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你有什麼優點嗎?」
「我特別能吃苦。」
在前一段時間,有位身邊的朋友問我「你周圍有沒有合適的工作,我想要跳槽」。
我一想可能是因為疫情影響導致生活壓力比較大,所以想尋個更好的去處,然後就說「合適的機會得遇的,你也知道今年形勢是什麼樣的,要不你給我發一份你的簡歷,如果我碰到了,就直接幫你遞過去」。
可誰知道我那朋友卻說「簡歷?這我從來沒弄過,不知道怎麼弄啊」。
說真的,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是問號,但又不想太過尖銳,所以把「你不知道但你可以學」換成了「沒事兒,網上有模板,你填填內容就行了,另外你覺得自己現在有什麼優點呢」。
「優點的話,我覺得自己還是挺能吃苦的,領導和同事對我的評價就是『任勞任怨』,嘿嘿,想不到我也還是有優點的嘛」。
可能對於「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並且年齡也快三十的人卻不知道怎麼弄簡歷」這個狀況你也是蠻感慨的,並且一邊感慨可能一邊心裡在想「這人工作了這些年,都在幹嘛呢」。
我覺得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剛剛已經給出了,就是這些年他都在「吃苦」和「任勞任怨」。
不知道大家對於「吃苦」和「任勞任怨」有什麼樣的看法,是否和他一樣覺得這兩點都可以被稱之為「優點」。
「什麼,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你這樣說是想表達『這兩個不僅不是優點,還有可能是缺點』,是麼?」
看著這個疑問,我有點不知道怎麼回答了,畢竟它已經被戴上了一頂「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的高帽子。
誠然,我覺得「能吃苦」與「任勞任怨」這兩點是優點,並且就現在來說,包括我自己在內,也還有不少朋友在這兩點上做的並不好,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但這不代表「它們倆就一直可以被稱之為『優點』」。
「你這樣說我就有些不理解了,能不能簡單明了點,怎麼一會兒是優點,一會兒又『不能一直成為優點』。」
「吃苦耐勞」是好事兒,也是難得的優點,但是如果永遠只吃「任勞任怨」的苦,那就未必是好事兒了。
我們來看一下。
所謂的「任勞任怨」其實代表的就是:他人給我布置的任務,無論多苦多累,我都認認真真的去做、他人提出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我都踏踏實實的去完成、即便他人不懂感恩,對我的態度十分惡劣,我也還是耐心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
從領導與員工的上下級關係來說,處於領導位置的朋友可能確實會希望自己的團隊裡能擁有這樣一個有很強的執行力、不會老跟自己在意見上產生分歧、不用太操心他個人狀態的人。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他的價值也就僅限於此了。
沒有不同意見、不去爭吵爭論,這代表這個人其實沒有屬於自己的思考與想法,他可以勝任一般職位,但對於對眼界、知識、智慧等有要求的管理和上級崗位,他就差的有些遠了;
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去做,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這其實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因為如果最終效果不好,那他就會處於「是某某某讓我這樣做的,結果跟我無關」的優勢狀況,不用擔心因為失敗而承擔責任,可所有的重要崗位都是需要擔責的;
一直活在這樣的模式裡,可能會讓他給同事、領導留下一個還不錯的印象,可是他的能力並不會得到提高,因為他付出的只是體力、吃的只是體力的苦。那麼,一直活在這樣的模式裡,他最終擁有的也僅僅只是一個「還不錯的印象」。
我並沒有想要在這裡煽動一些不必要的焦慮,但是就現在來說,科技的發展也使得在不遠的未來,很多重複性強、可以規程化的體力工作與一些雖然擁有技術含量,但卻可以標準化的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替代。
而即便是在我們這個小縣城,其中一些稍微有些規模的製造加工業,也在近些年陸續引入了各種規格的機器人。
未來已經在來的路上,並且也真的不遠,那如果這時候我們還把「吃苦」等同於「任勞任怨」與「吃體力的苦」,不就相當於在自己淘汰自己麼?
在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不怎麼發達的前些年,很多事情確實需要利用人口紅利與「沒日沒夜的重複勞動」才能解決,但現在起制約作用的外部環境條件已經有所改變,由此我們對於「吃苦」的理解也需要有所更新。
就比如:
我確實並沒有擁有一個相對溫暖幸福的童年,這使得我不僅敏感到別人一個眼神就會讓我亂想很久、自卑到「總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缺乏安全感到自然而然的懷疑所有進入自己人生的人與事。雖然,我很想改變這種狀況,可每每聯想到自己的過去、當下的辛苦與沒有多少能力的自己,我就會陷入「改變無望」、「自己無望」的狀態裡。
並且,因為小時候確實沒能力自己給自己溫暖,所以不得不被迫呆在「不幸」的環境裡,並一呆就很多年。這使得當下的自己面對的是堆積如山的問題,以及生理與心理層面均缺乏鍛鍊的自己,那在大山面前產生「改變確實對我來說太難了」、「我真的做不到」等感受也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想要改變,當然要找對問題。
這時候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殘缺的童年」,同時也包括了「生理與心理層面均缺乏鍛鍊」的事實、「對自己缺乏控制力」的事實、長時間呆在「不幸」環境中所產生的自卑與不自信、只盯著不好的方面,而看不到積極方面的認知習慣、負面與壓力淤積對生理和心理產生的影響、不良習慣本身對我們的控制力等方面。
你說這些哪個是單純憑藉體力勞動、憑藉「吃體力勞動的苦」就能夠有很大改善的呢?
這時候的我們,不僅要吃承擔代價與責任的苦、直面現實與事實的苦、孤獨的苦、學習的苦、成長的苦、取捨的苦、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的苦、事與願違的苦、努力但收穫甚少的苦、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的苦、接納過去「有殘缺」的苦、弱化,並逐漸減少期待的苦、打破,並逐漸優化習慣與認知結構的苦,更要吃「即便自己有缺點、能力有限、諸多地方沒有做好、努力了但收穫並不多,但依舊選擇擁抱真實自我」的苦。
我知道,這些看起來確實有些「嚇人」,可苦難才是人生真諦,而也只有我們主動把一些該吃、能吃、需要吃的苦給「消化」掉了,生活餘下的部分才會被我們期待的「好」、「善」、「如意」與「溫暖」等填滿。
你覺得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