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後 盎格魯-撒克遜也要下架了

2020-12-17 凱風網

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的死,引發了美國和各國的反種族歧視示威遊行。著名影片《亂世佳人》也被下架了,因為有「美化奴隸主」之嫌。很多人都在用「種族平等」的眼光重新審視身邊的一切,「盎格魯-撒克遜」這個詞也在該行列。

從2019年9月開始,研究中世紀的學者們就開始激烈地討論「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一概念。這場大討論始自國際盎格魯-撒克遜人學會內部關於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主張。

該組織致力於研究中世紀早期(公元450年-1100年)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族群的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宗教學、社會學乃至貨幣學等。

《貝奧武夫》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最古老、最長的一部較完整的文學作品,也是歐洲最早的方言史詩,完成於公元八世紀左右。圖為改編自《貝奧武夫》史詩的同名電影《Beowulf》劇照

有些學者認為,更改該學會的名稱,有助於反對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特別是學者們研究和解釋中世紀早期歷史時潛藏的歧視現象。

很快,批評的矛頭就從學會名稱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上移開(該學會現已更名為「中世紀早期英格蘭國際研究學會」),轉而呼籲大眾也要停止使用「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一詞來指代公元5世紀到10世紀的低地不列顛,還要停止使用「盎格魯-撒克遜人世界」一詞來描述這一區域與中世紀歐洲和其他地區的聯繫。

歷史源頭

霍華德·威廉士,是切斯特大學專門研究中世紀早期不列顛和斯堪地那維亞的考古學家。他認為在中世紀早期的物質文化、建築環境和景觀,以及公共參與和教育上,「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仍然有著一席之地。

的確,「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與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政治運動頗有淵源,特別是在北美。然而,威廉士認為,在學術討論、公共參與和教學中,為了對抗種族主義者和白人至上主義者所濫用的概念,最好的方式是闡釋清楚「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一表述所具備的持續性和連貫性。

「盎格魯-撒克遜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等概念的變化,是爭論的背後原因之一。如同「維京人」和「凱爾特人」一樣,這些詞彙長時間吸引著持有種族主義觀點的個人和組織。那些熱衷於構建國族起源神話的人士,更是對此趨之若鶩。

在這些歪曲歷史的表述中,公元5世紀時日耳曼移民取代了土著,成為了不列顛群島新的主人。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是熱愛自由的農民和戰士,他們起初信仰異教,後來又皈依了基督教。這些人從嗜血的維京人手裡保衛著古老的自由,最終又向諾曼人屈膝臣服。

民族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對頑強而又浪漫的小英格蘭歷史奉如圭臬,試圖以此來正當化英國民族主義和海外殖民的勾當。

在美國,「盎格魯-撒克遜人」這個概念,更是白人至上主義者的核心話術之一——這個詞代表著黃金紀元,他們意圖樹立起英格蘭(不列顛)比其他國家和民族更為優越的核心論述。

抵達克裡米亞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

但是,在現代史學、考古學及相關的教學活動中,「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它包含了7個世紀的歷史演變以及數個王國的興衰,從肯特到坎布裡亞,從東盎格利亞再遠到威爾斯邊界,這個範圍之內的事物都包含在「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裡。

公元5世紀初期,羅馬人對不列顛尼亞的統治土崩瓦解,這時許多蠻族部落從如今的挪威和荷蘭北部跨越北海,定居在了低地不列顛——這就是尊貴的貝德在8世紀初期所記載下的「盎格魯人、撒克遜和朱特人」。

所謂的移民是一個跨越數代的過程,它使人種得以發展,而非簡單的人種替換。在這一過程中,政治和社會經濟形勢動蕩不安,但羅馬-不列顛人依舊留存。儘管發展情況各有不同,但坎蒂人、愛希尼人、特裡諾文特人及其他羅馬-不列顛人,仍舊與操著日耳曼語的外來人融合了在一起。

公元5世紀初期,日耳曼人在歐洲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徙,其中「盎格魯」、「撒克遜」以及「朱特」三個部落從歐洲大陸跨海來到了不列顛島

在公元6世紀,多個「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先後出現,並在7世紀的不同時間點各自皈依了基督教。它們與在北部和西部的其他非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也有著很深的聯繫。

7世紀的時候,有7個這樣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肯特、蘇塞克斯、埃塞克斯、威塞克斯、東盎格利亞、麥西亞和諾森布裡亞。但到了9世紀初期時,只有4個王國依然存在:威塞克斯、東盎格利亞、麥西亞和諾森布裡亞。

然而,在公元9世紀時,維京人的入侵摧毀了幾乎所有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僅有一個倖存了下來:威塞克斯。於是,在公元10世紀時,西撒克遜王國成了統一的英格蘭王國的基礎。

愛格伯特,公元8世紀時不列顛島威塞克斯國王。在位期間,他徵服了不列顛島上其餘6個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結束七國時代,基本統一了英格蘭

在公元11世紀初期,英格蘭王國曾一度為丹麥國王所統治,隨後當1066年諾曼人發動入侵時,這個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的歷史便戛然而止。

從羅馬帝國撤出不列顛,到諾曼人入侵,「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有助於概括這段時期的複雜社會、經濟、宗教、語言和文化進程。像所有時代名稱一樣,它是一種有助於定義中世紀早期的解釋工具,但在描述異質景觀和社會時,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限制。

重見天日

有記載的第一位使用「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的人,是生活在公元8世紀的副主祭保羅。他在著作《倫巴第人的歷史》中提到了這一詞彙。從阿爾弗雷德大帝(公元899年去世)到懺悔者愛德華(公元1066年去世)的時代,有斷斷續續的文獻記錄使用了這個詞。

直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才再次興起。歷史學家、文學家和語言學者,開始使用它來指代不列顛島上講英語的古老民族、他們的王國和對應的關係。

學者們用這一詞彙,把「英格蘭人」同其他族群區分開來,包括不列顛群島上講凱爾特語的人、講諾斯語的「維京人」,以及接替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國的諾曼王國。

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早期英格蘭的民族神話的一部分,「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重見天日。其中,考古學是這一政治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期的考古學家在19世紀40年代末期,開始使用「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來稱呼他們的發現。埃塞克斯貴族理察·康沃利斯·內維爾爵士,在小韋伯拉漢和林頓希斯發現了幾處墓葬。他認為,在劍橋郡發現的這些墓葬,是自羅馬不列顛崩潰以後,早期的日耳曼定居者所留下的證據。

但隨著史料的豐富和考古成就的發展,「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對應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

考古學家使用盎格魯-撒克遜人(公元5世紀至7世紀初),中期盎格魯-撒克遜人(公元7世紀至9世紀初)和晚期盎格魯-撒克遜人/盎格魯-斯堪地那維亞(公元9世紀至11世紀中期)來對不同的時代加以細分。人們還使用「後羅馬時代」「晚期古典時代」「孤立時代」和「中世紀早期」等術語。

所有這些概念,都與「盎格魯-撒克遜人」一樣不完善,但它們都有助於傳達有關日期、地區和間或研究的實物證據的信息。

當考古學家提到「早期盎格魯-撒克遜人公墓」「中期盎格魯-撒克遜人定居點」「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方頭胸針」,或是「晚期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錢幣」等術語時,無論這些術語何時被創建或發現,它們都不包含任何種族含義。虛假的現代種族分類在中世紀早期是無法解釋的,而且也毫不適用。

考古學家有時用「撒克遜人」來指英格蘭南部,而在其他情況下,考古學家用「盎格魯人」來指英格蘭東部和東北地區。不僅學者們在使用這個詞語,公眾參與和教育也都在使用,甚至開放的博物館陳列和可訪問的考古發現資料庫,也還在用這些詞語。

加以揚棄

像大多數學科一樣,考古學也有著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過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英國人對海外文明的痴迷,使得維多利亞時代初期的第一代盎格魯-撒克遜人考古學家,包括查爾斯·史密斯和約翰·阿克曼等人,開始了對英語起源的研究。

今天,英國的學校中廣泛教授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歷史和考古學,並通過電視、新聞媒體、社交媒體和流行書籍加以廣泛傳播,每年還吸引了數百萬遊客參觀相關的博物館和遺址。

不僅如此,近些年重大考古發現也使用了「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比如2019年出版的《斯坦福墓葬: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寶藏》一書,就對墓葬中發現的各種武器配件及金銀飾物,提出了全新見解。

從斯坦福墓葬中發掘出的7世紀初期小刀配件,由黃金和石榴石製成,上面裝飾著交錯的動物圖案

長期以來,「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一直頗有爭議,因為經常有政治極端主義者使用這一詞語。但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一詞語意味著截然不同的事情。

學者們有權質疑它背後的內涵和傳承,但如同「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維京人」及其他詞語一樣,「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也只不過是學術界和極端種族或民族主義者所共同使用的詞語之一。

威廉士認為,當今的學術界正處在盎格魯-撒克遜人考古學的黃金時期,人們應該以審慎和批判的方式繼續使用這一概念,而不應該因為種族主義者的濫用,就放棄這個在考古學上非常有價值的迷人稱呼,更不應該隨之拋棄與之相關的有趣而又翔實的遺址、古蹟和景觀。

有70多位專家籤署了一份聯合聲明,他們表示要繼續使用「盎格魯-撒克遜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時期」一詞,以糾正學術界和大眾的錯誤理解。

他們想證明,那些試圖把「盎格魯-撒克遜人」替換為「早期英格蘭人」或「舊英格蘭人」的人們是錯誤的,因為後兩個詞語比前者更容易引來語言學和民族主義上的偏見。

「英格蘭人」一詞無法區分生活在當代英國的人們之間的區別,因此在術語上的替換行為是欠缺考慮的。威廉士主張仍舊使用「盎格魯-撒克遜人」一詞並加以揚棄,使其成為向所有人開放的門戶,鼓勵人們以此來探索公元5世紀至11世紀的複雜而又多樣化的世界。

相關焦點

  • 高清圖文|盎格魯撒克遜的瑰寶3
    >改寫歷史的薩頓胡蛇、野豬、熊、狼、烏鴉之所以出現在盎格魯撒克遜的藝術品中,是因為它們與北歐傳說緊密相連。正是這種信仰讓世人形成一種」盎格魯撒克遜人很原始「的觀念。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歷史學家認為早期的盎格魯撒克遜的國王也是野蠻人,不會像被他們打敗的羅馬不列顛人那樣複雜,他們甚至生活在簡陋的小茅草屋裡,而且早期的考古證據也支持這種觀點。然而現在看來,事實並非如此。直到不列顛面臨另一次日耳曼民族的入侵,新的考古發現才拉開帷幕,並且永遠改變了人們對盎格魯撒克遜的理解。
  • 美國暴亂持續 HBO下架亂世佳人
    原標題:反種族歧視之下,HBO下架南北戰爭題材電影《亂世佳人》【環球網報導記者李東堯】全美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持續,現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也不能看了?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報導稱,目前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人們對種族不公擔憂正日益加劇,華納傳媒旗下的HBOMax平臺已將影片《亂世佳人》下架。
  • 《亂世佳人》後,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也被下架
    原標題:《亂世佳人》後,英國知名喜劇《小不列顛》也被下架:因給角色塗「黑臉」[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崔妍]由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全美反種族主義怒火還在持續燃燒,繼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宣布下架美國南北戰爭時期題材電影《亂世佳人》後,網飛公司及BBC旗下平臺也宣布下架知名喜劇小品系列劇
  • HBO下架電影亂世佳人 原因是涉及種族歧視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HBO最新資訊 > 正文 HBO下架電影亂世佳人 原因是涉及種族歧視
  • 英格蘭的七國之戰: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與凱爾特「亞瑟王」……
    這年後,本來統治不列顛尼亞行省的西羅馬帝國已經油盡燈枯,其中央政府已再無力量統治這個遠在邊陲的行省。為了集中軍事力量和節省開支以對抗被蠻族蹂躪的帝國防線,羅馬人撤出了不列顛尼亞,留下了一片處於無政府狀態的土地。後來,來自不同地方的日耳曼族群開始進入這個地方。他們分別是來自今天荷蘭和德國北部的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以及來自今天丹麥日德蘭的朱特人。
  •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但長城並沒有能夠阻止羅馬帝國走向衰敗和分裂,日耳曼人不僅侵入了羅馬帝國的領土,在羅馬帝國衰弱後,羅馬人離開了不列顛島,取而代之的是日耳曼人中的一個分支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在羅馬帝國衰弱後,他們不約而同地從西歐以及日耳曼尼亞地區向不列顛島遷徙。
  • 《亂世佳人》被下架,《老友記》道歉,我們的青春去哪兒了?
    在此之前,美國經典影片《亂世佳人》就已經涉嫌種族歧視而被迫下架,它對奴隸制、種族主義刻板的樂觀描述被認為太過樂觀。這直接引起廣大網友的不滿,《亂世佳人》以及其縮寫「GWTW」成為了推特的熱搜關鍵詞。同時有趣的是,在影片下架一天後,《亂世佳人》立刻就登上了亞馬遜銷售平臺DVD銷量的榜首。
  • 《亂世佳人》下架,《老友記》製片道歉!黑人兄弟為何還不買帳?
    《亂世佳人》下架 《老友記》製片道歉不知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特立獨行,還是實在沒有合適的目標,電影《為奴十二年》黑人編劇約翰·萊德利居然開始對1939年上映的《亂世佳人》開炮了。面對黑兄弟的這種指責,華納旗下的流媒體平臺HBO Max顯然慫了,立刻就把《亂世佳人》從自己的平臺上下架了。而文化藝術領域的美國人很快就搞明白了狀況,紛紛表態證明自己。
  • 論盎格魯-撒克遜晚期英格蘭的遺囑文本 ——以9—10世紀的5份遺囑...
    論盎格魯-撒克遜晚期英格蘭的遺囑文本 ——以9—10世紀的5份遺囑為例 孫銀鋼 (華東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上海 200241) 摘 要: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遺囑文本結構中,立遺囑者的個人意願佔據著重要地位
  • 美國經典影片《亂世佳人》被下架,美國反種族運動掀起文化的革命
    美國著名媒體平臺HBO已經下架奧斯卡經典影片《亂世佳人》。HBO表示這部1939年公映的影片是「時代產物」,片中刻畫了「種族歧視」,這在「當年是錯誤的,現在也是錯誤的」。令人諷刺的是,HBO Max宣布後次日,《亂世佳人》在亞馬遜平臺登上暢銷榜榜首。
  •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城鎮的起源及其動力因素分析
    Ceaster一詞最早來自於「拉丁語Castra,原意是軍隊營地」[7]221,盎格魯-撒克遜人引入該詞後,用以指稱「羅馬人撤離後留下的軍事要塞」[7]221,亦可表示羅馬城鎮。例如,在羅馬不列顛時期(1-5世紀中葉),倫敦是羅馬人統治英國的主要軍事基地,在9世紀比德的翻譯中被稱為「Lunden ceaster(倫敦要塞)」[7]205。
  • 涉嫌種族歧視,經典影片《亂世佳人》遭下架(附經典雙語臺詞)
    6月9日,華納傳媒旗下的HBO Max平臺將經典影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下架,原因是該電影「美化奴隸制」、「涉嫌種族歧視」。如果我們要創造一個更加公正、公平和包容的未來,我們必須首先承認和理解我們的歷史。在影片被下架之前,電影《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的編劇約翰·萊德利(John Ridley)特別呼籲外界關注《亂世佳人》這部電影。
  • 抗議持續之際 美國經典電影《亂世佳人》涉種族歧視被下架
    來源:海外網圖為影片《亂世佳人》的海報(圖源:路透社)海外網6月10日電美國知名影視流媒體平臺HBO MAX日前下架了奧斯卡經典電影《亂世佳人》,原因是美國種族關係緊張之際,有不少美國民眾認為HBO MAX發布聲明說道,「《亂世佳人》是時代的產物,但不幸的是它描繪了部分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偏見」「在對其歷史背景進行討論並對其中的一些特定描述加以譴責之後,這部影片未來會重回平臺。」聲明還補充說,「想要創造一個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未來,首先要承認並去了解我們的歷史」。
  • ...上任、《亂世佳人》下架,網友揭穿:政治工具!說好的言論自由呢?
    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國會參議院罕見地全票表決通過查爾斯·布朗(Charles Brown)出任美國空軍參謀長,美國著名影視流媒體平臺HBO Max「及時」下架著名電影《亂世佳人》,這「一上一下」兩個舉動,彌合矛盾的目的明顯,但對於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問題能有多少緩和作用,卻很難說。光這兩件事本身也遭到不少非議。
  • 受反種族歧視影響,《亂世佳人》下架,《老友記》製片道歉……美國...
    昨天的新聞——《亂世佳人》下架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美國華納傳媒旗下流媒體平臺HBO Max下架了經典電影《亂世佳人》,理由是有人認為該電影「美化奴隸制」、「涉嫌種族歧視」。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被下架的可遠不止《亂世佳人》這一部片子: 僅昨天一天, 真人秀節目《警察》暫停播出!
  • 《亂世佳人》下架的原因是什麼?種族歧視還是電影大的傷痕
    《亂世佳人》在亞特蘭大首映,人山人海衝進了電影院,一部史詩級作品誕生,10件奧斯卡獎物品一舉收穫,成為電影史上的傳奇。儘管《亂世佳人》描述了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部種植戶的郝思嘉和白瑞德的愛情故事。HBOMax暫時下架引起轟動。事實上這部曾被美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Association)列為20世紀最偉大電影之一的電影,已經不止一次被評為「下架」。在的電影之旅中,有很多次下架因為種族主義行為和反對種族主義的示威遊行。原因是影片中對黑人的歧視。
  • 弗洛伊德之死震蕩持續,著名電影《亂世佳人》因種族問題被下架
    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周邊或者過去各種有涉及到種族話題的藝術領域,一些曾經引發巨大爭議的影視作品如今被放大檢視,甚至要被迫下架。近日《為奴十二年》的著名編劇John Ridley也在《洛杉磯時報》發文批評在美國1939年上映的著名電影《亂世佳人》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擁護奴隸制的南方地區」,掩蓋了種族歧視的殘酷。而國內很多人都看過上面提到的《為奴十二年》和《亂世佳人》這兩部電影,這兩部電影都是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
  • 《亂世佳人》下架,《老友記》道歉,「哥倫布被斬首」,它們都種族...
    過去的一周文藝關鍵詞有:「推倒雕像」運動、《亂世佳人》被下架、J·K·羅琳遭抵制、武大老牌坊受損、世界大學排名榜、香港書展、紅樓夢獎……#《亂世佳人》被下架#近日,受美國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後死亡事件的影響,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Black Lives Matter」席捲全美,種族問題也引發世界性的關注
  • 《亂世佳人》重新上架:電影有不可觸碰的「紅線」
    6月25日,經典影片《亂世佳人》宣布重新上架。在此之前,《亂世佳人》因涉及種族歧視而被HBO宣布下架。重新上架後的《亂世佳人》在影片之前加上了一段說明視頻:「你將看到的是史上最為恆久流傳的電影之一,但它從宣布開始製作的那天起,就多次被抗議」。
  • 《亂世佳人》下架,《老友記》編劇道歉,這一屆觀眾太難帶!
    經典電影《亂世佳人》下架,《老友記》主創哭著出來道歉,包括英劇《Little Britain》以及很多以警察為主題的電影和連續劇都受到牽連,這屆觀眾真的太難帶了!《亂世佳人》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站在南方白人莊園主的視角,並且當時美國奴隸制還沒有廢除,非裔角色在電影裡都是種族歧視的形象;《老友記》製片人哭著向公眾道歉說劇中沒有一個主要角色是非裔,她覺得自己沒有為種族多元化付出足夠的努力;除此之外還有動畫片《汪汪隊立大功Paw Pa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