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關羽一生中最大的敗筆應該就是大意失荊州了,荊州一失去了,不但讓蜀國丟失了大片地盤,缺失了與其他兩國的戰略縱深,更重要的是還把自己的小命給搭進去了,差點讓蜀國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劉備和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狂傲的性子,鎮守荊州遲早會惹出亂子,為什麼不派其他人去,還是劉備和諸葛亮看關羽不爽,想趁此機會借刀殺人?
關羽走麥城肯定不是劉備借刀殺人,他的失敗有自己的因素,也有蜀漢實力快速壯大帶來的原因。我們知道三國鼎立,互相制衡,雖然曹魏的勢力稍微大一些,但是東吳和蜀漢攜手足以抵擋曹操。劉備與孫權的關係,還相當於一對遠方的窮親戚,劉備那時候還需要依靠東吳的力量來抵擋曹操。當年拿到荊州的時候,劉備留下關羽、張飛、諸葛亮共守荊州,自己入川去幫助劉璋。開始的時候只帶著龐統、魏延、黃忠等人,但是由於龐統的冒進隕落在落鳳坡,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帶著張飛、趙雲等人分兩路入川協助劉備,荊州就只剩下關羽一人。
此時對於東吳來說,是個不錯的機會。魯肅曾設「鴻門宴」請關羽,被關羽識破,僅帶周倉一人去赴宴,途中用偃月刀押著魯肅,破解了魯肅的計謀,讓他的手下投鼠忌器,只得放關羽回荊州,這就是三國有名的「單刀赴會」,也是關羽的高光時刻。而劉備在益州的勝利才是東吳和曹魏的心病。雖然此時蜀漢還不能同東吳和曹魏相媲美,但是已經把三國鼎立的雛形顯現了出來,這時孫權的心理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看見窮親戚鹹魚翻身了,孫權便想採取聯姻的方式跟劉備進一步聯合,然後共同伐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改變歷史的時機,孫權想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關羽的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對孫權有人格性的侮辱,這才是關羽走麥城的主要原因。劉備入川的勝利,有點立足未穩,這正是曹魏和東吳的機會。如果關羽聰明的話,聯合東吳共擊曹魏,則有可能改寫歷史,而關羽的選擇是最次的,只要他不去主動出擊去北伐,敗走麥城的下場都不會出現,然而他把于禁的無能當成了自己的資本,貿然出擊北伐,以至於釀成大錯。
至此關羽還在孤芳自賞,在水淹七軍時就曾被龐德射中過,後來在圍困樊城之時,居然「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綠袍,旁若無人,欲摧士卒打城。」曹仁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仁急招五百弓弩手,望麾蓋下一齊射之.公急勒回馬時,右臂上中一弩箭」,這個怪誰呢?
至此,關羽已經開始走黴運,雖然有華佗來為他刮骨療傷,但是後果大家都清楚,呂子明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成功,此時徐晃又奉曹操之命來解樊城之困,關羽尚不警醒,是天亡蜀漢。
關羽敗走麥城,有蜀漢壯大過快引起東吳和曹魏嫉妒的原因,也有關羽狂妄自大的因素(大意失荊州),當然關羽是主要責任人,劉備也沒有借刀殺人的理由。雖然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計謀,這其實是說不通的,諸葛亮和劉備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恢復漢室天下,缺少了關羽和張飛對完成這個目標沒有任何好處。
造成這個結果的內因是關羽自己太過膨脹,外因是蜀漢發展太快,入川獲得勝利太容易了,引起了東吳和曹魏的嫉妒,兩家才要聯合起來對付蜀漢。關羽敗走麥城失荊州不是諸葛亮的陰謀。問題是身在旁邊的他視而不見,知而不理,不去支援關羽一兵一卒,一粒糧草都不援助。不但自己如此不支援,還勸劉備把救援來遲的義孑劉封殺掉。諸葛亮如此的表現實是借刀殺人。現在的劉備已經強大了 為了給兒子清理障礙物 借孫權的手除掉 目中無人 狂妄自大的關羽 然後名正言順為關羽報仇 討伐孫權 討伐孫權成功以後 劉備率領大軍從荊州進攻曹魏 諸葛亮率領大軍從西川進攻曹魏 一統天下 。個人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