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起拿破崙的時候,我們會說起他的那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們會想到他曾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我們會討論他的各種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我們也會提到那次滑鐵盧的失敗和他在孤島的餘生。
拿破崙是一個軍事天才,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並非永遠那麼神,尤其是在海戰方面,就有些捉襟見肘,也為此吃了不少苦頭。
最為大家熟悉的莫過於拿破崙戰爭期間的英法海戰。拿破崙從稱帝以來,就一直想要入侵英國本土,從而真正一統歐洲大陸。
可是英國可不是那麼容易啃的,擺在他面前就有那道似乎永遠無法橫渡的英吉利海峽。
▲《敦刻爾克》劇照
看過《敦刻爾克》的朋友都知道,二戰時期英法聯軍打不過德國,被逼到法國的港口城市敦刻爾克,英軍知道敗局已定,不如溜之大吉,只好選擇從敦刻爾克撤退,穿越英吉利海峽回國重整旗鼓。這個大撤退雖然是一次失敗的行動,但卻為英國保存了實力,也為之後的反擊埋下重要的基礎。
回到拿破崙時期,他最初的構想就是想要通過英吉利海峽入侵英國本土,所以他培養和招募了很多海軍,試圖跟英國爭奪海上霸權。
然而,英國海軍並不是吃素的,尤其是1805年英國著名海軍上將納爾遜領導的特拉法爾加海戰,徹底地粉碎拿破崙的計劃,導致拿破崙之後對英的策略都是儘可能避開海軍,以最有把握的陸軍進攻。
特拉法爾加海戰的勝利雖然對拿破崙並沒有造成根本性的影響,但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威爾遜在《劍橋近代史》說道:「特拉法爾加海戰在1799年到1813年的拿破崙戰爭中,是一場有著決定性意義的會戰。」
拿破崙時期的海戰跟當代的不一樣,那個時候使用的戰艦還是屬於風帆,受天氣影響因素大,而且因為操作難度極大,更加講究策略和戰術,所以對船長和船員的能力要求也更大。
寫拿破崙時代的海戰最好的作家莫過於派屈克.奧布萊恩,他寫了一個小說系列,長達20冊,而這個小說就是《怒海爭鋒》。
《怒海爭鋒》以拿破崙時期的海戰史為歷史背景,講述的是兩個樂迷在海戰中的浮沉人生。
曾執導過《死亡詩社》、《楚門的世界》等經典電影的彼得威爾就將派屈克.奧布萊恩的傳世之作改編搬上大熒幕,也就是2003年的《怒海爭鋒》。
這部電影是由飾演《角鬥士》男主角的知名演員羅素·克勞主演,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該片在《指環王3》一掃十多項奧斯卡獎項的情況下還能夠拿到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效剪輯兩個獎項也是挺不容易的。
如今回頭看《怒海爭鋒》,雖然故事稍微有些沉悶,講的是英法兩軍的兩艘戰艇在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主要是講傑克船長如何帶領一票船員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成功擊敗法軍的戰艇,敘事節奏也相對比較緩慢,但在視覺上給人的震撼還是很大的。
戰艇在驚濤駭浪中行駛的鏡頭,以及最後兩艘戰艇「肉搏」相互廝殺的場面太讓人震撼了,仿佛你就是船上的一員,面對著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你只能盡力地去戰鬥去尋求一線生機,你只能像個爺們一樣直面一切,不管是慘澹還是最後的榮耀。
這其實得益於影片的寫實風格,能夠將兩艘戰艇和海戰場面拍得如同紀錄片版真實,確實很不容易,能夠拿下最佳攝影也是實至名歸的。
影片對細節也很講究,我們都知道那個年代的風帆戰艦,想要憑藉火炮擊沉碩大的戰艦幾乎不太可能,正如影片中,火炮的發射對準的目標也是船的桅杆、船尾等部位,最終還要靠船員衝過去,與對方大幹一場,直到對面投降才算是真正取得勝利,所以俘虜是常見的事情。
英國海軍常常會把俘虜得來的船進行改造,但是依然會保留船號以示嘲諷。
此外,影片中的小孩雖然未成年但竟然留在船上,這點或許也會引起觀眾的好奇,實際上,船上的小孩是海軍見習生,他們從小就要開始跟隨船四處飄蕩,經過各種海上生活和戰鬥,才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海軍。
想要成為一名海軍也是門檻很高的,一般都要出身好,有錢有地位才行,普通家庭的孩子幾乎不可能上得了船,或者是得到推薦,像影片中的小孩他爸爸是船長的朋友,所以他才有機會留在船上。
這是一部男性荷爾蒙爆發的電影,影片中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是男性,而女性角色只有一個正面鏡頭,沒有那些男女之情,有的只是船長和船員之間的那種為國獻身,那種鬥智鬥勇,那種激情澎湃。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部片是一部英國的主旋律片,如同影片中船長所說的「這艘船就是祖國」,但實際上,遠不止於此。
這艘船承載了很多很重的東西,也有那些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當船長在船和員之間的抉擇,我們看到船長在人性抉擇上的痛苦,如果拯救一個人,整艘船就會沉沒。當中彈的醫生被抬上岸的那一刻,我們知道船長重新做了他的抉擇,那同時也是人性的光輝。當船長和醫生兩人拉著小提琴彈奏音樂的時候,我們仿佛也從沉重的戰爭中脫離而出,獲得一絲輕鬆。
而這才是生活最美好的樣子。
影片結尾船長得知對手假冒醫生逃脫的那個反轉也真是太棒了,不光是讓結局處於開放,而且也升華了主題。
真正的對手從來都不曾死去,他依然在遙遠的附近,指引著我們不斷地前進。
那個對手是敵人,是人生目標,也是那個執著的自己。
■ 往期回顧:
如果你只看到《天氣之子》的情愛,那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重要細節
終結者不會回來了,施瓦辛格也不會再演了,這才是最好的結局
《催眠裁決》:遺憾,張家輝這次沒能將我催眠
120幀電影不會是李安追求技術的終點,它只能是分界線
不要為了公益而看古天樂的電影,這些人物同樣值得關注
關注「電影觀後感」,一個記錄個人觀影的地方,可能如實,也許主觀,但一定不是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