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國,悠悠歷史。五千年的歲月年華,道盡了多少人的事跡腳步。尤其是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紛爭不斷,精彩萬分。一件件三國事件,吸引了不少三國迷。只是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在什麼讀,怎麼分析,怎麼看。都不能了解到歷史人物事件的真實的情況。因此讀三國的人很多,但是對於事件的分析,卻是一人一個樣,常有爭端,各抒己見,互不相讓。特別是三國演義的流行,更是為三國這段歷史,蒙上了一層紗。
三國
說起三國事件,讓人誤會最深的,莫過於虎女犬子事件。話說當年關羽水淹七軍,擒龐德,敗于禁之後。接待了吳國的使者,使者的到來不是為了別的什麼事,而是傳達孫權的意思,孫權要為兒子索娶關羽的女兒。關羽聽了大怒,當場就罵了使者和孫權。因此(虎女焉能嫁犬子)就流傳於世間。使者回到東吳,向孫權匯報了了結果以後,孫權也大怒,決定攻伐荊州。因此關羽敗走麥城,最終兵敗身死。
敗走麥城窮途末路
因此很多人都說,關羽太狂傲了。如果關羽允了這個親事,何至於敗走麥城啊。就算不允,也不能打罵啊。畢竟孫權是一方領導,州牧能忍受這樣的屈辱。其實大家會這麼說,我能理解,但不認同。畢竟三國演義裡的孫權說過:「如果關羽允了,就不打荊州。如果不允,就發兵荊州。」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次索娶羽女,就是一次政治聯姻。關羽拒絕了,實際上就是拒絕了聯姻,一定程度上就是拒絕了聯盟。再加上關羽狂傲的罵人,因此引來了吳兵。
為子索羽女
我之所以不認同這個說法,是因為我覺得這個說法忽略了虎女犬子的大背景。說起虎女犬子的歷史背景,不得不說劉備的崛起。昔日劉備與曹操對戰,可以說屢戰屢敗,年過四旬,依然事業無起色,寄居於劉表的新野。然則有志者事竟成,奮鬥了半輩子的劉備,就在新野遇到了孔明,為他策劃了一個藍圖。從此劉備就就走向了崛起之路,先是借了部分荊州,然後拿下了荊南,最後奪去了益州。更重要的是的,劉備與曹操會戰於漢中一代,正面擊退了曹操。可以說劉備的勢力,依然有了吞併天下的成本。這還不夠,關羽又進攻襄樊,打的曹仁連連叫苦。外加擒龐德敗于禁,威震華夏。就連曹操都有了遷都「以避其鋒」的意思。
水淹七軍
當然孫權也看到了這形勢,他也坐不住了。在三國志關羽傳裡有這麼一段話可以證明。(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根據後來的事實說明了,曹操的謀士分析的是正確的,孫權的確坐不住了。可惜的是,孫權和劉備還有表面的聯盟,而且剛從劉備關羽哪裡拿回了部分荊州,現在對荊州用兵,出師無名。打仗講究出有名,行正義之師,方能取勝。為了給出師找個理由找個名聲,因此就發生了為子索羽女的事跡。關羽聽到使者說親,一下子就明白了。剛拿去部分荊州沒多久,又想南郡江陵了,因此惱怒孫權的不義。
制衡孫權
這就是我對關羽大罵孫權的看法,並不是因為關羽狂傲而罵,而是因為關羽不是那種遇到什麼時候,都能保持冷靜的人,而是一個有脾氣的人。孫權的用意,關羽猜透以後,自然是怒不可遏,因而大罵,也屬於情理之中。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不服氣的說,你說的不對,如果關羽知道孫權要打荊州,而且自己的大罵也給了孫權理由,為何還要把後方的兵力吊空啊,這不是自尋死路麼?其實這可以說是個問題,但又不是問題。如果你看的是三國演義,竟可以說關羽是傲骨恒生罵孫權,不認為孫權會來打,才把兵力調走的。但是如果你看的是史書。你就會明白,關羽會把兵力調走,有兩個理由。
攻襄樊防東吳
第一:呂蒙病了。在孫權籌集,準備攻打荊州時。大都督呂蒙病倒了,只能回建業養病,無法用兵。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呂蒙和孫權的計策。但是關羽不知道,如果站在關羽的角度來看,就是天助關羽。因此關羽可以暫時先把兵力調走,爭取早日那些襄樊,以便應付將來的曹孫。
第二:襄樊將要拿下了。經過關羽連翻的戰鬥,襄樊已經岌岌可危,據說樊城裡的曹仁軍械都快用完了。而現在的關羽,當然要抓住這個機會,一鼓作氣,拿下襄樊。這樣才能更好的應付有可能會病好打荊州的吳兵。
當然關羽也可以撤退,但是沒拿下襄樊,不但有違打襄樊的初衷,也錯了是拿下襄樊最好的時機。好不容易將襄樊打的剩餘最後一口氣了,誰又願意放棄呢?如果呂蒙沒兵,孫權整軍待發,放棄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既然後方暫時無虞,自然應當一鼓作氣。關羽知道一定要在呂蒙病好之前拿下襄樊,一旦呂蒙回來了,就必須要收兵了。因此曹操放出消息,說孫權打荊州,關羽才會猶豫,最後退兵。可恨的是退兵以後才知道,荊州以失,落了個敗走麥城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