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白帝城託孤看似君臣相契,實則綁架人心

2020-12-10 思說歷史

夷陵之戰中,劉備將自己多年積攢的家底幾乎賠了個精光,估計是無顏再見益州父老鄉親,直接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人在心理狀態極差的情況下,小毛病會變成大毛病,心病也會要了性命。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感覺自己不太行了,於是緊急召喚諸葛亮前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事件。關於劉備「白帝城託孤」的話題,人們至今議論紛紛,其中有幾個疑問值得思考:一是為什麼選擇了諸葛亮?而劉備這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真心實意還是試探加壓?三是劉備並非只託孤於諸葛亮一人,同時任命一位副手李嚴又是意欲何為?

白帝城託孤

為什麼是諸葛亮?

劉備的部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派系,分別是創業系、荊州系和益州系。創業系的主要人馬有關張趙以及孫乾糜蘭等人,諸葛亮勉強算是這一時期末加盟劉備集團的,這一批人都是老兄弟,自打當陽躲避曹操追擊開始,從河北到徐州都跟隨劉備不離不棄;荊州系主要是原來劉表的部下,因為不願意追隨劉琮投降曹操,所以跟著長子劉琦一同進入了劉備集團;益州系則是劉備入川以後加入的,為劉備順利接管益州出了不少功勞。

諸葛亮

諸葛亮雖然深得劉備信任,但仕途也並非一帆風順,當劉備在漢中稱王時,兄弟們個個加官進爵,只有諸葛亮在原地不動,算是受了些冷落。不過諸葛亮在關羽擅自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和劉備在如何對待關羽這件事情上達成了共識,特別是在對劉封不可留的態度上,搔到了劉備的癢處。當時諸葛亮建議除掉劉封,以免對劉禪繼承皇位所有影響,讓劉備十分受用。後來在劉備登基稱帝時,雖然沒什麼人反對,但諸葛亮卻最為堅持,帶頭髮聲請劉備稱帝,所以劉備登基之後,也將諸葛亮任命為丞相,並錄尚書事。等張飛去世之後,諸葛亮又將「司隸校尉」的職務接了過來,基本上是內外、軍政一把抓了。時諸葛亮雖然年紀不大,但資歷老,且當時關張孫糜這些排在他前頭的人盡數去世,所以不論從資格、能力、以及威望,諸葛亮都是最佳的選擇。

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

人之將死,其言也未必善

劉備從一名普通的手工匠人成長為皇帝屬實不易,可終究沒有一統天下,江山也還不是劉家的江山,兒子的皇位此時還落在懸崖邊上,不知道哪年一陣風吹就會掉入深淵,所以劉備的託孤和歷史上其他託孤並不一樣。劉備此時的心情應該十分複雜,應該如何向諸葛亮託孤,說什麼話都得細細考量,一句都不能說岔了。劉備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邊緣,留下那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言應該有這麼幾個可能性:

白帝城託孤

一、劉備真情實意,臨死之前恢復了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偉大理想——匡扶漢室,清除篡黨,此為國家大事,自然要比自己的家事更加重要,所以對諸葛亮說如果自己的兒子不行,你就自己幹,只要能夠恢復漢帝國的法統,其他都不重要的了。我們不能說這種可能性一丁點都沒有,只不過實在是微乎其微,無限接近於零。二、劉備已經是將死之人,可能有些神志不清,原本只是向諸葛亮表達無限的信任之情,但不小心說錯了話,而「君可自取」只是一種錯誤表達信任的方式,不必瞎猜,後面說的「之如父」也只想嚇唬嚇唬兩個年幼的孩子,讓他們乖乖聽話。三、劉備對諸葛亮既要用,但也不太放心,這其實是一種另類的威脅,畢竟文字有時候不能表達當事人的所有情感,也許劉備是冷酷無比的聲音說出這番的呢?白紙黑字的史料記載,無法百分百情景再現。

劉備

揭開人性的瘡疤

很多人或許會對劉備這番話感到奇怪,認為如果諸葛亮值得信賴,何必浪費這些唇舌;假如諸葛亮不值得信賴,那麼這一番話或許就了諸葛亮造反的啟發。另外,劉備這樣的遺言,相當於為劉禪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託孤大臣被殺的案例數不勝數,被託孤大臣廢黜的皇帝也比比皆是,稍有不慎就是血雨腥風。我們試著理解一下劉備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麼:草根出身登基稱帝,劉備不可能不深諳人情世故,且去世之前相當從容,在白帝城養病多日,應該有充分的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劉備說得上是知人善任,不論是對諸葛亮還是對自己的兒子,他都十分了解,但他更清楚的是人性的卑劣、貪婪和野心。所以他乾脆直接地表示了對諸葛亮的無限信任,同時也挑明了最大的擔心,把話都說個通透,逼諸葛亮做承諾和表態。當時並非諸葛亮一人在場,趙雲此時已經和劉備聊了好一會,所以劉備的遺言幾乎是公開化發表,而公開承諾則意味著要受到眾人的監督。

趙雲單騎救主-雕塑

劉備和諸葛亮的確是君臣相契合的模範典型,而這種君臣之間的信任,是要將人性的瘡疤揭開才能達成。劉備此時賦予諸葛亮「可自取」的權利,這是一種變相的綁架人心。同時,劉備還設立了一位副使李嚴,此人曾為劉表的部下,後來又投奔到了劉璋麾下,這個經歷使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一定的代表性。劉備將他任命為「尚書令」,相當於分化了諸葛亮一部分權力,實際上有為諸葛亮分憂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監督諸葛亮的作用。

李嚴雕像

古語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看未必。其實不管劉備想表達哪一種意思,諸葛亮都按照最後一種含義理解了,也不得不按照這樣來理解,只能哭拜在地,連聲表示自己將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相關焦點

  • 劉備白帝城託孤的「白帝」到底是什麼來歷?
    白帝城,可謂巴蜀地區聞名遐邇的一處人文勝地。 論歷史,這裡有三國劉備臨終託孤的佳話;論文學,這裡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發白帝城》;論風光,三峽風光享譽世界,白帝城正位於瞿塘峽口的重要地標,今天屬於重慶市奉節縣。
  • 劉備白帝城託孤中的「白帝」究竟是什麼來歷?
    白帝城,可謂巴蜀地區聞名遐邇的一處人文勝地。 論歷史,這裡有三國劉備臨終託孤的佳話;論文學,這裡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發白帝城》;論風光,三峽風光享譽世界,白帝城正位於瞿塘峽口的重要地標,今天屬於重慶市奉節縣。
  • 職場人心:劉備白帝城託孤暗藏殺機,諸葛亮一念之差可能身首異處
    職場人心:劉備白帝城託孤暗藏殺機,諸葛亮一念之差可能身首異處 這裡君子我們可以用來解釋為那些懂得識人心的人。能夠看懂人的心思,讓自己相處過程中顯得從容。
  • 託孤的意義: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情誼
    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是否真如劉備最初所說那般『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呢?而在劉備去世之前,將諸葛亮叫到身邊進行的那段『白帝城託孤』又能反應出兩者什麼樣的關係呢?本文將對於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情誼進行進一步解讀,同時為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歷史視角。
  • 白帝城託孤,劉備真的想過殺掉諸葛亮?三國志裡一個字道出真相
    現在充斥著不少說劉備虛偽的言論,匡扶漢室是假,替關羽報仇是假,白帝託孤也是假的,劉備就是不折不扣的偽君子。然而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偽君子?筆者認為,劉備並非偽君子而是真君子。在史書中,也能找到許多證據能夠證明劉備並非偽君子。空口無憑,下面筆者就舉白帝託孤這個典型例子來證明。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前半句是什麼?揭露人類的什麼本性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其實這句話還有前半句,完整的語句應該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的典故出自《論語·泰伯》第四章。說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生了重病,孟敬子去探望他。
  • 白帝城劉備託孤,最後說的什麼意思,他真的想讓諸葛亮替代阿鬥嗎
    白帝城劉備託孤,最後說的什麼意思,他真的想讓諸葛亮替代阿鬥嗎文/成長新視點序言:白帝城劉備託孤,他就是用語言套牢諸葛亮,讓死心塌地的輔佐阿鬥。那句諺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最能說出劉備在臨死時候的心思。一、長坂坡趙雲救主。劉嬋,生於207年,劉備長子,為甘夫人所生。劉嬋出生時劉備已經46歲,過去人的壽命50歲的都不多,所以基本上是屬於老年得子了。可想而知,像劉備這樣的梟雄人物,對子嗣的問題,會看得有多麼重要。
  • 劉備臨終託孤,為什麼要在白帝城,而不是成都
    劉備率殘兵退到白帝城以後,並沒有返回成都,而是留在了白帝城。劉備之所以沒有回成都,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這是為了防止東吳乘勝追擊。吳軍大勝以後,並沒有像《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遇到趙雲接應就馬上撤軍。實際上根據《三國志》記載,東吳派遣李異、劉阿等人率軍一直追到了白帝城下,屯駐於南山,直到八月才撤軍。吳軍一直追到白帝城自然不是來遊山玩水。夷陵之戰蜀軍損失慘重,東吳自然有乘勝追擊,想趁機撈一把的打算。此時蜀軍新敗,士氣低落,如果應對不當,很可能會吃大虧。
  •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丞相,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因病在白帝城去世。 臨終時,劉備委託諸葛亮接管滿朝文武大臣的任務,並將總權力分配給李嚴。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病重。有很多關於劉備在白帝城的傾斜的討論。 許多人用「腹黑」理論來推測劉備的思想。 事實上,作為軍人生活的英雄,劉備在死後對自己的事情進行深遠的思考是正常的,所以不必太黑。 劉備單獨離開諸葛亮和李嚴。 劉備除了保護兒子劉禪,維護蜀漢的基礎外。 還想協調蜀漢內部力量的平衡。劉備的思想比別人的思想深遠。 李嚴,荊州南陽縣人,有傑出的人才。李嚴年輕時,先後在荊州各縣當過官。
  • 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
    來白帝城,也是因為李白的這首千古名篇《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此詩描寫了李白從白帝城至江陵(荊州)乘舟而下的過程,抒發了作者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對白帝城、江陵兩岸秀麗景色的讚美。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討安祿山,不久,李亨既位,即唐肅宗。
  • 白帝城託孤,劉備除諸葛亮之外還秘見了誰?劉禪竟讓孔明如此傷心!
    漢中大戰此後關張二人身亡,劉備白帝城託孤。張飛被殺公元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白帝城託孤但是白帝城託孤,除了諸葛亮,竟然還有一個人!
  • 劉備臨終託孤時,為何將兵權交給不知名的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篤,召諸葛亮、李嚴等重臣囑託後事。這就是著名的「永安託孤」。然而,可能令所有當事人都沒想到的是,這一「託」最後竟然託成為了歷史謎案。這裡,體現了劉備、諸葛亮這對君臣深厚的情誼。劉備這種真性情的流露,也讓他的仁君形象進一步升華,永載史冊。而另一派則認為,劉備此乃是虛情假意。人是自私的動物,更何況是面對奮鬥終生才得來的皇權?劉備用「君可自取」這種話來逼諸葛亮表忠心,並給他套上了一道「不可篡位」的精神枷鎖。
  • 白帝城在古詩中並不陌生,那麼白帝又是誰?
    白帝城我們知道,那白帝又是誰呢?「朝發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白帝城,可謂巴蜀地區聞名遐邇的一處人文勝地。「朝發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白帝城,可謂巴蜀地區聞名遐邇的一處人文勝地。從歷史上說,這裡有三國劉備臨終託孤的佳話;從文學上說,這裡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發白帝城》;從風光上說,這裡的三峽風光享譽世界,正位於瞿塘峽口的重要地標,南方地區,暖風微拂。但人們可能很少注意,白帝城為什麼以「白帝」為名?
  • 白帝城託孤暗藏殺機,謠傳劉備死前不可重用趙雲是假的
    但既然是聊自然要有個本子兒,即「白帝城託孤」內容。他主要是怕諸葛亮「篡位」。 在「第85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劉備臨終前主要是防止諸葛亮日後有異心。他走三步: 第一步,名為重託,實則測試諸葛亮。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 自比管仲和樂毅,白帝城託孤後帶兵北伐!
    後期 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接管國中全部政權以及軍事大權。這時候諸葛亮的軍事才華才得以展現,蜀國這時候經過關羽失荊州和劉備火燒連營後,已經國內空虛,兵士疲憊。因魏強蜀弱,諸葛亮便精心準備北伐,以免自己死後,蜀國無人擔任。
  • 劉備在兵敗夷陵之後,為何不回成都,反而駐守白帝城呢?
    而劉備在戰敗之後一路倉惶潰逃,在白帝城駐紮了近一年的時間。那麼,為什麼劉備不直接返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駐紮呢?這就表現出了「兵陳白帝城」的價值來。白帝城和劉備戰敗的夷陵相距其實並不是特別遙遠,二者都在長江沿岸。我想很多人都還記得李白的這首《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 白帝是一位神仙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少年時讀李白這首詩,有點疑惑,白帝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還是一位神仙,他駐在白雲上面嗎?長大以後明白了,原來白帝是一座城,在三峽最西端入口處,現在屬於重慶市奉節縣,據說三國時期劉備曾在此向諸葛亮託孤。
  • 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真是好事,歷朝歷代的人都是讚不絕口,這詩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早上離開白帝城彩霞滿天。從白帝城到江陵行舟如飛一天的時間就能到達。雖然三峽兩岸的猿聲啼叫個不住,但我的一葉青舟早已駛過萬重山巒。李白在哪寫的這首詩呢?白帝城白帝城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