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雙面IPO:2019年百億盈利背後的進與退

2020-12-24 騰訊網

懂財帝出品|作者 逸凡 唐潮

估值超過15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獨角獸——螞蟻金服獨立上市腳步越來越近。

懂財帝「微信ID:znfinance」統計梳理發現,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螞蟻金服的稅前利潤為42.54億元、29.06億元、131.90億元、虧損19億元。

2019年,螞蟻金服盈利再次實現高速增長,達到122.6億元。

或許是這樣的盈利表現,讓華爾街投行人士活躍起來,每隔一段時間就傳其IPO,但螞蟻金服似乎並不領情。

百億盈利,萬億估值,螞蟻金服PE高達百倍,資本對這家公司給予科技高溢價。

在懂財帝看來,如此高估值的螞蟻金服不急著上市核心原因或許在於:螞蟻金服在收縮金融板塊利潤,擴張科技板塊利潤。

螞蟻金服正潑墨揮毫新版圖。

支付寶從支付工具變身生活服務平臺,原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回歸螞蟻金服CEO,董事長井賢棟鼎力全球擴張。

進退之間,螞蟻金服,不想成為滿身贅肉的大象,而欲成為全身肌肉的靈動超人。

百億利潤

螞蟻金服賺錢的能力,毋庸置疑。

2月13日,阿里巴巴公布的2019年度自然年財報稱,對於2019年9月取得螞蟻金服33%股份後的一次性收益,阿里巴巴在四季度確認該收益上調人民幣23億元。

這意味著阿里巴巴在六年間,從螞蟻金服33%的股份中獲得的收益共為715億元。

財報還顯示,2019Q4從螞蟻金服獲得的投資收益為2.15億元。

根據阿里巴巴所擁有的33%的股權進行測算,螞蟻金服2019Q4稅前利潤約為6.52億元。

按照自然年計算的話,螞蟻金服在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稅前利潤分別為42.54億元、29.06億元、131.90億元、虧損19億元、122.6億元。

復盤螞蟻金服2017年以來各季度的利潤情況,除2018Q1與2018Q3三季度出現大幅虧損外,其餘季度均是盈利。

其中2017年,螞蟻金服實現131.8億元的稅前利潤。這順利幫助螞蟻金服2018年完成150億美元的融資,估值實現1500億美元。

從2019年業績來看,螞蟻金服在經過2018年的短暫虧損19億和業務調整之後,已然走出泥潭,煥發新生。

根據測算,螞蟻金服2019年稅前利潤約為122.6億元。

索源利潤

華爾街和香港的資本人士對金融科技企業有獨特的嗅覺:不僅僅關注螞蟻金服賺錢的能力,更關注其賺錢的來源。

傳統金融如銀行保險大約十倍左右的估值,而科技企業則給予幾十倍的估值。

螞蟻金服上百億的利潤來自哪些渠道?

最重要的渠道,支付。

支付是螞蟻金服的流量來源,是所有金融與科技業務的基石。

2003年,支付寶從淘寶網擔保交易中誕生,此後如同一隻迅猛的小獅子,一路狂奔,飛速成長。2014年末,支付寶市場份額達82.8%。

支付寶曾在支付領域一家獨大,馬雲感慨:「我就是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

但微信支付在2015年依靠紅包攻破壁壘,一夜躥紅,馬雲譽為「偷襲珍珠港」。

此後數年,支付寶、微信支付在行動支付領域戰火紛爭。

五年過去了,戰火熄滅。

行動支付C端戰場上,支付寶市場份額始終維持在50%上下,財付通(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也維持在40%左右。

蛋糕穩定,紅利消逝,雙方不再開戰,開始了轉帳收費、信用卡收費,共同悶聲賺大錢。

支付利潤的來源,主要收取佣金和服務費。

目前,國內支付面向B端商戶收費率約為6‰,面向c端大部分不收費,信用卡、提現費率約為1‰。

海外收取的費率則為國內數倍,尤其是B端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此外,目前央行已重啟支付機構備付金付息,這無疑將為螞蟻金服帶來一筆額外收益。據第三方測算,備付金每年帶來20億以上的利息收入。

未來幾年,支付寶和財付通在支付領域都進入了利潤收穫期。

消費金融

消費金融為螞蟻金服最大的利潤源頭——花唄、借唄,以及聯合貸款。

目前,螞蟻金服布局了消費金融所有的領域,信貸領域的花唄、借唄,理財領域的螞蟻財富,以及自營的網商銀行、天弘基金、國泰產險。

花唄與借唄2014年上線,一直是螞蟻金服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2017年,借唄營業收入便達到114.3億元,淨利潤61億元;花唄營業收入達65.96億元淨利潤為34億元。二者淨利潤合計95億元,佔螞蟻金服利潤約73%。

2018年,即使遭遇央行對ABS嚴厲監管,花唄和借唄的淨利潤依舊高達3.7億元、35億元。

2017年最高峰時,螞蟻金服小貸共發行了3100多億ABS,當期優先級融資成本在6%左右,但在C端對用戶利率大致在15%以上。

2019年,螞蟻金服迅速轉型,選擇通過「信貸聯營」的模式繼續進行融資,形成資金池,按照利息收入比例收取平臺服務費。

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花唄營業收入為41.4億元,淨利潤縮水至10.23億元。

目前,花唄、借唄、網商貸合作的外部銀行超過100家。根據《財新》報導,螞蟻金服與銀行聯合放貸資金規模達到2萬億元。

花唄、借唄自營資金大幅縮水,聯合貸款膨脹。根據《財新》報導,聯合貸款一般按照五五分成,且銀行承擔更大壞帳風險。

毫無疑問,坐擁10億C端流量,信貸產品未來依舊會成為重要來源。這部分收入,按照會計調整,或計入科技服務收入。

其他領域,如理財、保險均擴張較快,但是目前利潤貢獻均有限。

理財領域,早在2013年支付寶上線餘額寶,2年後螞蟻金服收購數米基金。短短5年,螞蟻基金通過賺取基金代銷佣金費用,以14.04億元的營收實現了對東方財富旗下天天基金的超越。

目前與螞蟻金服合作的外部資產管理機構已超過120家。今年,螞蟻金服將對代銷資管產品採取尾隨佣金的形式來獲取收益。

保險領域,螞蟻金服推出的網絡互助產品——相互寶繳費用戶破億。螞蟻保險網絡三方銷售增長較快,但目前營收利潤貢獻有限。

大象與超人

大象,雖然身型巨大,但滿身贅肉。

超人,靈巧、敏捷,彈跳自如。

用這兩個形象比喻如今的金融與科技,有很多相似之處。科技,還是金融?無須多言,螞蟻金服更在乎什麼。

螞蟻金服給予資本市場的預期:2021年,螞蟻金服的技術服務收入將上升至總收入的65%,超過支付收入成為第一大收入項。

螞蟻金服是一個摺疊的科技金融系統。

用戶接觸層消費金融,底層——技術基礎,其內部譽為「BASIC」,即Blockchain (區塊鏈)、AI(人工智慧)、Security(安全)、IoT(物聯網)和 Cloud computing(雲計算)。

螞蟻金服技術儲備首屈一指。

螞蟻金服科技輸出利潤主要來源於B端與G端。但目前,技術輸出收入與利潤貢獻,阿里雲更為突出。科技輸出的行業紅利期,還未到來。

螞蟻金服更大的想像空間在於全球化,它曾給予的預期是未來達到20億用戶。

目前,已有56個國家和地區的商戶可以受理螞蟻金服的線下支付業務,1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本地電子錢包,10個本地數字錢包的AAU已接近12億。

今年的疫情,對所有企業全球化擴張都是一個暫時性的壓制。

但這難擋螞蟻金服的更大的折騰。

年初,10億用戶的支付寶開始了大轉型,從支付工具變身本地生活服務用戶是否都能習慣在支付寶點外賣、訂酒店、打車等,這還需要觀察。

不管是進還是退,螞蟻已經在路上。

- END -

相關焦點

  • 螞蟻金服上市,給多少錢合適?
    今天,在翻看螞蟻金服的招股說明書時,我不但想起了東哥的這段話,而且腦海中立即冒出另外一句話,阿里通過螞蟻金服,實現了東哥的夢想。 下面,跟我一起來看螞蟻的招股說明書。 一、基本情況
  • 螞蟻金服上市被叫停,「兩個大佬」立馬調整,一個卸任一個不露面
    最近,支付寶下架了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前段時間馬雲被「約談」,螞蟻金服上市的計劃也被「叫停」了,在網際網路市場上掀起了不少的風浪。螞蟻金服為什麼會被叫停?僅僅只是因為馬雲的一些言論嗎?其實馬雲的言論只是一個導火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螞蟻金服的估值,達到了一個過高的數值。螞蟻金服還未上市前,其網絡消費貸款規模就已經做到了2.1萬億。
  • 招商港口+螞蟻金服= ?
    1月8號下午,招商港口執行長白景濤在招商局港口大廈會見了螞蟻金服副總裁鄒亮一行,雙方就加快推動數字港口合作展開深度交流。白景濤對鄒亮一行的來訪表示歡迎,對螞蟻金服在數字港口領域的積極關注表示讚賞。他表示,希望螞蟻金服與招商港口進一步加強業務交流,加快對業務場景合作空間的溝通探討,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助力數字港口協作網絡的探索與建設。
  • 實地探訪上海支付寶大樓:螞蟻金服是否遷入仍未明確
    消息一出,有媒體報導稱,螞蟻金服挺進上海又進了一步,支付寶上海買樓坐實了螞蟻金服將遷址上海的傳聞。螞蟻金服是否會隨著支付寶入駐自有寫字樓而遷址上海,支付寶將何時入駐浦東金融廣場2號辦公樓?2 坐實螞蟻金服遷址上海?支付寶上海買樓,最讓人關注的螞蟻金服遷址問題再度引起熱議。實際上,2018年底就有媒體報導稱,螞蟻金服資深人士表示,螞蟻金服預計2019年會將總部遷到上海,實行杭州、上海雙總部、雙中心的運營模式。杭州、上海各自承擔類似比重業務,購買辦公樓是為滿足上海總部日益龐大的業務需求。
  • 螞蟻金服——天使還是惡魔?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千眼觀市網,ID:gh_13452850db37 】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近期,螞蟻金服這個金融科技巨頭要同時A+H上市了,一直以來螞蟻金服靠什麼掙錢,最近幾年業績如何,未來業務的發展方向有哪些?
  • 多人下載「螞蟻金服」被騙,支付寶:沒有叫「螞蟻金服」的App,請...
    9月14日,溫州鹿城警方通過官方微信發布《小心「安逸花」「螞蟻金服」兩款李鬼APP,今年鹿城已被騙100多萬》的通報。 9月1日,溫州鹿城濱江街道發生一起詐騙案,受害人他女士使用手機瀏覽網頁時通過彈窗下載了一個名為「螞蟻金服」的App。
  • 支付寶:沒有叫「螞蟻金服」的App
    下載螞蟻金服App申請貸款卻發現被騙?針對媒體報導,支付寶9月14日晚間在其官方微博提醒稱:沒有叫「螞蟻金服」的App,小心上當。
  • 工商銀行與螞蟻金服戰略合作 雙方二維碼可互認互掃
    -03-31 09:16:52 來源: 行動支付網 舉報   3月31日,中國工商銀行與螞蟻金服宣布
  • 九卦|對螞蟻金服的近距離審視,一個金融從業者的再思考
    在今天的文字裡,我試圖站在一個金融從業者的角度,用一些淺顯易懂的語言、中立地來還原螞蟻背後的一些真實情況,至於螞蟻金服後續將會怎樣,交給各位看客自行評論吧。1、螞蟻金服為什麼能做的這麼大?那些拿著過去vintage數據去和風控炫耀的業務主辦,是時候思考一下螞蟻的規模和阿里的流量邊界了,當螞蟻金服還是螞蟻的時候,阿里的流量支持可以讓他既靈活又安全,但當螞蟻金服變成了大象的時候,阿里爸爸又該怎樣兼顧呢?2、螞蟻金服是科技企業還是金融企業?
  • 重磅:螞蟻金服官宣上市 馬雲持股8.8%(附概念股)
    螞蟻金服官宣上市,馬雲持股8.8%(附概念股)丨時間線7月20日,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宣布,啟動在上交所科創板和港交所主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受此影響,美股阿里巴巴盤前大漲4%。據7月公布的阿里巴巴2020財年報告,螞蟻集團股東列表中,阿里巴巴佔股33%,君瀚和君澳持有螞蟻金服50%股權。
  • 馬云為何要創辦螞蟻金服?獨立於阿里巴巴集團之外有何深意?
    馬雲是一位極具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先後創建了阿里巴巴、螞蟻金服這兩家巨無霸公司。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螞蟻金服起步於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支付寶主要是為了解決阿里巴巴旗下電商平臺賣家與買家之間支付的信任問題,支付寶業務上與淘寶平臺可以說是緊密相連,但是後來螞蟻金服卻脫離了阿里巴巴,單獨成立了一家公司。
  • 螞蟻金服設信用評估公司,瞄準企業徵信,邵文瀾任董事長
    新京報訊(記者 陳鵬)螞蟻金服在企業徵信領域又邁開一步。
  • 消息人士:螞蟻金服上海IPO主要投資者提交的報價為68-69元/股
    螞蟻金服拒絕對此消息進行置評。按每股69元的價格計算,螞蟻金服在上海的這部分融資最高可達人民幣1153億元(合173億美元),估值最高可達2.1萬億元,然後再行使15%的「綠鞋」或超額配售權。 (責任編輯:婁在霞 HN151)
  • 「螞蟻金服」沒有APP
    針對媒體報導,昨日(14日)晚間,支付寶官方微博發消息稱,「沒有叫『螞蟻金服』的App,請大家擦亮小眼睛,小心上當。」  看起來很美好,事實卻殘酷。在支付寶微博的回應下方,網友也開始七嘴八舌留言,不少人也表示了不理解為什麼會落入這種「借三萬需要充值一萬九」的簡單圈套。
  • 螞蟻金服B端亮大招,一箭雙鵰,籌謀上市?
    從2017年螞蟻金服拆分數據來看,支付連接佔比54%;金融服務佔比11%;技術服務佔比34%。螞蟻金服提出,2021年,技術服務收入將上升至總收入的65%,超過支付收入成為第一大收入項,這也被視為規避支付業務的監管風險之舉。
  • 六問萬億螞蟻IPO,「真想我也在那裡」
    簡單說,阿里巴巴是螞蟻金服的股東,支付寶是螞蟻金服的業務,螞蟻集團是螞蟻金服的新名。支付寶於2003年10月8日由淘寶網推出,2004年從支付寶獨立。2004年12月8日,支付寶支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 阿里巴巴二號人物蔡崇信為何沒有螞蟻金服半點股份呢?
    【阿里巴巴二號人物蔡崇信為何沒有螞蟻金服半點股份呢?】 我們從一份清單中,能夠看到螞蟻金服中未來億萬富豪的持股比例,但是就沒有蔡崇信。
  • 《支付寶》螞蟻金服股票價格介紹
    按照中金給出的估值測算,螞蟻金服本次引資10%對應的投資對價大體在170億元-200億元左右。因此,螞蟻金服整體估值在1700億元-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這還是67%的股權估值,如果算上可能預留給阿里巴巴集團的33%的股權的話,整體估值在3000億元人民幣左右,約合500億美元。
  • 真正的螞蟻金服概念股 相關股票一覽表介紹
    不僅如此,投資者對螞蟻相關上市也是非常關注,究竟真正的螞蟻金服概念股有哪些呢?下面看看螞蟻相關股票一覽表介紹。其實,真正的螞蟻金服概念股分別有:京能置業、新開普、宇信科技、科藍軟體、張江高科、潤和軟體、君正集團、湘郵科技、海泰發展、華數傳媒、中國人壽、健康元、恒生電子、新華保險等。
  • 中科英泰欲轉戰主板IPO:近半營收來自螞蟻金服採購人臉識別POS機...
    中科英泰曾於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2019年8月終止掛牌。2018年年報顯示,中科英泰為國內商用POS機品牌前三甲,主要從事交易結算設備和智慧零售解決方案,營收和利潤的主要來源是商用POS機、智能POS機、智能POS秤、肉菜追溯批發自助交易終端、智能印章管理系統等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以及項目整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