並不顯著,但也因(與徐光啟合譯)歐幾裡德《幾何原本》、繪製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為適應天朝居中的觀念,特將中國放在地圖的中央)被尊為「西儒」。


1587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誕生。


(點擊閱讀《重讀《明朝那些事兒》結尾︱︱拓展生命的寬度@徐霞客》)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進攻英國失敗,自此海上霸主西班牙開始走向沒落。


英國此時伊莉莎白一世當政,她曾拒絕了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求婚,這位信奉新教的女王反對教皇的霸權,憑藉《至尊法案》,女王為英國國教最高首腦,瓜分世界的《託德西拉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對英國沒有約束作用。

此時英國的農業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羊毛和紡織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輕工業的發展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市場。然而,西班牙的海上壟斷權嚴重扼制了英國的發展。

在國力弱於西班牙的情況下,採取隱蔽作戰的方式(譬如霍金斯的「三角貿易」,德雷克的海盜劫掠)對付西班牙。

這次海戰的勝利逆轉了世界形勢,新的日不落大英帝國即將出現。


1589年,法蘭西波旁王朝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創建者亨利四世(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本名亨利·德·波旁)繼位,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1590年,義大利(佛羅倫斯)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在比薩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做自由落體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教科書上說「義大利天文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時空概念上稍有出入,現代意義上的義大利王國Kingdom of Italy在1861年才告誕生。1569年,長時間對佛羅倫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美第奇家族House of Medic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將佛羅倫斯共和國Republic of Florence改造成一個公爵領地託斯卡納大公國Grand Duchy of Tuscany,故此,或許可以說是「託斯卡納大公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伽利略·伽利雷在佛羅倫斯Florence比薩斜塔做自由落體試驗。

這個美第奇家族在文藝復興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義大利文藝復興,但沒有美第奇家族,義大利文藝復興肯定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面貌。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心臟就是佛羅倫斯,那些最為人熟知的藝術家,多半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美第奇家族統治了佛羅倫斯斷斷續續長達三個世紀。

當我們漫步世界藝術館欣賞《義大利文藝復興展》,耳畔總會響起一串串姓名:

但丁、達文西、伽利略、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馬薩喬、德拉瑞亞、多納泰羅、波提切利、提香、曼坦尼亞、薄伽丘、彼得拉克、瓦薩裡、馬基雅維利……


(佛羅倫斯Florence簡史詳見1307年但丁事跡介紹)


1590年,織田信長的繼承者豐臣秀吉完成日本統一。

1592年-1597年,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朝軍一潰千裡,李氏王朝請求渡江內附。明朝先後調遣大將李如松、麻貴等人親率大軍入朝參戰,中朝贏得最後勝利(朝鮮也湧現出統領水師的傑出將領李舜臣)。


(點擊閱讀《朝韓迷之自信》)


1593年,「中國番薯之父」福建秀才陳振龍(約1543年-1619年)費盡周折,將發源於墨西哥、哥倫比亞的番薯從(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傳入福建,歷經明清兩朝的推廣,這種產量巨大的作物(還有後面提及的玉米、馬鈴薯等等,單位產量均比傳統糧食水稻、小麥高出一大截。彼時北國小麥畝產約150公斤,南國兩季水稻畝產約200-300公斤,而番薯畝產可達2000多公斤,少則也有1000多公斤)促使天朝人口過億,直至N萬萬人口的「康乾盛世」。


而在1531年,發源於墨西哥&中美洲的玉米傳入我國廣西(如今玉米畝產約500-700公斤,比普通水稻略高,低於超級雜交水稻。但在明清時期,玉米的產量是碾壓水稻的)。

加上徐光啟(1562年-1633年)的《農政全書》(1628)記載,發源於南美安第斯山區的馬鈴薯(土豆),經由歐洲傳入中國(如今馬鈴薯最高畝產可達2500公斤)。

明清時期,來自美洲的木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番瓜、西紅柿、菜豆、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菸草等近30個物種也先後傳入中國。

各類高產作物的大面積種植,養活了更多的人口,這也算是「航海地理大發現」帶給華夏人民的紅利。

這是華夏農業史、食品史、人口史的大事。


1596年,荷蘭航海家科內利斯·德·霍特曼 Cornelis de Houtman率領的一支船隊到達(東印度群島)爪哇島Java Island的萬丹Banten。又東航至峇里島Bali Island。

1598年-1599年,霍特曼率領第二次航行至東印度群島,曾訪問馬達加斯加、交趾支那和蘇門答臘等地。1599年死於同亞齊人發生的衝突之中。


1598年9月5日(萬曆26年八月初五),西班牙菲律賓總督派薩摩第來到澳門請求「開貢」貿易,被廣東當局拒絕,同年10月強佔虎跳門結屋群居,企圖長期霸佔,次年10月,廣東當局派兵將其驅逐出境。


1600年,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喬爾丹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1548年-1600年2月17日)因捍衛和發展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反對地心說,1592年被捕入獄,被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 Haereticae Pravitatis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Campo dei Fiori。


布魯諾的出生地那不勒斯Naples,此時為那不勒斯王國Kingdom of Naples,由西班牙統治。


1600年12月31日,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授予不列顛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或稱「英國東印度公司」,簡稱BEIC;有時也稱約翰公司John Company)皇家許可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


東印度公司總部在倫敦利德賀街Leadenhall Street,隨時間的變遷她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為止,它還獲得了助理政府和軍事作用。


1601年(萬曆29年),荷蘭殖民者(提督)韋麻郎Wijbrandt van Waerwijk率8艘戰艦向馬尼拉進攻,受到駐守西班牙人的頑強抵抗,於是折向珠江口,經黃埔進入廣州。由於荷蘭不是中國的朝貢國,廣東當局只允許他們逗留一天便離開了廣東。


1602年3月20日,荷蘭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Odenbarnwelt的主持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股份制公司:聯合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荷文Vereenig 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這是一家具有國家職能、向東方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東方貿易的商業公司,1799年解散。


1603年,荷蘭在爪哇Java Island建商站。

1603年,聯合東印度公司船員韋麻郎經由馬六甲海峽抵達澳門,與葡萄牙的戰爭失敗。

1604年8月7日,韋麻郎進犯澎湖,12月15日被明朝軍隊驅離。


1603年,(日本)德川家康在江戶開創德川幕府(1603年-1867年)。

1603年,詹姆斯一世(James I,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繼位,斯圖亞特王朝(The House of Stuart)開始,他是第一個被稱為大不列顛國王的人,是不列顛(England+Scotland)以及愛爾蘭(Ireland)的統一者。


160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葡萄牙手裡攻下盛產香料的馬魯古群島Maluku中的)安汶Ambon島並設置商館。英國隨後也在此設立商館。


1606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的杜伊夫根號(Duyfken)登陸澳大利亞(為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登陸),命名此地為「新荷蘭」。


1606年,倫敦股份公司(即後來的倫敦維吉尼亞公司Virginia Company of London)宣告成立。維吉尼亞公司是英國政府特許在北美(維吉尼亞)進行殖民地經營的公司(全稱《倫敦城維吉尼亞第一殖民地冒險家與殖民者公司》)。


1607年春天,倫敦維吉尼亞公司的三艘船帶著105名開拓者在新大陸登陸。維吉尼亞公司被要求在北美建立一個英國殖民地,公司僱員成為這片土地上的第一批永久殖民者,他們在北美建立居民點詹姆斯城,這被認為是英國人在北美建立殖民地的開端。


1608年7月3日,法國人薩姆爾·德·張伯倫(尚普蘭)Sam de Champlain在魁北克(Quebec)建立法國在北美的第一個永久性居留地。魁北克城俯視聖勞倫斯河,形勢險要,是北美殖民地「新法蘭西」的政治中心(法國人在魁北克統治150年,1759年英國殖民者趕走法國人,接管魁北克,直到加拿大建國)。


(點擊閱讀《加拿大地緣格局 | 為什麼加拿大只能依附於美國?》)


1608年8月,英國清教徒分離主義派,受英國國教的殘酷迫害,離開英國到荷蘭。其中一部分教徒決定遷居北美,並與倫敦維吉尼亞公司籤訂移民合同。


1609年,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Amsterdam Stock Exchange,AEX)誕生在阿姆斯特丹。

1609年,為有效處理股票業務,荷蘭人建立阿姆斯特丹銀行Amsterdamsche Bank,這是全球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銀行。

1609年,英裔荷蘭籍航海家亨利·哈德遜(Henry Hudson,1550年-約1611年)在一次探尋北冰洋東北(去往遠東)航道的過程中改向西北航行,拋錨在北美東岸,與印第安人交換皮草小發一筆,順便將一條河流命名為哈德遜河(Hudson River,美國紐約州)。

1609年,日本薩摩藩對琉球王國進行軍事徵服,琉球形成中日兩屬的狀態。


1611年,荷蘭毛皮商人組織船隊,由範特韋恩霍森公司Van Tweenhuysen Company率領,橫跨大西洋來到哈德遜河。


1612年,英國殖民者在維吉尼亞試種菸草成功,挽救了英國在北美的這塊殖民地,促使了種植園的產生。菸草的生產對勞動力需求非常大,「每種好三英畝棉花需要一個奴隸」。最初的種植園僱傭的主要是「白奴」(一些英國人為換取移民的旅費和在殖民地自立的機會,將自己賣為菸草種植園主的「契約奴隸」),接下來需要大量的「黑奴」(1672年皇家非洲公司成立後,英國人開始大規模介入非洲奴隸貿易)。


(點擊閱讀《讀《飄》手記(Ⅱ)黑奴往事&新大陸的非洲族裔》)


1614年10月14日,經莫裡斯親王和議會的調解,(為避免互相扯皮的)荷蘭商人組建了新尼德蘭公司New Nederland ,獲得哈德孫河(以及附近地區)5年的貿易獨佔權。荷蘭政府將這塊地盤命名為新尼德蘭殖民地(New Netherlands colony,這是荷蘭在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大致包括今美國的紐約州、康乃狄克州、新澤西州和德拉瓦州的部分地區)。商人只看重貿易的利潤,並不熱心長期殖民,新尼德蘭殖民地顯得有名無實。1608年逃往荷蘭的英國清教徒,讓他們去北美幫荷蘭維護殖民地,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考慮到兩國的同盟關係,荷蘭政府並未實施這個計劃。後來這些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May Flower到達北美。


在美國有一個笑話(摘自《人類簡史》):

有一天,航天員受訓的時候剛好碰到一位上了年紀的美國原住民。老人問他們在那裡做什麼。航天員說他們屬於一個研究探險隊,不久之後就要上月球了。聽到他們這麼說,老人沉吟了一會兒,問他們能不能幫個忙。

「要幫什麼忙呢?」他們問。

「是這樣的,我們族人都相信我們的聖靈住在月亮上。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為我們族人帶個重要的口信?」老人問。

「要帶什麼話?」航天員問。

這位老人用族語說了一串,並要求航天員重複再三,直到確定他們背得滾瓜爛熟為止。

「這是什麼意思?」航天員問。

「啊,這個是族人和月亮上的聖靈之間的秘密。」

等航天員回到基地,好不容易找到一位會講當地族語的人,把這段話嘰裡咕嚕背了出來。

翻譯簡直要笑翻了。原來,航天員費盡心機背下來的這句話是:

「不管這些人跟您說什麼,千萬別相信他們。他們只是要來偷走您的土地。」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16年,英國作家莎士比亞,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本年四月二十三日同一天逝世。


1618年,波希米亞王國Kingdom of Bohemia(捷克Czech)擁立腓特烈五世Friedrich V der Winterk為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Matthias,1612年-1619年在位)企圖在波希米亞恢復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578年7月9日-1637年2月15日)為波希米亞國王,引發波西米亞反對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的起義,歐洲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基本以德意志新教諸侯、丹麥、瑞典、法國為一方,並得到荷蘭、英國、俄國支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為另一方,並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爆發。


1619年,荷蘭攻佔爪哇島上的雅加達Jakarta,命名巴達維亞,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方的總部。


1620年9月16日,決定遷居北美的英國清教徒,在牧師布萊斯特Pastor Brest率領下乘五月花號May Flower前往北美,他們從南安普敦Southampton出發,11月21日到北美建立普利茅斯(Plymouth,現屬美國的麻薩諸塞州)殖民地。


在登陸前(11月11日)由分離派領袖在船艙內主持制定一個共同遵守的《五月花號公約The May Flower Compact》,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在上面籤字。其內容為:組織公民團體;擬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規章和條例。此公約奠定了新英格蘭New England諸州自治政府的基礎(此次航行的主要領袖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和威廉·布魯斯特William Brewster)。


1621年7月,荷蘭議會批准成立特許殖民公司荷蘭西印度公司,並向這家公司頒發殖民美洲的壟斷權。


1622年,法國作家莫裡哀(1622-1673)誕生。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再度佔據澎湖。


1624年1月,有30戶瓦隆Walloons人家庭同意荷蘭西印度公司的條件,乘船前往北美洲哈得孫河流域殖民。荷蘭殖民者在首任總督彼得·米努伊特Peter Minuit的帶領下於1624年5月初到達了哈德孫河口位置的曼哈頓島(當地屬於印第安人地盤),繼續往哈德孫河上遊前進來到了(如今美國的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附近,建立了奧朗日堡(Fort Orange)和一些永久定居點。然後向印第安人購買土地(譬如用價值60個荷蘭盾的貨物買下了哈德孫河口附近的曼哈頓島)。

1624年,荷蘭人被明朝逐出澎湖,退守臺灣西南海岸安平灣一帶,修築赤嵌城、臺灣城。


1625年,荷蘭西印度公司仿照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規劃,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作為整個殖民地的首府,並將分散在殖民地四處的殖民者們都遷移到了這裡。


1626年,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侵佔臺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和淡水。


1628年,西班牙人在臺灣修築紅毛城(聖多明哥城)。

1628年,全國性大災荒,陝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1636年,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成立,最早由麻薩諸塞州殖民地立法機關創建(初名「新市民學院」),為了紀念成立初期給予慷慨支持的約翰·哈佛牧師,1639年3月更名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1780年哈佛學院正式改稱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常春藤大學」,結合了現代高等教育的兩種模式(紐曼式教育、洪堡式教育)的特長,本科階段偏重於(紐曼式的)通識教育(文理科兼備),研究生階段(碩博)則採用洪堡式專才教育。

所謂紐曼(1801年-1890年,19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式教育理念:

1、學生除了學習知識以外,相互學習,彼此成為朋友。

2、大學是傳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學生的知識面要廣。

所謂洪堡(1767年-1835年,德國教育家)式教育理念(以術實現道):

1、研究與教學合一的理念。

2、強調的教育模式是職業教育,講究專而深。


(點擊閱讀《英美超級大學》)


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


1638年,日本鎖國,葡萄牙人被日本趕走,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日本貿易。


1640年,英國革命開始:查理一世(Charles I,1600年11月19日-1649年1月30日,斯圖亞特王朝的第十位蘇格蘭國王、第二位英格蘭及愛爾蘭國王(1625年3月27日-1649年1月30日在位),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公開處死的國王,歐洲史上第一個被公開處死的君主)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蘇格蘭起義,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議會同國王進行抗爭,起草了《大抗議書Grand Remonstrance》,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


16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葡領馬六甲海峽。之前,葡萄牙人已在印尼建立了一些商站,英國人也曾登陸印尼建立殖民地。荷蘭人以巴達維亞為基地,採取分化瓦解的戰略,相繼拿下南北馬魯古Maluku,封鎖馬魯古海峽。1641年奪下了葡萄牙統治了130年的咽喉要地馬六甲,徹底控制了東印度群島。


我們看東南亞「東印度群島」的地圖,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的領土互相犬牙交錯,是不是怪怪的?這與大國殖民史有關,國界基本由荷蘭、英國的勢力範圍來決定(兩國在1824年籤訂條約,規定馬來半島以及婆羅洲(加裡曼丹島)上部歸英國所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島、香料群島歸荷蘭所有,奠定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版圖。)


1641年,經15年的爭奪,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人,獨佔臺灣。(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才荷蘭人趕走,收復臺灣,鄭成功的對手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


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揚松·塔斯曼(Abel Jansson Tasman,約1603年-1659年)在遠洋冒險中發現紐西蘭西海岸(在企圖登陸時遭到毛利人的攻擊而迅速離去),但他以荷蘭名命名這塊土地(Nieuw Zealand)。回東印度群島途中,他發現了湯加Tonga和斐濟 Fiji。


1643年,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誕生。


1644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

1644年4月,清軍入關,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清順治元年。


(點擊閱讀《農耕中原與遊牧族群的千年對抗》)


1648年,近代第一個國際法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籤訂,標誌著歐洲一系列宗教戰爭的結束,八百萬人喪生動蕩時期的結束,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霸權的終結,基於威斯特伐利亞主權概念的現代國際體系正式開始。

同時,打了80年的荷蘭獨立戰爭正式結束,西班牙承認荷蘭獨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實際上生龍活虎了這麼多年,也有了最終的名分。


1649年,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領導的議會軍打敗了查理一世王黨軍隊後,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臺,建立英吉利共和國Commonwealth of England。


1651年,英吉利共和國頒布《航海條例》,規定來往英倫三島/英國殖民地與其它國家之間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英屬殖民地船隻、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排擠荷蘭商船的業務。


1652年,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荷蘭戰敗,被迫承認《航海條例》。(1665年爆發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戰敗,條例稍有放寬。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開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1849年廢除大部分航海條例,1854年,外國商船被準許從事英國沿海的貿易,航海條例所規定的限制完全取消)

1652年,達賴五世入京,順治帝賜予「DaLaiLaMa」稱號。


1653年12月,在克倫威爾授意下,一批高級軍官、大商人和倫敦市長擁他為護國公Lord Protector,開始了軍事獨裁。


克倫威爾死(1658)後,繼承護國公的兒子理察沒有威望很快放棄權位。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同流往海外的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談判。1660年,查理二世回英國登基,宣布大赦革命者,實行宗教自由,不變動革命時期的財產變化。斯圖亞特王朝The House of Stuart復闢(後來復闢王朝想置資產階級於死地,於是又發生了光榮革命)。


1661年(康熙登基前一年),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在位長達72年3月18天,歐洲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親政。他建立起歐洲最專制的王權,第一次讓法國稱霸歐洲,他打了31年的仗,同時他也正在孕育著一場暴風驟雨的大革命。他的個人愛好從某種程度上成就了法蘭西文化的繁榮,巴黎自此成為全球的文化、藝術、浪漫之都,整個歐洲的宮廷與貴族以說法語為榮(所有外交條約以法文撰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文才成為國際通用語言),沙龍文化、咖啡館文化興起,在此前提下,啟蒙運動的思想、「平D、自Y、民Z、人Q」就在這個歐洲最專Z的國家產生。


1661年,鄭成功佔領澎湖,並以之為據點攻打臺灣的荷蘭人。

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南明滅亡。同年,鄭成功病逝於臺灣,李定國病故於猛臘。


1669年,康熙開始親政。


1673年-1681年,康熙平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


1683年,施琅攻克澎湖,臺灣歸降。

1683年,奧斯曼被奧波聯軍擊潰,擴張宣告終結。


1684年,清朝設臺灣府。


1686年,俄波《永久和約》,確認烏克蘭歸俄。


(點擊閱讀《烏克蘭的悲情民族史》)


- - - - - - - - -- 待續 - - - - - - - - - -



參考書目:

《中國人史綱》(柏楊)

《簡明英國全史》(大趨勢下的軌跡)

《人類簡史》(尤瓦爾·赫拉利)

《《傲慢與偏見》——限定繼承權》(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郭建)

《詳解荷蘭殖民北美洲的早期階段,其必須藉助外國人和毛皮貿易才行》(夏蟲欲飲冰)

《Wliu:評論《美利堅:我們的故事》

《Zgrbkr如何理解《飄》中的老南方和奴隸制》

《郭曄旻:《亂世佳人》中的奴隸種植園真的存在嗎?》

《劉紀堯說史:同是拉美國家,為何巴西的黑人很多,而墨西哥的黑人較少?》

《李哥講歷史:美國史:16世紀初大西洋奴隸貿易和中間通道》

《吳軍:大學之路》

《羅馬主義:中世紀治理水平最高的宋朝,為什麼連一匹馬都養不好?》

百度詞條等等。



· · ·

作者:契科夫的小狗(老常)

理工男、文藝範

電子科技企業管理人員

普洱茶痴、一壺真趣形象代言人

行走在茶馬古道、漫步於詩和遠方

公眾號:一壺真趣

ID:yihuzhenqu

真愛請關注,喜歡請轉發分享

· · ·

相關焦點

  • 服裝設計師劉露:《光影西東》,不問西東,只為靈魂深處停留
    作為國內最權威的時尚平臺之一,中國國際時裝周著力於助推東方審美與國際潮流的多元需求,參與其中的獨立設計師品牌LINK UNIQUE創始人兼主理人劉露的《光影西東2020秋冬系列》值得為之駐足。 5月3日上午,主題為「光影西東」的大秀如期上演。在這一季設計作品中,劉露旨在宣揚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細節與著裝狀態差異中尋找作品的具象表達。
  • 東戶適合住哪些生肖 東戶好還是西戶好
    我們在購買房子選擇朝向的時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朝向會決定著風水的問題,所以,說在選擇之前大家一定要先看一下東戶適合住哪些生肖,要先把生肖的問題搞清楚,然後再去決定要不要買東戶的房子,而且除了這個之外,大家還要了解一下東戶好還是西戶好,要在兩者之間決定。
  • 絲路三千年,問西問東
    《文明的邊疆》,所謂邊疆,就是不同人種、不同文明、不同勢力在此交流,在一路一帶上,這樣的交流持續數千年。邊地、邊疆,才有跨界的交流。文明是有邊疆的,並不能把文明都同化了,不論哪種文明都不可能橫掃全世界,各有界線,但互相交流,和平共生。記者:這兩本書,提到了東、西、邊疆,哪裡是東,哪裡是西?張國剛: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西」是一個特別具有異國情調的概念。
  • 電梯住宅,一樓東戶好還是西戶好
    通常來說,兩戶區別不大的情況下,選東戶,主要是傳統文化風水上東為上位,旭日東升,蒸蒸日上,方位比較好,室內布局上通常東戶客廳在西,臥室在東,臥室的方位也比較好,床位上通常靠東牆放置,要比靠西放置好一些,因為地球自西向東轉。如果床頭衝西,血液向頭部直衝,容易造成頭暈,腳涼,影響睡眠質量。
  • 這趟成都東-宜賓西的高鐵班次將停運!
    據@成都鐵路12306 消息2月19至29日成都東-宜賓西C6661次停運還有以下這些班次◎2月19至29日,重慶北-成都東G8520次停運。◎2月20日至3月1日,德陽-重慶北G8751次停運。◎2月20日至3月1日,重慶北-成都東G8506次停運。◎2月20日至3月1日,成都東-沙坪垻G8549次停運。
  • 西幽往事!《東離劍遊紀》新作製作決定
    《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是一部將傳統技術與現代酷炫的特效、激燃的配樂以及豪華聲優陣容結合起來的武俠奇幻布袋戲,在第二季完結後官方就宣布了第三季製作決定的消息。今天(3月22日),《Thunderbolt Fantasy西幽玹歌》發表。
  • 10000公裡,從東到西,90後新全順情侶把家安在旅途上
    於是在阿猴5月生日的那一天,他們購買了一輛福特新全順,並且從零開始,把它改造成了「車輪上的家」,真正把家安在了旅途上。北緯30°的旅行,從東到西橫穿中國從拉薩繼續往西,還去了珠峰大本營。繼而沿著國道219走完阿里南線,來到接近邊境的扎達和古格王朝遺址。最後往北沿國道317的阿里北線一路向東返回拉薩。
  • 東討西伐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東討西伐,同「東徵西討」。出自: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馳北走,東討西伐,運之無旁,按之無下。」近義詞有:東討西徵、東徵西討,東討西伐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指戰爭。東討西伐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東討西伐(dōng tǎo xī fá)成語釋義:同「東徵西討」。成語出處: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馳北走,東討西伐,運之無旁,按之無下。」
  •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為什麼古詩詞裡的江水總是向東流?
    比如:我們都會唱的「大河向東流啊,天上的星星參北鬥啊!」再比如: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當中「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首詞是說:誰見過落花重新能綻放在枝頭呢?這遺憾就像是河水,滾滾東流,永不停歇。
  • 買東買西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買東買西,指買各種物品。出自:明 李開先《林衝寶劍記》第29出:「買東買西使官錢,點驢點馬是買賣。」近義詞有:買這買那,買東買西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指買各種物品。買東買西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買東買西(mǎi dōng mǎi xī)成語釋義:指買各種物品成語出處:明 李開先《林衝寶劍記》第29出:「買東買西使官錢,點驢點馬是買賣。」
  • ...服裝設計師劉露《光影西東》2020秋冬系列作品解讀
    在5月3日的雲上發布會中,她所帶來的主題為《光影西東》的2020秋冬系列發布可謂大放異彩,劉露把在海外求學生活經歷和參與各種服裝活動的設計體會轉化為設計靈感,把對異域風情、國際視野、東西方文化的積累升華為一種對不同文化交融結合的創新思考,在五四青年節前夕帶著年輕人獨有的蓬勃宣言將這場大秀展現在國人面前。
  • 《東成西就》二十六年彈指一揮間,經典卻因時光而更熠熠生輝
    導演王晶曾在圓桌派上說過,他導戲都像趕場子,可能上午導這部,下午導另一部。據了解《射鵰英雄之東成西就》僅僅拍攝了十幾天,加上後期製作一共才花了27天。而且拍的時候甚至沒有什麼劇本,演員即興發揮卻造就了經典。
  • 服裝設計師劉露《光影西東》2020秋冬系列作品解讀
    在5月3日的雲上發布會中,她所帶來的主題為《光影西東》的2020秋冬系列發布可謂大放異彩,劉露把在海外求學生活經歷和參與各種服裝活動的設計體會轉化為設計靈感,把對異域風情、國際視野、東西方文化的積累升華為一種對不同文化交融結合的創新思考,在五四青年節前夕帶著年輕人獨有的蓬勃宣言將這場大秀展現在國人面前。
  • 青春《無問西東》,歲月自成《芳華》!
    她是校園裡成績平平長相一般的小胖子,考試不及格的卷子被人惡意的貼在黑板上。她是職場裡性格內向衣品不佳的實習生,被樓道裡抽菸的同事們反覆拎來笑料,因為不被領導待見而延長的試用期。她是中產階級裡從貧困家庭靠吃苦殺出一條血路的成功人士,卻沒有被階級接納的背景,稱兄道弟的富二代們貪走她的資源便利後拍拍屁股走人。
  • 國家「東數西算」慶陽試點項目啟動 金山雲西北總部落戶慶陽...
    11月30日下午,金山雲西北總部成立暨甘肅省「東數西算」試點項目啟動籤約儀式在北京市小米科技園舉行。記者從現場獲悉,全國「東數西算」產業聯盟頭部企業·金山雲落戶慶陽,這標誌著甘肅省「東數西算」首個試點項目在慶陽市啟動。
  • 《無問西東》:兜頭就是一桶心靈雞湯
    掙吧來掙吧去,終於還是把《無問西東》給擼了擼完感覺賊空虛帶著滿心文藝情懷顛顛兒的去了灌了一腦子煽情雞湯喪頭喪腦的回了還是中國夢口味的也不是說這碗雞湯是碗爛湯關鍵是在萬裡山河一片雲山霧罩的讚美聲裡也不差姐了
  • 今日娛樂關鍵字:《東成西就》、《喜劇之王》、《鐵達尼號》
    《東成西就》不一樣的喜劇電影27年前的《東成西就》,華語奇幻武俠的巔峰喜劇這部由鬼才導演劉鎮偉指導的電影,雲集了香港黃金年代的一眾群星大咖。《東成西就》白天的他們嘻嘻哈哈,歡樂逗趣,晚上的他們鬱鬱寡歡,如痴如夢,兩極的反差帶來的不是串戲,而是更加精彩的戲曲。
  • 《東離劍遊紀-西幽玹歌》10月25日上映
    在2018年12月24日播出的《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2》最後一集中,即發表了讓粉絲極為振奮的「第三季製作確認」消息。而在第三季正式發行前,今日正式確認《Thunderbolt Fantasy 西幽玹歌》將於10月25日,臺灣、日本兩地戲院同步上映,與《Thunderbolt Fantasy 生死一劍》相同,以戲院作品的形式與各位粉絲相見歡。
  • 經典如《東成西就》,居然在各大視頻網站都無法觀看
    而這部影片,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東成西就》。但就在最近,我在想重溫這部電影的時候,卻遇到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經典如《東成西就》,竟然在各大視頻網站都無法觀看。《東成西就》是由劉鎮偉執導的一部喜劇電影,洪金寶擔任動作導演,演員方面,則清一色的都是華語影壇的大咖,張國榮、梁朝偉、梁家輝、林青霞、張曼玉、張學友、王祖賢、劉嘉玲、鍾鎮濤、葉玉卿,哪一個不是影壇響噹噹的大腕?這些演員隨便放在任何一部影片中,都是絕對的主角,但《東成西就》卻有這種魔力把這些大咖聚齊了,更為觀眾奉上了一部極其開胃的喜劇盛宴。
  • 無問西東: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
    《無問西東》是導演李芳芳一部嘔心瀝血之作,在2018年的中國電影中可謂無出其右。電影波瀾壯闊地書寫整個近現代中國史,可謂是野心不小。故事以清華大學建立時間先後為徑,用四個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為緯,展現出了100年來中國人民的艱難歷程和創造出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