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經過了只需要任勞任怨地吃「體力苦」的年紀

2020-12-17 老友手札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你有什麼優點嗎?」

「我特別能吃苦。」

在前一段時間,有位身邊的朋友問我「你周圍有沒有合適的工作,我想要跳槽」。

我一想可能是因為疫情影響導致生活壓力比較大,所以想尋個更好的去處,然後就說「合適的機會得遇的,你也知道今年形勢是什麼樣的,要不你給我發一份你的簡歷,如果我碰到了,就直接幫你遞過去」。

可誰知道我那朋友卻說「簡歷?這我從來沒弄過,不知道怎麼弄啊」。

說真的,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是問號,但又不想太過尖銳,所以把「你不知道但你可以學」換成了「沒事兒,網上有模板,你填填內容就行了,另外你覺得自己現在有什麼優點呢」。

「優點的話,我覺得自己還是挺能吃苦的,領導和同事對我的評價就是『任勞任怨』,嘿嘿,想不到我也還是有優點的嘛」。

可能對於「已經工作一段時間,並且年齡也快三十的人卻不知道怎麼弄簡歷」這個狀況你也是蠻感慨的,並且一邊感慨可能一邊心裡在想「這人工作了這些年,都在幹嘛呢」。

我覺得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剛剛已經給出了,就是這些年他都在「吃苦」和「任勞任怨」。

不知道大家對於「吃苦」和「任勞任怨」有什麼樣的看法,是否和他一樣覺得這兩點都可以被稱之為「優點」。

「什麼,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你這樣說是想表達『這兩個不僅不是優點,還有可能是缺點』,是麼?」

看著這個疑問,我有點不知道怎麼回答了,畢竟它已經被戴上了一頂「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的高帽子。

誠然,我覺得「能吃苦」與「任勞任怨」這兩點是優點,並且就現在來說,包括我自己在內,也還有不少朋友在這兩點上做的並不好,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但這不代表「它們倆就一直可以被稱之為『優點』」。

「你這樣說我就有些不理解了,能不能簡單明了點,怎麼一會兒是優點,一會兒又『不能一直成為優點』。」

「吃苦耐勞」是好事兒,也是難得的優點,但是如果永遠只吃「任勞任怨」的苦,那就未必是好事兒了。

我們來看一下。

所謂的「任勞任怨」其實代表的就是:他人給我布置的任務,無論多苦多累,我都認認真真的去做、他人提出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我都踏踏實實的去完成、即便他人不懂感恩,對我的態度十分惡劣,我也還是耐心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

從領導與員工的上下級關係來說,處於領導位置的朋友可能確實會希望自己的團隊裡能擁有這樣一個有很強的執行力、不會老跟自己在意見上產生分歧、不用太操心他個人狀態的人。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他的價值也就僅限於此了。

沒有不同意見、不去爭吵爭論,這代表這個人其實沒有屬於自己的思考與想法,他可以勝任一般職位,但對於對眼界、知識、智慧等有要求的管理和上級崗位,他就差的有些遠了;

別人怎麼說,自己就怎麼去做,從表面上看這確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這其實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因為如果最終效果不好,那他就會處於「是某某某讓我這樣做的,結果跟我無關」的優勢狀況,不用擔心因為失敗而承擔責任,可所有的重要崗位都是需要擔責的;

一直活在這樣的模式裡,可能會讓他給同事、領導留下一個還不錯的印象,可是他的能力並不會得到提高,因為他付出的只是體力、吃的只是體力的苦。那麼,一直活在這樣的模式裡,他最終擁有的也僅僅只是一個「還不錯的印象」。

我並沒有想要在這裡煽動一些不必要的焦慮,但是就現在來說,科技的發展也使得在不遠的未來,很多重複性強、可以規程化的體力工作與一些雖然擁有技術含量,但卻可以標準化的工作都會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替代。

而即便是在我們這個小縣城,其中一些稍微有些規模的製造加工業,也在近些年陸續引入了各種規格的機器人。

未來已經在來的路上,並且也真的不遠,那如果這時候我們還把「吃苦」等同於「任勞任怨」與「吃體力的苦」,不就相當於在自己淘汰自己麼?

在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不怎麼發達的前些年,很多事情確實需要利用人口紅利與「沒日沒夜的重複勞動」才能解決,但現在起制約作用的外部環境條件已經有所改變,由此我們對於「吃苦」的理解也需要有所更新。

就比如:

我確實並沒有擁有一個相對溫暖幸福的童年,這使得我不僅敏感到別人一個眼神就會讓我亂想很久、自卑到「總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缺乏安全感到自然而然的懷疑所有進入自己人生的人與事。雖然,我很想改變這種狀況,可每每聯想到自己的過去、當下的辛苦與沒有多少能力的自己,我就會陷入「改變無望」、「自己無望」的狀態裡。

並且,因為小時候確實沒能力自己給自己溫暖,所以不得不被迫呆在「不幸」的環境裡,並一呆就很多年。這使得當下的自己面對的是堆積如山的問題,以及生理與心理層面均缺乏鍛鍊的自己,那在大山面前產生「改變確實對我來說太難了」、「我真的做不到」等感受也並沒有什麼奇怪的。

想要改變,當然要找對問題。

這時候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殘缺的童年」,同時也包括了「生理與心理層面均缺乏鍛鍊」的事實、「對自己缺乏控制力」的事實、長時間呆在「不幸」環境中所產生的自卑與不自信、只盯著不好的方面,而看不到積極方面的認知習慣、負面與壓力淤積對生理和心理產生的影響、不良習慣本身對我們的控制力等方面。

你說這些哪個是單純憑藉體力勞動、憑藉「吃體力勞動的苦」就能夠有很大改善的呢?

這時候的我們,不僅要吃承擔代價與責任的苦、直面現實與事實的苦、孤獨的苦、學習的苦、成長的苦、取捨的苦、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的苦、事與願違的苦、努力但收穫甚少的苦、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的苦、接納過去「有殘缺」的苦、弱化,並逐漸減少期待的苦、打破,並逐漸優化習慣與認知結構的苦,更要吃「即便自己有缺點、能力有限、諸多地方沒有做好、努力了但收穫並不多,但依舊選擇擁抱真實自我」的苦。

我知道,這些看起來確實有些「嚇人」,可苦難才是人生真諦,而也只有我們主動把一些該吃、能吃、需要吃的苦給「消化」掉了,生活餘下的部分才會被我們期待的「好」、「善」、「如意」與「溫暖」等填滿。

你覺得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你吃過的苦,受過的傷,終會讓自己織成的繭,化為蝶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不是年紀多少,不是成功與否。而是看他能不能學會堅強,能否從容不迫的生活。哪怕前路荊棘遍布,也會勇往直前,披荊斬棘。那些艱難險阻,那些吃過的苦,受過的傷,總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從容和美好。
  • 該學習卻沉迷手機的青春期孩子:不吃學習的苦,定要吃生活的苦
    記得人民日報公眾號上有一篇文章《致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批判了那些辛辛苦苦贏了高考卻荒廢了大學時光的學子們,吃過了十年寒窗苦後急不可耐地選擇了安逸的生活方式,舒舒服服坐在高等學府的象牙塔裡,渾渾噩噩虛度光陰葬送自己的前程。幾天前,清華大學發布了一條聲明,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兩位博士研究生做出了勸退處理。原因無他,就是兩位博士研究生不專心學業,長期沉迷學術以外的活動。
  • 嘮個嗑,說說這些年你吃過的苦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生活得很苦,我也不例外,不停地重複著裝貨卸貨的日子,空閒時間坐貨車上蹲蹲顛顛、晃晃悠悠地捧著電腦絞盡腦汁碼字,遇到信號不好的地方保存不了,辛苦碼出的文字都消失了,氣急敗壞砸了電腦的心都有;更別提因久坐變得逐漸粗壯的水桶腰,大象腿,和因長期在車上擺弄文字日漸減弱的視力……不記得多久沒穿過自己最愛的裙裝
  • 年後剛復工,任勞任怨的老李就被裁員了,這份避坑指南你要看
    我默默地給老李發了一條私信,我問他:你的技能可以在工廠獨當一面嗎?所有在機器故障你都能獨立處理或者給出指導意見讓別人處理好嗎?你帶出過技能優秀的徒弟嗎?老李給我的回覆是:這樣的要求太高了,能做到這樣的,誰還用呆在這樣的工廠裡呀,早去大外企了。我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報酬,在領導眼裡就沒價值嗎?......
  • 真正有出息的人,一定會吃過這4種苦,吃得苦越多越成功
    俗話說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那些名人偉人們,基本上在成功之前都會吃過各種各樣的苦。說實話,若沒有這些苦難,或許也無法讓他們做出豐功偉績來。所以真正有出息的人,一定會吃過很多苦,特別是以下這4種苦,吃得越多就越成功。
  • 一個人吃過四種苦,就無所畏懼了
    吃過這樣些苦的人,多半什麼都不計較不害怕了。一個人吃過四種苦,就無所畏懼了!PART1、奮鬥無果之苦你相信會有人一直倒黴嗎?吳錢就是這麼一個人。當初家裡人希望他有錢,所以給他取了個單名叫「錢」,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姓氏的緣故,他一直折騰不出個花樣來。
  • 人生有些『苦』能不吃儘量別吃
    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一直流傳在我們身邊與周圍,不管是小時候求學時期,還是長大了置身於職場中,似乎秉持著這個宗旨 一定是錯不了。然鵝現實是當你抱著這樣的理念去做事時,卻發現除了能吃苦與得到吃苦的本領以外,卻一無所獲,一剎那間開始有點懷疑人生。
  •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過4種苦的人才能擁有富貴!
    「一時吃虧,一世富貴」,只有吃過4種苦的人,必是富貴齊天之人! 2、學習之苦:人需要學習,關於這一點,想必大部分人都有所了解,如果你停止學習,那就證明你的人生已經停止了成長
  • 啥月份出生的人,任勞任怨不怕苦,攻堅克難不言敗,賺錢少受累
    出生在本月的人,從小懂事,悟性比較高,投入了精力,就會一往無前,絲毫不覺得疲倦,從學習到事業都一樣的盡心盡力,十分認真,處事態度也比較穩健,任勞任怨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不懼辛苦,懂得把握機遇,如果沒有道路可走,那麼就自己「開挖」一條新的道路,他們會在職場上另闢蹊徑,找到處理問題的最佳方式,哪怕一時受辛苦,未來也很有希望抓住成功的可能,攻堅克難的同時也收穫了廣泛的認可,項目上的機遇逐漸變多,賺錢也很少受苦受累
  • 話說,還有什麼苦是90後沒吃過的?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發現身邊的許多90後早已默默吞下了生活的苦,並把它們當成了生活的常態:小時候輕易就能得到讚許,現在卻很難得到領導一句肯定;曾經買東西全憑開心,自己掙錢後才知道柴米油鹽貴;當初不珍惜的感情,分開以後才發現身邊的人一個不如一個……近日有媒體徵集「當90後開始『吃苦』」的話題,以下,我們得以窺見90後的生活百態,有苦有樂,有「苦中作樂」。
  • 高三苦還是進工廠苦?人生建議,不要進廠打工
    你問我高三苦還是進工廠苦?我只能告訴你,都苦,只不過一種苦是暫時的,而另一種是長久的。進過工廠的應該都知道,必須六點起床,否則趕不上食堂的免費早餐,吃飯也不能磨蹭。不然別人都幹半天活了,你還在吃飯。一眼望不到頭的流水線上,你必須全神貫注。
  • 萬維鋼:為什麼說「苦」沒有價值?
    老王在家裡動輒得咎,敢怒不敢言唯唯諾諾,結婚才十年,已經未老先衰。老王吃苦了嗎?吃了。老王長本事了嗎?沒有。「苦」是副產品最早把「內卷」這個詞引入中文世界的,是一位從海外回國的歷史社會學家,叫黃宗智。什麼是「苦」呢?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當你身處一段不愉快的經歷,或者做一件本身沒有愉悅感的事兒的時候,體會到的那個被迫感,那種心理壓力。
  • 夏天只知吃小龍蝦?專家:夏天要多吃酸辣苦,開胃更保健
    部分人只願意捧個冰西瓜挖著吃,或者用冷食、冷飲替代一餐。到了大晚上又開始燒烤小龍蝦狂吃一通,影響夜間休息。脾主長夏,如果在夏季經常三餐不定時定量,飲食種類匱乏單一,缺乏全面營養的攝入,而夏季的體力消耗又較大,這樣比較容易消瘦和生病,感冒、胃腸疾病多,今後也不能更好抗寒過冬。插播:6月課程表,記得收藏,來聽課哦!
  • 小時候的零食,大多已經停產了,你吃過的有幾種
    第二種是無花果,和你想像的無花果有些不同。無花果不是果子,而是一袋袋又甜又酸的絲狀零食。無花果乾雖然是小零食,但是它不僅能滿足我們的味蕾,對身體也有好處,含豐富胺基酸,抗白血病,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很好的效果。無花果乾物質含量也很高,是一種減肥保健食品。第三個會給80,90後帶來熟悉的感覺嗎?
  • 你只知道他因為古美門走紅,卻不知道他為了當演員吃過多少苦
    然而雅人叔在成為名演員之前可是吃了不少苦。高中就讀的學校是那種以升學為目的的學校,因為覺得學校的課程太無聊,只好到學校社團發掘樂趣,又因為完全不喜歡運動,所以選擇了戲劇部。當時的雅人叔還絲毫沒有成為演員的意願,理想是升入國立大學然後成為官員。
  • 道家四不吃,你吃過幾種?
    ,不讓它餓死,不吃烏魚因其孝。烏魚3.不吃鴻雁,因為它的「貞」大雁志向高遠,矢志不渝,一旦倆只大雁結為夫婦就會永遠在一起,即使另一方死去,也不會再和另一隻大雁在一起,孤獨終老,「一生只愛一個」,所以大雁精神也是很多古代婦女所學習的,例如,立貞節牌坊守寡不再嫁人,不吃鴻雁因其貞。
  • 《你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人生
    或許,是不想這樣混子了,也不想被日子混,或許從《你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中找到了那個不想湊合,而想好好地過精緻生活的自己。選擇怎樣過每一天,這一生便會如何度過,給自己的小日子來顆糖,苦澀就會少許多。她認真地對我說:「過去這五年,我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晚上十點左右睡覺。堅持每天跑步6公裡,然後抓住一切空隙讀書,吃健康有益的食物,認真護理皮膚。」
  • 科學家:貓每天只需要吃一頓就可以了
    你每天讓貓吃多少?兩餐?三餐?還是把放的自動餵食機,讓貓自己去吃? 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只飽餐一頓的貓更容易滿足、需求的食物更少、更健康。 這項研究是由加拿大安大略省圭爾夫大學動物營養專家的最新發現。研究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上。
  • 吃過大苦的人,身上有這幾個特徵,騙不了人
    如果你處在人生困局時,經歷了孤獨、失落和無奈,體會到了「靠人還不如依靠自己」的必要性。一旦你可以挺過困難,勇敢地站了起來,心裡便更為強勁,也更有主見的選擇日常生活的每件事。自己舔吸傷口,自己梳理心理狀態,勇於獨自一個人,不會去依賴任何一個人。
  • 天道:吃過大苦的人,這兩個地方看似不起眼,實則是個狠角色
    古語有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吃過大苦的人,往往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認知,因為苦難所帶給你的並不只是陰鬱和失落,還有漸漸沉澱下來的沉穩和堅定。吃過大苦的人會有這兩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是狠角色。一個人的心智成熟,往往是在挫折後,吃過了大苦,就學會了閉嘴,表面上少言寡語,實質上是懂得謙虛低調不露鋒芒。民國青幫大佬杜月笙有句話很接地氣,「人群中最安靜的人,往往最厲害!」,注意你身邊那些少言寡語的人,可能是吃過大苦的狠角色。