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劉備將自己多年積攢的家底幾乎賠了個精光,估計是無顏再見益州父老鄉親,直接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人在心理狀態極差的情況下,小毛病會變成大毛病,心病也會要了性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感覺自己不太行了,於是緊急召喚諸葛亮前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事件。關於劉備「白帝城託孤」的話題,人們至今議論紛紛,其中有幾個疑問值得思考:一是為什麼選擇了諸葛亮?而劉備這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真心實意還是試探加壓?三是劉備並非只託孤於諸葛亮一人,同時任命一位副手李嚴又是意欲何為?
為什麼是諸葛亮?
劉備的部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派系,分別是創業系、荊州系和益州系。創業系的主要人馬有關張趙以及孫乾糜蘭等人,諸葛亮勉強算是這一時期末加盟劉備集團的,這一批人都是老兄弟,自打當陽躲避曹操追擊開始,從河北到徐州都跟隨劉備不離不棄;荊州系主要是原來劉表的部下,因為不願意追隨劉琮投降曹操,所以跟著長子劉琦一同進入了劉備集團;益州系則是劉備入川以後加入的,為劉備順利接管益州出了不少功勞。
諸葛亮雖然深得劉備信任,但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當劉備在漢中稱王時,兄弟們個個加官進爵,只有諸葛亮在原地不動,算是受了些冷落。不過諸葛亮在關羽擅自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和劉備在如何對待關羽這件事情上達成了共識,特別是在對劉封不可留的態度上,搔到了劉備的癢處。當時諸葛亮建議除掉劉封,以免對劉禪繼承皇位所有影響,讓劉備十分受用。後來在劉備登基稱帝時,雖然沒什麼人反對,但諸葛亮卻最為堅持,帶頭髮聲請劉備稱帝,所以劉備登基之後,也將諸葛亮任命為丞相,並錄尚書事。等張飛去世之後,諸葛亮又將「司隸校尉」的職務接了過來,基本上是內外、軍政一把抓了。時諸葛亮雖然年紀不大,但資歷老,且當時關張孫糜這些排在他前頭的人盡數去世,所以不論從資格、能力、以及威望,諸葛亮都是最佳的選擇。
人之將死,其言也未必善
劉備從一名普通的手工匠人成長為皇帝屬實不易,可終究沒有一統天下,江山也還不是劉家的江山,兒子的皇位此時還落在懸崖邊上,不知道哪年一陣風吹就會掉入深淵,所以劉備的託孤和歷史上其他託孤並不一樣。劉備此時的心情應該十分複雜,應該如何向諸葛亮託孤,說什麼話都得細細考量,一句都不能說岔了。劉備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邊緣,留下那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言應該有這麼幾個可能性:
一、劉備真情實意,臨死之前恢復了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偉大理想——匡扶漢室,清除篡黨,此為國家大事,自然要比自己的家事更加重要,所以對諸葛亮說如果自己的兒子不行,你就自己幹,只要能夠恢復漢帝國的法統,其他都不重要的了。我們不能說這種可能性一丁點都沒有,只不過實在是微乎其微,無限接近於零。二、劉備已經是將死之人,可能有些神志不清,原本只是向諸葛亮表達無限的信任之情,但不小心說錯了話,而「君可自取」只是一種錯誤表達信任的方式,不必瞎猜,後面說的「之如父」也只想嚇唬嚇唬兩個年幼的孩子,讓他們乖乖聽話。三、劉備對諸葛亮既要用,但也不太放心,這其實是一種另類的威脅,畢竟文字有時候不能表達當事人的所有情感,也許劉備是冷酷無比的聲音說出這番的呢?白紙黑字的史料記載,無法百分百情景再現。
揭開人性的瘡疤
很多人或許會對劉備這番話感到奇怪,認為如果諸葛亮值得信賴,何必浪費這些唇舌;假如諸葛亮不值得信賴,那麼這一番話或許就了諸葛亮造反的啟發。另外,劉備這樣的遺言,相當於為劉禪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託孤大臣被殺的案例數不勝數,被託孤大臣廢黜的皇帝也比比皆是,稍有不慎就是血雨腥風。我們試著理解一下劉備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麼:草根出身登基稱帝,劉備不可能不深諳人情世故,且去世之前相當從容,在白帝城養病多日,應該有充分的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劉備說得上是知人善任,不論是對諸葛亮還是對自己的兒子,他都十分了解,但他更清楚的是人性的卑劣、貪婪和野心。所以他乾脆直接地表示了對諸葛亮的無限信任,同時也挑明了最大的擔心,把話都說個通透,逼諸葛亮做承諾和表態。當時並非諸葛亮一人在場,趙雲此時已經和劉備聊了好一會,所以劉備的遺言幾乎是公開化發表,而公開承諾則意味著要受到眾人的監督。
劉備和諸葛亮的確是君臣相契合的模範典型,而這種君臣之間的信任,是要將人性的瘡疤揭開才能達成。劉備此時賦予諸葛亮「可自取」的權利,這是一種變相的綁架人心。同時,劉備還設立了一位副使李嚴,此人曾為劉表的部下,後來又投奔到了劉璋麾下,這個經歷使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一定的代表性。劉備將他任命為「尚書令」,相當於分化了諸葛亮一部分權力,實際上有為諸葛亮分憂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監督諸葛亮的作用。
古語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看未必。其實不管劉備想表達哪一種意思,諸葛亮都按照最後一種含義理解了,也不得不按照這樣來理解,只能哭拜在地,連聲表示自己將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