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嵩山之上靜靜地矗立著一座恢弘的寺廟,這裡檀香嫋嫋,梵音陣陣,香火鼎盛千年未絕,因為它位於少室山茂密的叢林之中,所以被命名為「少林寺」。少林寺因為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一直被視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在人們心中,少林寺不僅僅是一座寺廟,還是一個文化和歷史的符號。
少林寺創建於公元495年,由當時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建造,最早的用途是用來安頓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後來到了公元527年,菩提達摩來到了少林寺,開始在此廣收信徒並且傳授佛法,少林寺由此逐漸發展壯大了起來。
但真正讓少林寺名揚天下的事件發生在唐初,當時少林寺的十三和尚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後因助唐有功得到封賞,李世民賜其良田千頃,稱少林寺的僧人為「僧兵」,少林寺由此也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名剎」。那時候的少林寺土地廣博、僧眾甚多,屬發展的鼎盛時期。
後來少林寺又發展了禪宗武學,並且心懷天下,曾抗擊倭寇有功,故而受到了歷代朝廷的禮遇。就這樣一路壯大發展,最終成為了如今規模宏大、名揚天下的第一古剎。
唐代詩人沈佺期曾有詩云:「長歌遊寶地,徙倚對珠林。雁塔風霜古,龍池歲月深。紺園澄夕霽,碧殿下秋陰。歸路煙霞晚,山蟬處處吟。」其中描寫的就是少林寺中的清幽之景,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這座千年古剎的衷心禮讚。但隨著如今時代的變化,少林寺在商業化的路途上越走越遠,它在人們心中「聖地」的形象似乎也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讓少林寺發生巨大改變的領頭人自然是如今的少林負責人——釋永信方丈。釋永信方丈無疑是帶領少林寺走向國際、走向商業化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我們心中的少林寺不問世事,千年如一日地沐浴在梵音香火之中,遺世獨立於熙攘的世俗,是塵世中難得的淨土。
然而如今的少林寺在國外開設分寺、在網絡上開通了官網、與各界名人有著密切的聯繫……也不是說跟隨時代潮流不好,這樣做的確使少林寺的影響力得到了擴大,但曾經縹緲空靈的「禪」與世俗掛鈎,總讓人心裡有些奇異的違和感。
而釋永信方丈本身的爭議也不遑多讓,如今少林寺的門票收入是每人次80元,一年到頭絡繹不絕的遊客加上其他項目的收入,賺個上億不成問題。按理說這些收入都會納入寺廟的維護和僧人的生活支出等方面,但在2015年,有人舉報釋永信方丈濫用職權、挪用公款的消息引起了一片譁然。
雖然後來調查此事大部分都是子虛烏有,釋永信自己也稱工資每月不過700元,不存在任何挪用公款的現象,但少林寺的一些財務和內部管理確實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與此同時,人們在少林寺是否有必要商業化的問題上也始終爭論不休,未來少林寺的路會不會繼續往商業化的方向前行,千年古剎的寧靜和禪宗文化會不會受到擠壓和破壞,這一切都應該是釋永信方丈在發展少林寺時需要著重考慮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